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我国教育与就业问题探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作者: 梁强
导师: 杨仲山
关键词: 教育,就业,相关性
文献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根据西方经济理论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含量越大,对经济增长贡献也越大。而经济增长会推动就业的相应增长,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教育发展程度呈正相关。这种互动机制曾被许多国家发展进程的事实所证明。但应当注意的是,教育并不总是对经济和就业增长起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机会和教育产品供求矛盾的激化,就业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使我们不得不对教育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重新进行现实理性的思考。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论综述,重点介绍了传统经济理论中对教育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阐述。如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古典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与信号传递理论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情况及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分别从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与在职培训、民办教育几个方面,以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相对量等方面作了具体说明。 第三部分对我国就业的基本情况及其特征作了介绍,从人口与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就业特征等方面说明了我国就业问题的现实情况。 第四部分是我国教育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该部分分析了教育与就业的相关性,论证了教育对就业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第五部分是观点总结与政策建议。得出结论:教育对就业有促进作用,我国的教育过度只是相对过度。并给出要解决我国就业矛盾所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的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综述
一、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古典思想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
三、筛选与信号传递理论
第二部分 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 义务教育
(二)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
(三) 高中阶段教育
(四) 高等教育
(五) 成人培训与扫盲教育
(六) 民办教育
二、分析与结论
第三部分 我国就业的基本情况及其特征
一、基本情况
(一) 人口与劳动力
(二) 就业总量
(三) 就业结构
(四) 失业率
二、就业特征
(一) 劳动力供给居高不下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
(二) 技术进步与劳动者素质偏低的矛盾
(三) 就业机制市场化与劳动者就业观念的矛盾
(四) 城乡就业双重压力交织的矛盾
(五)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突出
第四部分 教育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一、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 发展教育可以减轻劳动供给压力
(二) 教育产业与就业创造
(三) 教育是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
(四)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基本途径
二、相对教育过度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一) 我国是否存在教育过度问题
(二) 教育过度问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第五部分 观点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观点总结
(一) 教育对就业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 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有着很大的相对性
二、政策建议
(一) 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 推进教育公平
(四) 适度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
(五)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6-12-26
参考文献
- [1].延吉市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 朱超.延边大学2018
- [2].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李雪飞.河北大学2017
- [3].济南市天桥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调查研究[D]. 李春晓.山东大学2017
- [4].上海市青年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D]. 方研翔.复旦大学2009
- [5].德日解决就业问题的经验及其启示[D]. 王冰.吉林大学2007
- [6].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丁芳芳.华东政法大学2014
- [7].农村失地青年就业问题的研究[D]. 王海珏.上海交通大学2009
- [8].公共治理视野下青年就业问题探析[D]. 沈佩英.上海交通大学2008
- [9].中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与政府作为研究[D]. 李胜检.湖南大学2007
- [10].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初步探讨[D]. 刘文浩.东北财经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市场症结分析和对策研究[D]. 卢长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 [2].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素霞.山东师范大学2006
- [3].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研究[D]. 王义高.华中师范大学2006
- [4].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 王苑.浙江大学2006
- [5].我国高教改革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及思考[D]. 李平.天津大学2005
- [6].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启示[D]. 赵立新.福建师范大学2006
- [7].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D]. 王迎春.山东大学2007
- [8].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 李功华.山东大学2007
- [9].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D]. 周丽芳.集美大学2007
- [10].从高等教育角度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D]. 曾兴无.湖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