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献中的“中”

先秦文献中的“中”

论文摘要

“中”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中”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道的流传也犹如儒家道统一样绵延不绝,以至于不少学者把“中”作为孔子思想乃至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由此窥见“中”对于中国思想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研究先秦文献典籍中关于“中”的记载和论述,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先秦文献里“中”的含义与思想内涵。本文首先探讨了“中”的本义,通过对甲骨文里“中”的两种书写形式,即Φ和(?)进行分析,认为“中”字的两种写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形式上的不同就像是繁简二体。它的来源及本义是一元的。(?)为旗游非常形象易懂,根据“中”字依据的具体事物,认为“旗帜说”比较合理。关于“中”字当中的“○”怎么理解,本文不赞同姜亮夫先生“日中所投之正影”的说法和萧兵先生“一种盛器”的说法,认为“O”形的位置不上不下正好在中部,绝不仅仅是一种偶然,正表明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上下、左右,四方之中,表示了一种上下、左右的对称与平衡,尤其注意的是,在杆中部是用“○”形标出一段范围,而不是仅仅标出一个点,表明“中”之本义代表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度,而不仅仅是一个点。本文先后对《尚书》、《逸周书》、《易传》、《论语》、《中庸》、《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楚辞》以及新公布的清华简《保训》等先秦典籍关于“中”的文本进行逐字解释,在文献学阐释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史的分析,对各典籍关于“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梳理、比较,进而探讨“中”在先秦时期的发展演变。在中国文化史上,“中”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从甲骨文的记载可知,在远古时期“中”已经产生,上古时期的尧、舜、禹等帝王已经开始把“中”作为一种理念进行传授,《论语·尧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尧在传位于舜的同时,也把“中”道传给了舜,舜在禅让王位给禹的同时,把“中”道传给禹,禹之后有汤,孟子称“汤执中,立贤无方”。至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仍以中为准。周公之后,孔子继承发挥了殷周时期“尚中”观念,并加以升华而形成了中庸的思想,把“中”发展成为一种“鲜能持久的至德”,孔子提出的中庸观念,既是一种行为方法,也是一种德行,孔子对它备加推崇,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道统正传。把孔子的中庸思想说成是折衷主义、调和论,是对中庸思想的歪曲。先秦时期道家等其他文献中也同样发现有“中”的观念,但是道家对“中”的重视程度及思想内涵都远不及儒家,材料也不及儒家丰富。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中"本义
  • 二、《尚书》中的"中"
  • (一) 《虞书》中的"中"
  • (二) 《商书》中的"中"
  • (三) 《周书》中的"中"
  • 三、《逸周书》中的"中"
  • (一) 《度训解》中的"中"
  • (二) 《小明武解》中的"中"
  • (三) 《程典解》中的"中"
  • (四) 《大开武解》中的"中"
  • (五) 《宝典解》中的"中"
  • (六) 《大匡解》中的"中"
  • (七) 《五权解》中的"中"
  • (八) 《官人解》中的"中"
  • (九) 《祭公解》中的"中"
  • (十) 《周祝解》中的"中"
  • 四、《易传》中的"中"
  • (一) 《彖传》中的"中"
  • (二) 《象传》中的"中"
  • (三) 《文言》中的"中"
  • 五、《论语》中的"中"
  • 六、《中庸》中的"中"
  • 七、《孟子》中的"中"
  • 八、《荀子》中的"中"
  • 九、《老子》中的"中"
  • 十、《庄子》中的"中"
  • 十一、《楚辞》中的"中"
  • 十二、清华简《保训》篇之"中"
  • (一) 释文解析
  • (二) 《保训》篇之"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先秦文献中的“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