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

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

论文题目: 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史

作者: 张亲霞

导师: 王晖

关键词: 君权,儒家,宗法血缘政治,官僚政治

文献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春秋时期,西周以来建立在宗法分封制基础上的权力体系发生了动摇,位于权力之巅的周天子对诸侯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控制力减弱,诸侯国的实力明显地增强。伴随着原有权力体系的动摇,作为权力基础的社会关系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宗法血缘关系在诸侯国的争霸中逐步削弱,与此相对应。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官僚政治在逐步发展,在选官制度上贤能之人日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俸禄制度逐渐取代分封制成为重要的利益分配制度。社会权力体系的急剧变动中,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在政治权力中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应该肯定礼乐在政治权力中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另外一方面,礼乐文化在政治中的作用和西周时期比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西周时期礼乐文化起着维护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权力等级的作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则成为卿大夫、诸侯国君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工具,成为其摄取权力的标志。社会权力的变动过程中上层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下层的众庶百姓为了抬高、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股学的浪潮油然而生,学的浪潮的兴起和社会权力的分配密不可分。儒学就是在这种社会浪潮的推动下产生的。从产生时起儒学就有很深的权力情结。 在社会的剧烈变动中,深受鲁国礼乐文化影响的孔子继承、发展周代以来的王权思想精华,以周礼为核心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君权思想,企图通过恢复周礼,恢复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权力等级体系,最终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孔子把恢复权力体系的希望寄托在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上,希望通过培养主体的道德自觉性,使主体自觉地遵循社会的等级秩序。孔子奠定了儒家君权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生前儒家君权思想就有分化的倾向,孔子死后,先秦儒家的君权思想分别以子夏和曾子、子思为代表向两个方向发展。子夏等人深化了礼乐的外在规范性在君主统治中的作用,把儒学与社会现实结合的过程中,使儒家君权思想发生了变异,法家的君权观念由此而起。曾子、子思等人继承、发展了孔子君权思想中的理想主义成分,仍然坚持以仁义道德维护君权,以道义干君。于思等把儒家君主统治中道德的作用进一步系统化和圣化,建立了以“德”为核心的君主权威系统,把统治者之德与天道、性情结合,圣与王结合。 战国时期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各国君主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纷纷礼

论文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儒家君权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春秋时代宗法分封制下权力体系的动摇

一、春秋时代周天子军事权力的变化

二、春秋时代周天子政治权力的变化

三、春秋时代周天子经济权力的变化

四、春秋以来社会权力基础的变化

第二节 礼乐文化在春秋政治权力之争中的体现与蜕变

一、春秋时期礼与君权关系的变化

二、春秋时期礼在政治权力中的体现

三、鲁国的礼乐文化传统与鲁国的君主权力

第三节 学而后入仕理念的盛行与儒学产生中的权力情结

一、学而后入仕理念在春秋时期的盛行

二、儒学诞生中的权力情结

第二章 孔子对周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儒家君权基本精神的确立

第一节 孔子对周代君权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一、西周时期的王权思想

二、孔子浓厚的周礼文化情结

三、孔子对周代王权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孔子“克己复礼”的君权思想

一、君主集权是实现有道之世的前提

二、君主集权的基本法则是周礼

三、君主集权的当务之急是“正名”

四、君主集权与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精神培养

第三节 儒家君权基本精神的确立

一、君权思想中的礼治精神

二、君权思想中的德治精神

三、君权思想中的人道精神

第三章 儒家君权思想的分化

第一节 儒家君权思想分化的原因

一、孔子入仕与对道追求的两面性——儒家君权思想分化的源头

二、孔子弟子志向、兴趣的差异——儒家君权思想分化的直接原因

三、传播地域的差异性——儒家君权思想分化的外部动力

第二节 加强君主统治中道德的作用

一、儒家君主道德权威思想的强化

二、儒家君主道德权威的系统化与君权的圣化——子思学派的君权思想

第三节 加强君主统治中礼乐规范的作用

一、儒家君权思想对魏国政治的影响

二、儒家君权思想的变异

第四章 儒家君权思想的重大突破——孟子以民为本的君权思想

第一节 孟子对孔子君权观念的超越及其民贵君轻思想

一、孟子对孔子周礼制约下君权观念的超越

二、君王得民得天下的思想

三、君主保民而王的思想

四、民的意见是君王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孟子的君权制衡思想与臣民革命思想

一、“贵戚之卿”、“异姓之卿”与君主的关系

二、君臣“寇仇”之说与臣对君权的制衡

三、仁义之道对君权的约束

第三节 孟子君权思想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一、士阶层社会地位的空前提高

二、孟子对三代君主统治的历史经验总结

三、孟子对春秋时期君权与臣、民之间关系的历史反思

四、孟子对儒家道德权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 从历史影响看孟子君权思想的特点

第五节 儒家道德权威观念在战国时期的困境

一、从孟子的遭遇看儒家的困境

二、从君主对仁义之道为统一天下手段的冷漠看儒家的困境

三、儒者奉行君主道德权威的悲剧

四、儒家君主道德权威思想在战国困境的深层根源

第五章 战国末期儒家君权思想的发展——荀子大一统的集权思想

第一节 荀子对儒家君权思想的发展

一、战国末期天下统一的必然性以及荀子对此的认识

二、荀子对秦国君主统治的反思

三、稷下之学对荀子君权观念的影响

四、儒家礼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荀子大一统的君权思想

一、势位至尊——君主王天下的前提

二、礼法互补、王霸兼用——君主王天下的基本方略

三、加强君主统治的组织建设——君主王天下的保证

四、君权至上下的权力约束机制——君主王天下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从荀子君权思想对汉代政治的影响看荀子在先秦儒学中的地位

第六章 先秦儒家君权思想演变的特征

一、礼乐规范性与道德修养的紧密结合

二、道德理想性与功利性

三、由理想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5-07-19

标签:;  ;  ;  ;  

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