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云县圩丰中心小学徐云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融,是一种真诚的互动过程。通过相互之间的对话,达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张扬个性的目的。构建对话式阅读教学,符合新的理念,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但要确保对话的有效,必须采用适当的策略,并辨证处理各种关系。这样才能使“对话”走上正确的轨道,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对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观念、角色的转变———有效对话的保证
首先,教师的观念和角色都要转变。因为对话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教师要敢于让自己从“圣坛”上走下来,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合作的“伙伴”,让自己从“经验”中走出来,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让课堂上少一些语言权威,多一些百家争鸣。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加以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要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才能对话、达成共识。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要善于进行角色换位,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只有向每一位学生都敞开温情的怀抱,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话才能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语言。
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学生好像都神了、奇了,他们思维活跃、妙语连珠。听课的老师也时常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或开怀大笑。而我们的许多老师都在责怪孩子:年龄越大,越怕举手发言;也许是他们的自尊心在作怪,即使会的也不愿说出来,怕一旦说错会被同学耻笑。于老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是因为他很有亲和力,能蹲下来与孩子对话,尽量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尽量地表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之间“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
在我的课堂上,我也始终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争论之中,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用商量、研讨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如“能把你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听吗?”“读了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你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愿意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吗?”在这种朋友式的真诚对话环境中,学生对话的欲望油然而生。
2精心选择话题———智慧对话的源头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到能够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激起学生对话兴趣的话题。因为优秀的话题,巧妙的提问,似一块激起千层浪的石头,能掀起课堂教学的波澜,直接影响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效果;更似点燃火炬的打火石,能擦起师生智慧的火花;又像一粒粒种子,能诱发学生对文本的心灵对话。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也很轻松。
有些话题还可以在课堂的生成中产生。课堂上,教师要留心学生的情绪反应,能够理解并适应学生的情绪,改进教法,调整话题,尽可能的让不同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特别是对事先未曾预料到的意见、别样的想法和不同的观点,教师都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课堂上瞬间生成的资源并加以利用,这样的课堂互动就会因此而变得生动、精彩、丰富。
3充分解读文本———智慧对话的根本
3.1教师潜心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的保障。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只有对教材了然于心,才能得心应手地和学生交流。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教师实现了与文本间的对话,才能拥有深刻的感悟,才能胜任“对话中的首席”。在文本解读上,教师要有独到的视野,多元的解读。教师有了一番“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后,师生对话才能水到渠成。
3.2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的思想。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否则,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就必定缺乏基础,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充分的学生自读空间。这里的“充分”不能仅仅理解为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而是要突出学生自读的“充分”,即要有读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应从三方面去思考:一是要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边读边思考边批注的余地,不可把读书的环节视为一个形式;二是要循序渐进地渗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指导,使自读的过程免于单调肤浅;三是要关注差异,既可有针对性的点拨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又要留意学有所长的学生,捕捉他们的学习经验,碰撞他们的思维火花。有了这“扶一扶”、“推一推”,学生的自读才具有广度和深度。有了这样的自读“底气”,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走向同伴,走向老师,走进平等和谐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