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一项保障制度。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具有现实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但现行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急切需要,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测算,如果养老金水平的替代率较为合理,将不会额外增加财政负担。各国的经验和各地区的试点情况也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条件。因此,改革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坚持基础整合、分类指导、多元推进的发展思路,坚持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的统一、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统一,坚持合理划分个人、雇主以及政府的责任。在统筹区域上,应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区域范围,更好地发挥养老保险的共济性,并有利于全国统一体系的逐步形成。在制度实施的初始阶段,可以考虑实行“分区设计、分省实施”的过渡办法,最终实现全国统筹。在参保人群上,根据就业结构将农村人口划分为农民工、农村务农人员、农村非务农人员以及失地农民等四个群体,分别制定政策,并允许不同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政策衔接和保险关系的双向转移。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后,应根据发展情况逐步进行城乡整合,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山东省青岛市将农村社会养老保划分为农民工、农村人口以及失地农民三类,分别制定政策,实施效果显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应由个人、雇主和政府共同承担,根据测算结果,只要合理确定养老保险费的分担比例并保证必要的覆盖面,当期筹集的资金不仅足以支付老年人的养老金,而且还会有相当的结余。如果能适当增加财政的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将形成较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应采用混合式的资金积累模式,根据不同的来源渠道采用不同的积累模式,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增加基金的积累。结余的资金应建立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并不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多种投资方式,逐步拓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保值增值水平,更有效地解决资金需求。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前言1.1 选题背景和目的1.2 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1.2.1 论文结构1.2.2 创新之处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3.1 研究方法1.3.2 技术路线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及实践2.1 社会养老保险理论概述2.1.1 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基础2.1.2 社会养老保险的特征2.1.3 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2.1.4 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发展2.2.1 计划经济时期2.2.2 改革开放初期2.2.3 市场经济时期2.3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2.3.1 覆盖面小、共济性差2.3.2 制度不稳定2.3.3 筹资原则缺乏社会统筹性质2.3.4 缴费及待遇水平过低3、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3.1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3.1.1 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3.1.2 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3.1.3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3.1.4 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2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3.2.1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指标3.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规模测算3.2.3 实证分析3.3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目标与基本思路3.3.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目标3.3.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4、建立适合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1 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区域4.2 不同人群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2.1 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4.2.2 农村务农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4.2.3 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4.2.4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4.3 实证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青岛模式”4.3.1 青岛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主要做法4.3.2 几点启示4.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4.4.1 “双轨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4.4.2 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及运营5.1 基金的筹集方式5.2 基金的筹集水平5.3 基金的筹集规模5.4 基金的保值增值6、结论及政策建议6.1 主要结论6.2 政策建议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村论文; 养老保险论文; 制度论文; 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