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脉支架植入后患者(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芳[1](2021)在《体外心脏震波对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SDF-1表达及EPCs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慢性冠脉综合征(CCS)经药物、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搭桥(CABG)等治疗后可使大部分患者受益,但CCS患者常伴随微血管病变,故改善心肌缺血效果欠佳。体外心脏震波(CSWT)是一种可促进心肌微血管再生、改善心肌缺血的新技术。研究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可增加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增强其血管生成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CCS患者经CSWT治疗后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改善与SDF-1及EPCs的相关性,以揭示CSWT促血管生成的机制。[方 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或心脏外科诊治的46例(男性38例,女性8例)CCS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或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提示冠脉中、重度狭窄,经规律用药或PCI、CABG治疗后,仍有胸闷、胸痛、气促、活动耐力差等心绞痛临床表现。将入组患者分为CSWT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CSWT组接受内科标准治疗的同时进行CSWT,对照组仅接受内科标准治疗。所有患者0月、1月、6月行影像学评估、临床状态评价及血液生化测定。影像学评估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MPI)定位心肌缺血节段。临床状态评价包括记录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6min步行距离试验(6MWT)和硝酸酯类药物用量。血液生化测定包括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SDF-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集落数。[结果]1、随访完成情况:CSWT组23例患者,完成9次震波治疗,共治疗48个节段,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2例患者因其他原因再入院治疗(1例痛风;1例直肠癌并消化道出血),入院均与震波治疗无关。23例对照组患者未予CSWT治疗,失访4例,19例顺利完成随访,失访率8%,1例患者随访1月时因剧烈胸闷、胸痛再次住院治疗,行冠脉造影提示回旋支(LCX)狭窄80%,植入支架一枚。2、影像学指标评价:0月、1月、6月时CSWT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月时,CSWT组GLS绝对值较0月时改善不明显(P>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6月时,CSWT组GLS绝对值较0月时明显增加(P<0.05),但较1月时无明显增加(P>0.05),而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0月、1月、6月时在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月时CSWT组静息态、负荷态下核素MP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临床资料评价:1月时,CSWT组NYHA心功能分级、CCS心绞痛分级、硝酸酯类药物用量较0月时明显降低(P<0.05),而SAQ评分明显升高(P<0.05);随访至6月时,上述指标较0月时仍明显改善(P<0.05)。CSWT组随访至1月、6月时,NYHA心功能分级、CCS心绞痛分级、SAQ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而硝酸酯类药物用量随访1月时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改善不明显(P>0.05),6月硝酸酯类药物用量较同期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1月时,CSWT组SF-36评分较0月时无明显增加(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改善不明显(P>0.05);随访至6月时,CSWT组SF-36评分较0月、1月时明显改善(P<0.05),但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1月时,CSWT组6MWT较0月时增加不明显(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随访至6月时,CSWT组6MWT较1月时无明显变化(P>0.05),较0月时明显增加(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P<0.05)。CSWT组在1月、6月时,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指标在对照组组内比较均无明显改变(P>0.05)。4、血液指标评价:CSWT组患者0月、1月和6月EPCs集落数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对亚组间进行两两比较,0月与1月、0月与6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1月与6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月时CSWT组EPCs集落数较同期对照组高0.255%,无统计学差异(P>0.05)。6月时CSWT组EPCs集落数较同期对照组高0.249%,无统计学差异(P>0.05)。CSWT组患者0月、1月和6月SDF-1呈上升趋势,对亚组间进行两两比较,0月与1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0月与6月、1月与6月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月、6月时,CSWT组SDF-1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0月、1月和6月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5、相关性分析:0月、1月、6月外周血EPCs集落数与SDF-1水平正相关(r=0.365,P=0.002)。EPCs与CCS心绞痛分级呈负相关(r=-0.297,P=0.013);与NYHA心功能分级无相关性(r=-0.004,P=0.976);与SAQ评分无相关性(r=0.232,P=0.055);与6MWT无相关性(r=0.085,P=0.487);与GLS无相关性(r=0.235,P=0.052)。SDF-1 水平与EPC呈正相关(r=0.365,P=0.002),与其余指标均无相关性。[结 论]1、CSWT对通过常规治疗后仍有明显症状的CCS患者具有肯定疗效,且疗效在治疗后6个月时最显着,可改善心肌灌注,提高患者心功能,是一种安全、无创的血管再生疗法。2、CSWT促血管生成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SDF-1的表达,从而促进EPCs的增殖,最终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梅松波[2](2020)在《冠脉内选择性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和硝普钠对急诊PC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STEMI患者行急诊PCI再灌注治疗时,于冠脉内注射低剂量重组人尿激酶原或硝普钠,旨在探索急诊PCI联合冠脉内注射剂量梯度的重组人尿激酶原或硝普钠对STEM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水平的影响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入2018.10-2019.12于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提示靶病变血管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并接受急诊PCI治疗。随机分为三组,PUK1组(10mg rh-ProUK)50例,在支架植入前,于靶病变近端血管给与10mg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PUK2组(20mg rhProUK)47例,于靶病变血管近段给与20mg rh-ProUK;SN组(50ug硝普钠)48例,于靶病变血管近段给与50ug硝普钠。PCI术后收集并整理三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1)临床发病时间、年龄、性别、BMI指数、入院血压、心率、既往病史、冠脉病变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等;(2)比较三组患者心肌灌注情况,包括CTFC计数、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的发生率、TMPG分级、ST段回落幅度等指标;(3)比较三组患者1个月后心功能恢复情况;(4)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与出血事件及出院1个月的MACE事件、1个月累计生存率。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22.0处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145例,三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的对比,其年龄、性别、BMI指数、入院血压、心率、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发病时间,冠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D-B时间、支架植入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例之间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心肌血流灌注之间的对比,CTFC计数:[PUK1组:(25.84±6.1),PUK2组:(23.66±5.77),SN组:(28.46±6.34);P<0.05],其中PUK1组、PUK2组分别与SN组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UK1组与PUK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IMI血流3级比较,PUK1组45例(90%),PUK2组45例(95.74%),SN组37例(77.08%),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PUK1、PUK2组与S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TIMI心肌灌注3级之间的比较,PUK1组45例(90%),PUK2组44例(93.61%),SN组36例(75.0%),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PUK1、PUK2组与S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UK1与PUK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ST段回落率之间的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心脏彩超、住院MACE、严重出血事件及1个月MACE发生率,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累计生存率之间的比较,PUK1组生存率为(90.0±4.2)%,PUK2组生存率为(95.7±2.9)%,SN组生存率为(87.5±4.8)%,PUK1、2组生存率较SN组生存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TEMI患者在急诊PCI术时,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相对硝普钠更能改善冠脉血流,提高心肌灌注水平,20mg rh-ProUK优势趋势明显。2、急诊PCI联合冠脉内应用rh-ProUK,10mg及20mg rh-ProUK均不增加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这种再灌注治疗较为安全。3、急诊PCI联合冠脉内应用rh-ProUK的治疗方法,rh-ProUK组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有优势,20mg rh-ProUK组优势趋势明显。
万尊慧[3](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高危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血运重建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PCI可使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正常血流,大部分患者的心肌得到有效的灌注,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使开通了IRA,但心肌仍无法获得正常的血流灌注,从而出现无复流的现象。其可导致心肌进一步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心室重构,造成心力衰竭和致死性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因此,AMI患者PCI术后心肌是否得到有效的灌注是PCI成功的首要问题,但是目前,对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防治等相关因素的研究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无复流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从而明确高危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PCI防治的有效措施,从而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进一步提高生存率。研究方法: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直接PCI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共213例,通过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MI)的标准(冠脉前向血流TIMI≤2级诊断为无复流,TIMI分级为3级为正常血流),将病人分为2组,其中无复流的患者有98例,正常血流的患者有115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的特点、相关生化指标等,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应用X2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高危因素;最后得出相应连续性变量预测的最佳临界点。研究结果:通过对正常血流与无复流患者相关因素的比较,应用x2检验、非参数检验、T检验等分析,发现无复流组在年龄、Killip分级≥II级、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术前TIMI血流分级、术前TIMI血流分级≤1、血栓负荷、血栓负荷≥4、侧枝循环、侧枝循环≤1、ST段抬高的导联数、ST抬高的导联数≥4、ST段抬高的幅度、ST段抬高幅度≥0.4、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等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白细胞计数、TIMI血流分级≤1、侧枝循环≤1、血栓负荷≥4、ST段抬高的导联数≥4是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心梗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白细胞计数、TIMI血流分级≤1、侧枝循环≤1、血栓负荷≥4和ST段抬高的导联数≥4与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显着相关,且均可作为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侧枝循环≤1可显着影响AMI患者无复流现象的发生。2、年龄、心梗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和白细胞计数均可作为心梗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最佳界限值分别为67.5岁、7.5h、12.955*109/L。
张华胜[4](2020)在《体外心脏震波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SDF-1表达及EPCs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缺血性心脏病(IHD)中缺血梗死的心肌组织被瘢痕组织替代而失去有效舒缩,由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所致的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猝死、房颤、卒中是其病死、病残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系统(CSWT)是一种新型的促心肌血管再生疗法,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进血管生成、抗炎症反应和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但CSWT对缺血心肌的局部刺激是如何促进局部毛细血管的形态发生?尚不明确。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亦称为趋化因子CXCL12,对造血干细胞、内皮祖细胞(EPCs)等多种类型成体细胞有强烈的趋化作用。EPCs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不断增殖、趋于分化、腔隙游走等特性,在参与内皮损伤修复和促进血管新生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将探讨IHD患者经CSWT后心功能的改善与SDF-1、EPCs相关性,进而揭示CSWT改善IHD患者心功能的机制。[方 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或心脏外科诊治的20例(男性18例,女性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或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提示冠脉中、重度狭窄,经规律用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后,仍有胸闷、胸痛、气促发作、运动耐力差等难治性心绞痛临床表现。接受内科标准治疗的同时进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9次/月,治疗过程中实时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月、6月分别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MPI)识别存活心肌,定位心肌缺血节段,以左室17节段法表示;记录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6 min步行距离试验(6MWT)和硝酸甘油用量;外周血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内皮祖细胞(EPCs)。[结 果]1、20名患者共43个心肌缺血节段接受了 9次震波治疗并顺利完成随访,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因特殊原因再次入院(1例因痛风性关节炎;1例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入院与震波治疗无关。2、影像学评估:0月、1月和6月超声心动图检测LVEDD分别为(53.10± 17.05mm、53.05±13.55mm 和 52.50±15.75mm)内径有减小趋势,但p>0.05;LVEF 分别为(53.25±18.48%、52.90±14.41%和 52.70±16.47%),三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GLS 分别为(-17.03±3.75%、-18.15±4.13%和-23.78±3.20%),(治疗后1月比0月绝对值增高1.12%,p<0.01;6月比0月绝对值增高6.75%,p<0.01;6月比1月绝对值增高5.63%,p<0.01);0月和6月MPI评分(静息态:28.15±3.03 分、23.15±1.26分);(负荷态:20.93±2.85 分、17.63±2.01分)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临床状况评估:0月、1月和6月NYHA心功能评分(2.70±0.47、1.70±0.57、1.15±0.37),(治疗后1月比0月降低1.0级,p<0.01;6月比(?)降低1.55级,p<0.01;6月比1月降低0.55级,p<0.01);CCS心绞痛分级(1.85±0.67、1.35±0.49、1.05±0.22),(治疗后1月比0月降低0.5级,p<0.01;6月比0月降低0.8级,p<0.01;6月比1月降低0.3级,p<0.01);明尼苏达心衰评分(27.35±19.02 分、21.65±15.84 分、14.70 ± 14.55 分),(治疗后 1 月比 0月降低5.7分,p<0.01;6月比0月降低12.65分,p<0.01;6月比1月降低6.95分,p<0.01);硝酸甘油用量(1.27±1.32 片/周、0.96±1.19 片/周、0.60±0.89片/周),(治疗后1月比0月减少0.31片/周,p<0.01;6月比0月减少0.67片/周,p<0.01;6月比 1 月减少0.36 片/周,p<0.01);SAQ 评分(69.60±11.55分、78.40±10.48分、82.65±10.30 分),(治疗后 1 月比0月增加 8.8分,p<0.05;6月比0月增加13.05分,p<0.05;6月比1月增加 4.25分,p<0.05);SF-36评分分别为(62.00±13.39 分、66.70±17.57 分、74.45±15.14 分),(治疗后 1月比0月增加4.7分,p<0.05;6月比0月增加12.45分,p<0.05;6月比1月增加 7.75 分,p<0.05);6MWT 分别为(379.95± 19.91m、407.90±18.83m、413.05±19.00m),(治疗后1月比0月增加27.95m,p<0.05;6月比0月增加33.1m,p<0.05;6月比1月增加 5.15m,p<0.05)。4、血液生化评估:0月、1月和6月外周血SDF-1含量(97.72±5.95ng/ml、162.50± 10.36ng/ml、242.50±20.33 ng/ml),(治疗后1月比0月增加 64.78ng/ml,p<0.01;6 月比 0 月增加 144.78ng/ml,p<0.01;6 月比1月增加80ng/ml,p<0.01);EPCs 集落数(5.61±10.05%、8.67±11.03%、13.31±12.00%),(治疗后 1 月比0月增加3.06%,p<0.01;6月比0月增加7.7%,p<0.01;6月比1月增加4.64%,p<0.01)。5、外周血SDF-1、EPCs与NYHA、SAQ和GLS相关性分析:0月、1月和6月三个时间点,外周血SDF-1与EPCs无相关性(r=0.06,p=0.62);SDF-1与 NYHA 心功能负相关(r=-0.56,p=0.00);与 SAQ 评分正相关(r=0.26,p=0.04);与 GLS 无相关性(r=0.24,p=0.06);EPCs与NYHA心功能负相关(r=-0.26,p=0.04);与 SAQ 评分正相关(r=0.39,p=0.00);与 GLS 无相关性(r=-0.11,p=0.38);NYHA心功能与SAQ评分负相关,r=-0.47,p=0.00;与GLS无相关性,r=-0.15,p=0.23;SAQ评分与GLS无相关性,r=0.02,p=0.83。[结 论]1、CSWT改善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提高IHD患者生活质量,可能与其促进SDF-1高表达及EPCs的增殖、从而刺激缺血靶心肌微血管再生、促进侧枝循环建立有关。是一种新型、无创、安全、效果肯定的血管再生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2、超声斑点追踪技术GLS与核素MPI,在定位缺血节段方面有较高一致性,二者联合可高效快速识别IHD患者缺血心肌,而GLS以其无创、安全、重复性高等优点,可成为首选的缺血心肌影像学定位方法。
刘雅妮[5](2020)在《双核素心肌显像联合sST2及Galectin-3对AMI患者延迟PCI治疗的指导及预后的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发病大于24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延迟PCI治疗前,通过双核素心肌显象判断梗死区域存活心肌情况,并联合sST2及Galectin-3血清浓度指导进一步治疗,并对预后做进一步评估。方法:收集发病大于24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延迟PCI治疗,AMI患者10例(killip分级1-2级),拟行择期PCI治疗前2日依次行99mTc-MIBI/18F-FDG双核素心肌显像,以显像剂代谢缺损面积占整体面积的百分比经计算机软件处理得存活心肌占梗死区域的百分比,获取患者梗死区域存活心肌情况,指导PCI治疗,并随访1月,对比PCI术前术后心功能(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变化,以及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sST2及Galectin-3的浓度为实验组,与同期在本院体检,年龄在18-65岁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将AMI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中sST2及Galectin-3的浓度做统计学处理,指导进一步治疗,评估与心功能变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预测预后。结果:1.双核素心肌显象可以评估AMI后存活心肌的面积百分比。2.梗死区有存活心肌的患者,行延迟PCI后,随访1个月,随着血运重建,血流的恢复,左室射血分数(53.50±9.44%vs 58.20±10.82%,P=0.01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73.50±26.74ml vs 63.50±25.10ml,P<0.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118.70±29.32ml vs 108.60±30.93ml,P<0.001)较前有改善。存活心肌得面积百分比与LVEF呈正相关(r=0.767,P=0.010),与LVESV(r=-0.847,P=0.002)、LVEDV(r=-0.799,P=0.010)呈负相关。心功能的变化在MACE事件发生与否的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LVEF:P=0.078,(35)LVESV:P=0.700,(35)LVEDV:P=0.309)。3.双核素心肌显象的病例1月随访中存活心肌范围与MACE事件发生与否的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4.实验组sST2(22.84±1.12ng/ml vs 7.71±1.24,P=0.002)及Gelactin-3(7.65±3.87ng/ml vs 1.21±0.38ng/ml,P=0.001)的浓度高于对照组,sST2及Gelactin-3浓度与LVEF的变化呈负相关(sST2:r=-0.733,P=0.016 Gelactin-3:r=-0.800,P=0.005),与LVESV的变化呈正相关(sST2:r=0.866,P=0.001Gelactin-3:r=0.689,P=0.028),与LVEDV的变化呈正相关(sST2:r=0.755,P=0.012 Gelactin-3:r=0.640,P=0.046),且sST2及Gelactin-3浓度与MACE事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sST2:0R=1.378,90%CI:0.970-2.121Gelactin-3:0R=1.127,90%CI:0.779-1.631)。结论:对于发病大于24小时的AMI患者,利用双核素心肌显象能够明确梗死区存活心肌的情况,对进一步PCI治疗有指导意义。AMI患者sST2及Galectin-3的浓度,能为确定前临床心衰阶段提供更多信息,是预测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的独立的生物学标志物。
赵煜[6](2020)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左室应变》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室心肌应变、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确诊冠心病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于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术后一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冠心病患者分为PCI术前三天(A组)、PCI术后一周(B组)、PCI术后一个月(C组)。病例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均有狭窄75%以上的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并成功施行PCI介入治疗。根据冠脉造影确定病变冠脉支数,其中单支冠脉病变者22例(单支左前降支病变组12例,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9例,单支左回旋支病变组1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者13例。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的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左心腔造影检测,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左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和圆周应变,左室各心肌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和圆周应变。记录病例组左心腔声学造影前、后左室各心肌节段心内膜显示评分,计算心内膜显影改善率。对所获得的结果经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PCI术后一周LVESV、LVEDV、GLS、GCS与PCI术前三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一个月LVEDV、LVESV较PCI术前三天及术后一周均减小(P<0.05)。病例组PCI术后一周LVEF与术前三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一个月LVEF、GLS、GCS较PCI术前三天及术后一周均增大(P<0.05)。2、单支左前降支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前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间隔心尖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壁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术前三天提高(P<0.05),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术后一周提高(P<0.05)。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3、病例组PCI术前三天LVEDV、LVESV均大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PCI术前三天LVEF、GLS、GCS均小于对照组(P<0.05)。4、病例组PCI术前三天左室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间隔心尖段、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下侧壁基底段、下侧壁中间段、侧壁心尖段、前侧壁中间段、心尖部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及圆周应变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5、病例组PCI术前三天GLS、GCS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左室整体纵向应变ROC曲线下面积是0.941(P<0.05),采用GLS=-15.5%作为检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4.3%,特异度为82.9%。左室整体圆周应变ROC曲线下面积是0.896(P<0.05),采用GCS=-23.5%为作为检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74.3%。6、病例组GLS与LVEF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593,P<0.05),GCS与LVEF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572,P<0.05)。7、病例组左心腔造影前、后各心内膜边界评分分数的心肌节段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心内膜显影改善率为91.2%。结论:1、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左室整体圆周应变均较术前提高,各心肌缺血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均较术前提高,PCI术后狭窄或者闭塞的冠状动脉开通,缺血心肌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活性逐渐恢复,左室整体及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逐渐改善。2、左心腔声学造影可以清晰的显示心内膜的边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测得左室各心肌节段应变值,根据心肌各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及圆周应变下降节段的分布情况可以间接推断冠心病患者病变的冠状动脉。3、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作为一种新方法,定量、准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左室心肌应变、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连宝涛[7](2020)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目前其已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尽管过去几十年ACS患者的预后得到了质的改善,但仍然有巨大的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因为与普通人群相比,ACS患者明显具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随着以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为基础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证的不断拓宽,复杂病变的介入成功率不断升高,目前PCI已成为ACS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然而,PCI术后无复流、支架内再狭窄、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等临床问题仍然不容忽视。目的:评估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ACS患者冠脉微循环的影响。同时评价其对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按照GCP标准和循证医学要求,本研究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清远市中医院2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丹参酮ⅡA组和安慰剂组。安慰剂组使用ACS标准指南治疗方案;丹参酮ⅡA组在安慰剂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 A磺酸钠,其中PCI术前丹参酮ⅡA预处理2天,术后再连续使用3天。记录两组PCI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远端TIMI血流分级、术后8h/24h/48h/72h CK-MB和cTnI水平、术后CK-MB和cTnI峰值、心脏彩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等指标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共失访3例患者,其中丹参酮ⅡA组2例,安慰剂组1例。最终完成有效病例共69例,其中丹参酮ⅡA组34例,安慰剂组3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个人史、家族史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与安慰剂组相比,丹参酮Ⅱ A组在PCI术后CTFC、TIMI血流分级、术后24h/48h CK-MB和CK-MB峰值、hs-CRP等指标改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安慰剂组相比,丹参酮ⅡA组具有较低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42.9%vs 26.5%)和MACE事件发生率(48.6%vs 29.4%),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hs-CRP、cTnI水平变化、心脏彩超和不良反应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CTFC与MACE事件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进而减少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武艳强[8](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急性冠脉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而言,应该及时、快速、有效的开通梗塞相关血管,从而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抑制梗死面积延展、挽救濒死心肌的目的。直接PCI术是快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灌注、从而改善STEMI患者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直接有效的策略。尽管直接PCI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成功率约90%,仍有三分之一的STEMI患者在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后,未达到有效充分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加重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增加患者院内及院外的死亡率。并且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大约10~20%的患者在1年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因此,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何在快速开通犯罪血管的同时,能够有效的保护下游的冠脉微循环,实现有效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以及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的预测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文献及证据表明,溶栓结合介入干预治疗及经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不仅能够对大冠脉系统中红色血栓,甚至对于中、小冠脉及冠脉微循环和侧枝循环系统血栓都有溶解作用,在开通闭塞的大血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微循环及心肌灌注水平,减少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是一种量化冠脉微循环生理特征的一种的新的指标,其能够准确、特异、定量的反应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异常,而不受心率、血压、血流动力学及冠脉狭窄程度等指标的影响,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介入领域,对于患者预后及心功能恢复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因此,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围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策略与微循环保护及介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方向进行了四个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通过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来预测并评估接受溶栓结合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及心脏功能恢复。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的影响。第三部分评价经导管靶向溶栓在急性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各种临床指标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和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第一部分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研究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溶栓结合介入治疗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抢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IMR是一种评价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侵入性指标,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IMR与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应用IMR来评价溶栓结合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与心脏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8例诊断为急性STEMI的患者,首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CFR、FFR、IMR,评价术后TIMI、CTFC,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心肌梗死24小时内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术后7天常规行静息心肌核素检查,评价心脏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与心脏梗死面积大小及左室心脏功能的关系。结果:溶栓联合介入干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心肌灌注水平,术后90%的患者达到TIMI血流3级,只有10%的患者术后TIMI血流2级,无TIMI血流1级及0级的患者出现;术后IMR水平与与3月后LVEF有明显负相关性(r=-0.419,P=0.009),与3月后WMS有明显正相关性(r=0.776,P<0.001)。术后IMR水平与术后7天PDA有明显正相关性(r=0.966,P<0.001)。3月后心脏功能恢复组IMR值较心脏功能未恢复组明显降低(36.3±2.8Uvs.47.8±6.3,P<0.001)。以3月后左室心脏功能的恢复与否作为因变量,只有IMR可作为预测指标(P=0.009),OR值1.263(95%置信区间1.059-1.507)。IMR值可以预测心肌梗死面积大小,IMR≥40.5组PDA 28.58±7.22,IMR<40.5组,PDA16.16±3.82,P<0.001,反应IMR越高,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小结:1.IMR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急性STEMI患者冠脉微循环生理学指标的测量;临床应用可重复性强,不受血压、心率、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目前有创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可靠指标;2.溶栓结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3.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IMR≥40.5U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IMR和心肌核素(SPECT)显像,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对于血栓积分≤3分的STEMI患者血栓抽吸后评价微循环灌注及心肌梗死面积大小,以提高此类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103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1-3分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T组)及血栓抽吸组(TA组)。RT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TA采用血栓抽吸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RT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32.41±43.27),TA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64.98±56.15),P=0.001。RT组手术操作时间(2.3±0.5)小于TA组(2.6±0.7),P=0.014。RT组c Tn I组80(75,93),TA组c Tn I组88(78,100),P<0.001,有统计学意义。24小时LVEF,RT组52.06±5.48,TA组47.39±7.26,P<0.00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RT组PDA18.35±6.97,TA组22.08±9.81,P=0.028,有统计学意义。随访90天,两组在MACE事件及出血事件上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操作时间更长,术中应用造影剂量增多。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一定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造成冠脉微循环损伤,减少有效冠脉微循环灌注。3.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恶化心脏功能,但不增加卒中发生率。第三部分经导管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在开通IRA后仍出现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可能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本研究旨在对于STEMI患者通过微导管行冠脉内靶向溶栓,观察其对冠脉微循环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50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3分及以上的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经微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组(IT组n=25)及常规血栓抽吸组(TA组n=25)。IT组通过微导管冠脉内给予低剂量重组尿激酶原10mg,TA组常规血栓抽吸,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介入数据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IT组CK、CK-MB、c TNI峰值明显低于TA组(1159.12±617.89vs.1661.18±1079.60;123.19±31.08vs.181.56±112.85;38.83±12.52vs.51.71±26.32,P<0.05),术后两组在TIMI分级及CTFC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IT组TMPG3级比例明显高于TA组(P=0.005)。IT组在完全ST回落率(STR)上明显优于TA组(P=0.005)。IT组IMR值(35(29,40))明显小于TA组(49(41,57))(P<0.001)。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在心脏功能(LVEF)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室壁运动积分(WMSI)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术后7天心肌核素IT组PDA15.35±4.73,TA组PDA 18.58±5.44,P=0.030。3月后复查心脏超声,IT组在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优于TA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事件及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小结:1.冠脉内靶向溶栓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2.对于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与单纯血栓抽吸相比,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3.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第四部分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PC I术后患者基线资料、介入相关资料与非靶病变狭窄进展(RASP)和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14例ACS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和介入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在PCI术前和介入术后12个月。然后对非靶病变RASP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结果:37.8%的ACS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时发生RASP,与非RASP组相比,RASP组合并糖尿病(DM)、血清尿酸(SUA)浓度升高、心肌肌钙蛋白I、N端前脑钠肽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多支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升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22)、SUA(P=0.011)、hs-CRP(P<0.001)、多支血管病变(P=0.010)和需要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1)是预测RASP的独立危险因素。21.0%的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与非再狭窄组相比,高血压和DM发生率增加,SUA、LDL-C和hs-CRP浓度升高,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和支架长度增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01)、LDL-C(P<0.001)、hs-CRP(P<0.001)、靶病变长度(P=0.002)、支架直径过小(P=0.047)和需要双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9)是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尽管接受了规范优化的介入操作及药物治疗,非介入治疗的病变一年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加重的发生率约为37.8%,支架内再狭窄一年发生率约为21.0%。2.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ACS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3.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长病变,尽量选择短支架精确定位解决固定性狭窄,支架直径选择与血管直径相匹配,避免选择支架过小,对于分叉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明显高于非分叉病变,更应根据疾病解剖形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及更加优化的药物治疗。结论:1.溶栓联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性,接受溶栓联合PCI的患者,IMR≥40.5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轻度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实现相似的TIMI血流分级,但是对冠脉微循环和心肌梗死面积可能造成不良影响。3.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冠脉内靶向溶栓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从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4.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5.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6.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秦伟彬[9](2019)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估中药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结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影响,为心血管疾病介入术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抽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瓜蒌薤白半夏汤结合前列地尔组(GQZ组)、瓜蒌薤白半夏汤组(GLZ组)、前列地尔组(QLZ组)。三组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营养心肌、抑制心肌重塑等常规治疗,GQZ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ug+生理盐水100ml静脉内缓慢静注,2次/日,术前30min开始应用至术后第7天,并于术前30min开始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实20g、薤白10g、半夏10g、茯苓10g、丹参15g、党参15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炙甘草10g,剂型均为免煎颗粒),每日一剂,水冲100ml,术后坚持服用3个月;QLZ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ug+生理盐水100ml静脉内缓慢静注,2次/日,术前30min开始应用至术后第7天;GLZ组患者术前30min开始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每日一剂,水冲100ml,术后坚持服用3个月。分别记录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疗效观察指标有心脏功能、术后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中医证候评定、心电图ST段回落评估、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后TIMI帧计数、心肌灌注评价、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等心肌微循环状态评估指标。最后汇总资料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共计纳入研究对象90例,其中终止试验1例,试验脱落2例,最终纳入完成试验者共计87例,分别为GQZ组29例、QLZ组28例、GLZ组30例。结果显示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术后三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三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93±3.68VS 55.03±4.48 VS 56.29±5.07)%,P<0.05,而GLZ组与QLZ组两组组间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48,P=0.91);术后3个月SF36量表评估结果显示三组研究对象在躯体疼痛、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活力、社会功能以及精神健康七个方面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除了QLZ组在心悸方面(P=0.06),其它各组在胸闷方面、胸痛、心悸、身体困重感、舌苔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心电图ST段回落方面,GQZ组术后ST段回落明显较好,ST段回落>70%的患者较其它两组多(P=0.048),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6);心肌灌注评价,GQZ组术后的MBG分级达到MBG 3级的患者所占比例比QLZ组、GLZ组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7),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心脏标志物方面,三组患者cTnI、CK-MB达到峰值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在cTnI、CK-MB达到峰值时间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85 VS P=0.21),且从各组患者cTnI水平变化趋势来看,GQZ组患者在到达峰值后下降趋势明显快于其它两组;TIMI血流分级评估,GQZ组术后的TIMI3级获得率比其它两组高(P=0.048),而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CTFC评估,GQZ组效果优于其它两组,且GLZ组疗效同样优于QLZ组;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结合前列地尔对于改善痰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状态有显着疗效。
于远航[10](2019)在《参七颗粒联合八段锦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将传统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与现代心脏康复相结合,通过参七颗粒联合八段锦干预治疗择期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旨在观察参七颗粒联合八段锦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索一种能够辅助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新方法,为参七颗粒联合八段锦治疗冠心病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依据,为冠心病PCI术后的后续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择期行PCI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的主要临床症状以及舌脉象确定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并记录其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家族史、吸烟史、术前及试验后血脂、肝肾功能等基本临床资料。在术前1周内及PCI术后2个月,运用6分钟步行试验(6MWT)、运动平板试验中代谢当量(METs)、左室射血分数(LVEF)、中医症候积分综合评价治疗前后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情况,并与对照组(日常活动康复+标准西医治疗)比较,进而对术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相关指标及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一)本次研究共收集到70例符合条件的PCI术患者,其中男性50例(71.43%),女性20例(28.57%),男女比为2.5:1。患者平均年龄57.21岁(对照组58.11±7.94,试验组56.31 ± 10.06),年龄主要集中在45-65岁(62.86%)间,平均冠心病病程4.31±3.45年,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占有3.2个。(二)两组受试对象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冠心病病程、主要危险因素占比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术前1周两组患者在中医症候积分、6MWT结果、METs结果、LVEF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各自组术前结果相比,试验结束时,两组患者在中两组患者6MWT结果、METs、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均较术前升高或增加(P<0.05),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显着降低(P<0.05);试验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所测定的6MWT结果、METs Peak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和或升高(P<0.05),中医症候积分显着降低(P<0.05);两组间试验前后差值比较,试验后两组间6MWT结果、METs Peak差值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中医症候积分差值有显着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值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P>0.05)。(四)在术后中医临床疗效评定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09<0.05);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1.000>0.05)。结论:参七颗粒联合八段锦可以协助改善胸闷、胸痛等症状,缓解患者术后疲倦、失眠等焦虑状态,降低气虚证、血瘀证积分,提高生活质量。参七颗粒联合八段锦可以增进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机体氧耐能力,在增强运动自信及运动能力方面也具有较好的疗效。参七颗粒配合八段锦的心脏康复方案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二、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脉支架植入后患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脉支架植入后患者(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心脏震波对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SDF-1表达及EPCs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冠脉内选择性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和硝普钠对急诊PC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分组方法 |
2.3.2 介入治疗及用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5.1 基线资料 |
2.5.2 评价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介入治疗术后评价 |
3.3 术后一个月心脏彩超 |
3.4 .术后MACE及出血事件的比较 |
3.5 术后一个月生存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冠脉微循环障碍 |
4.2 研究用药 |
4.3 .数据分析 |
4.3.1 一般临床资料 |
4.3.2 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水平的评价 |
4.3.3 心功能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评价 |
4.4 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高危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概念及目前的现状 |
2.2 发生的机制 |
2.3 诊断的方法 |
2.4 临床治疗 |
2.4.1 药物治疗 |
2.4.2 非药物治疗 |
2.5 小结及展望 |
第3章 研究对象、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相关定义 |
3.2 研究方法 |
3.2.1 病史采集及体征 |
3.2.2 辅助检查 |
3.2.3 治疗方法 |
3.2.4 统计学的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相关因素的比较 |
4.1.1 无复流与正常血流组基本情况的比较 |
4.1.2 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手术相关因素的比较 |
4.1.3 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心电图、心脏彩超结果的比较 |
4.1.4 无复流与正常血流组化验结果的比较 |
4.2 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无复流发生的高危因素 |
4.3 通过ROC曲线确定年龄、时间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界限值 |
4.3.1 年龄预测的ROC曲线 |
4.3.2 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预测的ROC曲线 |
4.3.3 白细胞计数预测的ROC曲线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体外心脏震波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SDF-1表达及EPCs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心脏康复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双核素心肌显像联合sST2及Galectin-3对AMI患者延迟PCI治疗的指导及预后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双核素心肌显像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左室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语表 |
附录B 综述 |
参考文献 |
(7)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流行病学 |
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与局限 |
三、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况 |
一、病因病机 |
二、血运重建后中医药干预研究 |
三、中医辨治——活血化瘀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方案设计 |
二、干预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技术路线 |
五、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资料 |
二、终点事件 |
三、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结果讨论 |
一、丹参酮ⅡA能改善ACS患者冠脉微循环 |
二、机制探讨 |
三、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室功能及预后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导管靶向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
1、中医病理产物在冠心病中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痰邪”在冠心病的病理内涵 |
1.2 中医“瘀邪”在冠心病的病理内涵 |
1.3 痰瘀型胸痹的现代研究 |
2、中医对冠心病心肌微循环的研究 |
3、冠心病心肌微循环的治疗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4、基于循证医学对“化瘀祛痰”类中药改善胸痹PCI术后微循环的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文献检索结果 |
4.3 Meta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第二部分:临床实验 |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5 试验方法 |
1.6 观察项目 |
1.7 统计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 |
3.1 立法思想 |
3.2 组方解析 |
3.3 前列地尔在改善微循环的研究 |
3.4 “瓜蒌-薤白”与前列地尔在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相关性研究 |
3.5 心肌微循环的现代研究与中医“痰瘀”相关性 |
3.6 “化瘀祛痰”在改善心肌微循环的研究 |
3.7 心肌微循环的评估 |
4、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痰瘀型胸痹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 |
附表2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冠心病心肌微循环障碍诊疗新进展概述 |
1、发生机制 |
2、主要评估方法 |
2.1 冠脉造影 |
2.2 血管内多普勒超声技术 |
2.3 微循环阻力指数 |
2.4 心脏磁共振显像 |
2.5 心脏核磁灌注成像 |
3、心肌微循环障碍的主要改善方法 |
3.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3.2 中医药治疗 |
3.3 其他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参七颗粒联合八段锦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部分 文献研究部分 |
1.1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1.1.1 冠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1.2 冠心病PCI术后证型分布 |
1.1.3 益气活血法在ACS患者PCI术后的运用 |
1.1.4 参七汤的研究进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PCI术的认识、创新与进展 |
1.2.2 冠心病PCI术的发展与创新 |
1.2.3 我国冠心病PCI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1.3 冠心病PCI术后二级预防定义 |
1.4 我国冠心病二级预防实施情况 |
1.5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康复 |
1.5.1 冠心病心脏康复基本内容 |
1.5.2 冠心病心脏康复的发展 |
1.5.3 心脏康复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步骤 |
1.6 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 |
1.7 我国心脏康复现状 |
1.8 小结 |
第二章、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临床病例来源 |
2.1.2 疾病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算 |
2.2.2 病例分组 |
2.2.3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3.1 六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 test,6MWT) |
2.3.2 左室射血分数(LVEF) |
2.3.3 运动平板试验代谢当量(METs) |
2.3.4 中医症候积分 |
2.3.5 中医临床疗效判定 |
2.3.6 临床情况观察 |
2.4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三章、结果 |
3.1 两组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
3.1.1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比较 |
3.1.2 两组患者年龄段构成比比较 |
3.1.3 两组患者冠心病病程分布段比较 |
3.1.4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比较 |
3.2 观察指标统计分析 |
3.3 安全性观察 |
第四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脉支架植入后患者(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心脏震波对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SDF-1表达及EPCs增殖的影响[D]. 杨春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冠脉内选择性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和硝普钠对急诊PC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研究[D]. 梅松波. 南昌大学, 2020(08)
-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高危因素的分析[D]. 万尊慧. 吉林大学, 2020(08)
- [4]体外心脏震波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SDF-1表达及EPCs增殖的影响[D]. 张华胜.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5]双核素心肌显像联合sST2及Galectin-3对AMI患者延迟PCI治疗的指导及预后的预测[D]. 刘雅妮.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左室应变[D]. 赵煜.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7]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D]. 连宝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D]. 武艳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9]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D]. 秦伟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参七颗粒联合八段锦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D]. 于远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微循环论文; pci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心脏支架论文; 血管支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