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了+趋”结构使用的条件与限制

“动+了+趋”结构使用的条件与限制

论文摘要

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出现在动词之后,跟“了”的位置可以互换,形成“动词+了+趋向动词”(如“走了过来”)跟“动词+趋向动词+了”(如“走过来了”)两种结构。“动+了+趋”与“动+趋+了”这两种结构的表达功能异同有哪些,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分布差异如何,一直是语法学界关注的问题。前辈学人已经做过很多研究,且已取得大量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成果。但对留学生来说,在这两种结构的学习和使用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感觉不到这两种结构有何区别,常常认为可以随意互换。而且,当问到以汉语为母语者的时候他们的语感也偏差很大,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理由。但实际上“动+了+趋”与“动+趋+了”常常不能互换,或者互换以后句子的意义会发生变化。由于这两个结构的差别很微妙,以汉语为母语者也不容易区分这两种结构,因此本文尝试考察影响这两种结构使用的因素,并且在以往的研究和语料的基础上试图描写“动+了+趋”结构在使用上有什么条件、限制。本论文通过考察大规模语料,发现了这两种形式在实际分布上的一些特点,包括:(1)“动+了+趋”多用于书面语,少用于口语,“动+趋+了”无此限制。(2)“动+了+趋”倾向于出现在句中,而“动+趋+了”倾向于用在句尾。(3)“动+了+趋”能出现的语法位置限制较多,而“动+趋+了”的语法位置更自由。对于这些对比特点,都给出了实际语料中的频次统计数据来加以佐证。最后,本文还对两种语序的意义差异作了分析,认为“动+了+趋”突显过程,“动+趋+了”突显结果,并从认知上的次第扫描和总括扫描来解释这种差异。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关于"动+了+趋"与"动+趋+了"过去的研究情况及局限
  • 1.2.1 "动+了+趋"与"动+趋+了"过去的研究情况
  • 1.2.2 "动+了+趋"过去的研究局限
  • 二 语体与"动+了+趋"、"动+趋+了"结构的使用
  • 三 "动+了+趋"与"动+趋+了"结构在句中出现位置
  • 3.1 "动+了+趋"与"动+趋+了"结构出现位置统计分析
  • 3.2 "动+了+趋"结构出现句中的隐含语义
  • 3.3 主语是否同指对两种结构的影响
  • 3.3.1 对"动+趋+了"结构的分析
  • 3.3.2 对"动+了+趋"的分析
  • 3.4 小结
  • 四 "动+了+趋"的语法功能
  • 4.1 "动+了+趋"的语法功能
  • 4.2 小结
  • 五 趋向动词的限制
  • 六 "动+了+趋"与"动+趋+了"的意义差异及认知解释
  • 6.1 "动+了+趋"和"动+趋+了"的意义差异
  • 6.2 "动+了+趋"和"动+趋+了"意义差异的认知解释
  • 6.2.1 "视点框架"相关理论
  • 6.2.2 "扫描"的相关理论
  • 6.3 总括扫描的"动+趋+了"结构
  • 6.4 次第扫描的"动+了+趋"结构
  • 6.5 小结
  • 七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鼻奈耶》中趋向动词“来”“去”研究[J]. 昭通学院学报 2018(03)
    • [2].潼关方言的趋向动词[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3].认知“参照”与趋向动词的分类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5(06)
    • [4].山西平定方言“起”“去”的趋向动词化[J]. 汉语学报 2015(01)
    • [5].复合趋向动词中“去”的价值[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6)
    • [6].从趋向动词到示证标记——藏语组语言示证标记■的语法化[J]. 藏学学刊 2016(01)
    • [7].论“来”、“去”的运动轨迹[J]. 北方文学 2017(09)
    • [8].浅析复合趋向动词“下来”和“下去”[J]. 青年文学家 2016(15)
    • [9].汉语趋向动词“进”“出”语法化路径所透射的汉民族文化特征[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22)
    • [10].趋向动词“出”的研究综述[J]. 名家名作 2020(09)
    • [11].趋向动词“去”的语义论析[J]. 文教资料 2011(36)
    • [12].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来”类趋向动词[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04)
    • [13].隐喻视角下趋向动词“起来”的引申义教学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14].拉祜语“来”与“去”的不对称性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15].汉语趋向动词的句法位置和形态特点[J]. 语言学研究 2020(02)
    • [16].对外汉语教学中复合趋向动词教学设计[J]. 科技视界 2014(13)
    • [17].《左传》中趋向动词“去”的用法统计及其语法化轨迹构拟[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8].反义趋向动词与动词的组配研究——以“起来”和“下去”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10)
    • [19].《醒世姻缘传》中“动+将”格式考察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0].关中方言有关单纯趋向动词的句管控条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1].趋向动词“下来”的偏误类型及教学[J]. 文教资料 2019(20)
    • [22].趋向动词“下来”的语义特点及相关问题研究[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4)
    • [23].说“回归”一类词语的语法组构[J]. 汉语学报 2019(02)
    • [24].试论中古时代汉语趋向范畴的产生[J]. 殷都学刊 2012(04)
    • [25].现代汉语“A+复合趋向动词”研究综述[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09)
    • [26].浅析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J]. 文学教育(下) 2015(08)
    • [27].“重成分后置倾向”与“V+复合趋向动词”带从句宾语语序分析——以“出来”为例[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9(02)
    • [28].概念结构与趋向动词研究的融合——兼评《现代汉语动趋式的语义框架及其扩展路径研究》[J]. 语文学刊 2019(02)
    • [29].英汉趋向动词“来”起点与终点不对称性的对比研究[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11)
    • [30].动趋式的语言学特征分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2(11)

    标签:;  ;  ;  ;  ;  

    “动+了+趋”结构使用的条件与限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