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界依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城市的宏观背景下做出的战略选择。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出发,做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上海“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主线,同时也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各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优秀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作用日益显现,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创新教育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过程中,摒弃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显现出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化功能和核心作用。培养创新人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能力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竞争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体育界不断地进行体育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地探索体育发展规律、寻求发展出路、拓展发展空间。健身已不再是参加体育活动的简单“玩玩”,而是在科学的检测下,通过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运用现代化的健身仪器,全面改善人们的体质。我国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传统优势项目之所以能够常胜不衰,无不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进行训练观念、技战术、训练方法与手段、管理体制等创新的结果。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支撑。现代的竞技体育已不再是靠“经验”和体能取胜,而是在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生物学、材料学、运动训练学和发明创造等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依靠不断增加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改进器材、设备,加强科学管理等途径取胜。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强大推力。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教学管理为切入点,在总结归纳前人对创新人才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和表现特征、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基本理论、体育院校学生创新成果和创新素质的现状、国内外著名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和启示和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基本做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构想。经研究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第一,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好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懂得创新技法,并取得对个人或社会有一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人才的素质系统由一般素质、创新素质和创新成果三部分组成,从逻辑关系上说,一般素质是基础,创新素质是关键,创新成果是核心,高水平创新成果应是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第二,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研究能满足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现实需求。但教学管理工作者还应深入学习教育学与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并以此作为制定培养创新人才教学管理具体举措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全过程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力争使教学主客体目标一致,形成自由、民主的学术教育与民主管理氛围。第三,体育院校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创新成果和创新素质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体育院校应注重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跨专业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加强创新技法的传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创新成果的获得,尤其要把重心放在获得高水平成果上。第四,国内外非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成果对体育院校教学管理具有借鉴性。国内外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存在差异,主要反映在文化习俗和教育体制上。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坚持和完善,并把工作落在实处,这种差异并非是阻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不可逾越的障碍。第五,体育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基本做法的认同较一致。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指导作用,不断拓宽学生视野,用足学校优质资源;有利于坚持不断地凝练学科方向,关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形成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最终形成术科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建立大的体育人才观,即能有效促进术科类专业学生成为“体育学”的通才,又能确保学生个性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从机制上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第六,“创新管理中心”的构思,在体制和机制上明确并确保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清晰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思路;在评价上更突出实效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建议,表现为:第一,积极总结并借鉴各校培养班干部的好的做法,并加以推广;重视对原非部属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女生和运动水平一级以上(含一级)和三级以下(含三级)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二,完善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设置课程板块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使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水平突出;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群集能力培养,术科类专业学生至少应具备术科类三个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力争具备体育学其他专业或其他一级学科下相邻专业的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开发探究智能;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紧抓课堂教学主战场,形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严把考核关,应能考出学生指导训练、指挥比赛、开运动处方、体育教学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好校内外辅修或学习第二专业工作;谋求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强化网络教育。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导论1.1 前言1.1.1 选题依据1.1.1.1 依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城市的宏观背景1.1.1.2 依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1.1.1.3 依据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1.1.1.4 依据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1.1.2 研究意义及价值1.1.2.1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服务1.1.2.2 为将我国由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服务1.1.2.3 丰富教学管理理论,为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参考1.1.3 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流程1.1.3.1 研究整体思路1.1.3.2 研究流程1.1.4 研究的主要问题1.1.5 研究假设1.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1.6.1 重点、难点1.1.6.2 创新点1.1.7 研究限制和不足1.2 研究对象与方法1.2.1 研究对象1.2.2 研究方法1.2.2.1 文献资料法1.2.2.2 访谈法1.2.2.3 问卷调查法1.2.2.4 案例分析法1.2.2.5 数理统计法1.3 操作性定义本章小结2 文献综述2.1 国内外关于创新和创造的研究2.1.1 创新、创造的概念研究2.1.2 创新、创造的基本特征研究2.1.3 创新与创造关系的研究2.2 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2.2.1 创新人才内涵2.2.2 创新人才的特征研究2.2.3 创新人才的素质研究2.2.4 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2.2.5 创新人才的评价研究2.2.6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2.3 国内外关于高校教学管理的研究2.3.1 高校教学管理的地位及基本内容2.3.2 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及体制与机制问题2.3.3 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教育的相互关系文献小结3 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的一般理论3.1 创新人才的构成要素及主要表现特征3.1.1 一般素质3.1.1.1 身体素质3.1.1.2 心理素质3.1.1.3 社会素质3.1.2 创新素质3.1.2.1 知识结构3.1.2.2 创新意识3.1.2.3 创新能力3.1.2.4 创新品格3.1.2.5 创新技法3.1.3 创新成果3.1.3.1 较低层次成果3.1.3.2 一般层次成果3.1.3.3 高水平成果3.2 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理论基础3.2.1 创新理论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启示3.2.2 核心竞争力理论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启示3.2.3 终身教育理论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启示3.3 创新基本原理3.3.1 综合原理3.3.2 移植原理3.3.3 变向原理3.3.4 还原原理3.4 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基本要求3.4.1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创新3.4.1.1 树立人人都能成为创新人才的教育功能观3.4.1.2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3.4.1.3 树立全新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3.4.2 教育评价的创新3.4.2.1 以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3.4.2.2 以过程评价为重心,从关注结果转向到更关注过程3.4.2.3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参与3.4.2.4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更关注定性的评价3.4.3 教学方法创新3.4.4 学校特色创新3.4.5 课程创新3.4.6 自我教育的创新3.4.7 教育环境的创新3.4.8 培养创新型教师3.4.9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3.4.10 考核方式方法的创新3.4.11 提升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3.5 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基本原则3.5.1 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主客体目标一致性原则3.5.2 自由、民主的学术教育与民主管理原则3.5.3 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3.5.4 创新与改善原则3.5.5 成就动机,激活原则本章小结4 体育院校学生创新成果与创新素质现状调查4.1 研究主要问题及研究假设4.1.1 研究主要问题4.1.2 研究假设4.1.2.1 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创新成果差异性分析4.1.2.2 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知识结构差异性分析4.1.2.3 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创新意识差异性分析4.1.2.4 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创新能力差异性分析4.1.2.5 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创新品格差异性分析4.1.2.6 不同群体学生之间掌握创新技法差异性分析4.2 结果及分析4.2.1 创新成果现状分析4.2.1.1 整体情况分析4.2.1.2 不同群体之间创新成果差异性分析4.2.2 知识结构现状分析4.2.2.1 整体情况分析4.2.2.2 不同群体之间知识结构差异性分析4.2.3 创新意识现状分析4.2.3.1 整体情况分析4.2.3.2 不同群体之间创新意思差异性分析4.2.4 创新能力现状分析4.2.4.1 整体情况分析4.2.4.2 不同群体之间创新能力差异性分析4.2.5 创新品格现状分析4.2.5.1 整体情况分析4.2.5.2 不同群体之间创新品格差异性分析4.2.6 掌握创新技法现状分析4.2.6.1 整体情况分析4.2.6.2 不同群体之间掌握创新技法差异性分析本章小结5 国内外普通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启示及比较5.1 国外普通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与启示案例一 哈佛大学新颖的办学理念培养创新人才5.1.1 指导思想5.1.2 措施与办法5.1.2.1 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5.1.2.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1.2.3 为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5.1.2.4 重实践教学,重能力培养5.1.2.5 提高科学的预见能力5.1.2.6 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5.1.2.7 强调资深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案例二 牛津大学利用导师制和特殊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人才5.1.3 指导思想5.1.4 措施与办法5.1.4.1 实行导师制,实现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结合5.1.4.2 建立别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和多样化的课程体系5.1.4.3 改革考试制度和学位发放制度5.1.4.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营造富有激励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5.1.5 国外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启示5.2 国内普通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与启示案例一 清华大学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5.2.1 指导思想5.2.2 措施与办法5.2.2.1 调整专业学科结构5.2.2.2 提供给学生多次选择专业的机会5.2.2.3 加强课程建设5.2.2.4 注重实践教育5.2.2.5 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5.2.2.6 突出名师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案例二 同济大学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创新人才5.2.3 指导思想5.2.4 措施与办法5.2.4.1 建立组织机构,实行分级管理5.2.4.2 制定实施章程,注重过程管理5.2.4.3 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各项保障措施5.3 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案例案例一 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建设工程实施纲要上海体育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5.3.1 主要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5.3.2 具体措施5.3.2.1 实施“十百千工程优秀青年培养工程”5.3.2.2 加强科研创业和社会实践创新团队建设5.3.2.3 开展“蕴瑞班”等拔尖群体建设5.3.2.4 丰富和提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上海体育学院教育教学创新行动计划5.3.3 主要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5.3.4 具体措施5.3.4.1 修订教学计划,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5.3.4.2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促进人才素质全面发展5.3.4.3 实施课程(教材)创新建设,打造精品和特色课程及教材5.3.4.4 实施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案例二 广州体育学院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和校本课程管理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拓展学分5.3.5 主要指导思想及要求5.3.6 主要内容及措施5.3.6.1 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方面5.3.6.2 文艺与体育比赛表演方面5.3.6.3 科学技术与创业创新方面校本课程5.3.7 主要指导思想5.3.8 主要内容及措施5.3.8.1 俱乐部活动要求5.3.8.2 科学研究与讲座5.3.8.3 社会实践5.3.8.4 拓展能力5.4 国内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5.5 国内外培养创新人才的比较分析5.5.1 共同点5.5.2 不同点本章小结6 体育院校术科类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基本做法6.1 研究的主要问题6.2 结果分析6.2.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6.2.1.1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校体制”,用足学校优质资源6.2.1.2 尝试建立导师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6.2.1.3 实施并完善三学期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6.2.2 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力争使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水平突出6.2.2.1 增加选修课程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6.2.2.2 扩大课程种类,拓展学生知识面6.2.2.3 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传授本专业和相邻专业最新、最前沿知识6.2.3 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性实验技能,懂得进行研究性实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6.2.3.1 熟练掌握应用性实验技能,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群集能力培养6.2.3.2 懂得进行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6.2.3.3 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6.2.4 注重科研能力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获得高层次创新研究成果提供支撑和保障6.2.4.1 注重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开发探究智能6.2.4.2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引领创新人才培养6.2.5 紧抓课堂教学主战场,严把考核关,突出教学主要环节的组织管理6.2.5.1 课堂教学应具启发性,紧抓教学主战场6.2.5.2 考核方式应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严把考核关6.2.6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专业建设为根基,确保学生个性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6.2.6.1 完善传统学科,发挥优势学科,发展交叉学科,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支撑6.2.6.2 跨门类设置专业,提供校内外辅修或学习第二专业机会,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章小结7 “创新管理中心”引领下的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构想7.1 创新教学管理机构,从体制上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7.1.1 创建“创新管理中心”7.1.2 设立“创新人才工作室”7.1.3 成立创新人才专家委员会7.2 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从功能上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7.2.1 开放的、专业人员指导下的教学实验平台7.2.2 运动项目技战术分析平台7.2.3 体质测试与运动康复平台7.2.4 特殊人群体育科技服务平台7.2.5 体育赛事策划与营销平台7.2.6 体育情报服务平台7.2.7 个性人才成长平台7.3 完善与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从能力上确保创新人才的培养7.4 建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从导向上引领创新人才的培养7.4.1 全面评价7.4.2 重点评价7.5 完善并建立保障机制,从机制上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7.5.1 政策保障7.5.1.1 建立各平台准入制度,确保学生顺利使用7.5.1.2 建立导师制,确保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新人才7.5.1.3 建立科技训练制度,让人人都能得到科研训练7.5.1.4 建立创新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7.5.1.5 建立团队合作制度,确保多方利益7.5.1.6 建立拔尖人才培养制度,确保学有余力学生的脱颖而出7.5.1.7 入室项目减免课时或学分制度,解除师生后顾之忧7.5.1.8 建立、完善校内外辅修或学习第二专业制度,力争复合型人才培养7.5.2 经费保障本章小结8 结论与建议8.1 结论8.2 建议9 致谢10 引用参考文献附件
相关论文文献
- [1].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17(22)
- [2].应用型教学管理研究[J]. 学园 2020(24)
- [3].张晓宁:走在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J]. 教育家 2016(43)
- [4].基于技工教育六大工作体系的教学管理研究[J]. 职业 2017(11)
- [5].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09)
- [6].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J]. 基础医学教育 2011(09)
- [7].基于“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理念的我校教学管理研究[J]. 赤子(上中旬) 2016(19)
- [8].高职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管理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07)
- [9].基于创新模式教学管理研究述评[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08)
- [10].新思维模式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9(11)
- [11].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水文专业教学管理研究[J]. 中国报业 2018(04)
- [12].基于问题导向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研究[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7(03)
- [13].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7)
- [14].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文献统计学分析[J]. 文史博览(理论) 2014(01)
- [15].就业导向视域下高职健身专业教学管理研究[J]. 科技资讯 2020(27)
- [16].高职计算机课程项目化教学管理研究[J]. 亚太教育 2015(16)
- [17].沟通视角下的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18)
- [18].创新教育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31)
- [19].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 人才资源开发 2015(12)
- [20].基于慕课和手机移动平台的计算机教学管理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7(11)
- [2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J]. 读写算 2020(04)
- [22].“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绿色教学管理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4)
- [23].高校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1)
- [24].项目管理视阈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 经贸实践 2017(19)
- [25].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探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12(08)
- [26].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19)
- [27].“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 [28].创新本科教学管理 促进本科教育改革——评《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与进展》[J]. 新闻爱好者 2019(11)
- [29].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管理研究”成果公报[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8(10)
- [30].基于PDCA的高职院教学管理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06)
标签:体育院校论文; 创新人才论文; 教学管理论文;
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研究 ——以本科术科类专业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