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及物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及物句,意愿,意愿强度,分析方法
及物句论文文献综述
王恩旭[1](2018)在《意愿知识的细颗粒分析——以现代汉语双及物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意愿分析问题是众多学科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缺少合适的方法,意愿分析的准确率一直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修订了原有的意愿分析方法。利用这一方法,考察了"买/卖/给/告诉/送"字句的意愿情况。结果发现:1)意愿是双及物句的基本属性,而非单及物句基本属性。因为,双及物行为几乎都是有意的,而单及物行为只有部分是有意的。2)意愿不只是"行为外"的知识,它已融入双及物动词之中,变成了双及物动词的一部分,动词的意愿强度和其双及物用法的语用频率成反比例关系。如果本文的观察是正确的,那么,可以深化对现代汉语双及物句的认识,也可以为其他学科意愿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语言学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王恩旭,丁崇明[2](2015)在《双及物句的跨语言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序、语言编码模式、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叁个方面对当前双及物句的跨语言研究情况加以评述,并指出当前类型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是重视语义研究,忽视句法及句法-语义间的互动研究;二是在语义地图建构方面,语义地图的多维尺度模型和手工绘制的语义地图各有其局限性;叁是当前的语义地图致力于语言功能空间分布的描写,而不太注重对不同功能空间分布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恩旭[3](2015)在《双及物句的认知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及物句不仅是汉语的一个基本句式,也极有可能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基本句式。近年来,双及物句的认知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我们主要从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叁个方面做了述评。(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马志刚[4](2014)在《层级性与汉语“双主句”、及物句的最简句法研究——基于广义非宾格假设对“大象鼻子长”等句式的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大象鼻子长"之类的句式视为双主语句不符合主语生成于动词投射内假设对论元选择和题元指派的要求。基于层级性的分析认为,该句式中的谓词具有广义的非宾格属性,因而可在词汇序列中选择语义关联的两个论元做其补语和标示语,而谓词前两个名词间领属性的语义解读是受到动词投射内非对称性成分统制的限制使然。本文认为,"双主句"其实是汉语中的一种焦点敏感句式,而常规及物句则以其句末成分作为信息焦点。(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路学奇[5](2012)在《自主依存联结:非典型Give双及物句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语法,结构主义,生成语法,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等对双及物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侧重讨论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以及据不同标准对双及物动词进行分类,均无法对非典型Give双及物句做出合理解释。本文侧重讨论双及物结构论元与give以及各成分和构式的互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非典型Give双及物句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参照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牛保义2011),对Give双及物句的主要扩展进行研究和论述,力图揭示这种复杂语言现象的语义生成机制及其成分联结动因。研究发现,非典型Give双及物句与典型Give双及物句共同构成多义性原型范畴,是其扩展用法,呈现出鲜明的特性,但是也继承了典型Give双及物句语义结构的某些方面,它们具有家族相似性,共同构成了以典型Give双及物句为原型的范畴。每一个具体的扩展都通过某个特定类型的多义联接(Ip-link)与中心义相联。本文确认了六种主要扩展:1) X communicates Z toY.此类扩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受事的可复制性,施事和接受者一起共享或共同承受了受事;2) X enables Y to do something.此类扩展中,施事给予接受者某种权利、机会、时间等使得某种条件得以形成,或允许其去做某事;3) Xperforms Z (an action) on Y.此类扩展中,受事是由动词变化来的名词,与give结合构成give+n形式的许多固定短语,具有与该名词相应的动词同样的词义,表达对接受者执行了一个动作;4) X causes Yto experience/undergo/enjoy Z.在此类扩展中接受者有可能受益或受损,或仅仅是经历某事;5) X causes Yto produce/exhibit Z.此类扩展的突出特点是受事的内源性,即产生于接受者自身;6) X performs/presents Z for Y.此类扩展中,受事的表演或展示过程是需要持续一定时间的演变过程,动作指向对象必须在场。动词give在不同的扩展中由于受到不同非典型论元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反映出give的语义同化现象。本文参照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建立了非典型Give双及物句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并为了避免不合语法句的生成,提出了限制原则。然后运用建立的分析模型分别对六种扩展进行详尽分析研究。研究认为,依存成分give的语义凸显了一个次结构射体和两个次结构界标,分别受到施事论元和接受者论元、受事论元语义凸显的阐释并建立对应关系,从而整合为一个合成结构。不同扩展句中的依存成分动词give呈现出的不同意义是由于受到不同自主成分论元凸显的次结构对其凸显的次结构进行阐释造成的,受事的非典型特征对各种扩展起主要作用,其次是施事和接受者论元。give双及物句的整体语义继承了依存成分give不同的语义凸显而使其呈现出多义扩展,形成了非典型Give双及物句。上述分析表明,组成成分之间基于自主依存关系通过阐释而建立的对应是非典型Give双及物句内部成分的联结动因;非典型Give双及物句的整体语义是在其组成成分的阐释和联结过程中生成的。(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2-04-01)
马志刚[6](2011)在《移位性特征、句法操作限制与句首名词的话题和/或主语属性——以汉语领主属宾句和及物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领主句和及物句的语义蕴含、句法结构、信息安排都不相同。叁方面的差别分别体现在句首名词所承载的题元角色、合并位置以及句首名词的话题和/或主语属性。基于拷贝理论和同时并行探测理论的分析,汉语领主句具有显性话题+隐性主语的内部结构,而基于语义语段标示语不可见限制条件的分析,汉语及物句属于无话题拷贝的主语句。针对及物性可转换类动词两种义项的句法分析能更清晰地显现汉语和英语中表达状态变化类的动词和表达使状态变化类的动词在句法语义以及信息安排上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马志刚[7](2011)在《汉语及物句和非宾格句中宾语的题元角色、格位形式和语类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及物句和非宾格句中的宾语在题元角色、格位形式和语类性质方面应该具有匹配关系。及物句中的宾语承担受事、承载宾格,因此其语类性质既可为数量短语,也可为定指短语;而非宾格句中的宾语只能为数量短语,因为非宾格动词要求能表达部分量的数量短语作其宾语以承担存事、承载部分格。本文所主张的名词短语在义、音、形等诸多方面应该匹配的最简理念理应推及其他句型中包括宾语在内的其他句法功能项(主语、间宾等)。(本文来源于《语言与翻译》期刊2011年02期)
徐盛桓[8](2007)在《相邻关系视角下的双及物句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式语法”认为,人们的语言知识是关于构式的知识;构式有构式意义,而构式意义是独立于填充在构式里的词项的意义的。我们在生成整体论的指引下,从相邻关系视角对其动词的词典义无“给予”义的双及物句进行了再研究,发现SV(NON-GIVE)O(HUMAN)O(THING)所具有的“给予”构式义并非无源之水,不能绝对地说“给予”构式义“不能归因于所涉及的词项”。(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江天芳[9](2007)在《从原型角度看及物句范畴的内部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范畴化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及物句范畴与语言的其他范畴一样具有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及其范畴成员地位的差异性。对句法的范畴结构分析另一侧面上也能更好地透视出人们的世界经验,有助于人们更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更好地认识世界。(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及物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语序、语言编码模式、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叁个方面对当前双及物句的跨语言研究情况加以评述,并指出当前类型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是重视语义研究,忽视句法及句法-语义间的互动研究;二是在语义地图建构方面,语义地图的多维尺度模型和手工绘制的语义地图各有其局限性;叁是当前的语义地图致力于语言功能空间分布的描写,而不太注重对不同功能空间分布的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及物句论文参考文献
[1].王恩旭.意愿知识的细颗粒分析——以现代汉语双及物句为例[J].语言学论丛.2018
[2].王恩旭,丁崇明.双及物句的跨语言研究述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王恩旭.双及物句的认知研究述评[J].泰山学院学报.2015
[4].马志刚.层级性与汉语“双主句”、及物句的最简句法研究——基于广义非宾格假设对“大象鼻子长”等句式的再分析[J].外文研究.2014
[5].路学奇.自主依存联结:非典型Give双及物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2
[6].马志刚.移位性特征、句法操作限制与句首名词的话题和/或主语属性——以汉语领主属宾句和及物句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
[7].马志刚.汉语及物句和非宾格句中宾语的题元角色、格位形式和语类性质研究[J].语言与翻译.2011
[8].徐盛桓.相邻关系视角下的双及物句再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
[9].江天芳.从原型角度看及物句范畴的内部结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