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

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

论文摘要

自1830年美国第一位传教士裨治文来华起,美国传教士开始了在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传教活动。为了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中国的基督教化”这一最高宗教目标,在传教过程中,部分美国传教士,如裨治文、伯驾、卫三畏、丁韪良、林乐知、明恩溥等,笔者在文中称之为“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他们突破了以往以教堂为中心的传教方式,利用报刊、出版等大众媒介传播方式进行宗教及文化传播,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传教士媒介话语空间,并在这一空间中建构了传教士媒介话语中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谱系,这一形象谱系的建构有助于美国传教士完成“基督教化中国”抱负的大众化、符号化表达。基于此,本文以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为研究对象,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形象学、符号学的相关方法与视角进行研究。本文在研究框架上引入传播学研究中马莱茨克提出的“大众传播场”的概念进行总体构架,主要将美国传教士进行的媒介传播活动放入传播场中,通过对传播情境、传播者、媒介结构、传播内容,以及受传者的反应等因素进行考察,对媒介形态下的美国传教士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进行研究,从而观察形象建构对于基督教符号体系在中国传播的路径,以及受众对于基督教符号体系的反应。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部分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对美国来华传教士进行大众媒介传播活动的传播情境进行了考察,包括美国来华传教士作为传播者所处的宗教社会背景,以及美国传教士在华进行传播的传播环境。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传教士携带基督教进入中国,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不同的宗教、社会、文化等因素形成了中美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由此形成了基督教在华传播的传播情境。传播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传教士的传播动机及行为,受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了传教士的传播途径、传播内容及传播效果,这两者构成了媒介传播活动的传播情境。第二章主要对传播者即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进行了考察,主要对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及传教活动的规模、媒介传播的动机、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的群体认同因素、作为形象建构者的条件,以及群体自画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作为传播者的美国传教士群体的上述因素的分析,传教士的思想、传教士建构的形象以及形象符号的象征意义就可以得到很好地破译。第三章主要对传教士使用的大众传播的媒介工具进行考察,具体对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形成的媒介结构、媒介内容、规模以及由此形成的传教士媒介话语空间等因素进行分析。19世纪美国传教士利用大众媒介工具进行传播具有革新意义。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使传教活动从以教堂为中心的小众传播转向以报刊为媒介的大众传播,从而使基督教这样一种异质文化符号体系进入到了中国社会的“意见的市场”之中,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也因此发生变化。第四、五章主要考察了媒介传播的传播内容,具体对传教士在媒介话语空间中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以及其形象建构的符号意义进行分析。传教士通过不同的精神形象、宗教形象、社会形象、道德形象、教育形象、女性形象、政治形象的呈现,建构了以“否定中国”为特征的中国形象,以及作为基督教模范社会的美国形象。这种二元化的话语建构实际上是以美好的美国形象裹包的“基督教符号体系”瓦解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符号体系。因此,从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传教士媒介话语中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承载着一套“形象符号”和“符号秩序”,体现着传教士对于中国社会进行“精神征服”的目标,承载着美国传教士“基督教化中国”的抱负。第六章主要考察了作为传播客体的中国民众对于传教士推进的形象符号及基督教符号体系的反应。面对基督教这一异质符号体系的传播,中国民间社会采取了“民间传言”的符号方式对基督教进行扭曲、排斥;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则采取了理性的态度,对传教士建构的基督教符号体系进行选择性接受,即摒弃了基督教核心符号,根据自己的价值及需求,选择性接受了裹包其上的文化、制度、教育、科技等层面的形象符号。结论部分结合本文设计的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与传播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的研究模型,通过对19世纪美国传教士进行的媒介传播活动的以上要素进行考察,本文得出结论:19世纪美国传教士推进的基督教符号体系并未实现预期传播效果。虽然部分符号被晚清知识分子选择性接受,但其核心符号并没有深入到中国社会与文化肌理中去,它始终作为一种“异在化”的符号方式出现在中国传统符号秩序之中。然而,基督教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努力并未结束,其效果或许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才见分晓。本文选择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还在于观察19世纪两种异质性的符号体系相遇时,传播者如何根据现实的传播情境选择有针对性的传播途径,进行新的符号体系的建构与传播?新的符号体系在当地推进的轨迹是怎样的?本地受传者对于异质性符号体系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些问题对于当下理解、处理不同符号体系之间的冲突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
  •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素材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四、本文创新点及解决的问题
  • 第一章 美国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传播情境分析
  •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海外传教的背景分析
  • 一、美国传教士海外传教的宗教背景
  • 二、美国传教士海外传教的神学根基
  • 三、美国传教士海外传教的社会环境
  •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华的传播情境分析
  • 一、美国传教士在华所处的宗教政策环境
  • 二、美国传教士在华的社会文化背景
  • 三、新教与天主教在华的竞争态势
  • 第二章 神圣与世俗:媒介形态下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
  • 第一节 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动机与形成
  • 一、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差会及传教规模
  • 二、美国来华传教士进行媒介传播活动的动机
  • 三、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认同因素
  • 第二节 成为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的塑造者与传播者
  • 一、成为中国形象的建构者与传播者
  • 二、成为美国形象的建构者与传播者
  • 第三节 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自画像
  • 一、十字架精神的传承者
  • 二、虔诚的救助者形象
  • 第三章 媒介结构、规模及影响:美国来华传教士媒介话语空间的形成
  •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建构与传播中国形象的媒介平台
  • 一、英文报刊作为形象传播的媒介
  • 二、传教士关于中国的综合性著作
  •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建构与传播美国形象的媒介平台
  • 一、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
  • 二、美国传教士撰写的关于美国的著作
  • 第三节 美国传教士媒介话语空间的形成
  • 第四章 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美国传教士媒介话语中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
  •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媒介话语中的中国形象:他者的话语虚构
  • 一、偶像崇拜与迷信:中国人的精神形象
  • 二、从诗意的消失到颓败社会的形塑:中国的社会形象
  • 三、从败坏的德行到卑劣的族性:中国的道德形象
  • 四、创造力的禁锢者:中国的教育形象
  • 五、被桎梏的女性:中国女性及家庭伦理形象
  • 六、专制制度的代言人:中国的政治形象
  •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媒介话语中的美国形象:“模范社会”的形塑
  • 一、上帝灵光下的救赎:基督教形象的形塑
  • 二、“基督教为格致之源”:美国的科技形象
  • 三、先进教育模式的代表:美国的教育形象
  • 四、被释放的女性:美国的家庭伦理形象
  • 五、自由与民主的国度:美国的政治形象
  • 第五章 形象的符号解读:从形象符号的建构到基督教符号秩序的推进
  •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话语结构的二元化建构
  • 一、历史维度:以西方进步历史观为标准的话语结构
  • 二、价值维度:以基督教信仰作为评判标准的话语结构
  • 第二节 形象的符号象征意义(一):对中国传统符号秩序的冲击
  • 一、打破传统习俗的符号象征意义:对生活秩序的冲击
  • 二、打破儒家之“爱”与“孝”的符号象征意义:对伦理秩序的冲击
  • 三、打破宗法等级结构的符号象征意义:对政治秩序的冲击
  • 第三节 形象的符号象征意义(二):基督教符号秩序的建构与推进
  • 一、个体生命的救赎意义的延伸:从心灵的抵达到道德的更新
  • 二、基督教秩序观的推进:从个体秩序到群体秩序的构想
  • 三、基督教社会的示范作用:传教士对晚清社会的“文明化”虚构
  • 第六章 排拒与动摇:中国社会对于传教士建构的形象符号体系的反应
  • 第一节 被扭曲的符号:中国社会对于形象符号体系的抵制
  • 一、民间传言的符号方式:民间社会对于基督教的形象贬抑
  • 二、暴力的符号方式:清末教案的情绪分析
  • 第二节 被借用的符号:部分精英阶层对于形象符号内涵的选择性接受
  • 一、核心符号的裹包与拆解
  • 二、对基督教形式的借鉴:以孔教立国的设想
  • 三、形象符号的潜移默化:世界秩序观的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目录
  • 附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