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标中的语文素养

谈谈课标中的语文素养

四川犍为县职业高级中学徐燕红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显著呈现的一个概念,它极为简括的规定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从学科的视角看,与之等量齐观的另一概念就是“语文能力”。二者相得益彰,由内向外圆满的构成了课程的属性与功能。

具体到教材,“语文素养”即是指那些拼音、汉字、书写、词语、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和语法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它需要由学生识记,并能加以归类辨别。“语文能力”即是使用这些素材,表达认识,交流信息,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没有前者在质与量上的累积,要完成后者的高水平展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也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不惜花去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甚而至于,字词等方面的教学成为新教师在课堂上的拿手好戏。也许正因为如此,高档次成熟的课堂似乎是与字词教学不沾边的,这从各种形式,不同级别的竞赛课、汇报课、观摩课极少有基础的教学就可以得到证实。这是一个误区:语文基础教学就处于这样可有可无,教和不教效果差不多的困境中。另一方面,学生要自主探究学习,这部分内容不正好让他们充分的实践吗?就是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动手查工具书自行解决,让学生去玩吧,不该在课堂上再辟时段去做。由此,我们在课堂上难得再见到基础教学了,或者是难以见到生动、有效的基础教学。

可以这样说,在语文素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存在着目的不明、方法单调、效率低下的问题,令师生双方都感到棘手:它重要,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学生语文素养成下滑之势,因素大都源出于此。

首先来看目标意识。多数教师被动的以考试要求作为教学的唯一指针:明确了要考的就教,规定不考的就不教。本身要考的内容尚且难以掌握,更何况不考的内容呢?这里教师表现出极为功利的教学观。而其中更为深层的问题是,这暴露出教师对学科性质、学科目标的模糊。事实上,教师能明白这个道理,在分析之中能达到这个认识的高度,就是达不到实践的相应高度。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一则教师本身对素养的内容不甚了然,加之课改教材将这部分内容与阅读、写作及语文活动有一个水乳交融式的渗透,更难以提炼其中的知识素养了。二则教师还停留在往常的经验之中,对素养方面的内容缺乏更新与怀疑,人云亦云,钻研不深,直接导致课堂上不敢或不愿展开、深化,一旦打开常感吃力,捉襟见肘不说,弄不好会让学生搞得很难堪。例如:在标点符号的教学中(有这个安排还是不错的),使用的材料非常简陋(关于财主与苦力之间的合同解读:没有标点直接导致歧义的产生),几乎就是二十多年前,我们在初中课堂上见识过的,当然教师用起来是驾轻就熟的。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载体吗?况且,这则材料本身极不可信,纯属杜撰,它更多的还在告诫学生标点的重要意义,切不可等闲视之而已。再比如,“诗歌就是词”“而字繁复的用法”“之字的几种用法”诸如此类课改教材业已革新从简从要的内容或者似是而非的说法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出自非语文教师之口,我们无可厚非,但偏偏就出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上,出自于语文教师之口。课标是提出了淡化知识的主张但决非要模糊,甚至混淆知识。

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更新,应该被怀疑;语文素养不是应对考试的,考试检测毕竟有限;语文素养是造就学生合格语文能力的前提,语文课堂绝对不能绕开它,初中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为学生奠基的工程,不能被大而化之,否则耽误的将是学生的人生。在课堂上看不到拼音、字词、修辞、语法、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方面的教学,这是不正常的。可以说,在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方面的教学,没有主次、轻重之别,需要我们教师给予扎扎实实的引导与教学:持之以恒,全面铺垫。这是我们的内容目标与课堂目标。

其次再看教学策略。我们说关于语文素养的教学,在课堂上是千篇一律,了无生趣的,应该不会抹煞教师的个性,也不会是危言耸听而故作惊人之语。浮游在文字的字面意义上进行浅表的讲解(干脆就是朗读),学生不会喜欢这样的课堂,原因很简单,其中几乎没有什么生僻字,学生自行能够朗读。严格而言,这已经不是在教学,在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负面阻塞的后果反而相当显著,也许会将学生仅有的一点对知识的敬畏之情被教师的“讲解”扫荡一空。这是教师在操作上的简单化、形式化。

在课堂上专门开辟板块,对语文知识进行专题教学,开展深入浅出的示例剖析是一种途径。但前提是“示例”来自火热的现实生活,是经得住推敲,在生活中极有可能经历的事例。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切不可“忽悠”他们。象上面有关主仆之间的材料,是连笑话都算不上的东西。其实,我们不必舍近求远,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素材。在教材的使用中,是否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语法的角度进行解析与体会呢?例如:我们在教学文学常识的时候,除了死板的贴标签式的介绍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呢?见物不见人的解说于学生难有助益。当我们说他是著名的思想家,能否以简洁、扼要的故事叙述加以举证。我们说这部作品如何的影响了人们,具有怎样的文学地位,是否择其一二萃语让学生见识一下。如果我们的叙述能触动学生,于兴趣、人生、语言积累上都能影响学生的话,就算没有考到,潜移默化中所产生的至深且绵长的效果谁又能否定的了呢?而一旦这样的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理由会变得很糟。所谓“寓教于乐”这是谁都知道的名言,而学生心理上对名人轶事,传记是感兴趣的。

这是就比较乏味的常识内容而言的,对于一篇篇在内容、情感、语言、结构等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切入语文素养教学的内容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课文自身就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素养方面的内容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就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细心、精心与耐心。而在课改教材中,开设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其主要针指之一就是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了。在课堂操作中,恰恰弱化了它的使用价值,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要么是条件限制,要么是不知怎么做,致使“综合性学习”在事实上成为空壳。如果我们把它重心下移,在学习的主动性上予以激发,使其自奋其力广泛的语文素养的接触、了解、亲自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从他律向自律的逐渐转化,也许这是改变目前“综合性学习”中的困境的办法。

标签:;  ;  ;  

谈谈课标中的语文素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