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一般而言,中国人是注重以社会为取向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其突出表现即是对世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错综复杂的评价。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创者,身处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亦表现了此一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往研究对此甚少涉及,故本文拟从生存策略与思想启蒙两者为着眼点,研究别人关于鲁迅是否世故的一些争议性问题,以及鲁迅关于世故之论述。文章首先从各家关于鲁迅是否世故的争论开始,从三个角度对鲁迅的身份进行了探讨,并对此三种身份看法的成因进行了初步说明。高长虹等认为鲁迅是“世故老人”,有人认为鲁迅“太不世故”,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不和适宜”者。认为其世故者,则讽刺鲁迅为“艺术家”、“战士”、“世故老人”;认为其太不世故者,多强调其对瞿秋白这类进步分子,对周作人作品的肯定,对曾田涉的无私帮助为其依据;其不合时宜之表现为:不随众,不趋时,不媚上文章然后对世故文化与国民性批判进行了初步研究。文章从鲁迅文章中进行归纳,结合了心理学等,对鲁迅有关世故的起源、策略以及自身悖论,世故的价值论等进行了初步分析。鲁迅认为,世故更多地是环境因素决定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其策略多为话语交流时的附和式、闭口式、装傻式。关于世故的功能,鲁迅认为,善于世故者至少具有如下优势:顺应俗众,获得认同;伪装高尚,实则自保;弱化劣势,博取同情。文章最后对鲁迅利用世故进行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及具体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对鲁迅的世故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归因分析,并对鲁迅的世故的具体方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鲁迅之“世故”既有沉重的民族精神文化压力的胎记,也有来自于个体经历对人情世故谙熟的后天获得,具体而言,其成因包括生当乱世,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生于中土,人际关系之复杂性;身处文坛,文坛积习之沉积性。鲁迅的世故策略包括模棱两可,不轻易表态;拖延时日,以静观其变;打落水狗,不正面冲突。鲁迅的世故手段包括写作、演讲,表明自己的见解;从事出版,集合同人意见;修身齐家,维持大家庭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