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历史文化地块的文化价值益发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更新项目在全国各大城市也相对较频繁。可是,之前的种种研究表明,历史文化街区在满足保留城市原有文化氛围和街巷的历史感方面,与满足新的城市需求和功能方面两者难以取其全。原有规划体系偏重体现了历史文化街区自身的规划特质,而在规划地段与外界地段的关系上仍存在自身的规律可以挖掘。因为有了对内部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规范以及越来越多的成功实践和人们对此的认识,笔者将兴趣点放在城市边界处,并结合项目试图对其进行分析。论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分为几大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界定论文两大的研究范围:历史文化街区和边界区域。第二章主要介绍边界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历史沿革和背景。第三章选取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并从形态、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提取和界定了研究的因素和组合的情况,从三个特定的研究角度,对影响边界区域的不同关注点进行阐述,并说明他们如何施加影响。第五章在第四章基础之上,从三个研究角度所处的三个层面上提出评价区域的几个重要价值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建立评价模型分析,几种重要组合的边界区域空间策略。第六章以台州路桥项目的讨论和问题对策的阐述对具体空间策略进行分析。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历史文化街区产生的背景1.1.2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观念的转变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研究对象1.3.1 概念解析1.3.2 研究空间范畴1.3.3 研究时间范畴1.4 研究重点与难点1.4.1 已有不同研究方向成果的借鉴和综合1.4.2 综合模型的难于量化1.5 研究方法1.6 相关国内外理论背景1.6.1 简.雅各布斯的混合功能理论1.6.2 黑川纪章的共生理论1.6.3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1.6.4 有机更新理论1.7 本章小结第2章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过程中的边界演变2.1 边界区域的概念界定2.1.1 林奇的边界理论2.1.2 法国边界区域界定理论2.1.3 日本边界区域界定理论2.2 我国历史文化边界区域不同时代的侧重研究2.2.1 60 年代改造的重要特征2.2.2 90 年代以来改造的重要特征2.3 边界区域的范围确定2.4 本章小结第3章 历史文化街区边界区域及边界形态研究3.1 边界区域形态的多样性3.1.1 多种形态的共存:新天地的启示3.1.2 单一形态的延伸:成都宽窄巷子的启示3.1.3 其它案例的大体比较3.2 历史文化街区边界形态构成3.2.1 游憩空间3.2.2 过渡空间3.2.3 综合体空间3.3 历史文化街区边界现状特点3.3.1 周边环境难以融合3.3.2 物质空间的割裂3.3.3 功能空间的商业化3.4 本章小结第4章 历史文化街区边界的影响要素与分析4.1 边界区域地块价值的取向4.1.1 旅游观光型4.1.2 商业消费型4.1.3 文化历史街区型4.2 开发改造模式对边界区域的影响4.2.1 大规模开发商开发模式对边界区域的影响4.2.2 小规模有机更新模式对边界区域的影响4.2.3 复合模式的政府开发模式对边界区域的影响4.3 土地使用布局对边界的影响4.3.1 周边土地使用对边界区域的影响4.3.2 内部功能置换对边界区域的影响4.3.3 视域与容积率补偿对边界区域的影响4.3.4 原地还迁房对边界区域的影响4.4 本章小结第5章 历史文化街区边界的综合评价5.1 综合评价模型的设置5.1.1 综合评价的维度5.1.2 维度的价值因子5.2 商业消费型改造空间的策略研究5.2.1 之前案例的策略评分5.2.2 趋近的模型5.3 本章小结第6章 台州历史文化街改造的实践及策略研究6.1 项目背景6.2 规划策略6.3 边界的设计研究6.3.1 边界区域范围界定6.3.2 边界区域空间形态设计6.3.3 边界区域开发模式设计6.3.4 边界区域土地利用设计6.4 评价模型6.4.1 建筑形态评价6.4.2 开发模式评价6.4.3 土地使用评价6.5 问题与对策6.5.1 保护与更新的矛盾6.5.2 规划的定位6.5.3 城市设计的作用6.6 本章小结结语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历史文化街区论文; 城市论文; 边界区域论文; 更新论文;
历史文化街区边界区域设计研究 ——以台州路桥改造设计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