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高温、低阻、高效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机理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工程热物理
作者: 杜一庆
导师: 钱壬章
关键词: 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钝体,尾迹,拟序结构,旋涡脱落
文献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开缝钝体能否成功地用于加力燃烧室稳定器,两个重要指标分别是阻力特性和火焰稳定性,即要求总压损失尽可能小的同时,维持在高温高速条件下的火焰稳定。开缝钝体的火焰稳定性能和阻力特性与尾迹中具有大涡尺度的拟序结构密切相关,目前对这方面的认识还较欠缺。因此,本文的重点是采取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来解析钝体尾迹的拟序结构和旋涡脱落动力学机制,并对其火焰稳定机理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旨在提供优化开缝钝体的基础理论或基础数据,为高速情况下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在雷诺数Re 为470000 条件下利用RNG k–ε模型对开缝三角形钝体和不同V 形钝体火焰稳定器的尾迹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吻合。将大涡模拟与RNG k–ε模型计算结果比较,也证实RNG k–ε模型适合于模拟通道内的开缝钝体尾流。从模拟结果得出,开缝V 形钝体在缝宽率为36%时,其火焰稳定能力和阻力特性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分析了尾迹的拟序结构并将其描述为:偏向一侧的中缝流将近尾分成主回流区和次回流区,主回流区的旋涡脱落激发扰动引起近尾的绝对不稳定。首次提出单涡突然置于两剪切层间的旋涡脱落动力学机理。采用常规单点测量方法在开式风洞中对不同开缝V 形钝体进行冷态实验,测量总压损失系数和反流区大小,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利用激光粒子测速在闭式风洞中对不同缝宽率的开缝钝体和相同缝宽率情况下不同形式的开缝钝体近尾结构进行了测量。研究不同的开缝钝体近尾湍流剪切流的统计特性和结构形态,及其动力学机制,如涡量的聚集、输运和演化等。首次提出旋涡脱落特征尺度来定量分析非稳态尾流,是一次意义重大的钝体绕流理论和实验分析方法上的创新。同时结合全程平均分析法,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来定量比较不同钝体的尾迹结构,对开缝钝体的火焰稳定特性和阻力特性进行预测。结合开缝钝体冷态流场分析,采用非定常方法对其火焰稳定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发现,中缝流的存在使近尾中的湍能分布集中度下降,却增大了旋涡脱落特征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火焰稳定器研究现状
1.3 钝体尾迹的拟序结构及实验技术综述
1.4 火焰稳定及开缝钝体分级着火机制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2 数值模拟
2.1 前言
2.2 湍流模型的选择
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2.4 结论
3 开缝钝体尾迹的拟序结构
3.1 拟序结构
3.2 旋涡脱落动力学机制和拟序结构的数值模拟
3.3 PIV 实验的尾流拟序结构解析方法
3.4 小结
3.5 分析讨论
4 冷态实验研究
4.1 前言
4.2 流线型钝体和非流线型钝体的对比实验
4.3 标准开缝钝体和直板开缝钝体的对比试验
4.4 本章结论
5 火焰稳定器尾迹流场结构的PIV 试验
5.1 前言
5.2 实验装置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开缝钝体的火焰稳定机理
6.1 前言
6.2 用非定常方法分析钝体火焰稳定机理
6.3 开缝钝体的火焰稳定机理
6.4 低速燃烧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开缝钝体的尾迹结构转捩动力学机制初探
7.1 前言
7.2 钝体尾迹的稳定性平衡态分析方法
7.3 钝体尾迹的拓扑分析
7.4 能量法分析
7.5 PIV 实验验证
7.6 结论
8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6-04-05
参考文献
- [1].基于凹腔火焰稳定器的亚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点火过程研究[D]. 李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驻涡燃烧室流动特性的冷态数值研究[D]. 刘世青.大连海事大学2011
- [2].环形燃烧室两相燃烧流场与燃烧性能数值研究[D]. 蔡文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 [3].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不稳定燃烧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D]. 张澄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 [4].基于凹腔火焰稳定器的亚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点火过程研究[D]. 李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 [5].燃气轮机燃烧室三维湍流的数值仿真[D]. 孟岚.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 [6].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流场的大规模并行计算及试验验证[D]. 郑忠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
- [7].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工作过程理论和试验研究[D]. 余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 [8].基于凹腔的超声速燃烧火焰稳定技术研究[D]. 丁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 [9].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碳氢燃料凹槽火焰稳定性研究[D]. 刘欧子.西北工业大学2006
- [10].燃气轮机合成气燃烧室燃烧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 房爱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