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是对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进行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挖掘和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中关于公民(无产阶级)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理论论述,并着重分析了三大知识借鉴——社会化理论、公民身份理论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其次,探讨和分析了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内涵,从机制的涵义延伸到对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含义、特征的分析,并对中西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演进的历程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政治社会化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再次,解析和阐述了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内在结构,系统探讨了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结构的基本要素与组成部分——制度安排、动力构造及两者相互作用的交互方式。论文重点对制度安排、动力构造及两者相互作用的交互方式的各自涵义、特点、作用进行了阐述。随后,对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从运行方式、运行实施与调控、监督与评估三个方面剖析了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运行过程。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从五个方面初步探讨和分析了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建设与实现问题。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导论(一) 问题的提出1、社会发展的需要2、理论发展的需要(二) 问题研究的现状1、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2、问题研究的理论进路(三) 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思路与创新观点1、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2、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3、问题研究的创新观点一、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一) 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理论2、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理论3、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无产阶级及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理论(二) 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知识借鉴1、社会化理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内化与外化2、公民身份理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动态平衡3、机制设计理论:制度安排与动力构造的融合二、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内涵(一) 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涵义1、机制的概念与特点2、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含义3、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特征(二) 公民意识的成长与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演进1、从居民到公民的成长及机制演进2、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变及机制演进3、中西公民政治社会化方法论的差异三、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结构分析(一) 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要素1、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硬”要素2、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软”要素3、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要素(二) 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制度安排1、制度安排的涵义2、制度安排的特点与作用(三) 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动力构造1、动力构造的涵义2、动力构造的特点与作用(四) 制度安排与动力构造的交互方式1、两者的表现形式2、两者的相互关系四、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运行机理(一) 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运行方式1、自上而下运行的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2、自下而上运行的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3、双向耦合运行的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4、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运行过程的具体机制(二) 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运行的实施与调控1、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运行的实施2、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运行的调控(三) 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运行的监督与评估1、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运行的监督2、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运行的评估五、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建设与实现(一) 革新教育理念,深化公民教育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2、确认公民参与政治的主体地位3、由“一定教育场所”变为“社会发展空间”4、丰富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手段和方法5、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二) 完善政治制度,扩大有序参与1、完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2、完备公民参政制度体系3、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 完善队伍建设,调整机构设置1、丰富和扩展政治社会化的内容2、扩大和利用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四) 量化测评标准,规范指标体系1、试题问答方式2、自我评估方式3、指标评定方式(五) 整合动力资源,丰富教化手段1、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外部环境2、“社会人”的内在机制3、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4、明“输”和暗“导”相结合5、宣传与疏导相结合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中文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公民政治社会化论文; 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论文; 制度安排论文; 动力构造论文; 交互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