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成长主题研究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成长主题研究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批作品如《长大成人》、《十七岁的单车》、《非常夏日》、《阳光灿烂的日子》、《小武》、《站台》等,成为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代表作,并显出与前一时代截然不同的风格特色。第六代诸多作品中,表现青春个体成长风貌的影片不在少数,青春个体成长上的影像表达也多种多样。处于特殊生命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一方面,行为方式上对掩饰行为和各种“习惯”,表现出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忽略与否定,桀骜不驯地逐生命热情而行;另一方面,身份上的诸种从属地位,使得青少年群体成长过程中,常常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处境,呈现出独有的精神风貌;青少年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中,有意识地以自身视角与评判尺度,来观察周围客观世界,常常造成成长中的迷惑与困顿。然而,个体终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而是处在彼此相互影响中(米德所谓互动)。青春个体成长风貌的形成,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仅从人与社会任何单一视角来看青春个体的成长,都是有失偏颇的。本文中引入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作为研究视角。乔治·赫伯特·米德是20世纪美国重要思想家,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最著名的理论贡献,是建立在生命进化论基石上的“符号互动”理论。“19世纪生命进化论作为当时的一个重大发现,深刻影响到了米德,为他打开了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人的心灵与自我形成的大门”1。米德始终认为个体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对于个体行为应该放到社会行动的整体中去理解;“认识,无论是人类历史中人的认识,还是个体心理的发展,都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将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联作为理论的主轴。社会中的个体,并不是完全被其他因素决定的(非决定论)。米德认为,社会中的人处在周围事物的影响中。他对这些影响的反应,不仅仅是被动式的,个人在与环境诸因素的关系中,始终扮演着一个能动者与行动者角色。社会中人是行动着的,他会根据具体情境,对社会制度、文化观念、道德价值等,做出自己的反应,组织自己的行为。这即为米德所谓的“符号互动论”。本文主要从米德理论运行机制的连个层面,审视和分析影像中的青春个体,对电影中青春个体的形象与成长过程再认知。同时,对这一理论的适用性进行反思。本文的主要研究价值在于:从米德符号互动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第六代电影的成长主题,探寻处在社会互动环境下,第六代导演电影中青春个体的成长风貌,试探析成长风貌产生的原因,对第六代电影的成长主题有新的认知;更加客观地认识米德符号理论的优点及其不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二、 相关学术研究
  • 三、 论述思路
  • 第一章 成长问题与互动理论
  • 第一节 成长的开放性
  • 第二节 互动理论概述
  • 第三节 互动理论的价值与成长电影研究
  • 第二章 第六代成长影像文本解读
  • 第一节 中国“第六代”电影:概念与文化阐释
  • 第二节 “互动”中的成长影像
  • 一、 主我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 二、 成长影像中“主我”的追寻
  • 三、 个体成长与“一般化他人”
  • 1 亲子关系
  • 2 恋人关系
  • 3 朋友关系
  • 第三章 理论与实践:影像表述与互动理论
  • 第一节 成长主题:第六代电影美学特质重读
  • 第二节 符号互动:理论检析与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感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录用论文及奖励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成长历程与转型[J]. 西部广播电视 2018(23)
    • [2].论第六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流变[J]. 传播力研究 2018(31)
    • [3].基于个人身体视点的第六代导演作品探析[J]. 电影文学 2018(20)
    • [4].浅析“娄烨式”电影剧本的特色[J]. 知识文库 2016(17)
    •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镇”——“小武”们的精神出走[J]. 齐鲁周刊 2016(42)
    • [6].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成长追述[J]. 明日风尚 2017(05)
    • [7].从小说到电影《推拿》——镜头、盲人、观众视角的三位一体[J]. 北方文学 2017(27)
    • [8].关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文化策略比较研究[J]. 新闻传播 2020(21)
    • [9].论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青年文化的表征艺术人生[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9(02)
    • [10].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艺术实践[J]. 东南传播 2018(06)
    • [11].废墟与漫游者:解读第六代导演青春叙事的一种视角[J]. 创作与评论 2017(08)
    • [12].一代电影人的审美救赎——评李正光《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4)
    • [13].“真实的幻境”与被消费的“怀旧”——第六代导演的“城市故事”[J].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5)
    • [14].第六代导演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8)
    • [15].梦想照进现实——第六代导演的市场探索之路[J]. 中国电影市场 2008(08)
    • [16].论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叙事特征[J]. 电影文学 2008(21)
    • [17].后撤的姿态——第六代导演的回归[J]. 电影文学 2008(21)
    • [18].后现代意义中的“孔颜乐处”——论第六代导演自身的美学特点[J]. 电影文学 2008(21)
    • [19].“后史诗”:《地久天长》中的集体记忆与个体创伤[J]. 电影文学 2019(20)
    • [20].从《向日葵》到《老炮儿》——简析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父子关系叙事”[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1].《第六代导演研究》[J]. 书城 2014(06)
    • [22].以娄烨为例探析第六代导演的后现代审美风格[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08)
    • [23].视觉叙事带来的震撼与过度个性化的自恋——论中国当代电影第六代导演的尝试、突破与存在的缺憾[J]. 文艺评论 2011(01)
    • [24].第六代导演群体的界定[J]. 四川戏剧 2010(06)
    • [25].第六代导演电影中的“生态”危机[J]. 电影评介 2010(05)
    • [26].第六代导演的嬗变——从“文学”电影到“新闻”电影[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9(04)
    • [27].影像的流变:“网生代”与第六代导演电影比较论[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12)
    • [28].世纪之交第六代导演电影中的三重想象[J]. 电影新作 2014(06)
    • [29].第六代导演研究[J]. 记者观察 2019(21)
    • [30].2015年,第六代导演集体突围[J]. 电影 2016(03)

    标签:;  ;  ;  ;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成长主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