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

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

论文摘要

求知是人的本性。“道德可教吗?”苏格拉底的千古一问开启了知识与道德关系的论争。从“美德即知识”而导引出西方知识论的传统。中国古代士人所遵奉的“格物、致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济世情怀,也表达了知识与道德的内在关联。20世纪以来,人们对知识的信奉,尤其是对科学知识的崇拜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知识演化为科学的化身。客观、中立、价值无涉成为遴选知识的标准。20世纪是一个寻求普遍性知识的世纪,是一个客观知识主导的世纪。知性德育或主知型德育是这一知识主流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演绎。而对于知性德育的批评之声从一开始就不曾停歇过,但是对超越知性德育的探索,却总是走向了一条条另辟蹊径的道路。于是正视学校德育中知识问题成为了本研究的基本选择。基于当前高校德育新课程改革,将这一研究范围收缩到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是基于研究问题边界和强烈的现实性需要的思考。知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知识活动即认识活动。知识既是人认识的产物,同时知识又是塑造人的力量。知识改变了人与世界联系的方式,也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人,就是一种知识性的存在。道德作为人对世界的精神把握方式,离不开知识的基础。道德是“我—你”之间关系中的生命意义关联,以及对此意义的体认。道德无论是作为一种“知识”或是一种“智慧”都与个体生命的经验、需要联系在一起,个人的道德选择都直接源于个体生命实践的价值取向。道德知识源于对道德的精神把握和对客观伦理关系的主观认识,它是指承载或表征主体际价值关系的符号。它不仅包括人们的道德观念系统,而且包括道德行为方式。道德知识不仅是群体类意识,也属于个体知识,它是一种整合性知识。道德知识不仅是规范意义的体现,而且具有多层次性;不仅是孤立的历史积淀——表现为客观道德精神,也是流动的情感体验——个体体认。道德知识具有理论性道德知识、规范性道德知识和个体性道德知识三种形态。道德知识与其它类型的知识相比较,具有主观性、控制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等特性。道德知识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彰显道德理性,为个体道德社会化提供知识基础;塑造人的品格,成为人的道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知识成为道德资本的资源;作为知识来源,道德知识使学校德育课程成为可能。道德知识是学校德育课程的认识基础。道德知识被德育课程规整,使德育课程成为人与道德知识相遇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一种塑造人的空间。道德知识在高校德育课程中主要存在于几个方面,即在教师的课程观中,在课程德育“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文本与课程实施中,在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知识基础的体会与认识中。通过对高校德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与访谈,笔者分析判断了诸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从道德知识与高校德育课程的关联中,通过反思,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存在于几方面:课程观念保守,缺乏统整思维;课程设计单一,忽视个体生命差异;课程内容偏狭,缺乏全球化胸怀;教学工具价值取向,人文底蕴薄弱;教学方式呆滞,生活化气息不足。检视这些原因,旨在探索基于道德知识的高校德育课程变革。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变革需要树立整合的课程观、“生命·实践”的课程设计维度、跨文化的德育课程视野、基于意义世界的教学观和个体道德叙事的方法选择。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变革使道德知识通过德育课程实现与人的相遇,发挥其塑造人的品格的力量。道德知识对人的品格的塑造尽管不是充分的条件,尚有待情感、意志与环境等多要素的合力,却是必要的条件。它促进个体道德理性的提升,道德自由的拓展,以及追求超越性和人的解放的实现。本论文共分为7章。各章基本内容与研究目的分述如下:第1章,文献综述。该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知识与德育、知识与德育课程的相关研究,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础。第2章,绪论。本部分主要是提出研究问题“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明确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确立研究方向。第3章,知识与道德。知识与道德是本研究主题的基本变量。探讨这对变量,是为了奠定问题研究的哲学与伦理学的认识论基础。本章分为四方面主要内容:第一,“知识”概说,探讨了知识的涵义与类别;第二,“道德”概说,探讨了人的道德属性与道德的涵义,阐释了道德与人的依存关系;第三,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之辨,探讨了道德的知识基础和知识与道德的内在统一性诉求,具体说明了道德的知识属性与目的一致性关联;第四,“道德知识”解读,探讨了道德知识的形成、含义、特点、类别与价值,力图澄清对道德知识的认识,为研究主题确立了基本的理论视角。第4章,道德知识与德育课程。道德知识与德育课程也是本研究主题的基本变量。探讨这对变量,是为了寻求研究主题的理论基础,即德育课程的知识基础。本章又分为三方面主要内容。第一,德育课程的滥觞与学科定位。本节探讨了德育学科地位与德育课程的缘起,以及德育课程的特点等。第二,德育课程:人与道德知识相遇的平台。本节探讨了作为一种人的理解的“视界”的道德知识观和作为一种塑造人的空间的德育课程,具体阐释了道德知识通过课程与人发生的关联,体现了道德知识作为德育课程的知识基础的必要性。第三,道德知识:德育课程的认识基础。本节探讨了道德知识作为理解德育课程的认识基础的提出,知识作为德育课程的基础的正当性辩护,传统道德知识与德育课程的现代演绎,阐释了道德知识与德育课程的正当性关系。第5章,知识论域下高校德育课程现状与反思。本章力图通过道德知识与德育课程关系的视角,发掘高校德育课程现存中的问题,并寻求产生问题的根源。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第一,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并检讨了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第二,通过问卷调查了高校教师的课程观现状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施现状,对高校德育课程文本进行了分析,访谈了学生的高校德育课程知识观,提炼出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三,通过对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探讨了形成问题的基本原因。即课程观念保守,缺乏统整思维;课程设计单一,忽视个体生命差异;课程内容偏狭,缺乏全球化胸怀;教学工具价值取向,人文底蕴薄弱;教学方式呆滞,生活化气息不足。第6章,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变革。本章是基于上述论证而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本章分为五方面主要内容:第一,探讨了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变革首先是在课程观上的转变,因此要树立整合的道德知识观,进而探讨了整合德育课程观的基本内容;第二,探讨了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变革在课程设计维度上要体现个体生命差异,关注生命实践的原则,具体阐述了人与生命,道德与生命两大基本范畴;第三,探讨了跨文化教育理论,分析了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课程的选择,具体阐释了高校德育课程的全球化视野;第四,探讨了“意义”与“意义世界”,教学活动中的意义构成与表达,意义世界中的教学本质追问,阐释了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变革的教学观,即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道德知识与人的意义关联,发挥道德知识塑造人的品格;第五,探讨了从生活事件提升到教育事件的“遭遇”,“遭遇”的特性与德育价值,“遭遇”的教育表达方式即个体道德叙事,具体论述了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变革在方式上对个人道德知识解放的途径。第7章,结语。该部分总结了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变革的基本思路,探讨了在德育课程中道德知识对塑造人的品格上的有限与不足,形成了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道德知识对个体理性的提升、自由的拓展和人的解放的基本结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外相关研究
  • 1.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章 绪论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3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2.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3章 知识与道德
  • 3.1 “知识”概述
  • 3.2 “道德”概述
  • 3.3 知识与道德关系之辩
  • 3.4 “道德知识”解读
  • 第4章 道德知识与德育课程
  • 4.1 道德知识:德育课程的认识基础
  • 4.2 德育课程的滥觞与学科定位
  • 4.3 德育课程:人与道德知识相遇的平台
  • 第5章 知识论域下高校德育课程现状与反思
  • 5.1 高校德育课程回顾与检视
  • 5.2 基于道德知识的高校德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 5.3 对高校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道德知识问题的反思
  • 第6章 知识论域下高校德育课程变革
  • 6.1 控制与超越:整合的德育课程观
  • 6.2 生命与实践:德育课程设计维度
  • 6.3 规范与创新:跨文化的德育课程视野
  • 6.4 僵化与活化:意义世界中的道德知识教学
  • 6.5 和谐与共生:个体道德叙事的方法选择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著及参加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