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46联合站污水回注处理技术研究

池46联合站污水回注处理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含油污水有效处理是油田不可避免的难题,处理后回注地层,不仅可以保护淡水资源,而且可以保持地层能量,有利于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池46地区采出水属于CaCl2水型、油量高、悬浮物和硫化物含量高且波动较大、细菌含量较高、成垢离子Ca2+和Mg2+含量高,腐蚀结垢性强,对其进行化学絮凝实验研究表明:采出水最佳絮凝pH值为8.0;除硫剂NaClO加量为15~20mg/L;无机絮凝剂PAC加量为80~100mg/L;有机絮凝剂CPAM(1200万)加量为1.0~1.5mg/L;PAC与PAM的加药间隔应控制在30-40s。处理后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和油含量分别为0.9mg/L和2.2mg/L,细菌含量为101个/mL,通过灰关联分析,确定影响池46油区联合站采出水腐蚀的主要因素为:溶解氧、硫化物、含油量、TGB、SRB等,通过絮凝、防腐、防垢-体化处理后腐蚀速率的平均值从采出水的0.1144mm/a降到了处理后水的0.0253mm/a,腐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各项指标完全满足油田注水水质要求。池46地区压裂返排液的成分复杂,硫化物和总铁含量高,化学添加剂种类多,含量大,粘度较大,乳化程度高,处理难度大。采用“酸化—化学氧化——pH调节—絮凝一沉淀—过滤”工艺进行实验研究表明:废水氧化处理的最佳pH值应控制在3.0左右;氧化剂NaClO用量为1.25%,氧化时间不低于20min;絮凝处理的最佳pH值应控制在9.0左右;无机絮凝剂PAC用量为800mg/L;有机絮凝剂选择CPAM(1200万)用量5mg/L;PAC与PAM的加药间隔应控制在30-40s。处理后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和含油量最高分别为25.5mg/L和4.5mg/L,硫化物和总铁离子都全部有效去除,处理后水完全达到联合站进水水质标准。当油田采出水量与注入水量不匹配时,可以使用氧化塘工艺对污水进一步深度处理,池46地区联合站处理后水可生化性较好BOD5/COD>0.30,处理后水中COD降低到外排标准;同时,水中的芳香结构物质经生物处理后有所降低,色氨酸类芳香族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去除效果最为明显。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油田污水来源与性质及其特点
  • 1.2.1 油田污水来源
  • 1.2.2 采油污水特点
  • 1.2.3 油田污水处理方向
  • 1.3 油田污水国内外处理现状
  • 1.3.1 传统处理工艺
  • 1.3.2 国内外油田污水常用的处理工艺
  • 1.4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油田水质标准
  • 2.1 回注水水质标准
  • 2.1.1 油田注水主要指标
  • 2.2 外排水水质标准
  • 第三章 油田采出水絮凝实验研究
  • 3.1 实验仪器及药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联合站来水水质分析
  • 3.4 油田采出水絮凝处理技术研究
  • 3.4.1 最佳絮凝pH值优选
  • 3.4.2 除硫剂的优选
  • 3.4.3 无机絮凝剂的优选
  • 3.4.4 有机絮凝剂优选
  • 3.4.5 有机絮凝剂与无机絮凝剂投加次序优选
  • 3.4.6 有机絮凝剂与无机絮凝剂加药间隔的优选
  • 3.5 联合站处理后出水水质分析
  • 3.6 处理前后水质分析对比
  • 3.7 联合站水处理药剂配方的确定
  • 3.8 处理后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
  • 3.9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油田压裂废液处理实验研究
  • 4.1 研究目标
  • 4.2 研究方法
  • 4.3 油田井下作业废液处理现状调研
  • 4.3.1 油田井下作业废液产排现状
  • 4.3.2 油田压裂液的组成及其返排液的污染特征
  • 4.4 实验仪器及药剂
  • 4.5 实验方法
  • 4.6 压裂返排液特性室内研究
  • 4.6.1 压裂返排液组成分析
  • 4.6.2 压裂返排液特性分析
  • 4.7 压裂废液氧化絮凝处理技术研究
  • 4.7.1 氧化实验
  • 4.7.2 碱性pH调节实验
  • 4.7.3 絮凝处理实验
  • 4.7.4 处理前后水质情况对比
  • 4.7.5 压裂废水COD去除实验
  • 4.7.6 处理后水与地层水配伍性研究
  • 4.8 压裂废水的两套处理方案
  • 4.8.1 压裂废水处理后进入联合站回注地层
  • 4.8.2 压裂废水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外排
  • 4.9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油田污水腐蚀因素分析
  • 5.1 影响腐蚀的单因素的分析
  • 5.1.1 溶解氧
  • 5.1.2 硫酸盐还原菌
  • 5.1.3 硫化氢
  • 5.1.4 二氧化碳
  • 5.2 影响腐蚀的灰关联分析
  • 5.3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采油污水的生化特性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实验方法与仪器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1 废水化学组成
  • 6.3.2 可生化性分析
  • 6.3.3 各种状态COD分布及处理效果
  • 6.3.4 分子量分级特性
  • 6.3.5 有机物及其结构特性
  • 6.4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联合站探讨安全运营对策[J]. 化工管理 2019(04)
    • [2].油气联合站风险因素及应急措施探讨[J]. 石化技术 2016(11)
    • [3].油田联合站安全运行及管理[J]. 化工管理 2017(06)
    • [4].油气联合站风险因素及应急措施分析[J]. 化工管理 2015(05)
    • [5].联合站的作用分析及设计探讨[J]. 化工管理 2018(24)
    • [6].采油厂联合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实现[J]. 化工管理 2017(07)
    • [7].北Ⅲ-7联合站平面布置的优化[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7(03)
    • [8].对油田联合站建设的工艺技术分析与认识[J]. 石化技术 2017(09)
    • [9].油田联合站安全运行及管理[J]. 石化技术 2015(02)
    • [10].山区联合站的竖向设计浅析[J]. 石化技术 2015(09)
    • [11].M联合站运行参数优化分析[J]. 石化技术 2018(03)
    • [12].联合站脱水系统运行不平稳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 化工管理 2019(35)
    • [13].油田联合站动火作业的风险分析与安全措施[J]. 中国石油石化 2017(10)
    • [14].油田联合站应急管理现状及探索[J].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18(03)
    • [15].浅议联合站的安全管理工作[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2)
    • [16].油田联合站污水余热梯级利用的应用探讨[J]. 区域供热 2020(01)
    • [17].浅析联合站节能的有效方法[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09)
    • [18].油田联合站扩建自控系统结构优化设计[J]. 中国仪器仪表 2018(10)
    • [19].联合站提质增效——强化设备精细化管理[J]. 化工管理 2017(21)
    • [20].油田联合站及站内消防系统的建设[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08)
    • [21].油田联合站的风险分析[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8(12)
    • [22].基于油田联合站建设的工艺技术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6(01)
    • [23].当前油田联合站能耗情况分析及节能降耗措施[J]. 化工管理 2016(20)
    • [24].对石油采油厂联合站油气处理安全监督工作的探讨[J]. 石化技术 2015(08)
    • [25].油田联合站污水处理及注水控制系统设计综述[J]. 化工中间体 2015(04)
    • [26].油田联合站能耗“三环节”评价[J]. 节能技术 2009(03)
    • [27].油田“大联合站”控制系统设计建设[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8(12)
    • [28].油田联合站节能降耗探讨[J]. 化工管理 2018(21)
    • [29].油田联合站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J]. 石化技术 2016(06)
    • [30].提高联合站原油处理的合格率[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06)

    标签:;  ;  ;  ;  ;  

    池46联合站污水回注处理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