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滇池的内源磷及其与蓝藻水华的关系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科学
导师: 刘永定,刘剑彤
关键词: 沉积物,间隙水,蓝藻水华,悬浮物,沉积物水界面,水生植物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我国众多浅水湖泊遭受严重的富营养化。除了外源污染入湖输入大量营养,很重要的营养来源是湖泊内源释放所造成的二次污染。因此,沉积物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及其机理,以及防治对策,是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工作中急需回答的关键问题,也是湖泊治理中的一个重大国家需求。这方面虽然前人已有研究,但是深入阐释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释放及其与蓝藻水华间的相关性的论文尚鲜见于文献。本论文以我国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滇池为研究区域,从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换过程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磷的赋存形态、泥水界面交换规律,以及蓝藻水华与内源磷的相互作用。主要工作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全湖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磷的变化与水华暴发的关系。获取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变化信息是非常有前景的,这对湖泊营养状况的长期预测是非常有益的。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水华大规模暴发前后)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的变化,能够有效地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释放潜力进行评估,了解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及与水华分布的内在联系。对滇池全湖的研究表明:在滇池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与水体营养盐的分布及水华分布密切相关;水体中有较高的营养盐,则沉积物中有更多的潜在可利用态磷(BD-P和NH4Cl-P)和更少的惰性态磷(HCl-P和Residual-P)。水华期间全湖四十个采样点的BD-P明显降低,因此BD-P很发生了释放从而为藻提供营养。而在此期间NaOH-P则成为磷的“汇”而非“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的原因是释放出的BD-P部分转换成NaOH-P,并且大规模水华期间死亡和衰败的藻类沉积于沉积物表面,改变了沉积物的生物化学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化学环境的改变促进了BD磷的释放。2、滇池两个严重富营养化湖湾中磷形态对比研究。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马村湾和海埂湾的沉积物。两个湖湾一直是滇池蓝藻水华的重灾区。自从2000年马村湾就成为了“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示范工程的实验区的一部分后,采取通过各种控藻措施马村湾的的蓝藻水华规模与频度与海埂湾相比被有效地控制。通过这两个湖湾沉积物的对比分析,探讨水华与沉积物磷的关系,
论文目录:
第1章 沉积物中磷在泥-水界面的交换
1.1 沉积过程
1.2 释放过程
1.2.1 活化过程
1.2.2 溶解态磷的扩散传输过程
1.3 沉积物中磷的垂直分布
1.4 影响磷在泥水界面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
1.4.1 风力的影响
1.4.2 生物扰动的影响
1.4.3 氧化还原电势的影响
1.4.4 pH 的影响
1.4.5 石灰质湖泊中碳酸盐对水体磷循环的影响
1.4.6 生物作用对磷在沉积物-水界面循环的影响
1.4.7 水生植1.4.8 物的影响
1.5 小结
第2章 沉积物中磷研究的方法学
2.1 沉积物中各种磷形态的化学提取分析方法
2.1.1 概述
2.1.2 连续化学提取方法
2.1.3 特定化学试剂提取方法
2.1.4 提取方法的选择
2.1.5 本研究的提取流程
2.2 沉积物间隙水的采集方法
2.2.1 采集间隙水的基本原则
2.2.2 分离间隙水的原理
2.2.3 几种间隙水采集方法的比较
第3章 研究区域-滇池简介
3.1 自然地理
3.2 环境污染问题
3.3 滇池全湖水质及营养状况
3.3.1 概述
3.3.2 滇池水质空间分布特征
3.3.3 滇池水质时间分布特征
第4章 滇池内源磷与蓝藻水华
4.1 水华对滇池全湖沉积物中不同磷相变化的作用、相关性的研究
4.1.1 引言
4.1.2 研究区域
4.1.3 分析方法
4.1.4 试验结果
4.1.5 讨论
4.1.6 结论
4.2 以滇池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湾马村湾和海埂湾为研究对象的——探讨蓝藻水华对沉积物磷形态差异的影响
4.2.1 引言
4.2.2 研究区域
4.2.3 试验设计
4.2.4 试验结果
4.2.5 讨论
第5章 沉积物间隙水对滇池内源磷释放作用的研究
5.1 全湖表层间隙水氮、磷的分布规律
5.1.1 引言
5.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 典型湖湾间隙水、湖水及磷与铁形态分布规律的研究
5.2.1 引言
5.2.2 材料与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可溶态磷与铁的相互关系
5.2.5 结论
第6章 悬浮或再悬浮作用与内源磷释放及水华的研究
6.1 全湖营养与水体营养交换研究
6.1.1 引言
6.1.2 采样与分析
6.1.3 全湖悬浮物不同赋存形态磷的时空分布
6.1.4 对应表层沉积物的分布及其对比
6.1.5 结论
6.2 滇池典型湖湾的悬浮作用研究(马村湾、海东湾)
6.2.1 引言
6.2.2 采样与分析
6.2.3 悬浮物中和对应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
6.2.4 两湖湾对比讨论
6.2.5 小结
第7章 水生植物与沉积物磷的相互作用
7.1 引言
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设计
7.2.2 磷分级分离方法
7.3 实验模拟水草根系对磷的形态分布、释放与吸附影响的研究
7.4 野外有水草与无水草区域的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的对应研究
7.5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总结
8.2 存的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学习期间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5-12-02
参考文献
- [1].人类活动对滇池小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研究[D]. 谢云.南京师范大学2017
- [2].滇池流域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格局与作物功能性状响应策略[D]. 夏体渊.华东师范大学2011
- [3].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陈自娟.云南大学2016
- [4].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格局演变及其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D]. 彭双云.云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