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教育筹资研究是一个日久弥新的重大课题。中国现行的教育筹资体制,是基于政府、企业、个人三大教育筹资主体设计而成,重点强调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然而,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第三部门爆发式的增长,中国的社会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显然,现行的教育筹资体制并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同时,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学者们多局限于教育筹资非“政府主导”即“市场主导”的争辩,教育筹资理论亟待突破。有鉴于此,本文在传统的人力资本和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第三部门理论和对中外教育筹资体制的比较研究,重新分析了教育筹资的多元体制。指出了我国现行教育筹资体制存在的缺陷,重点提出了中国教育筹资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及措施。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对教育筹资研究进行了梳理,指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两章,主要是引入第三部门理论,并对教育多元筹资体制重新加以分析。其中,第二章在介绍第三部门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以该理论的视角分析现代社会的“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三元结构。一般而言,企业生产的都是私人物品,政府负责提供垄断性公共物品,第三部门组织以志愿方式提供非垄断性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在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中,必须均衡发挥三方的作用,建立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公共服务体系。第三章则通过整合人力资本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第三部门理论,以“政府—市场—志愿”的三维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多元筹资体制。提出教育筹资主体应为政府、企业、个人和第三部门。而各主体参与教育筹资所采用的机制有三种,即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机制。这三种教育筹资机制虽然有各自的最佳作用域,但更多的时候它们会因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而被“混合”使用,从而发挥教育多元筹资的“综合”优势。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三章,主要是对中外教育筹资体制进行比较,分析我国教育筹资体制的现状,并寻求完善我国教育多元筹资体制的策略。第四章重点对比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中国的教育筹资体制演进过程,发现政府虽然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教育筹资主体,但其他主体也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第三部门通过举办非营利性私立教育、捐赠、自行创收、充当教育筹资中介等形式,在发达国家的教育筹资体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我国的第三部门尚处于发展初期,企业教育筹资缺乏激励,高校自主创收能力弱,所以目前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教育筹资也多采用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存在着“志愿缺失”。第五章首先依据不同阶段教育服务公共属性的强弱,并结合发达国家的做法给出了各级教育多元筹资的一般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各级教育多元筹资的现状。发现各级教育的多元筹资普遍存在政府投入偏低、各级政府教育筹资责任划分不清、个人负担过重、企业与第三部门参与不足等共性问题。因而认为,困扰我国教育多元筹资的症结在于“制度错位”,各主体在承担教育筹资责任上存在“越位”或“缺位”。第六章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来纠正我国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制度错位”问题。指出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为教育筹措充足的资源,而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规范各教育筹资主体的行为,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替代,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健康关系,实现教育筹资主体的“归位”或“补位”。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我国教育多元筹资体制的改革措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美基础教育筹资中各级政府角色比较[J]. 新校园(阅读) 2015(06)
- [2].中美高等教育筹资方式之比较研究[J]. 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0(02)
-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教育筹资以缩小不平等差距[J]. 世界教育信息 2016(13)
- [4].浅谈云南省宣威市义务教育筹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黑河学刊 2012(11)
- [5].我国高校教育筹资机构及运行机制探微[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03)
- [6].张伯苓教育筹资的“私立南开之路”[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 [7].教育筹资:“政府—市场—志愿”三维视角[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3)
- [8].省级统筹体制下义务教育筹资面临的四大困境[J]. 天中学刊 2013(05)
- [9].当代美英日法4国教育多元筹资比较研究[J]. 教育与经济 2008(02)
- [10].在校大学生校友情结的培育——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01)
- [11].浙江省非预算教育经费增长的回顾和反思[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 [12].我国社区教育筹资困境分析及其路径选择[J]. 东疆学刊 2014(03)
- [13].“教育筹资机制创新”圆桌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03)
- [14].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 企业导报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