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群体正负面子观之比较研究 ——一项针对安徽省初中生至大学生群体的调查

中国学生群体正负面子观之比较研究 ——一项针对安徽省初中生至大学生群体的调查

论文摘要

礼貌是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种语言中。国外有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如Grice(1975),Goffman(1967),Lakoff(1973),Leech(1983)和Brown &Levinson(1978,1983)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西方的礼貌理论框架中,较有影响的理论当属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Leech从人际修辞的角度研究礼貌,强调礼貌原则较之合作原则具有更高层次的调节功能。Brown & Levinson在Goffman所提出的面子理论基础之上,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并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礼貌策略及损害力计算式等理念。在中国,许多学者也加入了此研究,如顾曰国(1990,1992),何兆熊(1995)和徐盛桓(1992),其中顾曰国的研究最有影响,他首次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然而综观上述各礼貌理论,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以英语为语言环境,对汉语言环境下的礼貌现象鲜有涉及;中国学者顾曰国虽对汉文化中的礼貌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认为比Leech的六条礼貌准则更适合汉语言环境下的五大礼貌准则,但他的研究也只是基于对礼貌和中国传统的“礼”的关系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并没有做实证性调查研究,而且他的研究并没有涉及汉语言环境下的正负面子现象。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Brown & Levinson的正负面子观,旨在检测在汉语环境下,是否负面子比正面子重要,并首次使用了统计数据来说明社会变量如性别和教育程度对交际者选择积极或消极礼貌策略的影响,以客观、详实的数据来检测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在汉语言环境下的适用性。本次研究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形式来收集语料,调查对象共180人来自安徽地区初中至大学阶段的学生群体。其中,男女生比例为90∶90;而初中组、高中组和大学组人数比为60∶60∶60。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本文作者使用SPSS来检测差异的明显性并探究造成此差异的原因。经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本文发现在汉语言环境下,负面子同样比正面子重要,并且社会变量如性别、教育背景对交际者对于正负面子的取舍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看重负面子;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们认为正面子比负面子重要,而接受过中学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的人们则认为负面子比正面子重要。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动因、目的、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的总体设计。第二章是文献回顾部分。在这一章里,作者对国内外礼貌现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归类,并对言语行为理论、各种礼貌理论作简要的回顾。第三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变量分析等。第四章是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旨在检测中国学生群体的正负面子观,并探讨各种社会变量如性别,教育程度对交际者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的选择中所起的影响。第五章总结全文,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继续探讨的方向。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English Abstract
  • Chinese Abstract
  • Figures and Tables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Motivation of the Study
  • 1.2 Purposes of the Study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Politeness Theories Abroad
  • 2.1.1 Cooperative Principle(CP)
  • 2.1.2 Lakoff's Theory of Politeness
  • 2.1.3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PP)
  • 2.1.4 Brown and Levinson's Face Theory
  • 2.2 Politeness Theories at Home
  • 2.2.1 Gu Yueguo's Politeness Principle
  • 2.3 Summary
  • Chapter 3 Methodology and Procedures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The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 3.3 Data Collection
  • 3.3.1 Subjects
  • 3.3.2 Questionnaires
  • 3.3.2.1 The Purpose of Questionnaires
  • 3.3.2.2 The Design of Questionnaires
  • 3.3.3 Data Coding Schemes
  • 3.3.3.1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Employed in Chinese Contexts
  • 3.3.3.2 A Schematization of the interrelations among Politness Strategies
  • 3.3.4 Data Collecting Procedures
  • 3.3.5 Statistical Analysis
  • 3.4 Summary
  • 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1 Research Results
  • 4.1.1 Positive Face and Negative Face:Overall Manifestation in Chinese Contexts
  • 4.1.2 Positive Face and Negative Face:Parties of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 4.1.3 Positive Face and Negative Face:Partie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 4.2 Discussion
  • 4.2.1 Positive Face vs.Negative Face in Chinese Contexts
  • 4.2.2 Role of Gender
  • 4.2.3 Role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 4.3 Summary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国学生群体正负面子观之比较研究 ——一项针对安徽省初中生至大学生群体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