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黄杆菌肝素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研究](https://www.lw50.cn/thumb/3782c0806d4edc840a72228d.webp)
论文摘要
肝素酶(heparanase, Hpa)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D糖苷内切酶(endo-D-glucuronidase),它既存在于正常组织,如胎盘和淋巴器官,对胚胎的形成,神经系统的发育,新生血管的形成,炎症反应等都发挥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也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表面,能够促进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诱导肿瘤血管生成,降低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肝素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研究表明肝素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影响血小板的稳定,从而导致手术后大出血。而分子量在4000-8000的低分子量肝素(LMWH)则能够有效地治疗血栓,但是没有明显的副作用。目前我国LMWH主要依靠进口或者来自合资企业生产,因此LMWH的生产研究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而肝素酶的重要用途之一便是用于生产LMWH。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组构建了高效表达可溶性肝素酶的重组大肠杆菌系统,获得了纯度高,活力高,性质稳定的肝素酶,极大降低了肝素酶的生产成本,使得肝素酶用于LMWH的生产成为可能。本课题组已完成了以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克隆表达黄杆菌肝素酶基因的工作,并以该基因作为起始材料,利用酶活测定方法筛选出高活力菌株;然后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最后对重组蛋白进行表达、纯化并研究其酶学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述:提取黄杆菌肝素酶的全基因组,设计合适的引物(引入HindⅢ和EcoR Ⅰ两个酶切位点),利用PCR技术扩增出肝素酶的ORF;同时用上述两种酶双酶切pET-28a载体和肝素酶基因,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上述目的基因与载体片段。将所得到的克隆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在含Kan的固体LB培养基上筛选阳性可克隆子。经PCR、酶切鉴定成功后测序确定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以适当浓度的IPTG诱导表达肝素酶,用SDS-PAGE检测不同的诱导时间下肝素酶的表达量,从而确定最佳的诱导时间。结合酶活测定方法,得到表达肝素酶最高活性的菌株。采用两水平部分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发酵培养基各组分对肝素酶活力的影响,得出主要影响因子为蛋白胨、酵母粉和葡萄糖。三者在95%的概率水平上对菌体产酶都有正效应。然后采用BBD确定各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作用浓度,得到优化的发酵培养基组成(g/L):蛋白胨11.95,酵母粉7.4,葡萄糖2.74,Na2HPO4·12H2O10, MgSO4·7H2O0.5, NH4Cl3, KH2P042。在优化发酵培养基中供试菌株的酶活力是未优化发酵培养基中的1.95倍。发酵液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得到电泳纯肝素酶,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经纯化得到一条单一的目的蛋白条带,经分析得该酶的分子量为42.9kDa。对纯化后肝素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发现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反应pH为7.0。该酶热稳定性较差,当温度高于60℃时,30min可完全丧失酶活。当pH范围在7-10之间时,1h内酶活基本不受影响,偏离此范围则对酶活影响较大。对比8种不同金属离子对优化后酶的活性影响,发现Ca2+和Cu2+对该酶有比较明显的激活作用,Mn2+和Pb2+对该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进展1.2.1 肝素酶的来源1.2.2 肝素酶的作用机理1.2.3 肝素酶的表达研究1.2.4 肝素酶的分离纯化1.2.5 肝素酶的酶学性质1.2.6 响应面法优化肝素酶发酵培养基1.2.7 肝素酶的应用1.2.7.1 肝素酶在制备低分子量肝素(LMWH)中的应用1.2.7.2 体外循环中消除肝素1.2.7.3 研究肝素的精确结构和低聚寡糖活性筛选1.2.7.4 药用研究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4 研究内容1.4.1 肝素酶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1.4.2 肝素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研究1.4.3 重组肝素酶发酵培养基成分的优化1.4.4 肝素酶的分离纯化1.4.5 重组肝素酶酶学性质的研究1.5 技术路线第2章 肝素酶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pa Ⅰ的构建2.1 材料2.1.1 菌株和质粒2.1.2 培养基2.1.3 试剂2.1.3.1 质粒提取试剂2.1.3.2 其它试剂2.1.3.3 试剂盒2.1.3.4 限制性内切酶及工具酶2.1.3.5 核酸分子量标准2.1.4 仪器设备2.2 实验方法2.2.1 肝素黄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2.2.2 pET-28a质粒的提取2.2.3 肝素黄杆菌肝素酶Hpa Ⅰ基因的扩增2.2.3.1 引物的设计2.2.3.2 PCR扩增体系参数2.2.3.3 PCR扩增程序2.2.3.4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2.2.4 重组质粒pET-28a-Hpa Ⅰ基因的构建2.2.4.1 PCR产物的双酶切2.2.4.2 pET-28a载体双酶切2.2.4.3 双酶切产物的回收2.2.4.4 用T4 DNA连接酶将载体pET-28a和Hpa Ⅰ进行连接2.2.4.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2.2.4.6 连接产物的转化2.2.5 重组转化质粒的鉴定2.2.5.1 重组质粒的提取2.2.5.2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pa Ⅰ的鉴定2.3 结果分析2.3.1 Hpa Ⅰ基因的获取2.3.2 pET-28a载体和Hpa Ⅰ基因双酶切2.3.3 pET-28a-Hpa Ⅰ重组质粒的构建2.3.4 重组质粒pET-28a-Hpa Ⅰ的PCR鉴定2.3.5 重组质粒pET-28a-Hpa Ⅰ的双酶切鉴定2.3.6 测序结果及分析2.4 本章小结第3章 黄杆菌肝素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研究3.1 材料3.1.1 菌株3.1.2 试剂3.1.2.1 培养基3.1.2.2 其它试剂3.1.3 仪器设备3.2 实验方法3.2.1 重组质粒BL21-pET-28a-Hpa Ⅰ的诱导表达3.2.2 肝素酶活性的测定3.2.2.1 肝素酶活标准曲线的建立3.2.2.2 肝素酶活性测定方法3.2.3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3.2.3.1 SDS-PAGE电泳使用溶液3.2.3.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3.2.3.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3.3 结果与分析3.3.1 表达产物的SDS-PAGE3.4 本章小结第4章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4.1 材料4.1.1 实验菌株4.1.2 培养基4.1.3 试剂4.1.4 主要仪器设备4.2 实验方法4.2.1 部分因子实验设计4.2.2 Box-Behnken实验设计4.2.3 测定方法4.2.3.1 粗酶液的制备4.2.3.2 酶活的测定4.2.3.3 蛋白质的定量4.3 实验结果4.3.0 蛋白标准曲线的制作4.3.1 部分因子实验设计4.3.2 Box-Behnken实验设计4.4 本章小结第5章 肝素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5.1 材料5.1.1 实验菌株5.1.2 培养基5.1.3 试剂5.1.3.1 亲和纯化试剂5.1.3.2 其他试剂5.1.3.3 试剂盒5.2 实验方法5.2.1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与样品制备5.2.2 Ni-NTA柱纯化融合蛋白5.2.3 Ni-NTA柱的再生5.2.4 分子量测定5.2.5 温度肝素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热稳定性研究5.2.6 pH对肝素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酸碱稳定性研究5.2.7 金属离子种类与强度对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5.3 结果与讨论5.3.1 His融合蛋白的纯化及分子量测定5.3.2 温度对肝素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热稳定性研究5.3.3 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酸碱稳定性研究5.3.4 金属离子种类对肝素酶活性的影响5.4 本章小结第6章 结论6.1 结论6.2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建议6.3 研究展望6.3.1 不稳定性6.3.2 表达体系6.3.3 融合表达6.3.4 糖基化参考文献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siRNA表达载体对肝素酶基因的沉默作用[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02)
- [2].siRNA沉默膀胱癌肝素酶基因对T24细胞增殖及MMP-2表达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6)
- [3].肝素酶基因可变剪接体的克隆及鉴定[J]. 生物技术通讯 2010(05)
- [4].口服肝素与小鼠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J]. 生物工程学报 2019(09)
- [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医药导刊 2010(10)
- [6].硫酸乙酰肝素、肝素酶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01)
- [7].转录水平RNA干扰肝素酶基因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4(05)
- [8].靶向肝素酶基因的microRNAs在胃癌中的表达[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2(02)
标签:肝素酶论文; 克隆论文; 表达论文; 优化论文; 纯化论文; 酶学性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