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油酸论文-张钰斌

反式油酸论文-张钰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式油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酸甘油叁酯,反式脂肪酸,异构化作用,密度泛函理论

反式油酸论文文献综述

张钰斌[1](2014)在《高温条件下反式油酸生成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式脂肪酸存在于各种加工食品当中,过多摄入可能导致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反式脂肪酸的检测以及反应机理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油酸C18:1同分异构体的相关结构和能量的计算与结合实际样品中脂肪酸的含量变化,研究了热引发油酸(C18:1)顺→反异构化作用的机制。实验通过在两段温度下(130,160,190,220℃和135,140,145,150,155℃)加热油酸甘油叁酯(18:1-9c),气相色谱(GC)法对C18:1同分异构体分析。当加热温度为150℃时,反式油酸的生成量从0.0897+0.0102mg/g油酸甘油叁酯(加热1h)上升到0.1700±0.0173mg/g油酸甘油叁酯(加热3h),表明顺→反异构化作用可能开始于150℃。实验进一步研究了经质子转移途径的异构化作用机制。所有的基态,过渡态,中间产物的几何构型以及基态的键解离能(BDE)通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水平下进行了优化。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零点校正能是在B3LYP/6-311++G**水平下进行了计算。计算出的油酸和反式油酸基态的能量差为7.6kJ/mol,反异构化的过渡态能垒为294.5kJ/mol.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确认了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相关性并得到最低能量途径。DFT计算表明通过异构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使获得的实验数据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实验建议油脂加热过程温度应该控制在150℃以下,从而避免在日常饮食中摄入反式脂肪酸。本文还研究了油酸甘油叁酯在高温加热条件下生成醛类羰基化合物的反应。通过HPLC和ESI-MS分别检测了挥发性醛类羰基化合物和非挥发性醛类羰基化合物的变化,并利用量子化学DFT方法计算了油酸的相关C-H键键解离焓(BDE),推导出油酸甘油叁酯自动氧化生成醛类羰基化合物的机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4-01-01)

李昊,王芬[2](2013)在《反式脂肪酸中反式油酸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具有特异性的反油酸多克隆抗体。方法:用反式脂肪酸中的反式油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合成抗原,用一定剂量的抗原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免疫,获得特异性反式油酸多克隆抗体。采用红外光谱检测抗原的合成效果,间接ELISA和蛋白质电泳等方法检验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使用间接ELISA法和竞争性ELISA法检测获得第4次免疫的抗体,其效价8 100,而血清竞争性可达29.20%。结论:本实验中获得的抗体血清效价不是很高,但竞争性较高,说明血清中存在反式油酸的多克隆抗体。本结果为分离纯化反式脂肪防酸抗体,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奠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金永成,张晶,牛淑玲,周长海,李洪求[3](2012)在《反式油酸和共轭亚油酸对牛乳腺上皮细胞中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通过蛋白组学方法发现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PDI)在大白鼠乳腺组织和老鼠乳腺上皮细胞中合成共轭亚油酸过程中呈上升表达,推测PDI与乳腺组织中内源性合成共轭亚油酸相关。但是在牛乳腺上皮细胞内合成CLA过程中PDI表达变化受何影响,是否遵循着啮齿类动物中的表达变化则未做具体研究。因此,本试验旨在研究牛乳腺上皮细胞内合成CLA的过程中TVA和CLA分别对PDI 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牛乳腺上皮细胞株(MAC-T cell),通过细胞培养分化处理以后,在分化的细胞中分别处理50μM的TVA和CLA,分别收集处理前0h,处理后1h、2h、3h、4h和6h的细胞并从中提取RNA,每个处理3个重复,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了PDI的mRNA表达变化。试验表明:在TVA处理组中,TVA处理1h时PDI的mRNA表达量相对于处理前0h并无变化,但是到了2h时PDI的mRNA表达量水平显着升高(P<0.01),随后3h其表达量下降且低于处理前的0h(P>0.05),并且在4h和6h恢复到0h时的mRNA表达量。而在CLA处理组中,从0h到整个处理的6h时间段内PDI的mRNA的表达量并无显着性的上下变化(P>0.05)。结果表明,在牛乳腺上皮细胞内CLA合成过程中,PDI的mRNA表达变化受TVA的影响,并未受到乳腺中已合成的CLA的影响,说明PDI在牛乳腺上皮细胞内合成共轭亚油酸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0-19)

康旭升,张光新,陈锡爱,黄平捷,侯迪波[4](2011)在《反式油酸的太赫兹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研究了反式油酸在THz波段的光学特性,在室温氮气环境下获得了0.5~2.5 THz范围内波段的吸收光谱和折射率谱,结果表明反式油酸在此波段内存在多个特征吸收峰,样品的平均折射率为1.43。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PY方法对反式油酸分子的结构和振动频率进行了模拟,并采用Gaussian View软件对反式油酸分子的THz特征吸收峰进行了分析指认。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分析表明反式油酸在THz波段的吸收峰主要是由分子内振动和分子间振动共同引起的;同时,反式油酸在THz波段的指纹谱验证了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用于反式油酸检测的可行性,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检测提供了新的实验方法。(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1年10期)

杨俊花,沈向真,王喜乐,陈杰[5](2009)在《葵花油和丙酮酸钙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与瘤胃内反式油酸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添加葵花油和丙酮酸钙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瘤胃内容物中共轭亚油酸(c9,t11-CLA)含量及组织内源合成CLA前体反式油酸(TVA)积累的影响,进行了体外与体内两组试验。体外试验分对照组、葵花油组(16 mg,约占干物质质量2%)、丙酮酸钙组(80 mg)和二者组合组(16 mg葵花油+80 mg丙酮酸钙)。体内试验选用5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山羊,采用自身对照,分为对照期和试验期(7 mL.d-1葵花油+0.05 g.kg-1.d-1丙酮酸钙),每期15d,间隔期10 d。结果表明:葵花油、丙酮酸钙和二者组合添加对瘤胃pH值、NH3-N和微生物粗蛋白(MCP)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C2+C4)/C3值均无显着影响,但组合添加可使瘤胃内容物中长链脂肪酸C16∶0、C18∶0、TVA、c9-C18∶1、c9,t11-CLA含量显着增加(P<0.05),其中TVA、c9,t11-CLA比例分别上升5.77%和1.20%。结果表明:日粮中组合添加一定剂量的葵花油和丙酮酸钙可以在不影响山羊瘤胃消化代谢的情况下,改变瘤胃内容物脂肪酸组成,提高TVA积累,为组织内源合成CLA提供前体。(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反式油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具有特异性的反油酸多克隆抗体。方法:用反式脂肪酸中的反式油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合成抗原,用一定剂量的抗原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免疫,获得特异性反式油酸多克隆抗体。采用红外光谱检测抗原的合成效果,间接ELISA和蛋白质电泳等方法检验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使用间接ELISA法和竞争性ELISA法检测获得第4次免疫的抗体,其效价8 100,而血清竞争性可达29.20%。结论:本实验中获得的抗体血清效价不是很高,但竞争性较高,说明血清中存在反式油酸的多克隆抗体。本结果为分离纯化反式脂肪防酸抗体,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奠定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式油酸论文参考文献

[1].张钰斌.高温条件下反式油酸生成机理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

[2].李昊,王芬.反式脂肪酸中反式油酸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中国食品学报.2013

[3].金永成,张晶,牛淑玲,周长海,李洪求.反式油酸和共轭亚油酸对牛乳腺上皮细胞中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基因表达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4].康旭升,张光新,陈锡爱,黄平捷,侯迪波.反式油酸的太赫兹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

[5].杨俊花,沈向真,王喜乐,陈杰.葵花油和丙酮酸钙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与瘤胃内反式油酸积累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

标签:;  ;  ;  ;  

反式油酸论文-张钰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