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文学的本质(“文学性”)问题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上,形成了三种研究思路:一是“求异”思路,二是“求同”思路,三是“提纯”思路。正是三种思路的交互作用,使得文学理论中对于“文学性”的界定始终处在一种不断变更的游移状态。在“求异思维”的导引之下,关于文学本质的传统研究思路着眼于寻求文学区别于其他领域的差异性特征,在总结归纳了文学的多重本质特性的同时,又常常由于对于文学特质的阐释和价值独断而陷入本质主义的陷阱。现代文论中形式主义对“文学性”的构建思路试图突破传统的“求异思维”,“面对现象本身”探索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内部规定性,在对于“文学性”的诗性探勘中务求精纯,但这种思路一方面陷入了语言论的过度精细分析,另一方面又由于切断了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巨大关联而失去了理论的张力与面向生活实践的理论活性。当代文论中“文学性蔓延”的理论意在避免传统研究思路的本质主义和现代形式主义对于社会人生的疏离,但在理论资源、语境判断、概念使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又存在明显的理论弊病。上述系统分析表明,关于文学本质(“文学性”)的研究需要在“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相互协调、“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相互砥砺中,寻求适合社会文化发展与时代文学要求的最佳答案。任何向一端的倾斜,都将导致理论自身的倾斜和理论话语合法性的丧失。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伊格尔顿与“文学的本质”[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自觉”[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06)
- [3].三千年文学史,百年人生情怀咏叹史!——关于文学生命本质的新思考[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 [4].以老舍《文学概论讲义》为例浅谈文学本体论意义[J]. 青年文学家 2016(29)
- [5].郭沫若谈文学的影响与创造[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