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御素基因表达论文-卓儒浩,夏琴,龙祥宇,蓝恒源,瞿秋红

人防御素基因表达论文-卓儒浩,夏琴,龙祥宇,蓝恒源,瞿秋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防御素基因表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巴马香猪,β-防御素-2,克隆,基因表达

人防御素基因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卓儒浩,夏琴,龙祥宇,蓝恒源,瞿秋红[1](2019)在《巴马香猪β-防御素-2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热应激条件下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广西巴马香猪β-防御素-2(pBD-2)基因编码区序列(CDS),并研究热应激条件下pBD-2基因mRNA在巴马香猪不同组织中表达规律,试验从巴马香猪心脏、肝脏、肾脏、胰腺、肌肉、十二指肠、结肠中提取总RNA,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扩增pBD-2基因CDS,通过生物分析软件对扩增出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条件和热应激条件下pBD-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得到巴马香猪pBD-2基因CDS区,全长210 bp,与GenBank中登录的野猪pBD-2基因CDS的同源性达到100%;通过碱基同源性建立的系统进化树上巴马香猪与野猪的遗传距离最近,聚为一支。巴马香猪pBD-2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数的17.4%,进一步分析发现pBD-2蛋白具有较强的疏水性。热应激条件下巴马香猪心脏、肝脏、十二指肠、结肠及肌肉中pBD-2基因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正常条件下(P<0.01)。说明在热应激条件下,巴马香猪心脏、肝脏、十二指肠、结肠和肌肉中pBD-2基因表达量升高,这有利于增强猪机体的抗病能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3期)

魏薇[2](2019)在《马、驴、马骡β-防御素1基因克隆、体内表达及原核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御素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各种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中,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内源性抗菌肽。防御素不仅可以直接抵抗病原微生物,而且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虽然人们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β-防御素1的结构、功能及表达等都有所研究,但对于马、驴、马骡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根据NCBI公布的马、驴的β-防御素1c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获得了马、驴、马骡基因序列。通过RT-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PCR)检测叁种动物各个组织器官(舌、气管、食管、肺、胃底、十二指肠、幽门、空肠、回肠、直肠、结肠、膀胱、肾、脾、脊髓)β-防御素1的表达水平。建立了β-防御素1的原核表达系统,原核表达产物抑菌,为今后防御素生物产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1.驴、马、马骡β-防御素1基因全长分别为501bp、449bp、474bp。对比UniProtKB数据库中已有的mRNA,发现马、驴、马骡处于同一个进化阶段,确定了马、驴、马骡之间的同源保守性。通过与其他哺乳动物(大鼠、黑猩猩、褐家鼠、猪、山羊、绵羊、狗)氨基酸的对比与进化树的构建,确定了马的β-防御素1在哺乳动物中的进化地位,并找出了由207bp组成的开放读码框(ORF),该ORF编码69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信号肽(1-22)、前片段(22-33)、以及成熟肽(33-69),在成熟肽的特定位置含有6个半胱氨酸残基。2.Real-time qPCR方法检测了防御素在马、驴、马骡叁种动物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防御素在叁种动物的各个器官的粘膜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驴的幽门部、驴皮以及肾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器官;在马的心、肾、胃底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器官。而与其他器官相比,马骡的胃底、食管、肾的表达量最高。防御素在叁种动物消化道及肾表达明显偏高,说明防御素的表达可能与其食性有关。3.利用与类弹性蛋白ELP(Elastin-Like Protein,ELP)共同融合表达方法成功构建了 eBD-1(马β-防御素1)原核表达系统。通过相关软件对合成的eBD-1-ELP的基因进行优化,合成该基因后,将其成功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构建获得了融合重组质粒pET-22b-eBD-1-ELP,通过不同温度及不同浓度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在37℃、25℃、18℃融合蛋白均能表达,在37℃,IPTG浓度为0.5 mM/L诱导6h,且蛋白纯化缓冲液pH值为8.2时,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经过对蛋白进一步纯化、浓缩等成功获得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作用的马β-防御素eBD-1。(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史瑞军[3](2019)在《鸡β-防御素Gal-4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抑菌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御素是伴随着人们对抗生素毒副作用的逐渐认识而发展起来的,许多防御素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均具有抑制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稳定性良好,可制成新型抗菌药物或用于饲料添加剂和食品防腐剂等。目前对禽类β-防御素的研究比较热门,许多鸡β-防御素已被克隆和表达,并且通常具有抗菌活性,但对鸡β-防御素Gal-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的研究未见报道,笔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Gal-4的重组蛋白,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鉴定,最后利用这种蛋白进行了细菌感染小鼠的预防及治疗研究。为开发新型的抗菌药物做出了一定贡献,为筛选和鉴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防御素提供了实验基础,为Gal-4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实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从鸡骨髓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鸡β-防御素Gal-4成熟肽区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BamHI和HindIII双酶切位点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Gal-4,转化于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菌液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并对重组蛋白进行Ni柱亲和层析纯化与脱盐浓缩处理。结果表明,成功扩增了大小为148 bp的目的基因,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0a-Gal-4,经诱导表达后可检测到大小在14 kDa左右的目的蛋白。经纯化后得到浓度为0.8 mg/mL的重组蛋白,SDS-PAGE显示在14 kDa左右出现了清晰的目的条带。为了鉴定重组蛋白Gal-4的体外抑菌活性,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采用打孔法和细菌生长曲线法鉴定重组蛋白Gal-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蛋白Gal-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出现了良好的抑菌效果。把重组蛋白Gal-4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模型,结果发现重组蛋白Gal-4在小鼠体内发挥了良好的杀菌作用,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9-06-01)

邓启亮[4](2019)在《rs3129891和rs77005575位点突变基因型同IBD患者肠粘膜中α-防御素的减少表达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的一种慢性特发性炎症,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主要表现形式。目前越来越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肠道抗菌肽表达减少导致的无效细菌清除是触发并维持IBD患者中观察到的异常免疫应答的重要因素。人肠道抗菌肽主要由人肠道α-防御素,少量的溶菌酶和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组成。基因型-表型相关研究表明,NOD2突变(SNP8,rs2066844;SNP12,rs2066845;SNP13,rs2066847)与回肠CD相关。在携带这些突变的CD患者中,肠粘膜α-防御素的表达的明显减少,在存在SNP13突变时减少的水平更加显着。然而,在结肠CD和UC患者中,哪些基因变异与抗菌肽的粘膜表达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探讨哪些遗传变异可影响结肠CD和UC中粘膜抗菌肽的表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收集结肠CD和UC患者肠粘膜组织,检测它们的抗菌肽表达水平,然后比较这些抗菌肽表达同22个1BD相关SNP的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这些SNP包括rs2066844,rs2066845,rs2066847,rs35261698,rs2172252,rs3197999,rs4151651,rs6930777,rs77005575,rs9268832,rs3129891,rs3115674,rs2066842,rs10885394,rs10885395,rs3814570,rsl 1209026,rsl 1805303,rs 12212067,rs2241880,rs2542151,rs7234029。方法患者16例健康查体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的42例UC和60例CD患者为实验组。常规结肠镜检查时收集这118患者的结肠组织,其中UC和CD患者,分别收集他们的炎症肠粘膜和非炎症肠粘膜组织。收集的肠粘膜组即刻放入液氮中保存。突变分析收集的肠道粘膜组织剪碎后,使用TaKaRa的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提取的DNA使用SEQUENOM的MassARRAY MALDI-TOF方法检测22个IBD相关的SNP的位点核酸信息。实时PCR分析收集的肠道粘膜组织剪碎后,使用TaKaRa的RNAiso Plus Kit试剂盒提取总RNA,使用TaKaRa的PrimeScript RT reagent Kit试剂盒合成cDNA,最后的qPCR使用Roche的LightCycler 480 System系统完成。18SrRNA作为内参。使用2-ACT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统计学意义,当方差齐时,用Tukey的多重比较法分析,当方差不齐时,则用Dunnett T3的多重比较法分析。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NP突变分析我们总共分析了 118个样品的22个SNP信息,包括16个对照组,42个UC和 60个CD患者,在 118个样品中 SNP rs2066844,rs2066845,rs2066847,rs11209026,rs4151651,rs6930777 没有发现突变基因型,而在 rsl1805303,rs12212067,rs2241880,rs2542151,rs7234029,rs35261698,rs2172252,rs3197999,rs77005575,rs9268832,rs3129891,rs10885394,rs10885395,rs3814570中则发现了突变基因型。此外,在对照中没有发现rs77005575的纯合突变基因型CC,也没有发现rs3129891的纯合突变基因型AA。另外,只在CD患者的样品发现有rs2066842的突变基因型,只在对照组样品中发现有rs3115674的突变基因型。2.携带rs3129891突变基因型的IBD患者的结肠粘膜中HD5和HD6基因表达降低,而溶菌酶和SPLA2基因表达无差异3.携带rs77005575突变基因型的UC患者的结肠粘膜中HD5和HD6基因表达降低,而溶菌酶和SPLA2基因表达无差异4.携带rs77005575突变基因型的CD患者中HD5,HD6,溶菌酶和SPLA2基因表达无差异5.CD患者结肠组织中抗菌肽基因表达不受NOD2rs2066842基因型影响结论rs3129891和rs77005575位点突变基因型同IBD患者肠粘膜中α-防御素的减少表达相关。(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17)

铁宇娟,刘陶林,蔡卉,王东阳,刘志平[5](2019)在《蓝狐β-防御素1基因(vBD1)的真核表达及其抑菌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蓝狐β-防御素1 (vBD1)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得蓝狐v BD1基因的编码区全长序列,利用生物学软件对蓝狐v BD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 PIC9K-v BD1,电转化至毕赤酵母菌株GS115,鉴定阳性的重组酵母菌经甲醇诱导表达,对表达目的蛋白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蓝狐v BD1蛋白的叁级结构与人类β-防御素1 (hBD1)序列相似性达63.89%。Tricine-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蓝狐v BD1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能够分泌表达,诱导96 h其表达量最大。CFU计数法结果显示,终浓度为60μg/mL和120μg/mL的v BD1重组蛋白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2.92%和29.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8.40%和30.18%,抑菌活性均在12 h达到最佳。本研究为探究蓝狐v BD1蛋白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许丽文,王秋玲,王芳芳,刘诚刚,马得莹[6](2019)在《人工感染鸭源新城疫病毒对绍鸭β-防御素和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探讨人工感染鸭源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对绍鸭β-防御素(avianβ-defensins,AvBDs)和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45只20日龄SPF绍鸭,随机分为攻毒组(27只)和对照组(18只),攻毒组采用滴鼻点眼的途径(108.38 EID50)接种鸭源NDV强毒株(Md/CH/LGD/1/2005),对照组接种磷酸盐缓冲液。在攻毒后24和48h,从对照组及攻毒组各随机取6只鸭屠宰,分别采集肾脏、肺脏、气管、腺胃、骨髓、脾脏、盲肠扁桃体、哈德氏腺、法氏囊9个组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样品中9种AvBDs和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剩余鸭每天持续观察,每隔4d采血1次,直至24d,检测血清抗体水平;于攻毒后24、48、72和120h采集咽喉及泄殖腔拭子,以确定排毒周期。结果表明,感染该NDV毒株后,鸭没有临床发病症状和死亡情况发生;感染后鸭排毒开始于攻毒后第1天,到第5天停止,在攻毒组咽喉及泄殖腔拭子中均检测到NDV。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该NDV能够诱导鸭体内产生抗NDV特异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24h,部分鸭组织中AvBD1、AvBD2、AvBD5、AvBD6、AvBD9和AvBD16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感染后48h,AvBD1和AvBD6在部分鸭组织中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5);感染后48h法氏囊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脾脏中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感染后24h的表达量。综上所述,该鸭源NDV毒株感染可诱导绍鸭体内在早期产生天然免疫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与病毒在机体内复制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2期)

陈东,范海云,高世雯,王广龙,王云鹏[7](2019)在《大蒜防御素基因AsPDF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防御素是一类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的抗菌多肽,是植物防御生物和非生物侵害的重要物质之一。为了解大蒜中防御素的序列特征和功能,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从大蒜‘苍山四六瓣’中克隆得到防御素基因AsPDF1。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大蒜的防御素基因含有1个24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81个氨基酸。推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8.45 kDa,等电点(pI)为9.36。该蛋白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 N端有一段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区域,空间结构由1个α螺旋和3股反向平行的β折叠构成。在进化关系上,大蒜防御素与禾本科的小麦和高粱防御素蛋白最为接近。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AsPDF1在根、鳞茎、叶片中均有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且能响应盐胁迫的诱导。本研究克隆的大蒜防御素基因为进一步鉴定防御素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兴,梁艳琼,习金根,郑金龙,贺春萍[8](2018)在《龙舌兰防御素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御素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其抗菌活性对真菌、细菌等的入侵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前期已从剑麻中克隆出1条防御素基因4sPDF1,以此为检索序列在已公布的剑麻近源物种龙舌兰(Agave tequilana)转录组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从中获得1条AsPDF1的同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具有完整的编码序列,开放阅读框具有267bp,编码88个氨基酸,含有5个保守Cys残基,具备Knot1功能域将,因此将其命名为AtqPDF1(NCBI序列号:GAHU01192839)。蛋白质序列比对显示AtqPDF1与AsPDF1差异较大,系统进化分析也显示AtqPDF1与剑麻、烟草、拟南芥、芦笋、油棕等防御素基因进化关系均较远,其功能可能与已知植物防御素差异较大。时空表达分析表明AtqPDFl在龙舌兰幼苗、叶和根部表达水平较高,在茎部表达水平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周思宇[9](2018)在《基于宿主防御素基因表达谱判别细菌病毒感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染是指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宿主所引起的局部组织或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上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感染可以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如细菌感染可以给予抗生素治疗、真菌感染可以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等。因此,准确的病原体感染类型的判别对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传统的基于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已经在临床感染类型的判别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基于宿主基因表达谱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发现区分不同类型病原体感染的生物标记物从而区分感染类型的研究成为一个新兴的发展方向。这类基于生物信息学的间接诊断方法可以为传统的直接检测手段提供辅助和补充。防御素是有助于宿主防御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的内源性抗微生物多肽。不同的防御素已被证实在先天免疫中对宿主抵御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分析防御素及其相关基因在感染过程中的表达来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首先,我们在国际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筛选含有一种以上的感染类型的表达谱样本,并进一步从中选定了 4个涉及防御素及相关基因表达谱的数据集。其中,我们选取防御素表达值最多、质量最好的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集,其他叁个的作为验证数据集。然后,我们对每个数据集进行数据标准化、缺失值处理和数据整合等数据预处理操作,再根据探针的表达值估计防御素基因在每个样本的表达值,并对训练数据集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得到49个细菌病毒感染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后,针对这些基因,我们分别使用了 K-邻近算法、贝叶斯分类、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等五种机器学习方法定义了五种分类函数,并根据留一交叉验证的结果调整参数,得到最优的分类模型。我们利用这五种分类方法评估了49个基因的基因集在四个数据集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五种分类方法都可以很好的区分细菌或病毒感染,其中随机森林方法表现最佳。我们还将本研究与之前的报道发现的生物标记物的分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分类效果优于其中一部分报道,和另一部分报道效果相当。此外,根据随机森林算法中分类效果的贡献程度,我们又进一步将49个基因集缩小到仅包含10个基因的基因集,分析结果表明这10个基因的基因集同样可以较好的区分病毒或细菌感染。准确判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恰当治疗方法。因此,找到能准确判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尝试从防御素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防御素及相关基因表达谱的病原体感染类型判别机器学习新方法,可以为传统的临床病原体检测技术提供有益的补充。同时,本研究也从侧面验证了不同防御素在细菌或病毒感染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应用某些特定防御素基因作为生物标记物判别细菌或病毒感染提供了线索。尽管本研究目前局限于使用基于基因芯片的表达谱数据,但是本研究的基本策略和相关机器学习模型同样可以进一步扩展应用于新一代测序技术所产生的表达谱数据,为未来潜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徐燕玲,付丹影,司风玲,陈斌,郝友进[10](2018)在《葱蝇防御素基因的鉴定及针刺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葱蝇(Delia antiqua)防御素基因家族的序列特征、分子进化和基因表达模式,了解防御素基因在滞育期的免疫应答特征。【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转录组数据库中搜索防御素基因家族的序列,并进行基因鉴定、系统发育、选择压力及针刺刺激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个防御素前体序列及由此形成的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肽DaDef1,DaDef2和DaDef3,理论分子量分别为4.09,4.12 4.09kDa;等电点分别为8.71,8.69和8.35;它们具有昆虫防御素的典型的保守结构域,有3对分子内二硫键,均为外分泌型、稳定多肽。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葱蝇防御素成熟肽Dadef1与新陆原伏蝇(Protophormia terraenovae)、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和家蝇(Musca domestica)防御素亲缘关系最近并聚为一枝,再与Dadef2和Dadef3聚为一枝。基因表达分析表明针刺能明显影响葱蝇防御素基因的表达。【结论】葱蝇防御素基因家族序列保守性高,具有典型的家族特征;它们的表达模式在冬滞育和非滞育蛹的不同发育时期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葱蝇冬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免疫应答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昆虫防御素类抗菌肽的结构特征、进化以及滞育条件下免疫活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人防御素基因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防御素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各种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中,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内源性抗菌肽。防御素不仅可以直接抵抗病原微生物,而且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虽然人们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β-防御素1的结构、功能及表达等都有所研究,但对于马、驴、马骡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根据NCBI公布的马、驴的β-防御素1c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获得了马、驴、马骡基因序列。通过RT-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PCR)检测叁种动物各个组织器官(舌、气管、食管、肺、胃底、十二指肠、幽门、空肠、回肠、直肠、结肠、膀胱、肾、脾、脊髓)β-防御素1的表达水平。建立了β-防御素1的原核表达系统,原核表达产物抑菌,为今后防御素生物产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1.驴、马、马骡β-防御素1基因全长分别为501bp、449bp、474bp。对比UniProtKB数据库中已有的mRNA,发现马、驴、马骡处于同一个进化阶段,确定了马、驴、马骡之间的同源保守性。通过与其他哺乳动物(大鼠、黑猩猩、褐家鼠、猪、山羊、绵羊、狗)氨基酸的对比与进化树的构建,确定了马的β-防御素1在哺乳动物中的进化地位,并找出了由207bp组成的开放读码框(ORF),该ORF编码69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信号肽(1-22)、前片段(22-33)、以及成熟肽(33-69),在成熟肽的特定位置含有6个半胱氨酸残基。2.Real-time qPCR方法检测了防御素在马、驴、马骡叁种动物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防御素在叁种动物的各个器官的粘膜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驴的幽门部、驴皮以及肾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器官;在马的心、肾、胃底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器官。而与其他器官相比,马骡的胃底、食管、肾的表达量最高。防御素在叁种动物消化道及肾表达明显偏高,说明防御素的表达可能与其食性有关。3.利用与类弹性蛋白ELP(Elastin-Like Protein,ELP)共同融合表达方法成功构建了 eBD-1(马β-防御素1)原核表达系统。通过相关软件对合成的eBD-1-ELP的基因进行优化,合成该基因后,将其成功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构建获得了融合重组质粒pET-22b-eBD-1-ELP,通过不同温度及不同浓度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在37℃、25℃、18℃融合蛋白均能表达,在37℃,IPTG浓度为0.5 mM/L诱导6h,且蛋白纯化缓冲液pH值为8.2时,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经过对蛋白进一步纯化、浓缩等成功获得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作用的马β-防御素eBD-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防御素基因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1].卓儒浩,夏琴,龙祥宇,蓝恒源,瞿秋红.巴马香猪β-防御素-2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热应激条件下的表达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2].魏薇.马、驴、马骡β-防御素1基因克隆、体内表达及原核表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3].史瑞军.鸡β-防御素Gal-4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抑菌活性检测[D].塔里木大学.2019

[4].邓启亮.rs3129891和rs77005575位点突变基因型同IBD患者肠粘膜中α-防御素的减少表达相关[D].南方医科大学.2019

[5].铁宇娟,刘陶林,蔡卉,王东阳,刘志平.蓝狐β-防御素1基因(vBD1)的真核表达及其抑菌活性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6].许丽文,王秋玲,王芳芳,刘诚刚,马得莹.人工感染鸭源新城疫病毒对绍鸭β-防御素和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9

[7].陈东,范海云,高世雯,王广龙,王云鹏.大蒜防御素基因AsPDF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植物生理学报.2019

[8].黄兴,梁艳琼,习金根,郑金龙,贺春萍.龙舌兰防御素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9].周思宇.基于宿主防御素基因表达谱判别细菌病毒感染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10].徐燕玲,付丹影,司风玲,陈斌,郝友进.葱蝇防御素基因的鉴定及针刺对基因表达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  ;  ;  ;  

人防御素基因表达论文-卓儒浩,夏琴,龙祥宇,蓝恒源,瞿秋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