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母爱剥夺应激及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对大鼠行为及其多巴胺能中脑皮质边缘神经通路内多巴胺受体、转运体及脑源性营养因子的影响,了解不同慢性应激范式是否可诱发不同抑郁表型,并探讨不同抑郁表型发生的多巴胺能中脑皮质边缘神经通路机制。方法:将新生SD大鼠按窝别随机分入母爱剥夺应激组(MD),n=8)、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组(CUPS, n=8)及对照组(C,n=8)。MD组大鼠在出生后接受母爱剥夺应激,CUPS组大鼠10周龄起接受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组大鼠不接受任何实验性处理。所有大鼠在13周龄时接受包括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及糖水偏爱实验的行为学评估,分别记录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的爬行总路程、直立次数、中央格比例及大便颗数,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静止漂浮时间以及在糖水偏爱实验中的糖水偏爱率。于行为学评估结束后处死大鼠,收集其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前额叶皮质、伏隔核、杏仁核、嗅球及纹状体,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三组大鼠上述脑区内多巴胺受体(包括D1样受体:DRD1、DRD5及D2样受体:DRD2、DRD3、DRD4)、转运体(DAT)及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的mRNA及蛋白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及皮尔逊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行为学结果:(1)旷场实验:三组爬行总路程无差异;MD组与CUPS组的直立次数、大便颗数无差异,但均少于C组;MD组与C组的中央格比例无差异,但均高于CUPS组;(2)强迫游泳实验:CUPS组的静止漂浮时间长于MD组,且两者均长于C组:(3)糖水偏爱实验:MD组的糖水偏爱率低于CUPS组,且两者均低于C组。2.蛋白检测结果:(1)VTA:与C组比,MD组D1、D2样受体、DAT及BDNF蛋白水平降低,CUPS组DRD2增高,DRD5、DRD4降低;与CUPS组比,MD组D1样受体、DRD2、DRD3及BDNF降低。(2)前额叶皮质:与C组比,MD组D1样受体、DRD3、DRD4及DAT蛋白水平增高,BDNF降低,CUPS组的D1样受体、DAT增高,DRD2、BDNF降低:与CUPS组比,MD组DRD3、DRD4增高,DRD5、DAT降低。(3)伏隔核:与C组比,MD组D1、D2样受体及DAT的蛋白水平增高,BDNF降低,CUPS组D1、D2样受体及DAT增高;与CUPS组比,MD组DAT增高,BDNF降低。(4)杏仁核:与C组比,MD组D1、D2样受体的蛋白水平增高,CUPS组DRD5、D2样受体及DAT增高;与CUPS组比,MD组DRD1增高,DRD4、DAT降低。(5)嗅球:与C组比,MD组D1、D2样受体及DAT的蛋白水平增高,CUPS组DRD1、DRD2增高。(6)纹状体:与C组比,MD组DRD5、D2样受体及DAT的蛋白水平增高,DRDl降低,CUPS组DRD5、DRD2、DRD3、DAT及BDNF增高,DRD1降低。3. mRNA检测结果:除下列指标外,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同蛋白水平检测结果。MD组VTA内DRD1高于C组,MD组及CUPS组前额叶皮质及伏隔核内BDNF均高于C组;4.行为学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1)大鼠旷场试验中的直立次数与其VTA内DRD5、DRD3、DRD4及其纹状体DRD1的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与其纹状体内D2样受体、DAT及前额叶皮质内DRD5、DAT的蛋白水平呈负相关;(2)大鼠强迫游泳实验中的静止漂浮时间与其杏仁核内D2样受体、DAT及前额叶皮质内DRD1、DRD5、DAT的蛋白水平呈正相关;(3)大鼠糖水偏爱实验中的糖水偏爱率与其VTA内DRD5、DRD3、DAT的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与其伏隔核内D2样受体、DAT及嗅球内D1、D2样受体、DAT的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1.不同慢性应激可诱发大鼠不同抑郁表型。2.不同慢性应激对大鼠多巴胺能中脑皮质边缘神经通路内D1、D2样多巴胺受体及DAT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3.不同抑郁样行为涉及不同的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异常机制。4.不同慢性应激对大鼠多巴胺能中脑皮质边缘神经通路内各脑区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不同。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母爱剥夺应激论文; 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论文; 抑郁样行为论文; 多巴胺受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