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解体与低运输成本下的产业集聚间分工研究 ——来自长三角的微观实证

垂直解体与低运输成本下的产业集聚间分工研究 ——来自长三角的微观实证

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经济学家对产业集聚产生了浓厚兴趣,继而投注了极大的研究热情。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克鲁格曼教授,以表彰其在新经济地理和新贸易理论上的杰出贡献,这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对日渐成熟的产业集聚理论的极大肯定。尽管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经济学分支在产业集聚理论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就研究现状而言,目前还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对产业集聚中分工思想的忽视,事实上,产业集聚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二是研究的重点停留在单个产业集聚的形成上,而忽视了多个产业集聚间的互动和联系;三是在研究角度上缺乏对产业集聚二维性的重视,导致产业集聚理论缺乏微观实证的支撑。以上三个问题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因此必须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充实和发展产业经济理论。本文在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和地区发展水平接近的前提下,提出了产业集聚间分工这一研究主题,通过描述产业集聚间分工产生的微观机制,明确了垂直解体和运输成本对形成产业集聚间分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产业集聚间分工对发展广域产业集聚的影响,解释了多个分散的产业集聚如何演化为在空间上范围上更大,在产业层次上更高的地区竞争优势的过程。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通过在空间和经济两个维度下对产业集聚的边界进行定义,将一个地级市的三位数产业作为基本的考察对象,以2001年-2006年的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用Eliison和Glaeser的产业集聚指数界定了产业集聚,并借用共同集聚指数测算了长三角在二位数产业组上的产业集聚间分工状况,确定了该地整体的产业集聚间分工态势,及其与产业集聚程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又估计了长三角地区与此同期的垂直解体程度和运输成本情况,检验了这两者对产业集聚间分工的作用.最后,本文计算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程度,用产业集聚间分工指数解释了该地区产业同构中的产业关联现象。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产业集聚间分工的产生是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我国的产业集聚正处于倒“U”型发展的上升阶段,专业化程度也随之加深,产业集聚本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逐渐暴露出来,成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阻碍,因此在客观上产生了整合相对独立的产业集聚的要求。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聚间分工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产业集聚间分工的形成依赖于垂直解体的深入。在产业集聚地区,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中间产品的交易变得十分容易和便捷,共享的劳动力和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但随着垂直解体的深入和专业化的发展,厂商之间的关系变得比垂直一体化条件下更松散和脆弱。产业集聚区的狭小市场中,中间产品的专用性大幅度提高,通用性下降,最终将影响产业的进阶与发展。因此,需要利用产业集聚的地理集中特征来形成更为稳定和牢固的厂商之间的分工,促进专业化发展.就这样,分解出来的生产活动在空间上形成了以产业集聚为节点的产业集聚间分工,大量存在的中间产品交易沟通了原本封闭的产业集聚,促使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产品贸易在产业集聚间发生流动。本文通过计量分析了垂直解体与产业集聚的互动,证实了垂直解体是产业集聚间分工的条件之一,并进一步指出,两者之间的形成相互促进会导致累积循环效应,从而提高经济效率。(3)产业集聚间分工的出现意味着:第一,在形成分工关系的产业集聚之间的运输成本必须比较低廉,因为过高的运输成本会切断产业集聚与外界的交流;第二,该广域产业集聚与外界其他地区的运输成本则不能过低,否则会引起产业集聚力的发散,导致产业集聚优势向外流失,直至形成一个比原先广域产业集聚更大的新的统一市场。因此,一个恰当水平上的运输水平是产业集聚间分工形成的重要条件。(4)产业集聚间分工会导致广域产业集聚的形成,这一过程是地区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广域的产业集聚中往往隐藏着次区域中的产业同构问题,但我们通过实证发现,如果产业同构是以产业集聚间分工作为产业关联的,那么这种产业同构并不会引起地区竞争优势的丧失,反而会增进地区竞争优势。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间的分工通过三个步骤“锁定”地区竞争优势:首先,产业集聚内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使价值链在空间上的分布趋于离散化,进而导致次级产业集聚间分工的形成,并产生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随着分工的深化和趋于稳定,地区专业化水平进一步获得提升;最后,在区域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原有产业集聚被锁定在区域溢出效应明显的区域,形成广域的产业集聚。以上过程证明了产业集聚间分工是区域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上述过程的累积循环形成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上述研究结论深化了对垂直解体、运输成本、地区竞争优势和产业集聚间关系的认识,提出了产业集聚间分工这一全新的研究命题,因而使得本文具有了一定的探索意义,总的来说,对比过往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进展:(1)提出了产业集聚间分工这一经济学命题,阐述了其演进的路径,分析了其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研究了其对地区竞争优势的影响,并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进行了拓展;(2)明晰了产业集聚间分工的微观机制,从空间和经济的二维视角,对产业集聚的微观形态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它的存在性,根源性,和影响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证基础。(3)从地区竞争优势的深层次来源剖析了产业集聚间分工对它的影响,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消除了对产业同构必然带来地区竞争力下降的误解,深化了对产业同构的认识,同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当然,囿于研究者本身的学术素养,研究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此,论文最后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在未来还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逻辑思路、基本框架和章节安排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核心思想综述
  • 2.1 产业集聚理论沿革
  • 2.2 分工思想的演进
  • 2.3 分工和产业集聚
  • 2.4 新经济地理学: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
  • 3 垂直解体、专业化生产和运输成本:一个理论框架
  • 3.1 引言
  • 3.2 产业集聚的经济—空间二维性
  • 3.3 垂直专业化、运输成本和产业集聚间分工
  • 3.4 产业集聚间分工的形成机理
  • 3.5 产业集聚间分工的演进
  • 3.6 本章小结
  • 4 产业集聚和产业集聚间分工
  • 4.1 引言
  • 4.2 数据描述
  • 4.3 研究角度与指标选取
  • 4.4 长三角产业集聚概况
  • 4.5 长三角产业集聚间分工
  • 4.6 长三角产业集聚间分工和产业集聚
  • 4.7 本章小结
  • 5 垂直解体、运输成本和产业集聚间分工
  • 5.1 引言
  • 5.2 垂直解体、运输成本和产业集聚间分工的形成
  • 5.3 变量描述
  • 5.4 模型的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6 产业集聚间分工、产业同构和地区竞争优势
  • 6.1 引言
  • 6.2 产业集聚与产业同构及其影响
  • 6.3 产业集聚间分工和地区竞争优势
  • 6.4 产业集聚间分工和产业同构的实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本文的不足与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加快辽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和对策研究[J]. 辽宁经济 2013(11)
    • [2].新疆优势产业的选择[J]. 市场论坛 2011(03)
    • [3].基于波特菱形分析中部吸引FDI的优势构建[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04)
    • [4].郑州市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 [5].医院进行JCI认证的意义及评审体会[J]. 医院管理论坛 2016(03)
    • [6].许逊传说的符号叙事学解读[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7].基于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构建——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 科技资讯 2020(11)
    • [8].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5(06)
    • [9].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构建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7(02)
    • [10].社会资本、制度变迁与东北地区竞争力分析[J]. 管理观察 2009(14)
    • [11].智囊语录[J]. 科技智囊 2008(10)
    • [12].从制度与文化层面看皖江城市带区域核心竞争力构建[J]. 对外经贸 2013(05)
    • [13].预期、产业集聚演进与政府定位[J]. 学术交流 2008(04)
    • [14].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区竞争优势与审计质量[J]. 审计研究 2012(02)
    • [15].服务与支撑——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4(06)
    • [16].长三角一体化的四个“抓手”[J]. 通信世界 2009(29)
    • [17].辽宁边境地区国际劳务合作发展动态[J]. 国际经济合作 2013(04)
    • [18].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以宁夏为例[J]. 价格月刊 2012(09)
    • [19].新经济社会学视阈下集群型企业家行为效应研究[J]. 求索 2012(11)
    • [20].区域产业与人才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以宁波地区为例[J]. 中国科技产业 2010(06)
    • [21].服务产业的集群规划研究——以四川省遂宁市为例[J]. 经济体制改革 2012(04)
    • [22].安徽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产业链的角色和定位[J]. 中国发展 2015(04)
    • [23].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工作[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2(04)
    • [24].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1(03)
    • [25].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外贸生产型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以张家港市外贸型企业为研究样本[J]. 企业经济 2014(11)
    • [26].区域产业同构规避研究——以深莞惠经济圈为例[J].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7].创新驱动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韩国与台湾地区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8].上海企业寿命和相关因素分析[J].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3(05)
    • [29].产业集聚间分工和地区竞争优势——来自长三角微观数据的实证[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03)

    标签:;  ;  ;  ;  ;  

    垂直解体与低运输成本下的产业集聚间分工研究 ——来自长三角的微观实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