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

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

论文摘要

作为连接词汇学与句法学的纽带,词语组合研究越来越受到理论语言学界和计算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形名组合是词语组合的核心形式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现代汉语性质形容词与名词的静态组合规律及其动态句法功能。 本文在详细梳理国内外理论语言学界和计算语言学界有关形名组合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试图打破传统语法对形名组合的定中结构分析模式和修饰关系解释思路,从静态角度,以语义语法理论为本体论,以双向选择为方法论,提取了形容词与名词组合的十种语义关系类型,不同的语义关系类型反映了形容词与名词各自的不同语义类别,根据这十种语义关系类型,结合形容词和名词的概念意义,把形容词分为主体、事体、物体、时空、评价五种次范畴小类,把名词分为主体、事体、物体、时空、逻辑五类次范畴小类,并建立形容词次范畴和名词次范畴之间的语义组合模型。我们还翔实细致地考察分析了六种主体类(容貌、身体、态度、性格、智力、情感)、九种事体类(模态、难度、急度、速度、时长、强度、范围、深度、细度)、两种物体类(颜色、味道)和两种评价类(价值、怪异)形名组合的静态语义组合规律,从而印证了语义语法理论和双向选择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验证了对形容词和名词所进行的语义次范畴分类的合理性。在静态的语义组合规律分析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考察了形名组合进入某些句法结构后的动态表现,例如:N1+A+的+N2、N1+有+N2+A、N1+N2+A+地+VP以及N1+A单+N2双+地+VP,不仅从语义组合模型角度对处于一定句法结构中的形名组合与其他句法成分的复杂语义关系给出了全新的语义解释和形式验证,而且也揭示了句法结构对形名组合的约束机制以及形名组合对句法结构的选择机制,通过句法结构与形名组合间的限选机制验证了形式结构与语义组合间也同样存在着双向选择性。 本文运用语义语法理论和双向选择方法对形名组合所进行的静态动态研究,在理论上证明了语义语法理论的正确性以及双向选择方法的有效性,为构建语义语法理论的语义特征论、语义关系论、语义组合论和语义选择论奠定了一块基石,对其他类型的词语组合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在应用上,所提取的语义关系类型、语义组合模型、语义次范畴分类以及结构与组合间的约束选择机制等语义信息和语法信息对计算语言学、语言教学和词典编撰都具有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形名组合研究思路
  • 1.1 语言哲学观
  • 1.1.1 语言符号观
  • 1.1.2 语言世界观
  • 1.1.3 语言媒介观
  • 1.2 语言学的整体发展趋势
  • 1.3 语法研究的目的以及形名组合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
  • 1.3.1 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
  • 1.3.2 形名组合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1.3.3 形名组合的具体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编排与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二章 形名组合研究综述
  • 2.1 国内对汉语形名组合的研究
  • 2.1.1 形名组合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研究
  • 2.1.2 形名组合间“的”字隐现规律及其语法功能研究
  • 2.1.3 名词中心语前多个形容词/修饰语的顺序研究
  • 2.1.4 形名组合的可转换性及其内部语义关系
  • 2.1.5 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的选择及其句法功能研究
  • 2.1.6 计算机语言学对形名组合的组合模型研究
  • 2.1.7 与形名组合有关的歧义研究
  • 2.1.8 整体名形组合或名形组合的句法功能研究
  • 2.2 国外对形名组合的研究
  • 2.2.1 有关形名组合的形容词语法功能的传统观点
  • 2.2.2 基于形名对比的形容词句法和语义研究
  • 2.2.3 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类型及其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 2.2.4 形名组合中多个形容词的顺序研究
  • 2.2.5 计算语言学对形名组合模型的研究
  • 2.2.6 形名组合是复合词还是短语的争论
  • 2.2.7 有关形名组合的消歧研究
  • 2.2.8 对形名组合的认知解释研究
  • 2.3 形名组合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
  • 上编 形名组合静态研究
  • 第三章 静态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类型
  • 3.1 国内外形名组合语义关系类型研究概述
  • 3.1.1 国内学者对汉语形名组合语义关系的研究
  • 3.1.2 国外对英语形名组合语义关系的研究
  • 3.2 关于形名组合的国内传统语法观面临的难题
  • 3.3 “双向语法”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 3.3.1 以往语法研究中的“双向”思想
  • 3.3.2 “双向语法”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 3.4 “语义语法”理论及其本体论意义
  • 3.5 汉语形名组合间的语义关系类型
  • 3.5.1 形名组合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 3.5.2 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类型
  • 第四章 静态形名组合的语义组合模型
  • 4.1 词类研究的总体背景和语义语法的词性观
  • 4.1.1 汉语词类划分的五大问题
  • 4.1.2 语义语法理论的词性观
  • 4.2 简述前人对形容词及其次范畴的研究
  • 4.2.1 设立形容词词类的依据
  • 4.2.2 鉴别形容词的标准
  • 4.2.3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 4.2.4 形容词的分类
  • 4.3 简述前人对名词及其次范畴的研究
  • 4.3.1 设立名词词类的依据
  • 4.3.2 鉴定名词的标准
  • 4.3.3 名词的句法功能
  • 4.3.4 名词的次范畴分类
  • 4.4 基于形名组合的形容词和名词的宏观语义分类
  • 4.4.1 形名能否组合的宏观理解模式:事物、属性域、属性值
  • 4.4.2 基于形容词和名词双向选择的形容词和名词宏观语义分类
  • 4.5 静态形名组合的语义组合模型
  • 4.5.1 计算语言学界对形名组合模型的设想
  • 4.5.2 基于语义语法理论的静态形名组合模型
  • 第五章 基于双向选择的主体类形名组合研究
  • 5.1 基于双向选择的【容貌类】形名组合研究
  • 5.1.1 根据形名双向选择提取容貌形容词和容貌名词
  • 5.1.2 容貌类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类型
  • 5.1.3 容貌形容词与主体名词的组合倾向性
  • 5.1.4 容貌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 5.2 基于双向选择的【身体类】形名组合研究
  • 5.2.1 提取主体类身体形容词的方法
  • 5.2.2 作为身体形容词的体态、体质、体感的语义关系的一致性
  • 5.2.3 体态、体质、体感三类身体形容词的句法语义差异
  • 5.3 基于双向选择的【态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5.3.1 态度类形容词的提取
  • 5.3.2 态度类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
  • 5.3.3 态度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
  • 5.4 基于双向选择的【性格类】形名组合研究
  • 5.4.1 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内涵及其语法学意义上的性格类形容词
  • 5.4.2 性格类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
  • 5.5 基于双向选择的【智力类】形名组合研究
  • 5.5.1 智力类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
  • 5.5.2 智力类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 5.6 基于双向选择的【情感类】形名组合研究
  • 5.6.1 情感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及情感的概念界定
  • 5.6.2 情感形容词与不同语义特征的名词组合所形成的语义关系
  • 5.6.3 可与情感形容词组合的七种名词间的同现机制
  • 第六章 基于双向选择的事体类形名组合研究
  • 6.1 事体类形容词的提取方法与整理方案
  • 6.1.1 事体形容词的搜集方法
  • 6.1.2 事体类形容词的整理方案
  • 6.2 基于双向选择的【模态类】形名组合研究
  • 6.2.1 模态的界定以及模态类事体形容词
  • 6.2.2 模态类形名组合中名词的语义类别
  • 6.2.3 模态类形名组合的谓词隐含结构
  • 6.2.4 模态类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
  • 6.2.5 “可能、频繁”的特殊组合
  • 6.3 基于双向选择的【难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6.3.1 表达难度的事体形容词主要成员
  • 6.3.2 难度类形名组合中名词的语义类别
  • 6.3.3 “容易”和“很难”与名词组合的谓词隐含结构
  • 6.3.4 “艰辛、艰难、艰苦”与事体名词、逻辑名词的同现
  • 6.3.5 “困难、艰难、艰辛、艰苦”与述人名词的同现
  • 6.3.6 难度事体形容词的个别倾向性
  • 6.4 基于双向选择的【急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6.4.1 “急度”的界定、急度形容词的主体性和事体性
  • 6.4.2 与急度事体形容词组合的名词语义类别
  • 6.5 基于双向选择的【速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6.5.1 “速度”的内涵与速度形容词
  • 6.5.2 速度形容词所搭配的名词类型
  • 6.5.3 速度形容词与名词组合时的主要结构和句法位置
  • 6.6 基于双向选择的【时长类】形名组合研究
  • 6.6.1 提取时长形容词标准及其分类
  • 6.6.2 与时长形容词同现名词的主要类别
  • 6.7 基于双向选择的【强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6.7.1 强度的内涵、强度形容词及其公约名词的语义特征
  • 6.7.2 强度形容词与其他单纯事体名词同现的倾向性
  • 6.7.3 强极形容词与弱极形容词的差异
  • 6.7.4 个别强极形容词的个性差别
  • 6.8 基于双向选择的【范围类】形名组合研究
  • 6.8.1 范围内涵及其范围形容词
  • 6.8.2 范围形容词的共性及其与单纯名词的组合能力
  • 6.8.3 广值形容词与句法事体名词的组合情况
  • 6.8.4 广值形容词与事体施事或者受事的句法关系
  • 6.9 基于双向选择的【深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6.9.1 深度内涵及其深度形容词
  • 6.9.2 深度形容词所能同现的名词语义类别
  • 6.9.3 深度形容词的句法分布倾向
  • 6.10 基于双向选择的【细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6.10.1 对细度内涵的界定以及主要细度形容词
  • 6.10.2 与细度形容词同现的名词语义类型
  • 6.10.3 同现名词所体现的细度形容词的个性倾向性
  • 6.10.4 细度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
  • 第七章 基于双向选择的物体类形名组合研究
  • 7.1 基于双向选择的【颜色类】形名组合研究
  • 7.1.1 颜色的内涵与指称颜色的词语
  • 7.1.2 与颜色性质形容词同现的物体名词分类
  • 7.1.3 颜色形容词与名词组合的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及其搭配倾向
  • 7.1.4 颜色性质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 7.2 基于双向选择的【味道类】形名组合研究
  • 7.2.1 味道类物体形容词的内涵及其主要成员
  • 7.2.2 与味道类形容词同现的饮食名词的语义分类和语义特征
  • 7.2.3 味道形容词与饮食名词的搭配倾向
  • 7.2.4 味道形容词的四种语义漂移
  • 7.2.5 味道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 第八章 基于双向选择的评价类形名组合研究
  • 8.1 基于双向选择的【价值类】形名组合研究
  • 8.1.1 前人对价值评价形容词“好”及其评价行为的研究
  • 8.1.2 价值评价行为的基本特征
  • 8.1.3 价值评价形容词的典型成员、分类及内部差异
  • 8.1.4 价值词的描述意义与评价对象(名词)的关系
  • 8.2 基于双向选择的【怪异类】形名组合研究
  • 8.2.1 怪异类评价形容词主要成员以及怪异评价行为的三个基点
  • 8.2.2 从怪异类形容词看四种统计方式对语法研究的意义
  • 8.2.3 基于形名双向选择的怪异类形容词分类和名词语义特征
  • 下编 形名组合动态研究
  • 第九章 N1+A+的+N2格式研究
  • 9.1 引言
  • 9.2 A的语义指向
  • 9.2.1 语义前指
  • 9.2.2 语义后指
  • 9.2.3 语义歧指
  • 9.3 鉴定A语义指向规律的形式标准以及来自语料事实的证明
  • 9.3.1 如何验证A的语义指向
  • 9.3.2 原始语料的事实证明
  • 9.4 制约A语义前指的语义关系机制和语义特征
  • 9.4.1 属性载体型
  • 9.4.2 构体整体型
  • 9.4.3 同位比喻型
  • 9.4.4 逻辑表述型
  • 9.5 制约A语义后指的语义关系机制和语义特征
  • 9.5.1 领事限定型
  • 9.5.2 处所限定型
  • 9.5.3 时间限定型
  • 9.6 制约A语义歧指的语义关系机制和语义特征
  • 9.7 对“N1+A+D+N2”双显双限语义结构的认知解释
  • 9.7.1 A语义前指时的双向凸显结构
  • 9.7.2 A语义后指时的双层限定结构
  • 第十章 “N1有N2很A”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
  • 10.1 语义一致性原则
  • 10.2 毗邻原则
  • 10.3 推理原则
  • 10.4 A句式与B句式的比较分析
  • 10.5 歧义的C句分析
  • 10.6 歧义新品种——同源歧义
  • 10.7 假性歧义
  • 10.8 制约认知规律的三个要素
  • 第十一章 状位名形组合中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受限机制
  • 11.1 提出问题
  • 11.2 N2+A结构做状语时的韵律结构和语义条件
  • 11.3 N2+A独立做状语时N2的语义特征
  • 11.4 N2能否与A组合做状语的三条判定机制
  • 11.5 N2是否与A组合做状语的验证方法
  • 11.6 小结
  • 第十二章 状位形名组合的语义分类及其句法语义研究
  • 12.1 状位形名组合中形容词和名词的韵律特征
  • 12.2 形成状位AN组合的A和N
  • 12.3 基于A与N双向选择的AN组合语义分类
  • 12.4 状位AN组合中A组合能力的规律性
  • 12.5 状位AN组合的句法特征
  • 12.6 状位AN组合的其他句法功能
  • 12.7 状位AN组合的句法性质
  • 第十三章 结语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3.3 本文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组合式形名结构词长搭配量化研究[J]. 汉语学习 2020(04)
    • [2].论形名:从语言规范到行为秩序[J]. 江西社会科学 2017(08)
    • [3].北大漢簡《節》篇“十二勝”初探[J]. 简帛 2016(01)
    • [4].论邓析的“形名”观[J]. 青年文学家 2013(23)
    • [5].论英语“形名”结构的汉译[J]. 怀化学院学报 2008(03)
    • [6].定中式形名组合词长搭配的量化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5(05)
    • [7].形名组合的认知语义学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2)
    • [8].英语形名结构认知探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9].形名构式的语义动态识解[J]. 海外英语 2016(16)
    • [10].从形名、声名到味名——中国古典思想“名”之演变脉络[J]. 哲学研究 2019(04)
    • [11].混合范畴类型逻辑对汉语形名结构及其虚化成分的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 [12].从形名学到符号学:一个学术史的梳理与反思[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8(03)
    • [13].形名组合的出现率:词长搭配和“的”字隐现[J]. 语言科学 2018(05)
    • [14].形名搭配中一价名词的隐含[J]. 励耘学刊(语言卷) 2013(01)
    • [15].英汉形名组合选择性机制的认知解释[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12)
    • [16].湘西山江苗语特殊“形名”结构的语序类型及产生动因[J]. 华中学术 2020(01)
    • [17].英语形名结构的认知研究[J]. 外语教育 2014(00)
    • [18].形名学对先秦思想的意义[J]. 思想战线 2013(S1)
    • [19].形名结构充当分句的功能语法分析[J]. 求索 2011(12)
    • [20].现代汉语形名复合动词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 2018(08)
    • [21].从概念整合理论看英语形名组合的意义建构——以典型的形名组合为例[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S4)
    • [22].也谈“red pen”——形名结构新显意义的识解[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23].中国大学生英语形名搭配使用中的母语迁移历时研究[J]. 现代外语 2018(06)
    • [24].现代汉语可状性“AN”形名粘合结构考察[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3(03)
    • [25].韩非子参验管理思想研究[J].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0(01)
    • [26].形名学或记号学:记号、信号、符号,谁是谁?[J]. 国际新闻界 2008(01)
    • [27].參之以人,驗之以物——論韓非的刑名之學[J]. 国学学刊 2016(04)
    • [28].英语学习者形名搭配特点分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
    • [29].转类形名化产生动因及其翻译[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30].贵州卷曲形名茶揉捻机提毫试验[J]. 贵州茶叶 2014(04)

    标签:;  ;  ;  ;  

    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