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血管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肛瘘,冬青坐浴剂,微血管计数,VEGF
新血管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李兵剑,朱成斌,谢军[1](2019)在《冬青坐浴剂对肛瘘术后创面新血管形成及VEGF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冬青坐浴剂对肛瘘术后创面新血管形成及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例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术后分别予冬青坐浴剂及高锰酸钾熏洗坐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8天、第14天创面面积收缩率、单位面积微血管计数(MVD)及组织VEGF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8 d、14 d的创面毛细血管数量、VEGF表达水平、创面收缩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青坐浴剂能提高肛瘘创面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促进创面新血管的增生,加快伤口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医外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刘杨[2](2018)在《基于HIF-1α梓葛冻干粉针抗脑缺血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促新血管形成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 HIF-1α是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带内细胞广泛表达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缺氧下细胞存活以及新血管形成。但该因子在脑缺血后出芽式血管新生关键步骤——tip细胞形成以及血管发生关键步骤——内皮祖细胞(EPCs)归巢的影响尚不清楚。梓葛冻干粉针为本实验室创制的中药单体复方新药,由梓醇和葛根素两种中药单体配伍组成。前期研究表明梓葛冻干粉针具有显着的抗脑缺血作用,包括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等。梓葛冻干粉针是否对缺血损伤的关键靶点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以及是否具有促进缺血后新血管形成作用尚不清楚。目的1.观察HIF-1α在脑缺血后血管新生过程中对促进tip细胞形成及EPCs归巢的作用;2.观察梓葛冻干粉针对脑血管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促新血管新生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与结果1.HIF-1α在脑缺血后新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电凝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造模成功标准:缺血梗死中心区域血流量(r CBF)下降80%及以上;m NSS评分为3-8分。造模成功的MCAO大鼠分为:control sh RNA组、HIF-1αsh RNA组。(2)缺血7天,观察缺血区血管分支及微小血管(直径﹤20 mm)数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内tip细胞数量;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内EPCs归巢、血管表达量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3)缺血7天,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敲降脑内HIF-1α表达对内源性EPCs在脑内归巢的影响。(4)缺血14天,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梗死区周围血流量、脑梗死体积、梗死区周围血管密度。(5)原代骨髓源EPCs经Brd U标记后注入MCAO大鼠体内,梗死后第7天观察敲降脑内以及EPCs HIF-1α对外源性EPCs归巢的影响;第10天观察外源性EPCs融合入血管壁以及Dll4表达情况。(6)2%O2条件下,观察敲降HIF-1α对EPCs小管形成、细胞球出芽,以及EPCs出芽、归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慢病毒介导sh RNA转染显着抑制大鼠缺血脑组织内HIF-1α表达及血管出芽和EPCs归巢。(1)导致脑损伤加重。缺血14天,敲降大鼠脑内HIF-1α表达,导致脑梗死体积、m NSS评分显着增加,r CBF(脑血流)显着降低。(2)导致脑缺血区新血管形成障碍。缺血14天,敲降大鼠脑内HIF-1α表达,导致缺血周围血管网状结构结构形成障碍、微血管密度降低。(3)导致血管出芽新生减少。脑缺血7天,敲降大鼠脑内HIF-1α表达,导致缺血区皮层血管分支数量、微小血管(直径﹤20 mm)数量显着减少;脑内tip细胞(血管顶细胞)显着减少。(4)导致EPCs介导的血管新生障碍。脑缺血7天,敲降脑内HIF-1α表达,导致脑内内源性EPCs归巢数量减少;抑制脑内或外源性EPCs HIF-1α表达,均导致外源性EPCs归巢、融合入原位血管、以及Dll4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O2条件下,敲降HIF-1α表达,导致EPCs小管形成、细胞球出芽数量显着减少;导致EPCs出芽相关蛋白VEGF、Dll4、NRP1、Flk1表达降低。(5)导致EPCs归巢以及出芽式血管新生微环境受损。脑缺血7天,敲降脑内HIF-1α表达,导致脑内CXCL12/CXCR4、HMGB1、VEGF-A、p ERK、Flk1表达量及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着降低。在2%O2条件下,敲降HIF-1α表达,导致EPCs上CXCR4、星形胶质细胞上CXCL12和HMGB1表达降低。(均p﹤0.05)2.梓葛冻干粉针基于HIF-1α对BMECs缺血损伤的抗凋亡作用及机制研究 2.1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鉴定方法(1)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形态和细胞紧密连接结构;采用免疫标记物对细胞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对可能的杂细胞种类及污染程度进行鉴定;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鉴定包括:TEER检测、小管形成。(2)采用OGD+LON构建体外缺血半暗带模型:OGD(氧糖剥夺损伤)损伤BMECs 20小时,再将细胞置于LON(低氧、低营养培养条件:20%血清培养基稀释4倍、2%O2)下继续培养。MTT检测细胞活性,评价模型对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1)原代脑血管内皮细胞(BMECs)纯度达99%以上。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内皮细胞功能以及多个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染色结果表明,培养的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特征;且细胞纯度高,大于99%。(2)OGD+LON具有缺血半暗带损伤特征。那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经OGD损伤20小时存活率约70%;继续LON培养12小时,细胞存活率约70%左右;16小时下降至62%;28小时降至29%。表明经OGD损伤的BMECs在LON培养下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存活,与缺血半暗带内细胞存活情况相似。(均p﹤0.05)2.2自主构建脑缺血半暗带血管损伤体外模型方法(1)采用电凝法制备MCAO大鼠,并将造模成果的大鼠随机分组:MCAO组、梓葛冻干粉针各剂量组(65.4 mg/kg、32.7 mg/kg、16.4 mg/kg)。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后对各组大鼠脑血流(r CBF)和m NS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确认各组有无显着差。(2)给药4天,观察缺血侧大脑血管形态、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给药7天,检测大鼠脑内HIF-1α蛋白量。(3)给药14天,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m NSS评分)、脑梗死体积以及脑血流(r CBF)。(4)体外研究:采用OGD、OGD+LON模型,观察梓葛冻干粉针(24.5μg/m L、49μg/m L和98μg/m L)对BMECs细胞活性、凋亡的影响;采用OGD+LON模型,观察梓葛冻干粉针对BMECs HIF-1α表达及入核的影响;以及敲降HIF-1α对药物促细胞存活作用、抗凋亡的影响;采用阻断剂抑制ERK或m TOR,观察梓葛冻干粉针对HIF-1α表达、BMECs存活的影响。结果(1)梓葛冻干粉针对脑缺血大鼠具有抗脑缺血损伤作用。给药14天,梓葛冻干粉针65.4 mg/kg显着降低脑梗死体积;梓葛冻干粉针(65.4 mg/kg、32.7 mg/kg)显着增加梗死灶周围血流量。(2)梓葛冻干粉针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着抗凋亡作用。动物实验:给药4天,梓葛冻干粉针(65.4 mg/kg,32.7 mg/kg)显着改善MCAO大鼠血管损伤形态、减少凋亡BMECs数量。细胞实验:与OGD+LON组比较,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98μg/m L组细胞活性显着升高;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显着抑制线粒体Cyt-c释放,减少Bax、Bad、cleaved-Caspase3,增加Bcl-2表达量。(3)梓葛冻干粉针抗凋亡作用依赖于HIF-1α。给药7天,梓葛冻干粉针65.4mg/kg、32.7 mg/kg显着增加MCAO大鼠脑内HIF-1α表达。细胞实验表明,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能促进BMECs HIF-1α表达和入核;敲降HIF-1α表达,导致梓葛冻干粉针促细胞存活、抗细胞凋亡作用显着减弱。(4)梓葛冻干粉针抗凋亡作用及上调HIF-1α表达依赖于ERK和PI3K/AKT/m TOR。细胞实验表明,抑制m TOR通路或者ERK通路均导致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上调HIF-1α表达、促细胞存活、抗细胞凋亡作用减弱。(均p﹤0.05)3.梓葛冻干粉针基于HIF-1α对脑缺血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MCAO大鼠模型制备及筛选同第一章,动物分组同第叁章。(2)术后,采用Brd U(50 mg/kg)标记新生细胞。给药7天,采用免疫荧光观察各组tip细胞(v WF/Dll4)、EPCs(CD34/Flk1)、CD31/Brd U数量,以及VEGF、HMGB1表达量;给药14天,免疫荧光标记CD31计数微血管密度;WB检测脑组织中VEGF和Ang2表达量。(3)在低氧、低营养培养条件下观察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对BMECs小管形成、细胞增殖以及细胞迁移的影响。sh RNA敲降HIF-1α后,观察药物作用是否受到影响。结果(1)梓葛冻干粉针促进脑缺血后新血管形成。给药14天,与MCAO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65.4 mg/kg组、32.7 mg/kg组微血管密度显着增加。(2)梓葛冻干粉针促进脑缺血后tip细胞形成和内皮祖细胞归巢。给药7天,与MCAO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65.4 mg/kg组v WF/Dll4、CD34/Flk1、VEGF+细胞显增多,HMGB1表达显着增多。(3)梓葛冻干粉针促进体外血管新生作用依赖于HIF-1α。与LON(低氧、低营养)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小管形成、Brd U+细胞、细胞迁移显着增加;与梓葛冻干粉针+control sh RNA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HIF-1αsh RNA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小管形成、细胞迁移显着减弱,Brd U阳性细胞数量无显着差异。(均p﹤0.05)结论1.本实验结果显示,HIF-1α是维持脑缺血后损伤神经功能自我修复、新血管再生的关键因子。HIF-1α通过调控新血管生成微环境促进tip细胞的形成和EPCs的归巢,从而促进出芽式血管新生和血管发生。2.自创的体外缺血半暗带模型(OGD+LON)具有一定的缺血半暗带BMECs损伤特征,能作为缺血半暗带体外研究载体。3.梓葛冻干粉针对缺血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着抗凋亡作用。作用机制为通过激活ERK和PI3K/AKT/m TOR上调HIF-1α表达,从而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4.梓葛冻干粉针能促进大鼠脑缺血后新血管形成,其作用可能与上调HIF-1α表达、促进tip细胞形成和EPCs归巢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9-21)
万晶,孙会,清苏艺[3](2017)在《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对PDR患者视网膜新血管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对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视网膜新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90例PDR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研究组在玻璃体切割术前给予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对比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2个月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电凝止血次数、医源性裂孔个数、术中出血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7,χ~2=5.404、6.672、6.273,P<0.05);两组治疗后最佳纠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显着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BCVA、CMT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66、3.027,P<0.05);两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VEGF、SDF-1、ICAM-1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6、10.035、7.340,P<0.05)。结论术前注射雷珠单抗能有效抑制PDR患者视网膜新血管生成,有助于提高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7年10期)
谢家良,聂红海,朱卫洲[4](2017)在《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新血管形成与VEGF和VEGFR-2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贝复新凝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对肛瘘术后创面新血管生成恢复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肛瘘挂线术后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以贝复新凝胶进行治疗,对照组以传统凡士林纱布治疗,治疗后7 d和14 d检测创面毛细血管数量和VEGF、VEGFR-2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7 d、14 d的创面毛细血管数量、VEGF和VEGFR-2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创面毛细血管数量与VEGF、VEGFR-2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714,P<0.05;r=0.652,P<0.05)。结论贝复新凝胶能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新血管恢复,提高创面VEGF和VEGFR-2表达水平。(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7年02期)
元虹懿,杜海荣,张明海[5](2017)在《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改善新血管形成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可以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前体细胞。当机体受到损伤、缺血或是在药物等外界因素刺激下都可动员骨髓内的内皮祖细胞参与到机体的内循环。内皮祖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来促进管腔直接进入发芽状态的新生血管来调节血管生成。该文综述了EPC的来源、分离培养、数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血管生成作用等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7年02期)
秦文静,李振东[6](2014)在《趋化因子可能调控脑缺血区新血管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趋化因子在脑缺血区新血管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趋化因子调控脑缺血区新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结果具有调控新血管生成作用的主要为CXC、CC、CX3C类趋化因子。CXC类中,SDF-1及其受体CXCR4目前备受关注,在大鼠或小鼠的研究中,脑缺血诱导上调的SDF-1能趋化骨髓干细胞、内皮祖细胞迁移,促进血管发生,且向脑梗死大鼠的脑内局部注射SDF-1α也(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4-09-19)
杨书杰,于蕾[7](2014)在《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肿瘤新血管形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是许多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新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就黄酮类化合物对肿瘤新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展开综述.(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余列[8](2013)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新血管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s)是一个由多种细胞成分构成的异质群,因含有多种干细胞成分并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下肢及心脏缺血性疾病中展现了较强的促新血管形成能力。本研究观察移植的BMMNCs能否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微环境中通过分化促进血管新生及动脉形成,进而促进神经功能的长期恢复。方法1、 BMMNCs的标记、提取及细胞成分鉴定:通过连续腹腔注射BrdU ((50mg/kg/day,14d)的方法标记BMMNCs;采用梯度离心法提取BMMNCs,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MMNCs表面分化抗原CD34. CD45、 CD90、 CD117的阳性率及BrdU标记率。2、实验动物与分组:清洁级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3月龄,体质量300-310g)1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①假手术组(sham-operated group)(n=26);②缺血组(untreated ischemic group)(n=34);③溶剂治疗组(vehicle-treated ischemic group)(n=36);④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BMMNC-treated ischemic group)(n=54)。3、脑梗死模型、细胞移植、标本制备及检测指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pMCAO)动物模型,通过股静脉移植BMMNCs; pMCAO术后每周评价体质量的改变,并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表(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评价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情况,连续评价42d;pMCAO术后7d行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术后14d、42d行乳胶灌注术评价软脑膜动脉、Willis环动脉及基底动脉的直径、形态。pMCAO术后7d、14d、28d、42d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移植的细胞在颅内的分布、分化、促进血管新生及动脉形成情况。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体质量、mNSS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余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进一步比较采用LSD法,以a=0.05作为显着性检验标准。结果1、 BMMNCs的BrdU标记率及CD34、 CD45、 CD90、 CD117表面分化抗原阳性率分别为65.5±6.2%、14.9±1.1%、84.4±1.1%、10.0±0.6%、13.5±0.7%(n=5)。2、 BMMNCs移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mNSS评分显示,经历pMCAO术的大鼠均显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mNSS评分增加。pMCAO术后7d,BMMNCs治疗组大鼠的mNSS评分明显低于缺血组及溶剂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12);体质量评价提示,四组大鼠在pMCAO术后7d均明显下降,然后缓慢增长;BMMNCs治疗组大鼠在pMCAO术后14d恢复到基线水平,而缺血组及溶剂治疗组需要28d才能返回到基线水平,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37,P>0.05;n=12)。3、 BMMNCs移植减少脑梗死体积。pMCAO术后7d,TTC染色显示,BMMNCs治疗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较溶剂治疗组及缺血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6)。4、 BMMNCs移植促进动脉形成。乳胶灌注显示,BMMNCs治疗组大鼠的软脑膜动脉、Willis环及基底动脉的直径明显增粗,与缺血组及溶剂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6),BMMNCs治疗组大鼠的软脑膜动脉开放数目亦明显增多,与溶剂治疗组和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6),同时发现缺血组及溶剂治疗组大鼠软脑膜动脉多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6),但是缺血组及溶剂治疗组大鼠的Willis环及基底动脉的直径均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6)。5、 BMMNCs通过分化为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促进血管新生和动脉形成。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移植的BMMNCs在脑梗死后14d开始整合进入软脑膜动脉及脑实质微血管的管壁中,并分化为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执行血管重塑功能至少42d以上;在脑梗死后42d,BMMNCs治疗组大鼠梗死侧毛细血管数目及微动脉数目明显多于溶剂治疗组、缺血组及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6);同时,缺血组大鼠毛细血管数目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6)。结论1、BMMNCs可通过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该方法简单、方便、快捷;通过腹腔注射BrdU的方法标记BMMNCs,标记率高,操作简单、可行,能满足细胞移植要求。2、BMMNCs移植在脑梗死7d后就能够明显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的神经功能恢复,但是对体质量的改变无影响。3、 BMMNCs在脑梗死后14d整合进入脑实质的微血管和软脑膜动脉的管壁中,通过分化为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促进血管新生及动脉形成。4、 BMMNCs能够同时促进软脑膜动脉、Willis环及基底动脉的重塑,并执行血管重塑功能至少42d以上。(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4-01)
宋娟,张秋月,顾欣,许静静,李凤舞[9](2012)在《TNFSF15表达下调或缺失对卵巢癌组织中肿瘤新血管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15(TNFSF15)在人卵巢癌标本中的表达及在小鼠体内TNFSF15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及卵巢癌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组(12例)、卵巢癌组(94例)中TNFSF15的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雌性C57BL/6小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重组TNFSF15注射组(实验组)、TNFSF15-shRNA处理组(A组)、shRNA-对照组(B组),每组6只,各组均采用皮下注射ID8细胞制备小鼠荷瘤模型,实验组采用腹腔注射重组TNFSF15蛋白,A、B组采用TNFSF15-shRNA干扰其内源性表达的方法,通过检测小鼠肿瘤组织MVD值并测量肿瘤体积大小,观察其对小鼠卵巢癌细胞系ID8在小鼠C57BL/6体内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卵巢癌组织标本中TNFSF15表达显着降低(P<0.01),且Ⅲ/Ⅳ期TNFSF15阳性表达率较Ⅰ/Ⅱ期降低(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小鼠肿瘤组织中MVD值降低且肿瘤体积减小(P<0.05),而A组较B组MVD值升高且肿瘤体积增大(P<0.05)。结论:卵巢癌微环境中TNFSF15表达下调或缺失是肿瘤新血管形成的前提条件。(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2年09期)
闫文义,于东明,皇甫超申[10](2012)在《雌激素刺激脑血管内皮细胞分泌VEGF及新血管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雌激素对脑血管形成的影响,本实验利用体外培养的种植在matrigel上的脑血管内皮细胞作为模型,对雌激素刺激形成的新生血管进行照相记录,计算机软件分析.结果显示:雌激素呈剂量依赖性地刺激培养的脑血管内皮细胞分泌VEGF和新血管形成,而雄激素对培养的脑血管内皮细胞新血管形成没有任何影响;VEGF可以显着地促进内皮细胞新血管的形成.以上结果说明,雌激素通过刺激VEGF的分泌作用进而促进脑血管内皮细胞新血管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新血管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 HIF-1α是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带内细胞广泛表达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缺氧下细胞存活以及新血管形成。但该因子在脑缺血后出芽式血管新生关键步骤——tip细胞形成以及血管发生关键步骤——内皮祖细胞(EPCs)归巢的影响尚不清楚。梓葛冻干粉针为本实验室创制的中药单体复方新药,由梓醇和葛根素两种中药单体配伍组成。前期研究表明梓葛冻干粉针具有显着的抗脑缺血作用,包括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等。梓葛冻干粉针是否对缺血损伤的关键靶点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以及是否具有促进缺血后新血管形成作用尚不清楚。目的1.观察HIF-1α在脑缺血后血管新生过程中对促进tip细胞形成及EPCs归巢的作用;2.观察梓葛冻干粉针对脑血管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促新血管新生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与结果1.HIF-1α在脑缺血后新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电凝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造模成功标准:缺血梗死中心区域血流量(r CBF)下降80%及以上;m NSS评分为3-8分。造模成功的MCAO大鼠分为:control sh RNA组、HIF-1αsh RNA组。(2)缺血7天,观察缺血区血管分支及微小血管(直径﹤20 mm)数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内tip细胞数量;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内EPCs归巢、血管表达量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3)缺血7天,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敲降脑内HIF-1α表达对内源性EPCs在脑内归巢的影响。(4)缺血14天,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梗死区周围血流量、脑梗死体积、梗死区周围血管密度。(5)原代骨髓源EPCs经Brd U标记后注入MCAO大鼠体内,梗死后第7天观察敲降脑内以及EPCs HIF-1α对外源性EPCs归巢的影响;第10天观察外源性EPCs融合入血管壁以及Dll4表达情况。(6)2%O2条件下,观察敲降HIF-1α对EPCs小管形成、细胞球出芽,以及EPCs出芽、归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慢病毒介导sh RNA转染显着抑制大鼠缺血脑组织内HIF-1α表达及血管出芽和EPCs归巢。(1)导致脑损伤加重。缺血14天,敲降大鼠脑内HIF-1α表达,导致脑梗死体积、m NSS评分显着增加,r CBF(脑血流)显着降低。(2)导致脑缺血区新血管形成障碍。缺血14天,敲降大鼠脑内HIF-1α表达,导致缺血周围血管网状结构结构形成障碍、微血管密度降低。(3)导致血管出芽新生减少。脑缺血7天,敲降大鼠脑内HIF-1α表达,导致缺血区皮层血管分支数量、微小血管(直径﹤20 mm)数量显着减少;脑内tip细胞(血管顶细胞)显着减少。(4)导致EPCs介导的血管新生障碍。脑缺血7天,敲降脑内HIF-1α表达,导致脑内内源性EPCs归巢数量减少;抑制脑内或外源性EPCs HIF-1α表达,均导致外源性EPCs归巢、融合入原位血管、以及Dll4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O2条件下,敲降HIF-1α表达,导致EPCs小管形成、细胞球出芽数量显着减少;导致EPCs出芽相关蛋白VEGF、Dll4、NRP1、Flk1表达降低。(5)导致EPCs归巢以及出芽式血管新生微环境受损。脑缺血7天,敲降脑内HIF-1α表达,导致脑内CXCL12/CXCR4、HMGB1、VEGF-A、p ERK、Flk1表达量及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着降低。在2%O2条件下,敲降HIF-1α表达,导致EPCs上CXCR4、星形胶质细胞上CXCL12和HMGB1表达降低。(均p﹤0.05)2.梓葛冻干粉针基于HIF-1α对BMECs缺血损伤的抗凋亡作用及机制研究 2.1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鉴定方法(1)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形态和细胞紧密连接结构;采用免疫标记物对细胞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对可能的杂细胞种类及污染程度进行鉴定;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鉴定包括:TEER检测、小管形成。(2)采用OGD+LON构建体外缺血半暗带模型:OGD(氧糖剥夺损伤)损伤BMECs 20小时,再将细胞置于LON(低氧、低营养培养条件:20%血清培养基稀释4倍、2%O2)下继续培养。MTT检测细胞活性,评价模型对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1)原代脑血管内皮细胞(BMECs)纯度达99%以上。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内皮细胞功能以及多个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染色结果表明,培养的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特征;且细胞纯度高,大于99%。(2)OGD+LON具有缺血半暗带损伤特征。那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经OGD损伤20小时存活率约70%;继续LON培养12小时,细胞存活率约70%左右;16小时下降至62%;28小时降至29%。表明经OGD损伤的BMECs在LON培养下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存活,与缺血半暗带内细胞存活情况相似。(均p﹤0.05)2.2自主构建脑缺血半暗带血管损伤体外模型方法(1)采用电凝法制备MCAO大鼠,并将造模成果的大鼠随机分组:MCAO组、梓葛冻干粉针各剂量组(65.4 mg/kg、32.7 mg/kg、16.4 mg/kg)。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后对各组大鼠脑血流(r CBF)和m NS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确认各组有无显着差。(2)给药4天,观察缺血侧大脑血管形态、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给药7天,检测大鼠脑内HIF-1α蛋白量。(3)给药14天,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m NSS评分)、脑梗死体积以及脑血流(r CBF)。(4)体外研究:采用OGD、OGD+LON模型,观察梓葛冻干粉针(24.5μg/m L、49μg/m L和98μg/m L)对BMECs细胞活性、凋亡的影响;采用OGD+LON模型,观察梓葛冻干粉针对BMECs HIF-1α表达及入核的影响;以及敲降HIF-1α对药物促细胞存活作用、抗凋亡的影响;采用阻断剂抑制ERK或m TOR,观察梓葛冻干粉针对HIF-1α表达、BMECs存活的影响。结果(1)梓葛冻干粉针对脑缺血大鼠具有抗脑缺血损伤作用。给药14天,梓葛冻干粉针65.4 mg/kg显着降低脑梗死体积;梓葛冻干粉针(65.4 mg/kg、32.7 mg/kg)显着增加梗死灶周围血流量。(2)梓葛冻干粉针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着抗凋亡作用。动物实验:给药4天,梓葛冻干粉针(65.4 mg/kg,32.7 mg/kg)显着改善MCAO大鼠血管损伤形态、减少凋亡BMECs数量。细胞实验:与OGD+LON组比较,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98μg/m L组细胞活性显着升高;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显着抑制线粒体Cyt-c释放,减少Bax、Bad、cleaved-Caspase3,增加Bcl-2表达量。(3)梓葛冻干粉针抗凋亡作用依赖于HIF-1α。给药7天,梓葛冻干粉针65.4mg/kg、32.7 mg/kg显着增加MCAO大鼠脑内HIF-1α表达。细胞实验表明,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能促进BMECs HIF-1α表达和入核;敲降HIF-1α表达,导致梓葛冻干粉针促细胞存活、抗细胞凋亡作用显着减弱。(4)梓葛冻干粉针抗凋亡作用及上调HIF-1α表达依赖于ERK和PI3K/AKT/m TOR。细胞实验表明,抑制m TOR通路或者ERK通路均导致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上调HIF-1α表达、促细胞存活、抗细胞凋亡作用减弱。(均p﹤0.05)3.梓葛冻干粉针基于HIF-1α对脑缺血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MCAO大鼠模型制备及筛选同第一章,动物分组同第叁章。(2)术后,采用Brd U(50 mg/kg)标记新生细胞。给药7天,采用免疫荧光观察各组tip细胞(v WF/Dll4)、EPCs(CD34/Flk1)、CD31/Brd U数量,以及VEGF、HMGB1表达量;给药14天,免疫荧光标记CD31计数微血管密度;WB检测脑组织中VEGF和Ang2表达量。(3)在低氧、低营养培养条件下观察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对BMECs小管形成、细胞增殖以及细胞迁移的影响。sh RNA敲降HIF-1α后,观察药物作用是否受到影响。结果(1)梓葛冻干粉针促进脑缺血后新血管形成。给药14天,与MCAO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65.4 mg/kg组、32.7 mg/kg组微血管密度显着增加。(2)梓葛冻干粉针促进脑缺血后tip细胞形成和内皮祖细胞归巢。给药7天,与MCAO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65.4 mg/kg组v WF/Dll4、CD34/Flk1、VEGF+细胞显增多,HMGB1表达显着增多。(3)梓葛冻干粉针促进体外血管新生作用依赖于HIF-1α。与LON(低氧、低营养)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49μg/m L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小管形成、Brd U+细胞、细胞迁移显着增加;与梓葛冻干粉针+control sh RNA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HIF-1αsh RNA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小管形成、细胞迁移显着减弱,Brd U阳性细胞数量无显着差异。(均p﹤0.05)结论1.本实验结果显示,HIF-1α是维持脑缺血后损伤神经功能自我修复、新血管再生的关键因子。HIF-1α通过调控新血管生成微环境促进tip细胞的形成和EPCs的归巢,从而促进出芽式血管新生和血管发生。2.自创的体外缺血半暗带模型(OGD+LON)具有一定的缺血半暗带BMECs损伤特征,能作为缺血半暗带体外研究载体。3.梓葛冻干粉针对缺血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着抗凋亡作用。作用机制为通过激活ERK和PI3K/AKT/m TOR上调HIF-1α表达,从而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4.梓葛冻干粉针能促进大鼠脑缺血后新血管形成,其作用可能与上调HIF-1α表达、促进tip细胞形成和EPCs归巢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血管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兵剑,朱成斌,谢军.冬青坐浴剂对肛瘘术后创面新血管形成及VEGF表达的影响[J].中医外治杂志.2019
[2].刘杨.基于HIF-1α梓葛冻干粉针抗脑缺血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促新血管形成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万晶,孙会,清苏艺.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对PDR患者视网膜新血管形成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
[4].谢家良,聂红海,朱卫洲.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新血管形成与VEGF和VEGFR-2表达的影响[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7
[5].元虹懿,杜海荣,张明海.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改善新血管形成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7
[6].秦文静,李振东.趋化因子可能调控脑缺血区新血管形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4
[7].杨书杰,于蕾.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肿瘤新血管形成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余列.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新血管形成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
[9].宋娟,张秋月,顾欣,许静静,李凤舞.TNFSF15表达下调或缺失对卵巢癌组织中肿瘤新血管形成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2
[10].闫文义,于东明,皇甫超申.雌激素刺激脑血管内皮细胞分泌VEGF及新血管形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