导读:本文包含了天亡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亡簋,武王,文王,天命
天亡簋论文文献综述
田率[1](2019)在《天亡簋铭文释义补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吸收了前贤时彦对天亡簋铭文研究的成果,对铭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疏解。"天室"的天不能读为大,天室指嵩山,前一个"降"字意为降阶而下,这一动作反映出君主在外祭祀需筑台的情形。"王祀于天室"与何尊铭文中的"廷告于天"性质相同,系武王克商后将天命禀复上帝的典仪。"衣祀于王"记载的是武王出征随行载庙主以祭祀文王的史实。"眚(笙)""庸(镛)"是王在祭祀礼仪中演奏的乐器,"作笙""作镛"是上古祭祀文化、礼乐制度的生动注脚。作者对"王降,亡爵、退、"一句的认识提出了新见,意为武王悦服,赏赐天亡铜爵、軜(内辔)、一囊贝。天亡簋作器者为天亡,称呼文王为"丕显考",表明他是周文王之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9年10期)
[2](2018)在《西周 天亡簋铭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亡簋,又称"大丰簋"或"朕簋"。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县(今宝鸡市眉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亡簋高24.2cm,口径21cm,底径18.5cm,为西周盛食器。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器内底铸铭文八行七十八字,记录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成功之后举行祭祀大典,感念父亲文王和祖先的保佑。(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02期)
[3](2016)在《西周 天亡簋铭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6年19期)
武家璧,夏晓燕[4](2015)在《《天亡簋》祀天“大豊”与天象年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亡簋》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举行的一次祀天"大豊(礼)"。一般祭天大礼须在特定时间和场所举行,关于场所《天亡簋》载明"祀于天室";关于时间本铭记载在"乙亥"日,通常文献记载"冬至祭天"。结合文献可知《天亡簋》暗示了"乙亥冬至"这一重要天象,为铜器的节气断代提供了科学依据。查历表可知公元前1041年乙亥冬至,为武王伐纣第六年。(本文来源于《叁代考古》期刊2015年00期)
刘锋,苏墨[5](2015)在《天亡簋》一文中研究指出簋作为一种食器和礼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天亡簋制作于周武王时期,器腹内部刻有铭文,铭文中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相关信息,是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饮食大国,在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进程中,饮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社会,人们不仅十分重视烹饪的技法、食材的选择,对食器也同样讲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古代食器珍品——天亡簋。簋(guǐ)是一种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食器,类似于现在的大碗,主要用来盛放煮熟的饭食。之所以(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5年13期)
冯时[6](2010)在《天亡簋铭文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亡簋自清道光末年出于岐山之后,学者研释不絶。其作为武王标准器,史料价值极高,然于铭文内容之理解,器主之考定,犹多分歧,兹聊为补述。[乙]亥,王又(有)大豊(礼),王凡(般)叁(四)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不(丕)显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才(在)上,不(丕)显王乍相,不(丕)■(肆)王乍■(赓),不(丕)克乞(讫)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飨)大宜,王降亡■(勋)爵复■(囊),隹(唯)朕又(有)庆,每(敏)■(本文来源于《出土文献》期刊2010年00期)
杨亚长[7](2010)在《天亡簋与太公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亡簋器主的名字叫天亡,孙作云先生认为天亡就是古书中的史佚,于省吾先生认为天亡是文献记载中的太公望。本文赞同天亡为太公望之说,并申述其理由。(本文来源于《文博》期刊2010年01期)
李学勤[8](2009)在《“天亡”簋试释及有关推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亡"簋是最着名的古代青铜器之一。由新作读释,推知该器作于克商后不久,铭文所记是武王祀天与文王的大礼,器主名退,当为朝中乐官。成王五年时何尊铭中所叙武王告天,可能与簋铭为一事。(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于少特[9](2004)在《天亡簋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兼驳“先周无铜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世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无过于武王时期的天亡簋(旧称"大丰簋")。因此,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和陈梦家的《西周铜器断代》均将其排列于西周铜器的首页、首器。天亡簋原属陈介祺旧藏,解放前历尽沧桑,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据《捃古录》3·12曰:"山东潍县陈氏藏,四耳方座,出关中。《愙斋集古录誊稿》曰:"与毛公鼎同时出土"。陈介祺毛公鼎拓本题记云:"道光(公元1821-1850年)末年出土于岐山。"我在岐山周原博物馆工作十余年,经多次调查,得知此天亡簋和毛公鼎同时出土于京当乡董家村西边一处大型西周建筑基址旁。我认为天亡簋铭文所述为武王灭商以前,在滴池的灵台,即天室祭祀文王和上帝,祈祷尽殷王之祀。(本文来源于《宝鸡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1期)
江学旺[10](2000)在《天亡簋新韵新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亡簋》所押应是阳韵,或者是上古不乏其例的阳耕合韵。铭文中的“■”是一个表示繁多、懿美之类意思的形容词;“■”即《说文》“■”字;“■”当有过“若香”一读,可以跟阳部字押韵。郭沫若所谓“阳冬合韵”说实际上是由于错误地将本该属下读的冬部“降”字连上读所致。(本文来源于《史学集刊》期刊2000年04期)
天亡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亡簋,又称"大丰簋"或"朕簋"。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县(今宝鸡市眉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亡簋高24.2cm,口径21cm,底径18.5cm,为西周盛食器。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器内底铸铭文八行七十八字,记录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成功之后举行祭祀大典,感念父亲文王和祖先的保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亡簋论文参考文献
[1].田率.天亡簋铭文释义补苴[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
[2]..西周天亡簋铭文[J].中国书法.2018
[3]..西周天亡簋铭文[J].中国书法.2016
[4].武家璧,夏晓燕.《天亡簋》祀天“大豊”与天象年代[J].叁代考古.2015
[5].刘锋,苏墨.天亡簋[J].环球人文地理.2015
[6].冯时.天亡簋铭文补论[J].出土文献.2010
[7].杨亚长.天亡簋与太公望[J].文博.2010
[8].李学勤.“天亡”簋试释及有关推测[J].中国史研究.2009
[9].于少特.天亡簋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兼驳“先周无铜器论”[J].宝鸡社会科学.2004
[10].江学旺.天亡簋新韵新读[J].史学集刊.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