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农民工居住权的宪政思微①及其法律保障一文的形成是基于如下的思考: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问题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化过程而产生的。现代化必然造成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或者说,社会分层结构、群体结构、职业结构的变迁与现代化的发展是同步的。现代化产生农民工阶层,基于农民工阶层的存在产生了与其相关的权益集合。农民工居住问题正是这一利益集合之一。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和谐,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重视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与保障。从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解决农民工就医、子女就学问题,到现在日益受到关注的如何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居住条件,从本文下述研究的展开中可以知道,这是非常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所有的人权是普适性的,不可分割的并且相互依赖和相关的……,不论她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如何,政府有义务去促进并保障所有人权和根本的自由权。”②充分享有住宅的权利已经植根于《人权宣言》和主要的国际性人权条约,比如《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96年,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大会上通过居住权议程(Habitat Agenda),各国领导者再次重申了居住权,这些文件和宣言已经树立了全球性的社会契约,有计划的采取切实措施来保证全世界各国人民安享居住。本论文旨在促进以全球性的、全面性的观察视角来理解人权和居住的联接关系,其要点是居住权立法,特别是建立针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居住权的社会保障性法律制度。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的,第一部分是中国农民工居住问题的提出及其法义解析;第二部分是居住权释义:对弱势者(农民工)的宪政关怀居住权释义,分为三个层次来阐述;第三部分是农民工居住权及其权利链条的展开;第四部分是构建城市住房保障制度-落实居住权与关怀农民工。第一部分提出城市中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及其法律性质。简要交代了作为本文中法律关系主体的农民工的社会学与法学上的含义,提出了农民工居住问题由来的三个主要方面:目前城市中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主要指居住状况;和谐社会中城乡两元结构下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后的生活保障状态缺失所产生的社会现实问题;从法学学科使命感的角度出发,关怀弱势群体的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维护,同时提出了中国农民工居住权问题。第二部分是居住权释义:对弱势者(农民工)的宪政关怀居住权释义,主要围绕本文所研究的中心问题”居住权”展开详细分析,以比较法学为基础,结合社会学、部门法学等学科的知识积累,从宪政视角下分析了居住权的三个层次;同时明确提出了居住权的权能概念、指出了居住权的双重功能。第三部分以农民工的居住权为研究链条中心,展开分析了居住权在构建农民工权益维护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与居住权相关的其他权益在与居住权制度对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实现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迁徙自由与农民工居住权关系;农民工居住权与政治性权利行使的关系,包括农民工居住(环境)社区对政治(法律)意识的培养,农民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实现;农民工居住权与以居住社区为依托的其他相关权利,主要研究了以居住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医疗保障,以居住地为主的子女受教育权与入学制度改革,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第四部分初步设计了中国农民工居住权保障制度,构建城市住房保障制度-落实居住权与关怀农民工。分析了中国农民工居住权法律保障制度的三个重要基础,政策依据:依法治国方略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国的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兑现中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承诺;法律依据:人权理论与宪法”平等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人权-居住人权-居住权保障的普遍举措,其平等关切、公平分配与积极保护是现代法治的立足点;经济依据:统一市场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以欧盟居住权立法为例考察了对农民工此类特殊群体进行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反歧视并不阻碍经济发展,它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在开放、多元、竞争的劳动市场和经济自由化发展下,促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理性化选择。同时对落实与建立居住权保障制度提出了立法建议以及应对政策,(1)加紧制定与出台《住宅法》和《基本住房保障法》;(2)推进城市廉租住房建设体制,加快经济适用型房屋开发。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品书识城:中国农民工之“落脚城市”[J]. 人类居住 2016(01)
- [2].走在城市的路上——中国农民工之歌[J]. 词刊 2019(09)
- [3].《中国农民工调查》发布会举办[J]. 法律与生活 2008(01)
- [4].共性与差异:中国农民工的群体分化与政策选择(专题讨论)[J]. 河北学刊 2020(05)
- [5].中国农民工研究三十年——从个人的探索谈起[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6].“2017第二届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发展高层论坛”征文启事[J]. 管理世界 2017(05)
- [7].应筹建中国农民工纪念馆[J]. 中国乡镇企业 2011(03)
- [8].谁能为中国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J]. 现代人才 2010(04)
- [9].仰望那灿烂的繁星——《中国农民工口述实录》序[J]. 新闻窗 2009(02)
- [10].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探析中国农民工工资[J]. 大庆社会科学 2014(01)
- [11].三农观察(二) 让现实给个名分 让历史留下记忆 应筹建中国农民工纪念馆[J]. 中国发展观察 2010(09)
- [12].中国农民工政治认同研究范式与路径[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02)
- [13].中国农民工工资:概念澄清与数据核准[J]. 北京社会科学 2016(01)
- [14].中国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问题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01)
- [15].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困境及出路研究[J]. 城市观察 2014(05)
- [16].中国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历史与现状[J]. 财经问题研究 2013(01)
- [17].《中国农民工》[J]. 中国电视(纪录) 2009(07)
- [18].2007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发布[J]. 中国发展观察 2008(02)
- [19].现代化结构转型的艰难进程——深圳对中国农民工转型的主要贡献的研究(上)[J]. 国家治理 2014(02)
- [20].《中国农民工》为何热播[J]. 中国电视(纪录) 2009(07)
- [21].对《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一文的评论[J]. 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 2008(00)
- [22].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1979—2010[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7)
- [23].中国农民工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J]. 统计与决策 2008(24)
- [24].基于国外经验的视角 研究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J]. 世界农业 2012(04)
- [25].基于博弈论视角下中国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14)
- [26].中国农民工入城政策的变化及其特征[J]. 甘肃农业 2010(02)
- [27].《中国农民工》个性化发展之路[J]. 中国电视(纪录) 2009(07)
- [28].中国农民工工资议价能力测度——基于工作搜寻与工资离散视角[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29].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J]. 心理学报 2015(04)
- [30].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