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但在教学实践中,“以读促写”的有效性却不容乐观。由于缺乏对阅读的长期规划,大多数阅读指导仅仅停留于开书目,只注重阅读的量忽视阅读的质,很多学生的阅读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造成了阅读无法有效转化为写作能力的严重后果。本文从现实的教学困惑出发,探究的主要内容即“读什么”“怎样读”才能在阅读中生成写作。针对高中生写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通病,本文指出了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可以通过阅读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拥有一双辨别文章好坏的“法眼”,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感受美的敏感性;还可以通过阅读习得写作知识,将写作技巧内化。本人还结合自己长达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从操作的层面指出,在具体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采花成蜜”,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也可以指导学生“照猫画虎”,在阅读中模仿写作技巧;同时本文还对高中阶段的有效阅读材料进行了探究,这部分的探究立足于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能有效提高写作应试能力。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最终要通过考试来评定,“读什么”也应该分阶段,有针对性和计划性,除了经典,新概念作文、网络文学等也都可以适当地推荐给学生,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读”;能“自觉地读”,“自由地写”才成为可能。而在高三阶段,为了掌握考场作文的规范,对考场佳作的阅读揣摩又变得非常必要。“以读促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一特点注定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唯有师生持之以恒,其有效性才会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