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论文以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分析测试等资料为依据,以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惠民凹陷北部阳信、滋镇两个洼陷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在构造背景、沉积特征和温压场研究的基础上,识别和划分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对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分层、分期、分区、动态、定量计算洼陷的生烃量、排烃量、资源量,揭示油气资源在系统中形成、运移和聚集分布的特征,提出了有利勘探目标。根据沉积旋回特征、欠压实带分布与层序地层相结合的方法,将该区划分为5个成藏动力子系统,即:Ⅰ.底部自源高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Ⅱ.下部自源-它源高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Ⅲ.中部自源-它源高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Ⅳ.上部它源常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Ⅴ.顶部它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主要的联络体系为断层、火成岩侵入体、不整合面以及层内砂体、岩性岩相变化带等。成藏条件研究表明,烃源条件阳信洼陷有机质丰度沙三段以优质烃源岩为主,沙一段和沙四段较好烃源岩;滋镇洼陷有机质丰度沙三下亚段为好和较好烃源岩,沙四上亚段为较差烃源岩;阳信洼陷干酪根类型沙一段为I型;沙三段以I型为主,其次为Ⅱ1型和III型;沙四段4种类型均有分布;滋镇洼陷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中上部干酪根类型以混合型为主,沙四上亚段中部干酪根类型略差于沙四上亚段上部。烃源岩总体埋藏较浅,成熟门限以Tmax435℃,Ro0.5%为标志:阳信洼陷烃源岩深度小于2550m为未熟低熟阶段,深度大于2550m为成熟阶段,3150mRo达0.82%。滋镇洼陷深度小于2250m为未熟-低熟阶段,深度大于2250m为成熟阶段。阳信洼陷成熟烃源岩面积仅占总面积的50.31%,滋镇洼陷占86.69%。两洼陷总体成熟度不高。阳信洼陷储集砂体为北部陡坡带扇三角洲、南部斜坡带河流三角洲,岩性是三角洲沉积的砂岩、粉细砂岩等,阳信洼陷东部次洼的火成岩体也是重要的储集层;盖层为区域分布的厚层泥岩;圈闭有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构造—岩性圈闭等类型。成藏作用研究表明,生烃期晚,排烃期短,油气以近油源聚集为特点,通过联络体系侧向和垂向运移至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通过阳信洼陷的研究,认为成藏模式有中部隆起带、火成岩带、洼陷带、北部陡坡带和南部斜坡带五种模式。资源量计算表明,滋镇洼陷沙三段、沙四段总资源量为1.2971亿吨,阳信洼陷沙四段资源量为0.7493亿吨。以综合研究为指导,分析了有利汇聚区,提出了有利勘探目标。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选题目的及意义1.2 科学前沿发展现状1.2.1 含油气系统的由来1.2.2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系统1.2.3 层序地层学理论概述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3.1 研究思路1.3.2 技术路线1.4 主要研究内容1.5 完成的工作量1.6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1.6.1 主要研究成果1.6.2 创新点2. 惠民凹陷北部构造沉积特征研究2.1 区域构造位置2.2 构造单元划分2.2.1 阳信洼陷构造单元划分2.2.2 滋镇洼陷构造单元划分2.3 断裂与局部构造发育特征2.3.1 断裂发育特征2.3.2 局部构造发育特征2.4 构造演化史分析2.4.1 构造层划分2.4.2 构造演化阶段2.5 惠民凹陷北部地层层序及沉积背景研究2.5.1 地层沉积序列2.5.2 层序地层分析2.5.3 沙四上亚段沉积体系分析2.6 阳信洼陷温压场研究2.6.1 地温场2.6.2 压力2.7 利用油源对比校正地层层位3. 惠民凹陷北部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划分3.1 成藏动力系统划分依据3.2 应用层序地层学识别和划分成藏动力系统3.3 惠民凹陷北部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划分3.4 成藏动力系统的连通输导体系3.4.1 垂向输导体系3.4.2 侧向输导体系4. 成藏动力系统的成藏条件研究4.1 生烃条件研究4.1.1 烃源岩发育的地质条件4.1.2 惠民凹陷北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4.2 惠民凹陷北部储层特征研究4.2.1 阳信洼陷储层宏观展布特征4.2.2 阳信洼陷储层微观特征4.3 盖层及生储盖组合特征4.3.1 盖层分布特征4.3.2 盖层的封闭机制4.3.3 生储盖组合特征4.4 圈闭类型研究4.4.1 构造圈闭4.4.2 岩性圈闭4.4.3 构造-岩性圈闭5. 惠民凹陷北部盆地模拟油气资源量估算5.1 地史模拟5.1.1 埋藏史恢复的主要参数5.1.2 滋镇洼陷模拟结果5.1.3 阳信洼陷模拟结果5.2 生烃史模拟5.2.1 生烃量史模拟的主要参数5.2.2 滋镇洼陷生烃量史模拟结果5.2.3 阳信洼陷生烃量史模拟结果5.2.4 滋镇洼陷和阳信洼陷生烃量史模拟结果比较5.3 排烃史模拟5.3.1 滋镇洼陷排烃量史模拟5.3.2 阳信洼陷排烃量史模拟5.3.3 滋镇洼陷和阳信洼陷排烃量史模拟结果比较5.4 油气资源量估算5.4.1 滋镇洼陷资源量估算结果5.4.2 阳信洼陷资源量估算结果5.4.3 滋镇洼陷和阳信洼陷资源量估算结果比较5.5 滋镇洼陷和阳信洼陷与临南洼陷生排聚烃参数比较6. 成藏动力系统的成藏作用研究6.1 油源对比6.1.1 油源对比原则6.1.2 利用沉积环境指标进行油源对比6.1.3 利用沉积环境指标与成熟度指标进行油源对比6.1.4 利用干酪根母质类型与沉积环境指标进行油源对比6.2 油气成藏动力系统中的二次运移作用研究6.2.1 油气二次运移的输导系统6.2.2 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式6.2.3 油气二次运移的时期6.2.4 油气二次运移的指向6.3 油气聚集特点6.3.1 大型构造背景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6.3.2 毗邻生油气洼陷且位于运移指向的构造易形成油气藏6.3.3 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6.4 火成岩对油气的影响6.4.1 火成岩提高了地温场6.4.2 火成岩增加了地层储集性6.4.3 火成岩具有输导性能6.4.4 形成了与火成岩有关的复式油气藏6.5 油气成藏模式6.5.1 中部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6.5.2 火成岩带油气成藏模式6.5.3 洼陷带油气成藏模式6.5.4 北部陡坡带油气成藏模式6.5.5 南部缓坡带油气成藏模式7. 惠民凹陷北部油气资源潜力评价7.1 滋镇洼陷油气资源潜力评价7.1.1 滋镇洼陷的成盆作用7.1.2 滋镇洼陷的成油条件7.1.3 滋镇洼陷油气汇聚区划分7.1.4 滋镇洼陷勘探工作建议7.2 阳信洼陷油气资源潜力评价7.2.1 阳信洼陷油气资源潜力评价7.2.2 阳信洼陷优选勘探目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成藏动力系统论文; 成藏条件论文; 成藏作用论文; 资源量计算论文; 惠民凹陷北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