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图书馆分馆昨天正式开馆(论文文献综述)
益欣妍[1](2021)在《加布里埃尔·诺德的图书馆学思想与贡献》文中提出加布里埃尔·诺德在1627年创作的《关于创建图书馆的建议》一书被看作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于图书馆管理的学术着作,是最早的图书馆学概论,因此他被西方誉为“图书馆学之父”。《关于创建图书馆的建议》是加布里埃尔·诺德吸取前人理论思想并结合个人工作经验撰写而成,中心内容则是如何为特权阶级建设和管理一座富有的私藏图书馆。该书成为他日后管理马萨林图书馆的行动指南,并使马萨林图书馆一跃成为当代欧洲最佳学术图书馆。加布里埃尔·诺德的图书馆学思想以及他在图书馆任职期间的实践操作对后世学者研究图书馆的运营模式和图书馆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等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对加布里埃尔·诺德生平、着作、图书馆学思想以及对图书馆学研究所作贡献的概述,阐明加布里埃尔·诺德在图书馆学形成、图书馆学人才培养以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图书馆学理论的认识,丰富对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并在过程中理清西方图书馆学史的发展脉络,加强国内对西方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力度,为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添砖加瓦。第一部分阐述加布里埃尔·诺德的生平概况(即出身、从事职业以及阶段贡献),并对国内外图书馆学界众多学者提及加布里埃尔·诺德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可以发现相关文献研究趋势主要倾向于对加布里埃尔·诺德生平贡献的评价以及部分图书馆学思想在当代的延伸与应用;在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文章第二部分将探寻加布里埃尔·诺德图书馆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历史背景主要包括西方14世纪到18世纪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理论来源主要是跨学科理论思想的引用和发展;第三部分对加布里埃尔·诺德所着的《关于创建图书馆的建议》一书进行可视化分析,提炼总结出加布里埃尔·诺德主要的图书馆学思想。其思想落实在马萨林图书馆的建设管理上,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四部分通过列举克劳德·克莱门特、约翰·杜里以及戈特弗尔德·威廉·莱布尼茨三位学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加布里埃尔·诺德的学术思想,以此论证他在图书馆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基于前文,第五部分着重探讨加布里埃尔·诺德对我国当前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历史价值。加布里埃尔·诺德深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思想解放的影响,学者们可以通过他的笔触对17世纪法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图书馆事业开展研究。加布里埃尔·诺德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近代图书建设的全部重要环节,将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后世图书馆学家的图书馆研究树立了典范。
郑丽颖[2](2021)在《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文中研究说明1883-1903年,俄国人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彼得罗夫斯基(Н.Ф.Петровский,1837-1908)任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期间,利用自己的外交身份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考察和古文献文物收集工作。他是最早对喀什古城作出研究、最早进行南疆古代手稿收集的欧洲官员,所获收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语言丰富、内容重要、涵盖面宽。无论是梵文手稿,还是其他未定名手稿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立了完整的古文书搜集网络,完成了中国南疆考古地图的绘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法国探险家伯希等欧洲探险队提供了往来便利和协助。利用哥萨克骑兵每月往来奥什和喀什的便利条件,彼得罗夫斯基轻而易举将古文献文物经中亚大铁路运回俄国,使俄国成为西域古文献艺术品重要收藏地之一。在沙皇政府和俄国半学术组织的指令下,彼得罗夫斯基总领事作为古文书发出者与古文书接收者俄国科学院院士罗曾、古文书研究者奥登堡院士三者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西域古文书收集研究网络,并在英俄考古之争中保持明显优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有梵文文献、印度文献、藏文文献、吐火罗文文献等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文物计3000余件,最早的文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手稿及残片总数7000余件,含梵语、佉卢文、婆罗谜文和未比定写本,造成了我国珍贵收稿文物的大量流失。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古文献档案馆、俄罗斯地理协会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档案馆、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所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给俄国外交部官员、俄国军官、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家、地理学家的信函及密件200余封、俄国探险家考察报告、俄国皇家科学院会议纪要、彼得罗夫斯基发表在皇家考古协会学报上的考察报告等原版资料。文中所用外文史料不仅丰富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对研究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中俄关系及我国南疆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栾晶晶[3](2020)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管理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弘扬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等职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然而,现代信息环境的改变、网络阅读风潮的兴起,使图书馆传统服务受到冲击。24小时自助图书馆作为图书馆服务的有效延伸,打破了来自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图书馆服务形式的自我创新与自我完善,有利于推进全民阅读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文首先介绍了自助图书馆产生的背景,阐释了自助图书馆的功能结构及发展优势;其次,选取了深圳、武汉、合肥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自助图书馆建设运营的调研,概述了我国自助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总结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基于统计学方法,对自助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自助图书馆发展的因素划分成为服务内容、服务便捷性、服务效率三个维度,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三个影响因素对自助图书馆发展的具体影响效果;最后,基于我国自助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关于效益、资源配置、布点规划、物流管理、技术进步五个方面的发展对策,针对自助图书馆运行中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型自助图书馆的构想,进一步优化自助图书馆的结构设置和服务系统,提升用户体验,推动自助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图19表15参97
郭玲[4](2020)在《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以C县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为了更好推动公共文化、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相继出台实施,对公共图书馆在立法上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在我国,基层图书馆一般是指县以下的公共图书馆,在数量上具有绝对性优势,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深刻影响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发展规律的分析,总结、提炼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和解决公共图书馆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传统图书馆转型至复合型图书馆,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是图书馆的当务之急。基层图书馆在我国发展现状不一,或多或少的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基层图书馆一般都是由政府主办的,受政府行为影响巨大。如何更好发挥基层图书馆的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是每一座基层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根据全国第六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显示,全国共有969个县级以上国家一级图书馆,519个县级以上国家二级图书馆,1034个县级以上国家三级图书馆。C县位居全国百强县,而C县图书馆却仅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不能与综合实力发展相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不能较好的满足。C县图书馆建馆初期是按照高标准打造的,但是一路发展缓慢,甚至于被兄弟图书馆远远抛在后边,很大的原因是认识不足,固守成规,没有让图书馆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笔者针对C县图书馆服务读者情况做了一份调查,调查数据综合分析显示,C县图书馆场馆不足,功能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场馆面积受限,图书上架种类不足,活动种类不足,不能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有限,不能更好解决读者疑问。主要问题是:图书馆运行经费紧张,场馆建设缓慢;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待拓展;未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服务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与地方政府认识不足,发挥其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作用不够,文化服务多元化对图书馆的冲击,服务方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从业人员观念滞后等有关。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建立有效政府主导,可以更好保障图书馆快速地高质量发展。保障图书馆服务场馆等设施设备建设,制定并完善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规范图书馆总分馆运行。保障图书馆正常运营的经费投入。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样化、便利化的图书文化服务。要多方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中,加强志愿者队伍培训与服务。因时制宜,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三是强化镇村图书分馆(室)建设。强化场馆、图书文献、队伍建设,加强建设指导。四是强化自身建设,提高图书馆馆员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图书馆员自身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善服务,提高读者参与积极性。C县图书馆的问题在其他基层图书馆不一定都存在,但是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国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更好的发展。
邢雪莹[5](2020)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以山东Z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公民物质条件有了质的飞跃,物质层次的满足使得公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凸显,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直接关系到公民精神文化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因此,更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才能适应公民需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主体是政府,科学、有效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满足公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建设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标准公共文化供给的服务型政府,确保公众享受文化的权利。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环节中存在的供需不均衡、供给效率低、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需要基层政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来解决,针对基层公众不同层次的文化诉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本文以山东Z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供求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治理理论等理论依据,使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作为分析方法,对Z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行了研究。在总结Z县公共文化服务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Z县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政府主导的供给模式较单一、供给效能偏低、供给不均衡、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结构失衡、文化人才体系不健全等。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得出结论为:供给主体定位的不准确、文化服务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文化服务领域财政投入不足、政府决策与公众需求不匹配、政府对人才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等。最后,通过以上部分的分析,提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提升路径,具体包括: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供给主体体制、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评估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筹集机制、构建科学县域内文化服务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体系建设。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能够为我国其他基层地区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上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提升基层公共文化供给的整体水平。
张景璇[6](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伴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方针的提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转向提高物质环境品质,使得大学校园不仅可以展现高校办学水平和文化特色,还可以同时完成环境育人的实践。在经历世纪之交的大学校园建设热潮后,千校一面、文化底蕴缺失、文化氛围淡薄等校园物质环境问题逐渐浮现,形成了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困境,因此,如何进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实地和文献调研,梳理了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经验及现存问题,并在建立针对性的理论模型后,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首先,本文明晰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回溯其变迁的历史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和规划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梳理各时期中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模式。其次,本文选取8所大学12个校园作为实地调研对象,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等方法,对校园规划格局、校园建筑,景观标识、校园文化氛围等进行深入考察,再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对当下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现存问题进行整合与归纳。接着,本文针对“文化”用于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确定探讨的校园文化要素,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间的联系方式,从而建构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理论模型。最后,在前期调研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文化实践和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基于文化传承,提出传承地域文化景观和校园历史文化景观的策略;基于文化实践,提出契合学生活动模式场景、契合教学活动场景、策划交往活动场景、契合及策划文娱活动场景的策略;基于文化发展,提出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提升校园空间文化品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全文约78000字,图184幅,表格29个。
杜江[7](2020)在《《申报》社会教育新闻研究(1927-1937)》文中提出新闻具有社会教育的价值,社会教育借助新闻的形式。本文以近代《申报》社会教育新闻为研究对象,以1927—1937年为研究时段,对《申报》社会教育新闻视野下的社会教育设施和社会教育工作方面的报道进行了梳理。在剖析《申报》社会教育新闻所具有的鲜明社会教育示范性,积极的社会教育舆论、丰富的社会教育内容等特点的基础上,对社会教育设施中的民众教育馆、平民学校、民众学校、图书馆、博物馆、讲习所、讲习会;社会教育工作中的识字教育,生计教育,社会体育,电化教育等的内容、功用与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研究。进一步剖析了《申报》社会教育新闻的教育史料价值、教育史学术价值、教育史研究价值。《申报》视野下的民众教育馆“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民众学校“社会教育的基本组织”,图书馆“公共社会教育中心”,博物馆“公共文化中心”,讲习所“公共宣传的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设施不断扩充;识字教育,生计教育,社会体育,电化教育等各种社会教育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丰富了社会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并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积极引导社会教育舆论,有利地促进了社会教育发展。《申报》作为社会教育历史的见证者,社会教育传播的重要信息载体,社会教育成功经验传承的历史依据,客观地记录了社会教育发展的进程。为我们探究社会教育发展拓宽了研究视野,拓展了教育史研究领域。同时,《申报》社会教育新闻报道的理念与形式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新闻报道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阿依古则力·如孜[8](2019)在《乌鲁木齐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公共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世代相传的结晶。加快发展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可以借助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在改善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和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公共文化的首要目标。近年来,在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的公共文化事业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文化氛围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了解到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的建设管理的现状,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投资主体较单一,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公共文化事业人才缺乏,数字化设施不足、数字化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经过深入研究,从缺乏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重视程度不够,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体系建设滞后,公共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理解和关注不足的角度讨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通过国内其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借鉴和文献研究,提出了建立有效的供需反馈机制并注重合理规划,建立政府资金保障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乌鲁木齐市文化设施管理水平。
刘鹏[9](2019)在《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的后期(1945-1951)事业与终结——以国家图书馆档案为中心》文中认为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全面抗战爆发的特殊背景下,共同成立的以征集、保存、整理中日战事史料为主要工作的学术组织。抗战胜利后,这一组织先后成为北平图书馆及北京图书馆的内设机构,继续存在。但因为时局变化、经费不足和人员短缺,尤其是抗战主题热度的消退,这一机构在经历了1945年至1947年的复员与北返、1947年至1949年的恢复与停顿,1949年至1951年的维持与隐退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于1951年11月正式结束。数十份国家图书馆档案记录了这一历史。
刘晓霞[10](2019)在《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传教士在上海建立第一所近代图书馆开始,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上海密切相关。以上海为中心传播近代公共图书馆思想,开始新式分类法、卡片目录、巡回文库、邮借服务等新式管理方法与服务方式的实践。本文在对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及其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按照时代发展的先后顺序,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阐释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历程,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公立图书馆和社会力量创办的私立图书馆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多案例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研究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的变化。我国的藏书机构由来已久,但“图书馆”却是一个舶来品,它的产生伴随着古代藏书楼的衰落与近代西方图书馆思想在国内的传播。本章分析了清末战乱和封建社会解体致使藏书楼的衰落,而西方传教士对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传播及在国内的实践、早期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和创建图书馆的初步尝试所引发的近代图书馆的诞生。主要表现在由藏书楼的重藏轻用到图书馆的公开开放,馆藏也由四书五经的典籍收藏向通俗性、实用性等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内容转变。图书馆不仅保留了藏书楼的文献与文化保存功能,更注重公开、公用。第二章研究初创时期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这其中主要有外侨和上海文化精英及官商作为首批创建人的努力,外侨创建了上海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并在国内传播了西方近代公共图书思想,但其影响有限,仅在外侨社会。而文化精英和官商所创建的图书馆真正为国人服务,在上海产生了较大影响。初创时期的上海近代图书馆服务主要表现为对公众开放,变重藏为重用,从馆藏内容、规章制度、文献组织方式、服务方法等各方面体现图书馆的开放姿态;从藏书楼关注藏书本身转向关注读者,各个类型的图书馆开始从读者角度出发思考图书馆的运作与发展,与读者相关的服务在逐步发展。虽然存在服务内容单一,空间有限等不足,但整体而言,起点较高。第三章论述民国成立至“八·一三”之间上海近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这一阶段是上海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期。本文对这一时期的图书馆进行详细统计,得出期间先后创建图书馆330余所。并分阶段对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重点研究了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全面展开,基础到馆借阅服务和延伸至馆外的邮借、巡回文库、分馆、送书上门、续借、预约、馆际互借等服务相互补充,构成图书馆服务网络,并利用馆藏和馆员的专业知识开始开展参考咨询和阅读推广服务。第二是公共文化展览成为图书馆界的主要文化活动之一,展览内容和主题多元化,充分显示展览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作用。第三是文化演讲服务成为图书馆的一种时尚,彰显图书馆的文化地位和图书馆为吸引读者、提升社会知名度而做的努力。第四章,抗战期间和战后上海近代图书馆艰难的公共文化服务。陈述“一·二八”事变对东方图书馆的毁灭,“八·一三”对上海近代图书馆的严重破坏。研究抗战期间图书馆界的抗日救亡及对文献的保护,分析其公共阅览服务与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并研究战后图书馆所形成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学术研究服务及为迎接上海解放所作的努力。第五章,对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以公立图书馆中工部局公共图书馆和上海市图书馆为代表,私立图书馆中的上海通信图书馆和申报流通图书馆为代表,概述其创办和发展过程,详述其服务,并对服务成效作简要评述。最后对四个案例加以比较分析。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上海近代图书馆百年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现今图书馆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启示。本研究发现: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该过程融合了时代发展特色,具有较为典型的时代特征;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中公共图书馆缺失,以社会力量创办的私立图书馆为主。私立图书馆承担了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直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图书馆方才出现并发挥一定作用,战后才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社会公众对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始终发挥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从图书馆建设方式来看,社会捐助在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上海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来看,上海近代图书馆均各有不同,总体上呈现出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的发展趋势,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上海近代图书馆的诸多服务理念与服务举措较为先进,是上海图书馆事业繁荣发达的标志,也是图书馆人职业精神的体现和勇于追求的成果。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图书馆界正在热烈探讨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研究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展现上海近代图书馆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展示随着时代发展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变化与进展,总结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取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相关启示,这对于当代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让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喜爱的公共文化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此,与以往仅关注上海近代个别图书馆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首次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系统研究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力求全面展示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不但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状况,弥补学术界对于上海近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从中获取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相关启示,指导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家图书馆分馆昨天正式开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图书馆分馆昨天正式开馆(论文提纲范文)
(1)加布里埃尔·诺德的图书馆学思想与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诺德的生平简况 |
1.1.2 诺德的学术生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主题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主题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诺德图书馆学思想的形成基础 |
2.1 诺德图书馆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2.1.1 文艺复兴 |
2.1.2 启蒙运动 |
2.2 诺德图书馆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
2.2.1 哲学理论 |
2.2.2 建筑学理论 |
第三章 诺德图书馆学思想及其实践 |
3.1 诺德图书馆学思想的阐述 |
3.1.1 系统论述了近代图书建设的全部重要环节 |
3.1.2 建立图书馆的目的 |
3.1.3 建设好图书馆的保障措施 |
3.1.4 确定书籍的数量与质量 |
3.1.5 馆藏书籍的排架 |
3.1.6 图书馆的环境与装饰 |
3.2 诺德图书馆学思想的实践过程 |
3.3 诺德图书馆学思想进行实践检验的价值 |
第四章 诺德图书馆学思想的传承 |
4.1 克劳德·克莱门特的传承 |
4.2 约翰·杜里的传承 |
4.3 戈特弗尔德·威廉·莱布尼茨的传承 |
4.4 小结 |
第五章 诺德图书馆学思想对我国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启示 |
5.1 对图书馆服务管理的启示 |
5.2 对图书馆人才培养的启示 |
5.3 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启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旨趣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史料概述 |
第一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动机研究 |
第一节 从塔什干到喀什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的“学者”身份 |
第三节 俄国学术组织的指令 |
一、时代背景 |
二、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科学院联系的建立 |
三、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考古协会的“合作” |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协助 |
五、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委员会的联系 |
小结 |
第二章 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考察活动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及其周边古迹的考察 |
一、彼得罗夫斯基对三仙洞石窟的考察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古城的定义及“鸽子窝”废墟的考察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汗诺依古城遗址的考察 |
四、小结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库车、库尔勒收获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
一、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和莎车发现的古币及研究 |
二、彼得罗夫斯基在库车的发现 |
三、彼得罗夫斯基在库尔勒等地的发现 |
四、小结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和田收集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币及文物 |
二、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AI写作本 |
小结 |
第三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探险队的协助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协助 |
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具有地理考察和军事探察双重特性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地理考察的协助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政治探察的情报协助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格鲁姆·格尔日麦洛的协助 |
一、探险目的 |
二、探险经费来源 |
三、非法入境 |
四、彼得罗夫斯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
五、结语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及评价 |
一、格罗姆切夫斯基——英俄大角逐的重要参与者 |
二、格罗姆切夫斯基访问坎巨提的过程及结果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 |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三次亚洲考察的评价 |
小结 |
第四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欧洲探险家的协助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和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死因的追查 |
一、杜特雷依探险队的新疆考察 |
二、各国政府和探险家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调查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追查 |
四、彼得罗夫斯基为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树碑 |
五、小结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协助及评价 |
一、与彼得罗夫斯基的初次见面 |
二、1894-1902 年间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的多次协助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评价 |
四、小结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坦因的协助 |
小结 |
第五章 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学者关于新疆考察的讨论 |
第一节 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的指导 |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罗曾交往的建立——新疆古AI写作本和文物流失的开始 |
二、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喀什周边考察的指导 |
三、罗曾与彼得罗夫斯基里应外合应对英俄考古竞争 |
四、小结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与奥登堡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
一、奥登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佛学研究集大成者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寄给奥登堡的新疆收集品及二人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
三、关于库车考察方案的探讨 |
四、关于俄国委员会新疆考察方案的探讨 |
五、结语 |
第三节 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
一、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
二、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梵语文献的研究 |
三、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代手稿的语言鉴定 |
四、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佛教手稿的确定及研究 |
五、未完待续工作 |
小结 |
第六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俄考古之争 |
第一节 英俄在新疆的考古之争——以彼得罗夫斯基书信为中心 |
一、国家为支撑的考古竞争 |
二、保尔获得库车梵文写本——英俄古文书竞争的催化剂 |
三、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的古文书收集 |
四、英俄对中国新疆古文书的研究 |
五、影响 |
六、小结 |
第二节 伊斯拉姆·阿訇伪造“未知文字”古文书再考 |
一、伪造古文书的出现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
三、斯坦因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
四、结论 |
小结 |
第七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特点、影响及其手稿收集品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新疆考察活动的特点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影响 |
一、打开了欧洲探险家新疆研究的大门 |
二、开启了俄国探险家新疆探险的新纪元 |
三、掀起了俄国外交官员收集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
四、造成了我国珍贵文书文物的大量外流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手稿收集品的价值 |
一、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的佛教手稿 |
二、其他未知语言古代手稿 |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24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管理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2 自助图书馆理论研究 |
2.1 自助图书馆定义 |
2.2 自助图书馆产生背景 |
2.2.1 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
2.2.2 国外实践情况 |
2.2.3 国内实践情况 |
2.3 自助图书馆的功能结构 |
2.3.1 自助图书馆服务机系统 |
2.3.2 自助图书馆监控中心系统 |
2.3.3 自助图书馆物流管理系统 |
2.4 自助图书馆的发展优势 |
2.4.1 自助图书馆发展的理论基础 |
2.4.2 自助图书馆系统的功能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3 自助图书馆建设现状研究 |
3.1 文献研究 |
3.2 案例研究 |
3.2.1 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 |
3.2.2 武汉24小时自助图书馆 |
3.2.3 合肥24小时自助图书馆 |
3.2.4 自助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 |
3.3 实证研究 |
3.3.1 研究模型构建 |
3.3.2 实证分析 |
3.3.3 自助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自助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
4.1 效益方面 |
4.2 资源配置方面 |
4.3 布点规划方面 |
4.4 物流管理方面 |
4.5 技术进步方面 |
4.5.1 硬件设计 |
4.5.2 二维码 |
4.5.3 手机软件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以C县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基本概念 |
2.1.1 公共文化服务 |
2.1.2 公共图书馆 |
2.1.3 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联系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理论的应用 |
3 C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
3.1 C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成绩 |
3.1.1 以人为本,开展阵地服务 |
3.1.2 拓展平台,延伸阅读窗口 |
3.2 C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3.2.1 运行经费紧张,场馆建设缓慢 |
3.2.2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
3.2.3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较差 |
3.2.4 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服务水平较低 |
4 C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1 政府未充分发挥其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
4.2 文化服务多元化对图书馆的冲击 |
4.3 图书馆业务建设滞后对读者吸引不足 |
4.4 从业人员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
5 提升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 |
5.1 建立有效政府主导 |
5.1.1 保障图书馆服务场馆等设施设备建设 |
5.1.2 保障图书馆正常运行的经费投入 |
5.2 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
5.2.1 加强与社会资源合作 |
5.2.2 加强志愿者队伍培训与服务 |
5.2.3 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 |
5.3 强化镇村图书分馆(室)建设 |
5.3.1 强化场馆建设 |
5.3.2 强化图书文献建设 |
5.3.3 加强队伍建设 |
5.3.4 加强建设指导 |
5.4 提高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 |
5.4.1 改善服务,提高读者参与积极性 |
5.4.2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图书馆员服务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以山东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5 写作框架和创新之处 |
1.5.1 写作框架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相关核心概念 |
2.1.1 公共文化 |
2.1.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2.1.3 基层政府 |
2.1.4 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2.2 相关理论 |
2.2.1 供求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治理理论 |
第三章 Z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
3.1 Z县基本概况 |
3.2 Z县公共文化供给改革进程 |
3.3 Z县公共文化供给服务改革取得的成效 |
3.3.1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
3.3.2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越来越广泛 |
3.3.3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不断增多 |
3.3.4 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引领作用逐渐突显 |
第四章 Z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Z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4.1.1 以政府主导的供给模式较单一,多元供给主体缺失 |
4.1.2 文化服务供给效能偏低,对公众缺乏足够吸引力 |
4.1.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区域城乡间差异较大 |
4.1.4 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结构失衡,有效供给不足 |
4.1.5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体系不健全,人才专业度偏低 |
4.2 Z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与其他供给主体定位模糊,权责不清 |
4.2.2 文化服务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 |
4.2.3 对文化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 |
4.2.4 政府决策与公众需求不匹配,有效沟通不足 |
4.2.5 政府对人才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
第五章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提升路径 |
5.1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理念 |
5.2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供给主体体制 |
5.2.1 明确政府供给主体定位 |
5.2.2 增强企业提供文化供给的社会责任感 |
5.2.3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供给 |
5.3 主动适应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构建科学县域内文化服务机制 |
5.3.1 构架公共文化供给机制,提升居民文化水平 |
5.3.2 完善公共文化的选择机制,满足居民文化需求 |
5.3.3 建立公共文化孵化机制,打造县域文化品牌 |
5.4 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评估机制 |
5.5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筹集机制 |
5.5.1 加强基层政府财政投入 |
5.5.2 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 |
5.6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5.6.1 加强对公共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 |
5.6.2 加强人才队伍规范化管理 |
5.6.3 加大对公共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二章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
2.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变迁 |
2.1.1 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
2.1.2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
2.1.3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 |
2.2 西方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
2.2.1 早期的大学校园——封闭式方院模式 |
2.2.2 近代大学校园——对称开放模式 |
2.2.3 现代大学校园——现代功能化模式 |
2.2.4 20 世纪60 年代后大学校园——综合交流模式 |
2.2.5 当代大学校园——特色高质模式 |
2.3 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
2.3.1 古代大学校园——书院模式 |
2.3.2 近代大学校园——中西融合模式 |
2.3.3 建国至文革前大学校园——苏联模式 |
2.3.4 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大学校园——无序模式 |
2.3.5 文革后至90 年代初的大学校园——兼容并蓄模式 |
2.3.6 90年代初至新世纪大学校园——巨型化多元化模式 |
2.4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的发展 |
2.4.1 无规划建设 |
2.4.2 静态规划建设 |
2.4.3 动态规划建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 |
3.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概述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内容 |
3.1.4 调研对象选取 |
3.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地调研(详见附录A) |
3.2.1 清华大学调研 |
3.2.2 武汉大学调研 |
3.2.3 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
3.2.4 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
3.2.5 烟台大学调研 |
3.2.6 厦门大学调研 |
3.2.7 北京大学调研 |
3.2.8 四川大学调研 |
3.2.9 实地调研小结 |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文献调研 |
3.3.1 文献调研内容 |
3.3.2 文献调研总结 |
3.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总结分析 |
3.4.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经验总结 |
3.4.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
4.1 阿摩斯·拉普卜特的“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
4.1.1 阿摩斯·拉普卜特解决研究难点的方法 |
4.1.2 “文化”的分解 |
4.1.3 文化与环境的联系 |
4.1.4 “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
4.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
4.2.1 校园文化的分解 |
4.2.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
4.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
4.3.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文化景观理论 |
4.3.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场景构成理论 |
4.3.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固定与半固定要素理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
5.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 |
5.1.1 传承地域文化景观 |
5.1.2 传承校园历史文化景观 |
5.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 |
5.2.1 契合校园内学生生活模式场景 |
5.2.2 契合校园内教学活动场景 |
5.2.3 契合校园内交往活动场景 |
5.2.4 契合及策划校园内文娱活动场景 |
5.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 |
5.3.1 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 |
5.3.2 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 |
6.1 项目概述 |
6.2 学校简介 |
6.2.1 学校概况 |
6.2.2 校园概况 |
6.3 校园文化 |
6.3.1 学校理念 |
6.3.2 校园历史文化 |
6.3.3 校园标识文化 |
6.3.4 校园文娱活动 |
6.3.5 地域文化 |
6.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4.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4.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4.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综述 |
7.2 研究成果 |
7.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7.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录A: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实地调研 |
1.清华大学调研 |
2.武汉大学调研 |
3.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
4.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
5.烟台大学调研 |
6.厦门大学调研 |
7.北京大学调研 |
8.四川大学调研 |
附录B: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问题提纲 |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1) |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
附录C: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
北京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 |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附录 图片来源 |
作者简介 |
(7)《申报》社会教育新闻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一)“开民智”:报章的社会教育意义 |
(二)“教育就是宣传” |
(三)“教育要大众化”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了解社会的“百科全书” |
2.实践意义:指导“社会改良”的钥匙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申报新闻 |
(二)社会教育 |
(三)社会教育新闻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社会教育新闻的研究成果 |
2.关于《申报》社会教育新闻的研究 |
四、研究途径与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新闻学的研究方法 |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申报》的新闻及社会教育新闻 |
一、《申报》新闻的特点 |
二、《申报》的教育新闻专刊 |
(一)教育新闻的背景 |
1.“开民智”的时代呼声 |
2.“唤起民众”的社会需要 |
3.“社会改良”的需求 |
(二)教育新闻的版面 |
1.发布教育信息、引导教育舆论 |
2.方便受众阅读、帮助读者理解 |
3.体现教育性、发挥教育作用 |
(三)教育新闻的特点 |
1.突显教育新闻的思想性 |
2.突显教育新闻的知识性 |
3.突显教育新闻的时效性 |
三、《申报》社会教育新闻的特点 |
(一)鲜明的社会教育示范 |
(二)积极的社会教育舆论 |
(三)丰富的社会教育内容 |
第三章 《申报》视野下的社会教育设施 |
一、民众教育馆 |
(一)民众教育馆:“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 |
(二)民众教育馆的功用:“组织与教育民众” |
1.民众教育馆的组织 |
2.民众教育馆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二、平民学校、民众学校 |
(一)民众学校:“社会教育的基本组织” |
1.宗旨 |
2.施教对象 |
3.课程与修业期限 |
4.学费 |
(二)民众学校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三、图书馆、博物馆 |
(一)图书馆:“公共社会教育中心” |
1.图书馆的规程 |
2.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特点 |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中心” |
1.博物馆的设立 |
2.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
四、讲习所、讲习会 |
(一)讲习所、讲习会:“公共宣传的场地” |
(二)讲习所、讲习会的发展 |
第四章 《申报》视野下的社会教育工作 |
一、识字教育 |
(一)识字教育的指向 |
(二)识字教育成效 |
二、生计教育 |
(一)农业、农民:“改善生活、振兴农业” |
(二)职业补习教育:“增进职业知识与技能” |
(三)残疾人教育:“增进生存幸福感” |
三、社会体育 |
(一)社会体育兴起的原因 |
(二)社会体育“强民健种”、“锻炼国民体魄” |
1.提倡国术“强民健种” |
2.普及社会体育“锻炼国民体魄” |
四、电化教育 |
(一)教育播音:“教育新工具” |
(二)电影教育:“教育利器” |
第五章 《申报》社会教育新闻的教育史价值 |
一、教育史料价值:见证、载体与传承 |
二、教育史学术价值:丰富教育形式,拓展学校效能 |
三、教育史研究价值:拓展学科研究领域,研究教育新闻史 |
四、《申报》社会教育新闻的现代教育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8)乌鲁木齐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公共文化 |
2.公共文化设施 |
(二)理论基础 |
1.公共产品理论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3.治理理论 |
(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1.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
2.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
3.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 |
4.文旅融合形势下,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
二、乌鲁木齐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现状 |
(一)乌鲁木齐市基本概况 |
(二)乌鲁木齐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基本情况 |
1.图书馆建设及服务情况 |
2.文化馆建设及服务情况 |
3.博物馆和纪念馆的建设和服务情况 |
(三)乌鲁木齐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基本情况 |
1.管理模式 |
2.人员配置 |
3.财政投入 |
三、乌鲁木齐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 |
2.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单一,投资不足 |
3.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滞后 |
4.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人才缺乏 |
5.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设施不足,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
(二)原因分析 |
1.有效的供需反馈机制缺失 |
2.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 |
3.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体系建设滞后 |
4.公共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 |
5.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
四、国内先进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经验借鉴 |
(一)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经验 |
1.政府设立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 |
2.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改革 |
(二)宁波市鄞州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经验 |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营管理模式 |
2.推进图书信息化工程建设 |
(三)对乌鲁木齐的启示 |
五、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有效的供需反馈机制,注重合理规划 |
1.建立完善的供需反馈机制,建设管理注重需求导向 |
2.科学规划,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均等化水平 |
(二)建立政府资金保障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
1.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财务保障体系 |
2.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三)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传统管理模式 |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管理者”转变成“参与者” |
2.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
(四)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机制 |
1.积极引入相关领域人才,注重现有人员培训 |
2.建立公共文化志愿者系统 |
(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设施建设,促进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设施建设 |
2.推动数字化平台建设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五、概念说明 |
第一章 从藏书楼向图书馆的变迁 |
第一节 藏书楼的衰落 |
一、战争对藏书楼的破坏 |
二、封建社会解体对藏书楼的冲击 |
第二节 近代图书馆的诞生 |
一、传教士对西方图书馆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
二、早期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 |
三、国人创建近代图书馆的初期尝试 |
第三节 从重藏轻用到公开开放 |
一、重藏轻用 |
二、从封闭到开放 |
三、从服务精英到服务公众 |
第二章 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初创 |
第一节 外侨创立的图书馆 |
一、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 |
二、“上海图书馆” |
三、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 |
四、圣约翰大学图书馆 |
第二节 文化精英和官商创建的图书馆 |
一、文化精英创建的图书馆 |
二、官商创办的图书馆 |
第三节 近代图书馆的早期公共文化服务 |
一、面向公众 |
二、拓展服务 |
第三章 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 |
第一节 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
一、图书馆建设的有利条件 |
二、图书馆建设的内容 |
三、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过程 |
第二节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
一、公共阅览的全面展开 |
二、公共文化展览遍地开花 |
三、文化演讲服务盛行 |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上海的图书馆事业 |
第一节 日军侵略对图书馆的破坏 |
一、“一·二八”事变与东方图书馆的损毁 |
二、抗日战争中图书馆的破产 |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 |
一、积极开展阅览服务 |
二、举办各种文化及学术活动 |
三、收集保存文献、保护传承文化 |
第三节 战后(1945-1949 年)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复兴 |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 |
二、学术研究服务 |
三、迎接服务新转型 |
第五章 图书馆服务特色个案研究 |
第一节 公立图书馆 |
一、专为英美外侨服务的工部局公共图书馆 |
二、为上海公众服务的上海市图书馆 |
第二节 社会力量创办的私立图书馆 |
一、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上海通信图书馆 |
二、为平民服务的申报流通图书馆 |
第三节 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国家图书馆分馆昨天正式开馆(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布里埃尔·诺德的图书馆学思想与贡献[D]. 益欣妍.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D]. 郑丽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3]24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管理的发展研究[D]. 栾晶晶.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4]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以C县图书馆为例[D]. 郭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5]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以山东Z县为例[D]. 邢雪莹. 济南大学, 2020(05)
- [6]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张景璇. 东南大学, 2020(01)
- [7]《申报》社会教育新闻研究(1927-1937)[D]. 杜江.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乌鲁木齐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研究[D]. 阿依古则力·如孜. 新疆大学, 2019(10)
- [9]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的后期(1945-1951)事业与终结——以国家图书馆档案为中心[J]. 刘鹏. 文献, 2019(03)
- [10]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研究[D]. 刘晓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