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配置茶艺用具(论文文献综述)
姚盈[1](2021)在《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不仅担负着汉语语言教学的责任,同时也负责中华才艺的传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华才艺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而,本文对赴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的现状展开深入探讨。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华才艺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泰国学习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大力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华才艺教学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汉语教师志愿者自身中华才艺素养较低、泰国学生难以从文化层面深入、汉语教师志愿者难以掌控课堂秩序、中华才艺教学与汉语语言教学脱节这四个方面。而导致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教学问题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含志愿者的中华才艺素养、外语语言能力、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能力;外部因素则包含泰国学校对材料教具的支持、中华才艺教学备课资源、岗前培训单位的培训和志愿者派出单位的才艺课程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华才艺素养,有助于不断优化其中华才艺教学的效果;注重岗前培训单位中华才艺课的质量,有利于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素养的长远发展;泰国学生从文化层面认识中华才艺的情况受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泰方学校的双重影响;建立良好的对外汉语课堂秩序,也是优化中华才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沙凌云[2](2021)在《中职旅游课程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任务型教学及能力等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案例研究法,研究了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影响。论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为研究案例,对该校部分学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并从两个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专业(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茶艺与茶营销专业和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及两种授课类型(理论课和实操课)角度出发,去探讨中职旅游课程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影响。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次研究得出结论:其一,中职旅游课程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有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基本能力(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能力、判断、分析问题能力)有积极影响;任务型教学对学生提升能力(动手操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沟通、决策、执行、探究、迁移、自主学习、思维能力)有积极影响;任务型教学对学生拓展能力(组织协调、革新、解决繁难问题能力)有积极影响。其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授课类型、不同任务类型视角下,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影响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不同年级角度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影响有所不同;不同专业角度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影响有所不同;不同授课类型角度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影响稍有差异;不同任务类型角度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影响有所不同。本次研究拓展了任务型教学理论,也对中职旅游课程任务型教学的实际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倩文[3](2021)在《职业启蒙视域下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探析 ——以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案例》文中提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奠基阶段,也是横向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起点,对帮助中小学生了解职业类型、启发职业兴趣、探寻未来生涯职业规划,培养劳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体验研学基地是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平台,建立职业体验研学基地,是落实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抓手,基地优质职业体验研学课程是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载体。但目前研学基地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基地类型发展不均衡,存在研学资源不足、协调不力以及目标定位不明等问题,其中职业体验研学基地较为缺乏,依托中职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特色专业课程、“双师型”师资团队等教育资源探索建设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开发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课程,一方面有利于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促进职普教育资源融通,落实职业启蒙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普教育从资源融通走向理念融通,创新职普融通发展路径。本研究通过焦点团组访谈、调查问卷与教育实习中观察调研,分析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借鉴国内外研学基地建设研究成果,从基地建设定位、组织机构设立、研学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保障措施支持五个方面入手,探析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路径。以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案例,深入调研分析该学校专业发展现状与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以“亲近自然·了解文化·创意生活”为主线,开发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与导游”、“茶艺文化与传承”、“地方美食与烹饪”等职业体验研学课程,从设立研学指导部门,明确岗位管理职责;开发优质研学课程,构建研学课程体系;完善基地硬件设备,优化研学环境设施;建设研学师资队伍,提升导师专业能力;健全组织管理保障,推进基地全面建设五个方面探索旅游类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方案,以期为不同类型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房慧[4](2021)在《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智能茶艺机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其指数式的增长发展速度已为我们带来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物联网。物联网时代下智能互联产品的设计飞速发展,智能茶艺机正是一种典型的家居智能互联产品,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化科技的结合,更是人们实现智慧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工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智能茶艺机与传统茶艺文化的融合并不紧密,也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功能“,导致了用户很难获得良好的茶艺体验,享受智慧化的文化服务。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智能茶艺机的体验设计为研究对象,基于情境认知理论,运用信息加工方法,重构中国茶艺的四个组成因素,获取茶艺体验组成。再依据用户体验五要素,从产品、交互、情感三个维度提出符合用户情境认知过程的智能茶艺机体验设计策略。最后,以luyu-T智能茶艺机为例,设计智能茶艺机茶艺体验所需的硬件产品及操作端app,依据用户情境进行需求确认层次的体验设计,根据任务情境进行服务输出层次的体验设计,依据环境情境进行意义构建层次的体验设计,验证所提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旨在为设计师进行产品的体验设计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依据。
梁炜莹[5](2020)在《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中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国内普通中学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自此,地方和学校选修课逐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各中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当中。这类具备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及具有一定活动课程性质的中学选修课程,俗称为中学特色课程。然而,传统中学对于校园教育空间的设计,仍停留在以国家课程授受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层面内。随着近年来中学特色课程受重视程度的提升和开展规模的逐步扩大,传统的中学教学用房空间愈发无法适应中学特色课程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不断改良的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传统中学校园纷纷针对新开设的特色课程,调整和改造原有的教学用房空间。新建的中学校园,也纷纷针对未来可能开展的特色课程内容,采用更具创新适应性的教育空间设计。针对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设计,逐渐成为近年来各中学校园教育空间设计的热点。论文在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当前中学特色课程的主流开课类型和授课模式,并提出对应类型课程所需要的空间功能和环境氛围。在问题导向下,论文由整体到局部,从校园总体空间组织、平面功能组织、教学空间单元具体布局和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等多个层面,逐层分析针对特色课程开展需求,未来中学校园需要准备怎样的教学空间和教育环境,并通过建筑学的设计手段,去满足功能的需求、营造合适的氛围。论文最后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作为理论的践行和检验,将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并总结设计要点和设计趋势,供未来更多相似的项目参考。
汪铮[6](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原乡价值的体现 ——以大小岭南乡村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耕文化由来已久,乡村区域是人类历史以来生活繁衍的集聚地,也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紧密结合的空间载体,伴随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人口外迁,乡村耕地大量被蚕食或荒废所引起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突显,导致乡村原生社会关系与结构瓦解,继而原本乡村的乡土景观风貌也逐步消逝,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布局,而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生态失衡、文化断层与景观植入与同质等现象,使得乡村的各类资源遭遇损害并日渐消亡,这便促使我们对重视传统乡村原生田园风景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渴求,因而原乡景观传承和价值建构是有利于乡村景观重塑再现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中,以广袤乡村区域为研究范围,通过原乡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关联性探讨,并建构出原乡景观的理论体系,结合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景观要素进行设计营造策略的研究,并予以实例论证。首先,整合国内外有关乡村景观农业、生态与人文聚落方面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原乡、原乡风景与乡村景观概念进行类比,并从景观环境美学、人地关系与景观生态学三项理论基础分析了原乡景观的内涵依托。其次,明确了原乡景观的形成原因,阐明了其概念特质与生态、生产与生活层面的具体内容,就此衍生出“三生”空间形态与具体构成要素,由此根据以上原乡景观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总结其价值方面的意义。再次,依据原乡景观的“三生”景观要素构成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目标与原则,并从景观要素表达、场景表现与整体意象层面进行营造策略的分析。最后根据原乡景观理论体系与策略对合肥市大小岭南项目的生态、生产与生活景观进行设计,以验证其可行性,对未来乡村中原乡景观设计表达提供理论依据。
戴星媚[7](2019)在《中职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以北海中职校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邮轮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充满异域风情的游历体验、国际化的工作团队和比较丰厚的薪酬待遇,“阳光、高薪、体面”的邮轮乘务专业(方向)成为中职学校学生新的就业热门和未来职业发展追求。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国内中职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行者之一,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匮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遇到不少问题与困难。如何科学、规范和系统的进行中职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领域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等主要研究方法。从一线岗位能力调研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系统地研究中职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以北海中职校邮轮乘务专业(方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通过调研分析该校邮轮专业办学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与解决方案:确立“立足内河,放眼海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内容,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产教融合的实训实习平台,不断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企协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河海互通”中职邮轮乘务人才培养特色模式,为广西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孙铭[8](2019)在《基于个旧锡工艺的便携式茶具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便携式设计,是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高等前提下所产生的,新型设计理念与使用需求,便携式茶具的出现更是饮茶者对于饮茶环境的不受约束性、茶具的便携性、丰富性、美观性等需求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所产生的各式各样的便携式茶具在丰富了茶具种类的同时,也为使用者的饮茶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个旧在悠久的锡器制造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了很多优秀的锡器制作工艺,但由于产品种类与造型都相对传统单一,导致制作出的锡器与现代人们生活中所需求的产品并没有很广泛的交际,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使锡器与锡工艺被更多人熟知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就应当对消费者的使用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使用传统锡工艺制作而成的便携式茶具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论文从个旧锡器制作工艺与便携式茶具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对饮茶人的饮茶行为目的与不同层次的饮茶需求进行分析,对现有的锡器制作工艺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在结合便携式茶具的市场需求与遵循便携式的设计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探索研究,以个旧锡工艺特点在便携式茶具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为目的,以解决个旧锡器丰富性与满足现代生活中提出的新型需求等方面的实际性问题。文章分为四个章节,分别从锡工艺特点与发展需求、饮茶行为与饮茶需求、便携式茶具设计的需求分析与锡制便携式茶具的设计实践进行探讨,最终完成个旧锡工艺在便携式茶具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
吴牧潇[9](2019)在《中职旅游课程开发类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课程开发类型和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并采用案例研究法,研究了中职旅游课程开发类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论文选择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作为研究案例,对该校有过工作经历的部分学生以及参与过课程开发的部分教师进行实地访谈。本论文从四个专业和两种授课类型两个角度,研究了课程开发类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发现了课程开发类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1.国家本位课程开发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有积极影响;2.地方本位课程开发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注意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有积极影响;3.学校本位课程开发对学生的记忆能力、注意能力和归纳能力有积极影响。第二说明了文献中的课程开发类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1.国家本位课程开发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记忆能力产生积极影响;2.地方本位课程开发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想象能力产生积极影响;3.学校本位课程开发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本次研究的结果对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程开发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冯晶雅[10](2019)在《基于潮州工夫茶的茶家具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茶家具伴随着茶的源起,一直也随着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文献及绘画中被记载,其功能及形态的发展演变深深的烙上了不同时期饮茶习俗的印记。虽说当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具有悠久历史饮茶的习俗并没有随之湮灭,反而在不断攀升,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商家看好茶家具市场并对其进行开发就可见它的旺盛生命力。在饮茶习俗中潮州工夫茶可谓是异军突起,近年来已风靡全国,成为各阶层人群最喜爱的茶艺之一。虽然,与潮州工夫茶事活动配套的茶家具在家具商场中也可见不同款式的茶家具,然而这类茶家具多以模仿传统明清样式的茶家具为主,各品牌间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难以满足在新的历史时期日益增长的具有不同特色的茶艺商户需求,以及饮茶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因此急需专属于潮州工夫茶事活动的茶家具来填补市场缺口,针对潮州工夫茶不同用户需求重新对茶家具的界定进行审视,对潮州工夫茶的时代语言进行定向设计,通过创新茶家具设计创新、技术创新、茶文化的出新,来推助传统潮州工夫茶文化的影响力,茶事活动深得商户和饮茶者的喜爱,也成为传统家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切入点。本文在通过对潮州工夫茶与茶家具进行的深入调研基础上,寻找潮州工夫茶与当下新的历史时期茶家具设计的各种关联性,从潮州工夫茶的定式中寻找其于茶家具设计的关联,透过饮茶行为去发现茶家具形态尺寸变化的规律,透过茶道形式的特殊性去发现茶家具功能配置新的必要性;从茶具样式和配备去探索茶家具的风格、茶家具的收纳的定位;从潮州工夫茶的怡情特性去观察茶家具情感表现、象征表现新的规律。论文从茶家具再设计理念层面,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潮州工夫茶用户的行为,并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归纳出茶家具再设计的新理念。从饮茶健康的角度,找到了茶家具功能必须重置化的设计缘由,从茶事活动相关的外延表现中发现了形态情趣表现、潮州茶文化传播、茶技情感交融对茶家具创新设计具有的重要性。在第五章通过对潮州工夫茶家具设计新方法的论述,从突出特征法、多元集约法、差异法等诸方面探索了构建潮州工夫茶家具设计创新途径,为茶家具的生产企业和设计人员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二、如何配置茶艺用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配置茶艺用具(论文提纲范文)
(1)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泰国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
1.2.2 泰国汉语文化课堂中的中华才艺研究综述 |
1.2.3 泰国汉语文化活动中的中华才艺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与案例分析 |
2.1 中华才艺的作用 |
2.2 中华才艺调查设计 |
2.2.1 中华才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概述 |
2.2.2 调查的对象、内容和设计 |
2.3 调查基本信息 |
2.3.1 问卷调查基本信息 |
2.3.2 访谈调查基本信息 |
2.4 案例分析 |
2.4.1 以幼儿园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案例及分析 |
2.4.2 以小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案例及分析 |
2.4.3 以中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案例及分析 |
2.4.4 以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案例及分析 |
第三章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现状分析 |
3.1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情况 |
3.1.1 中华才艺掌握情况 |
3.1.2 泰方对中华才艺支持情况 |
3.2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教学调查情况 |
3.2.1 任上中华才艺实践教学情况 |
3.2.2 中华才艺教学反馈情况 |
3.2.3 中华才艺教学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情况 |
3.2.4 中华才艺教学的不足之处 |
3.3 影响中华才艺教学效果的因素 |
3.3.1 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素养参差不齐的影响因素 |
3.3.2 泰国学生难以从文化层面深入的影响因素 |
3.3.3 汉语教师志愿者难以掌控课堂秩序的影响因素 |
3.3.4 中华才艺教学与汉语语言教学脱节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优化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教学效果的建议 |
4.1 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素养参差不齐的建议 |
4.1.1 汉语教师志愿者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中华才艺素养 |
4.1.2 中方派出学校应完善中华才艺培养机制 |
4.1.3 岗前培训单位应完善中华才艺培训方案 |
4.2 针对泰国学生难以从文化层面深入的建议 |
4.2.1 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增强文化讲解能力 |
4.2.2 泰方接收学校应加大对中华才艺教学的支持力度 |
4.3 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难以掌控课堂秩序的建议 |
4.3.1 汉语教师志愿者应提高课堂管理和教学能力 |
4.3.2 泰方接收学校应协同管理课堂 |
4.4 针对中华才艺教学与汉语语言教学脱节的建议 |
4.4.1 汉语教师志愿者应端正态度、把握教学的“度” |
4.4.2 岗前培训单位应组织中华才艺模拟教学 |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问卷 |
附录2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2)中职旅游课程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路线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框架 |
第三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案例情况介绍 |
第二节 案例访谈结果 |
第三节 案例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建议、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职业启蒙视域下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探析 ——以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导向: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拓展普通教育新维度 |
2.基地建设需要:开发职业体验课程,打造体验场景新平台 |
3.中职实践探索:依托中职教育资源,构建职普融通新路径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研学基地研究 |
2.职业体验研学基地研究 |
3.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本研究创新之处 |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中等职业学校 |
2.职业启蒙 |
3.职业体验 |
4.研学旅行 |
5.研学基地 |
(二)理论基础 |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金兹伯格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3.STEAM教育理论 |
4.大卫·库伯体验学习理论 |
三、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查研究 |
(一)调研设计 |
1.焦点团组访谈 |
2.问卷调查设计 |
(二)调研结果分析 |
1.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
2.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
四、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路径探析 |
(一)基地建设定位 |
1.基地建设目标 |
2.基地服务对象 |
3.基地建设思路 |
(二)组织机构设立 |
(三)研学课程开发 |
1.课程目标定位 |
2.课程内容设计 |
3.课程实施评价 |
(四)师资队伍建设 |
(五)保障措施支持 |
1.落实政策指导,保障经费来源 |
2.多元主体联动,健全运行机制 |
3.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研学场所 |
4.建立制度体系,落实基地保障 |
五、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方案探索——以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案例 |
(一)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基础 |
1.调查研究设计 |
2.调查实施情况 |
3.调查结果分析 |
(二)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方案探索 |
1.设立研学指导部门,明确岗位管理职责 |
2.开发优质研学课程,构建研学课程体系 |
3.完善基地硬件设备,优化研学环境设施 |
4.建设研学师资队伍,提升导师专业能力 |
5.健全组织管理保障,推进基地全面建设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焦点团组访谈大纲 |
附录二 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开展现状调查问卷(中小学教师) |
附录三 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访谈大纲 |
附录四 《山水文化与导游》研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五 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方案评价与反馈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智能茶艺机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后疫情时代下的中国茶饮趋势 |
1.1.2 茶艺体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情境认知的研究现状 |
1.2.2 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
1.2.3 智能茶艺机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课题研究方法 |
1.4.2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5 课题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情境认知及体验设计理论概述 |
2.1 情境认知理论 |
2.1.1 情境认知概述 |
2.1.2 情境定义及情境因素 |
2.1.3 情境认知过程及信息加工方法 |
2.2 用户体验设计理论 |
2.2.1 用户体验设计概述 |
2.2.2 智能体验感判断模型 |
2.2.3 用户体验层次及要素 |
2.2.4 用户体验设计方法 |
2.3 情境认知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茶艺机的核心要素分析 |
3.1 智能茶艺机的茶艺文化要素分析 |
3.1.1 中国茶道艺术 |
3.1.2 茶艺组成因素 |
3.2 智能茶艺机案例的体验要素分析 |
3.2.1 智能茶艺机国内外案例分析 |
3.2.2 智能茶艺机存在的体验问题挖掘 |
3.3 智能茶艺机应用情境认知理论的技术要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茶艺机的目标用户研究 |
4.1 调研策略 |
4.1.1 目标用户定位 |
4.1.2 调研方法 |
4.2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
4.2.1 定量研究 |
4.2.2 定性研究 |
4.3 用户角色模型及行为地图 |
4.3.1 用户角色模型 |
4.3.2 用户行为分析 |
4.3.3 行为地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智能茶艺机体验设计方法研究 |
5.1 基于情境认知信息加工方法的茶艺体验组成 |
5.1.1 情境获取层重构茶艺环境因素 |
5.1.2 情境理解层重构茶艺礼法因素 |
5.1.3 情境规划层重构茶艺技艺因素 |
5.1.4 输出反馈层重构茶艺修行因素 |
5.2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智能茶艺机体验设计策略 |
5.2.1 从产品维度出发的体验设计策略——需求确认 |
5.2.2 从交互维度出发的体验设计策略——服务输出 |
5.2.3 从情感维度出发的体验设计策略——意义构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智能茶艺机体验设计实践 |
6.1 luyu-T智能茶艺机需求确认层次的体验设计 |
6.1.1 luyu-T智能茶艺机的用户需求 |
6.1.2 luyu-T智能茶艺机的设计目标 |
6.2 luyu-T智能茶艺机服务输出层次的体验设计 |
6.2.1 luyu-T智能茶艺机茶艺服务硬件及任务流程 |
6.2.2 luyu-T智能茶艺机操作方式及功能结构 |
6.3 luyu-T智能茶艺机意义构建层次的体验设计 |
6.3.1 luyu-T智能茶艺机硬件外观设计方案 |
6.3.2 luyu-T智能茶艺机操作端设计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问卷调查A |
附录二 问卷调查B |
附录三 luyu-T智能茶艺机设计说明书 |
(5)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2.1 研究的对象 |
1.2.2 研究的范围和边界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开展需求及对教育空间的适应性要求 |
2.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与用房需求 |
2.1.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 |
2.1.2 特色课程的用房需求 |
2.1.3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对相关教学用房的配比要求 |
2.1.4 特色课程专用用房设计要求的空白 |
2.2 中学特色化教育对教育空间的设计需求 |
2.2.1 满足课程授课形式的多元化需求 |
2.2.2 教育空间的开放化、灵活性需求 |
2.2.3 教育空间组织的高效化需求 |
2.2.4 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的设计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授课空间的实地调研与分析 |
3.1 调研工作内容 |
3.2 实地调研对象的选取 |
3.3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设置情况 |
3.3.1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开课情况 |
3.3.2 调研对象的访谈情况总结 |
3.4 特色课程教育空间需求的问卷调研 |
3.4.1 问卷调研的内容和对象 |
3.4.2 调研问卷的设计 |
3.4.3 问卷调研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3.5 调研对象的教育空间使用现状 |
3.5.1 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 |
3.5.2 实地调研现场情况总结 |
3.6 调研总体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
4.1 常见的中学校园总体布局 |
4.1.1 离散型布局 |
4.1.2 串联型布局 |
4.1.3 集聚型布局 |
4.1.4 垂直复合型布局 |
4.2 中学校园常见的单体平面布局及其创新设计 |
4.2.1 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4.2.2 折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4.2.3 中庭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4.2.4 合院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4.2.5 锯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4.3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
4.3.1 公共空间串联布局缩短走班距离 |
4.3.2 营造纵向多元空间提高利用效率 |
4.3.3 学习组团平面提供共享空间 |
4.3.4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校园空间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的教学空间布局 |
5.1 从行政班教室到走班教室 |
5.1.1 传统普通教室的设计要求 |
5.1.2 适应走班功能的教室设计 |
5.2 科学技术类教学用房的特色化设计 |
5.2.1 传统科学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
5.2.2 实验教室、辅助用房与办公用房的混合布局 |
5.2.3 实验教室的多元化布局 |
5.2.4 地理教室的独立设置和特色化设计 |
5.2.5 科技教室和科技活动室的功能创新 |
5.3 艺术文化类特色课程教学空间设计 |
5.3.1 传统艺术文化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
5.3.2 国学特色课程的教学空间设计 |
5.3.3 绘画美术空间和工艺美术空间的分区设计 |
5.3.4 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的多功能复合 |
5.3.5 根据办学条件补充设置乐器教室 |
5.4 生活健康类特色课程空间 |
5.4.1 传统生活健康类公共教学用房的设计要求 |
5.4.2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空间 |
5.4.3 生命教育组团空间概念的引入 |
5.4.4 阅读特色课的开展空间 |
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创新设计 |
5.5.1 传统合班教室、多功能教室空间的设计要求 |
5.5.2 微格教室概念的引入和应用 |
5.5.3 调整阶梯教室的起坡位置 |
5.5.4 风雨操场的特色设计和多功能运用 |
5.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开放化设计 |
5.6 中学特色课程教学用房的设计要点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模式的教育公共空间氛围营造 |
6.1 教育公共空间的特色化设计策略 |
6.1.1 门厅、架空层的混合功能利用 |
6.1.2 结合公共阶梯的开放空间设计 |
6.1.3 学习组团式布局的公共空间设计利用 |
6.1.4 模糊教室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 |
6.1.5 交通空间的装饰设计和扩大利用 |
6.1.6 半地下空间、下沉庭院、屋顶平台的利用 |
6.1.7 边角空间的利用 |
6.2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氛围营造手法 |
6.2.1 校园风格及色彩系统的设计 |
6.2.2 校园特色文化空间的打造 |
6.2.3 校园特色课程成果的展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教育空间设计实践 |
7.1 DW学校概念性方案设计 |
7.1.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
7.1.2 平面布局设计分析 |
7.2 SM实验中学“未来学校”教学空间改造设计 |
7.2.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
7.2.2 特色空间改造设计 |
7.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实地调研访谈内容 |
附录二 教师问卷内容 |
附录三 学生问卷内容 |
附录四 实地调研案例现场情况记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6)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原乡价值的体现 ——以大小岭南乡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乡发展的时代需要 |
1.1.2 美丽乡村旅游热潮 |
1.1.3 乡村开发建设中的现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原乡景观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原乡 |
2.1.2 原乡风景 |
2.1.3 乡村景观 |
2.2 原乡景观的理论基础 |
2.2.1 景观环境美学理论 |
2.2.2 人地关系认知理论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乡景观的理论体系建构 |
3.1 原乡景观的形成原因 |
3.1.1 自然地理环境 |
3.1.2 地缘文化差异 |
3.1.3 聚落空间形态 |
3.2 原乡景观理论阐释 |
3.2.1 原乡景观的概念 |
3.2.2 原乡景观的特质 |
3.3 原乡景观的具体方面 |
3.3.1 原乡生态 |
3.3.2 原乡生产 |
3.3.3 原乡生活 |
3.4 原乡景观的空间类型 |
3.4.1 自然生态景观空间 |
3.4.2 田园生产景观空间 |
3.4.3 人文生活景观空间 |
3.5 原乡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 |
3.5.1 自然生态景观要素 |
3.5.2 田园生产景观要素 |
3.5.3 人文生活景观要素 |
3.6 原乡景观的景观价值 |
3.6.1 视觉美学价值 |
3.6.2 文化在地价值 |
3.6.3 乡土原生价值 |
3.6.4 精神依托价值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乡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4.1 设计总目标 |
4.1.1 自然生境系统的再现 |
4.1.2 原乡生产规律的延续 |
4.1.3 原真生活风貌的还原 |
4.2 设计原则 |
4.2.1 原真性原则 |
4.2.2 整体性原则 |
4.2.3 在地性原则 |
4.2.4 体验性原则 |
4.3 原乡景观的设计策略 |
4.3.1 原乡生态景观设计策略 |
4.3.2 原乡生产景观设计策略 |
4.3.3 原乡生活景观设计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肥市大小岭南原乡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定位 |
5.1.2 区位交通 |
5.2 景观资源现状 |
5.2.1 生态景观资源 |
5.2.2 生产景观资源 |
5.2.3 生活景观资源 |
5.2.4 历史文化资源 |
5.3 总体设计视角与规划思路 |
5.3.1 总体规划方向 |
5.3.2 设计原则 |
5.3.3 规划设计分析 |
5.4 原乡景观具体设计方法 |
5.4.1 原乡生态景观 |
5.4.2 原乡生产景观 |
5.4.3 原乡生活景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中职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以北海中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总体评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实证研究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二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邮轮乘务专业 |
2.人才培养目标 |
3.课程体系 |
4.人才培养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1.能力本位教育 |
2.工作过程导向 |
3.人才培养差异 |
三 中职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研究 |
(一)中职邮轮乘务专业发展现状 |
(二)邮轮乘务专业岗位调研分析 |
1.国际邮轮岗位调研分析 |
2.国内邮轮岗位调研分析 |
3.中职生邮轮适岗性分析 |
(三)培养目标定位 |
1.岗位能力分析 |
2.培养目标定位 |
(四)课程体系构建 |
1.课程开发理念 |
2.课程体系设计 |
3.实践教学体系 |
4.核心课程大纲 |
(五)师资队伍建设 |
(六)实训实习平台建设 |
(七)专业人才评价方法 |
四 实证研究:北海中职校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一)专业建设现状 |
1.专业招生生源稳定 |
2.课程开发成果初显 |
3.岗位能力定位明确 |
4.校企合作不断深化 |
(二)主要存在问题 |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 |
2.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
3.实训设备差强人意 |
4.课程体系急需完善 |
5.校企合作内涵不足 |
(三)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优化 |
1.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 |
3.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 |
4.搭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
(四)优化成效与不足 |
1.主要成效 |
2.存在不足 |
(五)改进策略与思考 |
1.多措并举,建设师资队伍 |
2.合纵联横,提升职业素养 |
3.训育结合,增强职业能力 |
4.校企联合,完善课程体系 |
五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和不足 |
1.主要研究结论 |
2.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邮轮乘务岗位调研企业访谈纲要 |
附录2 《北海市中职校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
附录3 《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大纲 |
附录4 《餐饮服务接待综合岗位情境模拟实训》教案设计 |
附录5 北海市中职校邮轮乘务专业实习学生跟踪调查问卷 |
附录6 北海市中职校邮轮乘务专业企业实习指导老师调查问卷 |
读硕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个旧锡工艺的便携式茶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现状分析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1.论文的思路 |
2.论文的框架 |
一、项目概况及个旧锡工艺产品发展现状调研 |
(一)合作项目概况与企业需求 |
1.任务计划的提出 |
2.实施条件 |
3.难点与创新点 |
(二)个旧锡产品产业现状调研 |
1.企业现状 |
2.产品现状 |
3.销售现状及未来需求 |
4.现有茶具产品设计分析 |
(三)个旧锡工艺特点及产品造型特点 |
1.个旧锡器工艺特点 |
2.制作设备的使用方法 |
二、茶具的需求与饮茶行为调研分析 |
(一)饮茶行为要素分析 |
1.饮茶用具的种类分析 |
2.饮茶用具的材料构成分析 |
3.饮茶人的行为与目的分析 |
(二)饮茶组织形式分析 |
1.个人饮茶形式 |
2.多人饮茶形式 |
3.饮茶过程的个性化与精致化 |
(三)饮茶需求的层次分析 |
1.基本需求 |
2.功能需求 |
3.审美需求 |
4.场景需求 |
三、便携式茶具设计的需求分析 |
(一)便携式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
1.便携式设计的概念 |
2.便携式产品的设计要素 |
3.便携式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二)便携式茶具竞品调研分析 |
1.便携式茶具的特点 |
2.便携式茶具设计案例分析 |
3.便携式茶具的发展趋势 |
(三)便携式茶具的设计要点 |
1.用途 |
2.便携的设计原则 |
3.锡制便携式茶具使用需求调查 |
四、基于个旧锡工艺的便携式茶具设计实践 |
(一)设计任务的定义 |
1.设计的目的与内容 |
2.设计的原则 |
(二)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
1.便携的需求 |
2.材料的选择与结合 |
3.功能与造型 |
(三)设计实践结果 |
1.个人便携式茶具设计方案 |
2.四人以下便携式茶具设计方案 |
3.八人以下便携式茶具设计方案 |
(四)设计总结 |
(五)设计成果发布 |
1.设计说明 |
2.制作流程 |
3.特色工艺的具体实践 |
4.作品展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锡制便携式茶具设计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包括论文和成果清单) |
(9)中职旅游课程开发类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
第一节 课程开发类型的文献综述 |
第二节 能力与专业能力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三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案例情况介绍 |
第二节 案例调研结果 |
第三节 案例调研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建议、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基于潮州工夫茶的茶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潮州工夫茶与茶家具概述 |
2.1 潮州工夫茶的形成 |
2.2 潮州工夫茶的特征 |
2.3 茶家具的产生因素 |
2.4 茶家具用户行为调研 |
第三章 茶家具设计与潮州工夫茶的关联 |
3.1 潮州工夫茶定式与茶家具设计的关联 |
3.2 潮州工夫茶茶具与茶家具设计的关联 |
3.3 潮州工夫茶怡情与茶家具设计的关联 |
第四章 潮州工夫茶家具再设计的理念 |
4.1 功能重置化 |
4.3 饮茶外延化 |
第五章 潮州工夫茶家具的设计方法 |
5.1 突出特征法 |
5.2 多元集约法 |
5.3 差异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茶家具典型案例分析表 |
附录2 潮州工夫茶家具用户调查问卷 |
附录3 用户行为涉及物品分析 |
附录4 女性用户行为分析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如何配置茶艺用具(论文参考文献)
- [1]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才艺调查与分析[D]. 姚盈.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中职旅游课程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为例[D]. 沙凌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3]职业启蒙视域下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探析 ——以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案例[D]. 徐倩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智能茶艺机体验设计研究[D]. 房慧.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D]. 梁炜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原乡价值的体现 ——以大小岭南乡村实践为例[D]. 汪铮.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中职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以北海中职校为例[D]. 戴星媚.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8]基于个旧锡工艺的便携式茶具设计[D]. 孙铭.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1)
- [9]中职旅游课程开发类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为例[D]. 吴牧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10]基于潮州工夫茶的茶家具设计研究[D]. 冯晶雅. 广州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