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对新加坡的“独裁”统治

李光耀对新加坡的“独裁”统治

一、李光耀对新加坡的“威权”统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谏[1](2021)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原因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民主化浪潮的演进,政党与选民的关系对政党执政合法性、政党自身发展前景的影响愈发强烈,尤其在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更是如此。面对国内复杂环境及民主化大背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建党起就注意密切联系选民,与选民关系,取得了选民的信任,使其选民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执政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新加坡虽是城市国家,但有着复杂的环境及特殊国情,因此,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的具体措施出发对其与选民关系密切原因进行深入探析,进而得到应对相似问题的政治经验,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本文从党民关系的概念及政党与选民关系入手,总结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特点,之后以时间为线索将新加坡三位领导人各时期密切与选民关系具体措施进行阐述,划分时代剖析出其密切与选民关系的背景原因,包括在新加坡国力薄弱时期的国情以及在政治民主化发展所带来的选举压力,最后思考总结出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效果评价,对党民联系机制作出展望。

辛晨晨[2](2020)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变迁》文中提出执政方式是指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政党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政党的执政方式,反映了政党的政治价值取向,关系着政党的兴衰成败。新加坡自1965年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以来,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由当初危机四伏的袖珍小国跻身世界一流国家行列。“新加坡奇迹”与长期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独特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人民行动党,就没有如今的新加坡。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下,至今经历了李光耀、吴作栋和李显龙三代领导人时期。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挑战以及民众诉求都有很大不同,这直接导致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方式必然要随时代的变迁而适时调整。李光耀时期,处于奠定和巩固执政地位阶段。刚刚独立不久的新加坡百废待兴,存在经济发展停滞、失业问题严重、种族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决定了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在此期间的首要任务便是生存与谋生,强硬的家长式集权风格无疑是最高效的执政方式选择,主要体现在对反对党生存空间的严格限制以及单向的决策机制上。吴作栋时期,经过近三十年高速发展的新加坡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彼时冷战刚刚结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持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确保政策的连贯性的要求使得吴作栋时期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变化不会很剧烈。但较之从前,对反对党的限制有所放松,同时更加注重与民众的联系沟通,凸显出一定的民主执政色彩。最后到了李显龙时期,全球信息化发展势头猛劲,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强大,新常态下国内民众有了更高的政治参与诉求,对现有的政治秩序提出挑战。为了维护执政地位,人民行动党在执政过程中逐渐注入更多民主色彩。因此,可将人民行动党上台至今执政方式的变化总结为从李光耀时期强硬的家长集权式执政到吴作栋时期协商式民主执政再到李显龙时期渐进式民主执政的变迁。执政党能够随着执政环境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自身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是提高政党适应性的关键,也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所在。

李猛[3](2019)在《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构想及实践研究(1959-1990)》文中指出李光耀作为新加坡的建国之父,其建国理念与实践至今仍对新加坡民族国家建构起着引导与借鉴的作用。因此,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系统梳理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构想及其实践,一方面对于拓宽李光耀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另一方面对理解当代新加坡民族国家建构状况与民族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选题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选题的来源与意义,对选题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国内外学界有关该选题的研究综述,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以及论文采用的研究途径。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新加坡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基础,重点论述新加坡族群结构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大族群的国家认同情况;第二章为1959年至1965年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的构想,重点论述李光耀马来亚国家建构构想转变为新加坡民族国家建构构想的原因、经过以及两种构想的主要特征;第三章为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构想的实践,重点论述新加坡独立建国后李光耀践行的以威权制度为核心的国家建构与以多元一体为核心的民族建构:第四章为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的成效及问题,重点论述李光耀执政后新加坡各族群的国家价值观的变化。结语部分在正文论述的基础上,总结全文,分析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构想的变化与具体实践产生的现实原因与主要影响。并结合当下历史环境对当代新加坡的族群问题与国家发展提出建议。

王紫璇[4](2019)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自我革新研究》文中认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新加坡形成了一党优位制的政党制度。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是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成立并逐渐发展壮大的,通过对政党的不断改革,人民行动党获得政权并长期一党执政。新加坡政党制度的主要特征为多党竞争、一党独大和党高于政。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这四个角度分析,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原因主要包括:符合新加坡国情的政治制度对人民行动党掌握政权有利,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行动党获得群众支持基础,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多种族社会稳定发展的需求。虽然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但其政党制度还具有多党合法竞争的特征,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也是通过具有竞争性的大选而合法获得的。但是随着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新加坡人民对民主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同时,面临经济发展趋于停滞,社会结构复杂多变带来的文化和利益的冲突,民众认同感降低和反对党力量不断增强的情况,人民行动党通过其独具特色的自我革新机制,一直维持着执政地位并保持着较强的政党活力。人民行动党在价值观、选举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惠及大众的政策、与基层群众的沟通机制和廉政建设方面的改革更新,有效地推动着人民行动党的稳定发展,这也使人民行动党一直没有被社会淘汰,并带领新加坡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繁荣发展。

杜睿[5](2019)在《新加坡组屋建设的政治学观照》文中提出新加坡自独立以来,致力于解决严重的“屋荒”问题,时至今日,新加坡有超过100万个组屋单位,八成以上的人口住在组屋。作为“政坛常青树”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60年来经历多次调整和变革,实现了对新加坡人的承诺——“居者有其屋”。新加坡政府实行的“居者有其屋”政策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解决住房问题最好的国家。趋于完善的组屋制度是新加坡公民实现基本生存权利的保障。新加坡的组屋建设固然是一项惠及绝大多数新加坡人的民生政策,但实质上也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巩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组屋政策实行以来,人民行动党政府通过大力建设组屋以满足民众住房需求,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组屋翻新与电梯更新是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拉拢民众选票的重要砝码,虽然招致了不少微词,但确实起到了吸引民众的作用;人民行动党议员通过走访组屋及巴刹等场所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这些都是重构和增强民众对人民行动党的政治认同,进而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新加坡的组屋建设成就为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组屋政策不仅夯实了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社会根基,而且组屋政策是有利于实现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政策措施之一,新加坡政府采取实用主义做法,通过“施惠”于民的举动来凝聚民心,催生国家意识使脆弱“难控”的新加坡存活下来,消弭动荡,进而铸就新加坡国家认同。在培养新加坡国家意识、不断完善推进国家建构及实现国家认同方面,组屋政策发挥着主导效应。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执政期间保持高度敏锐性和政策前瞻性,将共存共生的和谐理念贯彻于组屋政策实践中,充分发挥房子作为关键抓手解决国家治理难题的政治效应,在实践中立足新加坡国情,发挥组屋政策在促进种族和谐、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等的作用。后发展时代,新加坡面临的挑战也是明显的,随着新加坡社会的日趋稳定以及民众文明程度的提高,在新加坡的青年一代中,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贫富差距扩大;老龄化问题,社会不平等问题愈来愈严重,以政绩获取合法性越来越困难。人民行动党也加快步伐在组屋建设上投入力度,面对社会贫富分化等挑战,快速进行自我更新,以应对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国家转型压力。

王一丹[6](2019)在《“南海仲裁”后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对华失灵原因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新加坡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建国,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谋求发展,并在短短几十年内跻身强国之列,发展成就斐然。李光耀主导的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使新加坡获得了较为安全的发展环境与广阔的海外市场,增强了抵御政治、经济和安全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成为了东盟的领导者。作为一个华人占总人口多数的国家,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在处理中新关系上并未受到民族感情的羁绊,坚决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除了先后构建了中—美—苏与中—美—日“均势三角”之外,建国初期,为了打消邻国及英美两国对其成为“第三中国”的顾虑,新加坡选择在政治上主动同中国保持距离,侧重发展同中国的经济关系;七十年代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中国实力的增长,新加坡调整策略,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全面发展对华关系,促进中国的稳定与繁荣;新加坡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一边奉行“一个中国”立场,一边与台湾长期保持实质性关系,在两岸间左右逢源、努力维持微妙的平衡;新加坡为平衡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力促美国重返亚太;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结果宣布之后,新加坡虽然并非南海问题的主权声索国,却表示支持仲裁结果,遭到中国的“惩罚”。2017年9月,李显龙访华,希望与中国“重修旧好”。中国对新加坡的“惩罚”表明新加坡此番“小国大外交”策略对华失灵了。学界关于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的研究大多侧重论述其成功之道,鲜有涉及其失灵的情况及失灵的原因。本文则聚焦于2016年“南海仲裁”后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对华失灵,分别从地区、国家和个人这三个层面入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探析新加坡此番“小国大外交”策略对中国失灵的原因,有助于思中国未来应如何处理中新关系。

付宇珩[7](2018)在《经济相互依赖、国家构建与国际信任:后冷战时代东南亚国家对华政策的生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行为既要受到主导对外政策过程的国内行为体的理性选择、认知心理模式和情感波动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体系层次与国内层次上的权力、制度和文化的宏观结构因素的影响。国际信任是国家间的长期互动所沉淀下来的国际结果,从而也是国家行为再生成的原因。因此,影响国家行为生成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国际信任水平的因素。国家行为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即国家的战略目的,以及国家为达到战略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国家在应对其他国家的行为乃至体系变迁的过程中,所设定的战略目的与实际采取的政策手段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质,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在简化后的解释国家行为生成的跨层次理论模型中,经济相互依赖是体系层次上的核心变量,但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要受到国家间的总体实力对比、国际体系的总体竞争压力,以及其他国家行为的历史记录这三个体系变量的制约。国家构建是国内层次的核心变量,国家自主性与政治合法性则是评估国家构建绩效的关键指标,从而是使不同的国家在面对相似的体系压力即外部威胁与国际合作机遇时产生行为分化的关键因素。冷战后期以来,中国“以经促政”逻辑驱动的国内发展模式与对外战略,强化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进而强化了东南亚国家采取合作性对华政策的动机,但这种动机却根源于它们各自国家构建的需求所产生的对外战略意图与偏好,即通过提高经济绩效或借助外部力量来巩固政治合法性。与此同时,巨大的总体实力差距、对华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中国未来对外战略行为的不确定性、关于朝贡体系和中国对外输出革命的历史记忆,以及中美竞争加剧等因素,则限制或削弱了经济相互依赖诱导东南亚国家采取合作性对华政策的效用,从而增加了东南亚国家对华政策中的对抗性成分。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国家自主性与政治合法性的强度与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因此,即使承受着相似的体系压力,东南亚国家的对华政策也会产生分化,也就是说,东南亚国家对华政策中的对抗性成分与合作性成分的比例是不同的。

石茹[8](2017)在《政党主导的国家认同建构 ——以独立后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建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加坡是一个政党主导体制的国家,作为长期执政党的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施行威权统治。在人民行动党的统治之下,新加坡尽管经济发达但政治体制相对封闭。政治参与局限于少数精英官僚,新加坡公民不被鼓励参与政治。在这样一个政治参与受限的国家,其公民的国家认同度却比较高。本文建基于此,试图解释新加坡高国家认同的原因,并且通过新加坡的个案来探讨政党主导型国家在建构国家认同时有哪些可行的路径以及其潜在的危机。在研究方法上,以微观和历史的角度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建构国家认同的几项重大政策做出分析。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并且对以往关于新加坡的体制和国家认同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的回顾,总结了此前研究的价值和不足。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在进入新加坡建构国家认同的讨论之前试图对文章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主要是三个概念:国家认同、威权主义和政党主导体制。第二、三、四小节回应了本文首先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新加坡比较高的国家认同的原因何在。本文认为,在新加坡这样一个政治参与受限的威权体制国家,其高认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作为执政党的人民行动党抓住机遇,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凝聚了新加坡人,如多元包容的民族政策、组屋政策;在危机感下动员全民发展经济的策略;求同存异的语言政策等。第二章是人民行动党塑造国家认同的管控策略,这是在经济、民族、语言等政策的基础之上,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强化了国家认同的构建。这些管控政策例如对媒体和异见人士的压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求以儒家文化为根源的更加深层次的文化认同。这章进一步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突出了人民行动党在建构新加坡民众的国家认同时呈现出的强势的姿态。第三章回答了本文的第二个问题,在人民行动党的强势角色之下,其国家认同的建构面临怎样的挑战与危机。第四章试图在总结新加坡为个案的政党主导体制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上,提出作为更加普遍意义上的政党主导体制国家在构建国家认同时的可行路径及潜在危机。本文认为,政党主导型国家在构建国家认同时,其执政党要抓住机遇,将国家认同建基于一定的绩效基础之上,在重点政策上团结国民;此外充分利用政党主导体制的权力集中性,在政策实施层面发挥更加高效的作用。但是建立在绩效基础上的国家认同,依然有着无法回避的潜在危机。比如经济发展在带来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加坡人对于政治的淡漠和优秀人才的流失;人们对于官方话语开始反感抗拒,并且有不合作的行动;受到互联网冲击的更加年轻一代的公民们正在要求更加切实和广泛的政治参与。而作为执政党的人民行动党必须有效回应国民诉求,进一步开放政治参与才能赢得更加广泛的国家认同。结语部分对以上讨论做简要的总结和梳理,本文认为,政党主导体制的新加坡在国家认同的建构方面是有一定成绩的,但是长久来看,这种体制还是一种过渡体制,如果要有更加广泛的国家认同,必须开放体制,鼓励公民的政治参与。

谢春海[9](2017)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实用主义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加坡在二战后经历了飞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备受推崇和模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学者(如阿·玛蒂亚森)的批评。本文试图去揭示人民行动党领导下的新加坡发展政策中的实用主义特质,并探究它形成的原因、具体的表现、影响以及社会的反应。本文认为人民行动党的近乎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理论深受战后初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也与李光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息息相关。这种实用主义政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工程,这项工程高度强调经济发展的优先性,社会其他方面的元素,如文化、教育、政治参与等则显得次要,它们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并随时作好牺牲的准备。本文认为这体现了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它因为忽视前述的元素而不利于个人自由的发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新加坡的社会反抗证实了这种实用主义政策的缺陷,也预示了这种政策的衰落。

张英娜[10](2017)在《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加坡是在二战结束后才得到独立并发展,其执政党是人民行动党。到目前为止,人民行动党政府已经带领新加坡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并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果,新加坡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国家,在尊重天道、地道、人道价值观一体的同时,发挥自身特性,注重相互结合,相互完善,建构了适应时代发展并独具特色的威权政治模式。新加坡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实行有特色的威权政治模式。长期以来,新加坡的政治体制名义上拥有多党竞争,但是实际上是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威权政治体制。新家坡的威权政治模式,主要是来源于英国殖民制度的残留以及华人移民带来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新加坡的威权政治模式具有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特点,通过严格管控社会,优先发展经济,创造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大力倡导反腐倡廉,确保威权政治体制的顺利运行,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人民行动党带领新加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李光耀等历任国家领导人采取不同的措施,完成了由革命时期的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到为建设和执政时期的法理型威权政治模式的转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新家坡的威权政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为止还无法预测。但是在人民行动党的带领下,新加坡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现代化建设的力度,为民主政治转型奠定了基础。我国现阶段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到了关键点并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通过借鉴新加坡的威权政治模式发展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发展政治和实现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加坡的威权政治模式具有本国的特色,我国不能照搬新加坡的威权政治模式,我国在学习经验的时候,也要认真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新加坡独立建国以来,从新加坡政治模式的影响角度上来研究新加坡政治模式由魅力型政治模式向法理型政治模式转型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李光耀对新加坡的“威权”统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光耀对新加坡的“威权”统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含义及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党民关系概念
        一、党民关系
        二、党民关系的形态
    第二节 政党与选民关系界定
        一、政党与选民关系的含义
        二、政党与选民关系的形态
    第三节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内容
        一、关系密切的含义
        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表现
        三、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的阶段特点
第二章 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李光耀时期实现民有以密切与选民关系
        一、新加坡独立前人民行动党与密切与选民关系的具体措施
        二、新加坡独立后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吴作栋时期重视民享以密切与选民关系
        一、主政前期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的具体措施
        二、主政后期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李显龙时期探索民治以密切与选民关系
第三章 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原因
    第一节 “旧时代”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
        一、新加坡的殖民历史
        二、复杂多元的社会结构
        三、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演进增大选举压力
        一、反对党势力的壮大
        二、长期执政的基本要求
        三、顺应新加坡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形势
第四章 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评价
    第一节 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效应
        一、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正面效应
        二、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局限性
    第二节 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机制的的发展前景
        一、由单向联系到双向联系
        二、由单一联系到多元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政党执政方式理论概述
    2.1 执政方式的基本内容
        2.1.1 相关概念介绍
        2.1.2 政党执政方式的类型
        2.1.3 政党执政方式的影响因素
    2.2 执政方式变迁的理论基础-政党适应性问题理论研究概述
第3章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机制
    3.1 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获取
        3.1.1 新加坡政党制度
        3.1.2 新加坡选举制度
        3.1.3 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
    3.2 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维系
        3.2.1 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合法性
        3.2.2 人民行动党对国家权力的掌控
第4章 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变迁过程
    4.1 李光耀时期(1965-1990 年):强硬家长式执政
        4.1.1 李光耀时期人民行动党的执政背景
        4.1.2 强硬家长式执政的表现
    4.2 吴作栋时期(1990-2004 年):温和协商式执政
        4.2.1 吴作栋时期人民行动党的执政背景
        4.2.2 温和协商式执政的表现
    4.3 李显龙时期(2004 年至今):更加柔性的渐进式民主执政
        4.3.1 李显龙时期人民行动党的执政背景
        4.3.2 更加柔性的渐进式民主执政表现
第5章 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变迁的原因分析
    5.1 执政理念的变化
    5.2 执政目标的变化
    5.3 领袖个体烙印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3)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构想及实践研究(1959-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一) 选题的来源
        (二) 选题的意义
    二、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 族群与民族
        (二) 民族国家建构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有关李光耀的基本史料
        (二) 国内外对新加坡族群情况的研究
        (三) 国内外对李光耀执政时期新加坡民族国家建构的研究
    四、研究途径与方法
    五、选题的创新与不足
        (一) 选题的创新之处
        (二) 选题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加坡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基础
    第一节 新加坡三大族群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新加坡的族群结构的定型与民族主义的产生
    小结
第二章 1959年至1965年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的构想
    第一节 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构想的形成与马来亚国家建构的提出
    第二节 马来亚国家建构的失败与新加坡国家建构的提出
    小结
第三章 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构想的实践
    第一节 李光耀执政时期的国家建构
    第二节 李光耀执政时期的民族建构
    小结
第四章 李光耀执政时期民族国家建构的成效与问题
    第一节 稳定融合的多元社会
    第二节 国家认同下的文化价值缺失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自我革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加坡政党政治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新加坡政党制度及其变迁
        一、新加坡政党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二、人民行动党的成立与发展
        三、新加坡政党制度的特征
        (一)多党竞争
        (二)一党独大
        (三)党高于政
    第二节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原因
        一、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三、儒家文化的影响
        四、社会稳定的需求
第二章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我革新的背景
    第一节 新加坡的政治民主化
        一、新加坡政治民主化进程
        二、新加坡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第二节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二、社会结构复杂多元
        三、民众认同感降低
        四、反对党的壮大
第三章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改革与自我更新
    第一节 更新价值观
    第二节 制度改革
        一、选举制度日益公平化
        二、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第三节 政策改革惠及大众
    第四节 加强与基层民众的沟通
        一、拓宽民意表达渠道
        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
    第五节 建立反腐败制度
第四章 人民行动党自我革新机制的启示
    第一节 密切联系群众
    第二节 精英治国模式
    第三节 推行廉政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新加坡组屋建设的政治学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加坡组屋建设与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1.1 新加坡组屋建设使人民行动党赢得多民众的支持
        1.1.1 居者有其屋政策逐渐深入人心
        1.1.2 居者有其屋政策满足了新加坡人对好政府的期待
        1.1.3 居者有其屋政策与国家认同度休戚相关
    1.2 实施组屋翻新与电梯更新政策为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提供了合法性
        1.2.1 组屋翻新与电梯更新计划是人民行动党执政的一个标志性政策
        1.2.2 电梯更新计划进一步巩固了执政社会基础
        1.2.3 组屋翻新计划和电梯更新计划为大选提供坚强支柱
    1.3 组屋及巴刹成为人民行动党拉近与群众距离的活动场所
        1.3.1 组屋及巴刹彰显人民行动党务实包容精神
        1.3.2 巴刹成为政党活动的公共空间
        1.3.3 走访选民沟通的各种机制是推进政民互动的长效机制
    1.4 组屋政策凝聚新加坡政党执政共识
        1.4.1 人民行动党与反对党“先对立后监督”推动政治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1.4.2 人民行动党立足整体谋长策赢取人心
第二章 组屋建设与新加坡国家认同
    2.1 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内涵及生成逻辑
        2.1.1 国家意识有力铸就国家认同的灵魂
        2.1.2 国家建构持续发力贯彻国家认同全过程
        2.1.3 高度国家认同的形成确保政治有序稳定
        2.1.4 国家意识、国家建构和国家认同的证成逻辑
    2.2 组屋建设强化与巩固新加坡国家认同
        2.2.1 组屋建设贯彻新加坡国家意识于实践
        2.2.2 组屋建设与新加坡国家建构循序推进
        2.2.3 组屋建设深化巩固新加坡的国家认同
    2.3 “居者有其屋”语境下新加坡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2.3.1 建立新型组屋模式回应社会分层现象的凸显
        2.3.2 新加坡社会老龄化危机对组屋制度更新的挑战
        2.3.3 力促老旧组屋保值经济转型须成功
第三章 组屋政策与新加坡和谐社会的政治效应
    3.1 组屋建设成就奠定了新加坡社会稳定的根基
        3.1.1 从“广厦”到“恒产”
        3.1.2 “有恒产者有恒心”
        3.1.3 翻新组屋以加强内聚力
        3.1.4 组屋为人民行动党赢取更多政治筹码
    3.2 新加坡组屋发挥家庭和睦的保障功能
        3.2.1 倡导共同价值观建立和谐社会
        3.2.2 组屋被赋予促进儒家伦理亲情的政策意蕴
        3.2.3 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发挥住房保障功能
    3.3 组屋建设践行新加坡多元共生平等共处的种族政策
        3.3.1 构建多元种族和谐共生的“新加坡民族”
        3.3.2 组屋族群混居政策强化国族认同
        3.3.3 组屋种族配额政策促进各种族和睦共处
    3.4 新加坡组屋构建主导新加坡社会公平的政治体系
        3.4.1 以人为本:确保人人分享国家进步果实
        3.4.2 严格监管与可持续的再分配确保组屋政策良性运行
        3.4.3 出台法律确保组屋政策有法可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南海仲裁”后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对华失灵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
    三、研究思路
    四、论文结构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
    二、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的历史背景
    三、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的主要内容
    四、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的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 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在中新关系中的运用
    一、距离外交
    二、全面接触
    三、左右逢源
    四、借力打力
    五、策略失灵
第三章 “南海仲裁”后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对华失灵原因分析
    一、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在中新关系中奏效的原因
    二、地区层面
    三、国家层面
    四、个人层面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7)经济相互依赖、国家构建与国际信任:后冷战时代东南亚国家对华政策的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家的回归与国际关系的跨层次分析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信任-合作研究
    第二节 经济相互依赖与国际安全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
第二章 国家行为的生成机制: 一种跨层次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国家行为与国际信任
        一、国家行为与国际信任生成的微观机制
        二、国家行为与国际信任生成的宏观机制
        三、国家行为与国际信任的关系模式
    第二节 经济相互依赖与国家构建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一、经济相互依赖对国家行为的跨层次效应
        二、国家构建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后冷战时代的东亚地区秩序与中国崛起对东南亚的影响
    第一节 冷战遗产与东亚地区秩序变迁
        一、国际体系层次: 经济与安全秩序的脱节和中美竞争加剧
        二、内部层次: 威权政治的转型与韧性共存
    第二节 东南亚地区安全秩序的构建
        一、东盟“领导”东亚地区安全秩序构建的内生性条件
        二、东盟“领导”东亚地区安全秩序构建的外生性条件
    第三节 中国的东南亚地区战略的变迁及其影响
        一、被动适应: 从意识形态外交到现实主义外交(20世纪70、80年代)
        二、主动适应: 遵循“东盟方式”的“以经促政”(1989-2008)
        三、主动塑造: 地区秩序主导权竞争驱动的“以经促政”(2008年以来)
    小结
第四章 东南亚国家对华政策的分化
    第一节 案例选择与比较方法
        一、体系变量及其影响的比较
        二、国内变量及其影响的比较
        三、东南亚国家的国家构建需求与对外战略偏好
    第二节 新加坡对华政策的生成机制
        一、新加坡的国家自主性与政治合法性
        二、体系压力与国家构建的相互作用对新加坡对华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马来西亚对华政策的生成机制
        一、马来西亚的国家自主性与政治合法性
        二、体系压力与国家构建的相互作用对马来西亚对华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印度尼西亚对华政策的生成机制
        一、印度尼西亚的国家自主性与政治合法性
        二、体系压力与国家构建的相互作用对印度尼西亚对华政策的影响
    第五节 菲律宾对华政策的生成机制
        一、菲律宾的国家自主性与政治合法性
        二、体系压力与国家构建的相互作用对菲律宾对华政策的影响
    小结
结论
    第一节 主要发现
    第二节 政策启示
    第三节 主要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政党主导的国家认同建构 ——以独立后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缘起与选题意义
        1、论文缘起
        2、选题意义
    (二) 研究目标与文献综述
        1、研究目标
        2、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主要创新
一、人民行动党政府塑造国家认同的主要政策
    (一) 核心概念
        1、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2、威权主义
        3、政党与政党主导体制
    (二) 新加坡发展历程概述
        1、独立前
        2、独立后
    (三) 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面临的国家认同建构的任务
    (四) 国家认同基本政策的构造与实施
        1、民族政策“居者有其屋”与多元包容之上的新加坡人
        2、经济绩效基础上的国家认同
        3、从实用考量出发的语言政策
二、人民行动党塑造国家认同的管控策略
    (一) 儒家文化助力国家意识
    (二) 媒体管控:从“第四权力”到党的“喉舌”
    (三) 异见人士的两种结局:被招安或被打压
三、政党主导的国家认同建构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一) 经济政策成为执政党构建国家认同的“双刃剑”
    (二) 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落差
    (三) 通过网络空间传达出的政治参与诉求
四、从新加坡实践看政党主导体制的国家认同建构
    (一) 新加坡国家认同建构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二) 政党主导型国家认同建构的潜在危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实用主义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人民行动党实用主义价值概述
    一、实用主义的哲学与政治实践
        (一) 实用主义的含义及历史渊源
        (二) 实用主义与政治实践
    二、人民行动党实用主义价值的形成
        (一) 人民行动党早期发展与民主社会主义理想
        (二) 人民行动党实用主义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三、人民行动党实用主义价值的含义与特点
        (一) 威权主义和家长作风
        (二) 理性主义
        (三) 精英主义
        (四) 技术统治主义
第二章 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的实用主义政策实践
    一、实用主义主导下的新加坡发展政策的生成逻辑
    二、人民行动党实用主义的政策内容
        (一) 建设稳定与有序的社会
        (二) 构建“新加坡国家认同”
        (三) 资本、劳工与福利政策
        (四) 对人才-劳动力的塑造
    三、人民行动党实用主义现代化政策评价
第三章 对实用主义政策的反叛——新加坡的政治反抗(1965-2004)
    一、新加坡的反对党及其活动
        (一) 反对党的发展概况
        (二) 反对党的宗旨及活动——以新加坡工人党和民主党为例
        (三) 新加坡反对党的局限和影响
    二、新加坡的公民权利运动
        (一) 新加坡的公民社会的形成
        (二) 游说性政治团体及其活动
        (三) 身份性政治团体及其活动
        (四) 文化群体的权利表达:对实用主义国家意识的反叛
        (五) 新加坡公民权利运动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3.1 基本研究方法
        1.3.2 论文架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威权政治模式的基本理论
    2.1 主要概念分析
        2.1.1 政治模式、威权政治模式
        2.1.2 政治模式转型
    2.2 基本理论分析
        2.2.1 威权政治模式分类理论
        2.2.2 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理论
        2.2.3 威权政治模式与民主政治关系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形成、发展、特征
    3.1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的形成
        3.1.1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的形成条件
        3.1.2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的发展
    3.2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的特征
        3.2.1 一党独大的人民行动党
        3.2.2 科学的人才选用模式
        3.2.3 严密的社会管理系统
        3.2.4 有限的公民政治参与
    3.3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的历史作用及评价
        3.3.1 社会控制稳定有序
        3.3.2 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3.3.3 政府廉洁高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加坡政治模式转型的依据、表现及影响
    4.1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的主要依据
        4.1.1 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冲击
        4.1.2 新的经济压力
        4.1.3 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
        4.1.4 选民政治观念的变化
        4.1.5 反对党力量的增强
    4.2 新加坡政治模式转型的表现
        4.2.1 有序放开社会控制
        4.2.2 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
        4.2.3 加快人民行动党自我更新步伐
    4.3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产生的影响
        4.3.1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对社会的影响
        4.3.2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对民主政治产生的推进作用
    4.4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的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加坡政治模式转型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
    5.1 进一步提升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5.1.1 提升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
        5.1.2 提升共产党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
        5.1.3 提升共产党掌控意识形态的能力
    5.2 塑造高效廉能政府
        5.2.1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5.2.2 严惩公共权力腐败
    5.3 培育公民政治素质
        5.3.1 从法治和道德两方面来培养公民的素质
        5.3.2 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李光耀对新加坡的“威权”统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原因探析[D]. 王谏.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变迁[D]. 辛晨晨.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李光耀民族国家建构构想及实践研究(1959-1990)[D]. 李猛. 云南大学, 2019(03)
  • [4]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自我革新研究[D]. 王紫璇. 外交学院, 2019(01)
  • [5]新加坡组屋建设的政治学观照[D]. 杜睿.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6]“南海仲裁”后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对华失灵原因探析[D]. 王一丹.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7]经济相互依赖、国家构建与国际信任:后冷战时代东南亚国家对华政策的生成[D]. 付宇珩. 厦门大学, 2018(12)
  • [8]政党主导的国家认同建构 ——以独立后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建构为例[D]. 石茹. 南京大学, 2017(01)
  • [9]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实用主义政策研究[D]. 谢春海.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10]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研究[D]. 张英娜.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李光耀对新加坡的“独裁”统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