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农情,体制和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无法遵循国际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而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钟摆式、候鸟式流动就业特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季节、经济周期、乃至政策周期的变化而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各种职业之间的频繁变换的、摆动不定式的就业状态。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所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大,农民进城就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非正规部门,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农民进城没有实现稳定就业,也就没有彻底转移到城市中来。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各产业之间作频繁的流动,由于流动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城市就业在劳动环境、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和福利保障等方面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流动性,农村劳动力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工作,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失去工作,随时处于流动失业,飘浮不定的状态之中。流动就业的不确定性大,流动的风险高,所支付的就业成本和所承担的就业风险也相应较高,可见,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基于此,本文将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的流动就业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的实证研究资料,以及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经验的基础上,依托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从流动状态和就业状态两方面总结概括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方式的特征,追述了流动就业方式产生的历史进程,分析探讨流动就业方式形成的制度原因、市场原因、结构原因和文化原因,以及流动就业方式对于城市和“三农”发展所产生的效应,最后提出了改善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政策措施。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民进城并没有实现稳定就业,他们以一种高流动性,高风险性的就业方式在城市生存,这种流动就业方式所具有的高流动性和不稳定性致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很强的暂时性和不稳定性特征,常常是流出与回流两种形态同时存在,未能实现永久性迁移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二元结构之下的制度性、市场性、结构性因素导致了流动就业方式的产生,此外,劳动力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观念认知也对就业的不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之,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是我国21世纪初经济转型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这种流动就业方式是一种在二元体制之下产生的被扭曲了的就业方式,它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不容忽视,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随着二元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流动就业方式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将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只有破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总之,要改善现有流动就业方式一切不合理因素,才能快速推进城市化,才能使农民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本文的研究特色在于:在总结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的实证研究资料,以及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方式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论探讨。文章详细分析了流动就业方式所具有的流动性大,不稳定性高的特点,从流动状态和就业状态两方面深入分析农民进城就业所面临的困境,并将农民工就业问题放在城市发展以及“三农”问题中来考察,重点论述了流动就业方式对城市化和“三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指出高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的就业方式是中国转型时期所特有的被扭曲的就业方式,由此提出改善流动就业方式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