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霜冻胁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小麦,晚霜冻胁迫,发育进程,株高
霜冻胁迫论文文献综述
武永峰,胡新,任德超,史萍,游松财[1](2018)在《晚霜冻胁迫后冬小麦株高降低及其与籽粒产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晚霜冻胁迫对冬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阐明株高降低特性及其与节间长、穗长和籽粒产量的内在关系,为晚霜冻害评估指标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低温室和田间可移动式霜箱2种模拟霜冻手段,分别以冬小麦幼穗发育阶段(小花原基分化、雌雄蕊原基分化、药隔形成、四分体形成和抽穗期)和零下处理温度(-1℃、-3℃、-5℃、-7℃、-9℃和-11℃)为梯度,共开展6期盆栽试验和3期小区试验;在考察植株茎部冻害、测定株高与其构成因素、统计籽粒产量要素的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回归函数拟合、以及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晚霜冻胁迫下株高降低特性,分析各构成因素对株高的贡献、以及株高与籽粒产量的回归关系。【结果】(1)在雌雄蕊原基分化至药隔形成后期,株高随处理温度降低而呈突变性降低特征,处理温度低于-5℃左右时突变开始,且不同植株个体、品种间有一定差异;在同一处理温度下,株高最大降幅出现在药隔形成后期。(2)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形成前期和药隔形成后期,对株高贡献排前两位的节间分别为倒四节间和倒叁节间、倒叁节间和倒二节间、倒二节间和倒四节间,其长度均因冻害胁迫而显着缩短,且与株高呈极强显着相关性(P<0.001),此时株高亦呈显着降低趋势。(3)株高与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符合幂函数曲线特征,其中,单株产量的降幅随株高降低而呈现先快后慢的变化态势;当单株产量因冻害胁迫降低至1.5 g以下时,其随株高继续降低而不再明显减少,此时穗粒数变化也已不大。【结论】在模拟晚霜冻胁迫条件下,正在伸长或待伸长的冬小麦节间长度与穗长显着缩短;当缩短节间与对株高起主要贡献的节间相一致时,株高显着降低。利用节间缩短特性、以及单株产量和株高降低之间的幂函数关系模型,可为冬小麦生长后期植株倒伏以及产量损失风险评估方法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8期)
史萍[2](2018)在《晚霜冻胁迫下冬小麦株高变化与冠层光谱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小麦晚霜冻害是指由寒冷季节向温暖季节过度时,大幅降温使植株体温降到冰点以下,冬小麦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低温灾害。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拔节期至抽穗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这一时期小麦若发生冻害可能造成减产甚至绝产。与冻害对产量性状影响的复杂性相比,株高变化对冻害的响应最为一致和明显,因此本文将以株高为突破点。通过2013、2014和2016年低温霜冻试验,研究冬小麦发生霜冻时小麦冠层光谱变化特征与株高变化的关系,分别基于特定位置的光谱特征参数,基于波长组合的窄波段光谱指数和基于敏感光谱波段构建霜冻小麦株高模型,通过比较模型的Adj.R~2(调整R方)和RMSE(均方根误差)选择最优模型作为冬小麦霜冻株高变化模型。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雌雄蕊到药隔期是小麦幼穗发育的低温敏感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霜冻温度的降低株高逐渐降低,且株高的降低存在突变性。在雌雄蕊时期小麦株高降低的突变温度在-11℃左右,而到了药隔期,突变温度上升为-7℃。(2)霜冻小麦冠层光谱标准化反射率的变化规律:在可见光波段400-750 nm,反射率的值都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其中在540-550nm黄边范围内出现一个较小的反射峰,在近红外波段750-1300 nm,反射率曲线先后出现叁个峰;在短波红外波段1500-1769nm出现一个峰。(3)霜冻小麦冠层一阶微分光谱的变化规律:随着温度的降低,反射率值越低。在680nm左右是红光强烈吸收导致的红谷。在710-760nm波段范围内,开始出现红边效应,且随着温度降低,红边向短波方向移动即出现红边“蓝移”,温度越低反射率的值越小。(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1(2013试验)与试验2(2014试验)中混合样本中,株高变化率与λr(红边位置),SDr(红边面积),Dr(红边振幅),Dr_(min)(最小振幅),Dr/Dr_(min)(红边振幅/最小振幅),Dr/SDr(红边振幅/红边面积)共计6个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在试验3(2016试验)中,与株高达到显着相关的有2期试验敏感窄波段光谱指数有:SR_(555)(Simple Ratio 750/555),PSSR_a(Pigment specific simple ratio),TVI(Triangular vegetation index),SR_(735)(Simple Ratio 1075/735),RMCARI/ROSAVI(Ratio of revised MCARI/revised OSAVI),WI(Water index),SRWI(Simple ratio water index),SR_(1096)(Simple ratio1187/1096),NWI-1(Normalized water index-1),NWI-3(Normalized water index-3),AI(Aphid index),HI(Healthy index),共计12个。在株高与全波段光谱相关分析中,430~485nm,523~564nm,732~904nm,1123~1334nm与株高达到了极显着相关的水平(P<0.01),其中在762nm处达到极显着最大相关,相关系数为0.423。(5)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冬小麦晚霜冻株高变化模型,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的是用窄波段光谱指数构建的回归模型,模型Adj.R~2=0.581**,RMSE=5.393,参与建模的窄波段光谱指数是PSSR_a。(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孙彪彪[3](2013)在《脱锻炼期间樟子松茎叶生长和抗寒性对土壤霜冻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是华北北部的造林树种,亦适作园林绿化树种,抗寒性很强。通过对11年生樟子松实生苗进行3个土壤温度处理:延迟土壤霜冻处理(在2011年9月保持地面无任何覆盖,到2012年3月进行覆盖隔热材料)、除雪处理(从2011年9月至试验结束保持地面无任何覆盖)和对照处理(保持自然状态),研究在脱锻炼期间(2012年3月至6月)樟子松对土壤霜冻的胁迫响应。用电阻抗图谱法(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测定了茎和针叶的抗寒性;观察记录了脱锻炼期间芽萌发、新枝粗度和长度生长、新叶长度生长;测定了茎和针叶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丙二醛及含水量;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旨在研究樟子松在遭受土壤霜冻情况下,通过电阻抗技术检测、评价樟子松抗寒性的变化规律,了解樟子松的生长和功能,有助于考虑土壤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制定适宜的造林计划以进行森林更新。主要结果如下:1、樟子松茎的电阻抗图谱在脱锻炼前期抗寒性强时是单弧,在后期抗寒性弱时是双弧。霜冻处理茎的电阻抗图谱出现双弧的时期早于其他处理。而针叶的电阻抗图谱形状在脱锻炼期间始终是单弧。2、樟子松在脱锻炼期间随着抗寒性的降低,针叶和茎的电阻抗图谱整体呈变小的趋势,在6月29日达到最小。霜冻处理针叶和茎的电阻抗图谱在4月6日与对照达到最大差异(P<0.01)。3、不同处理的樟子松的抗寒性随着脱锻炼的进程逐步下降。除雪处理针叶和茎的抗寒性在脱锻炼早期下降幅度最大。同一时期,霜冻处理针叶和茎的抗寒性大于其他处理,在4月份,霜冻处理茎的抗寒性和对照相差最大。4、脱锻炼期间,樟子松茎的电阻抗图谱参数高频电阻率r,低频电阻率r1,胞外电阻率re,胞内电阻率ri和弛豫时间τ1在脱锻炼期间大都呈下降的趋势。霜冻处理茎的电阻抗参数r,r1,re,ri和τ1都显着性大于对照(P<0.05)。针叶的电阻抗图谱参数变化呈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说明茎的电阻抗图谱参数更适合作为测定樟子松抗寒性的器官。5、霜冻处理造成新枝粗度、长度和新叶长度生长高峰期延迟,且霜冻处理造成新枝和新叶的生长量极显着小于对照(P<0.001)。6、新枝粗度、长度和新叶长度的生长与土壤20cm深度的积温(≥0℃)有较高的一元线性相关性。霜冻处理的新枝粗度和长度生长与积温的相关性比对照和除雪处理低。其中新叶的生长与积温的相关性大于茎的。7、除雪和霜冻处理茎的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4、5月份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不同处理针叶可溶性糖、淀粉含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8、除雪和霜冻处理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在6月7日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5-28)
霜冻胁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冬小麦晚霜冻害是指由寒冷季节向温暖季节过度时,大幅降温使植株体温降到冰点以下,冬小麦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低温灾害。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拔节期至抽穗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这一时期小麦若发生冻害可能造成减产甚至绝产。与冻害对产量性状影响的复杂性相比,株高变化对冻害的响应最为一致和明显,因此本文将以株高为突破点。通过2013、2014和2016年低温霜冻试验,研究冬小麦发生霜冻时小麦冠层光谱变化特征与株高变化的关系,分别基于特定位置的光谱特征参数,基于波长组合的窄波段光谱指数和基于敏感光谱波段构建霜冻小麦株高模型,通过比较模型的Adj.R~2(调整R方)和RMSE(均方根误差)选择最优模型作为冬小麦霜冻株高变化模型。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雌雄蕊到药隔期是小麦幼穗发育的低温敏感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霜冻温度的降低株高逐渐降低,且株高的降低存在突变性。在雌雄蕊时期小麦株高降低的突变温度在-11℃左右,而到了药隔期,突变温度上升为-7℃。(2)霜冻小麦冠层光谱标准化反射率的变化规律:在可见光波段400-750 nm,反射率的值都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其中在540-550nm黄边范围内出现一个较小的反射峰,在近红外波段750-1300 nm,反射率曲线先后出现叁个峰;在短波红外波段1500-1769nm出现一个峰。(3)霜冻小麦冠层一阶微分光谱的变化规律:随着温度的降低,反射率值越低。在680nm左右是红光强烈吸收导致的红谷。在710-760nm波段范围内,开始出现红边效应,且随着温度降低,红边向短波方向移动即出现红边“蓝移”,温度越低反射率的值越小。(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1(2013试验)与试验2(2014试验)中混合样本中,株高变化率与λr(红边位置),SDr(红边面积),Dr(红边振幅),Dr_(min)(最小振幅),Dr/Dr_(min)(红边振幅/最小振幅),Dr/SDr(红边振幅/红边面积)共计6个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在试验3(2016试验)中,与株高达到显着相关的有2期试验敏感窄波段光谱指数有:SR_(555)(Simple Ratio 750/555),PSSR_a(Pigment specific simple ratio),TVI(Triangular vegetation index),SR_(735)(Simple Ratio 1075/735),RMCARI/ROSAVI(Ratio of revised MCARI/revised OSAVI),WI(Water index),SRWI(Simple ratio water index),SR_(1096)(Simple ratio1187/1096),NWI-1(Normalized water index-1),NWI-3(Normalized water index-3),AI(Aphid index),HI(Healthy index),共计12个。在株高与全波段光谱相关分析中,430~485nm,523~564nm,732~904nm,1123~1334nm与株高达到了极显着相关的水平(P<0.01),其中在762nm处达到极显着最大相关,相关系数为0.423。(5)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冬小麦晚霜冻株高变化模型,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的是用窄波段光谱指数构建的回归模型,模型Adj.R~2=0.581**,RMSE=5.393,参与建模的窄波段光谱指数是PSSR_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霜冻胁迫论文参考文献
[1].武永峰,胡新,任德超,史萍,游松财.晚霜冻胁迫后冬小麦株高降低及其与籽粒产量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18
[2].史萍.晚霜冻胁迫下冬小麦株高变化与冠层光谱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3].孙彪彪.脱锻炼期间樟子松茎叶生长和抗寒性对土壤霜冻胁迫的响应[D].河北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