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生活类周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媒体,城市生活类周报,新媒体
城市生活类周报论文文献综述
胡雪娇[1](2016)在《城市生活类周报的全媒体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移动电视、平板电脑等各类传播载体不断涌现,对传统的城市生活类周报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但从长远来看,城市生活周报读者和广告商的分流,也给面临困境的城市生活类周报带来了一丝新曙光——积极与各类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实现自身新的发展。而面对数字化网络生存的新格局,城市生活类周报如何在新媒体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整合资源和实现与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产生最大化的传播价值和影响,成为其在全媒体时代的转型发展中所需要面临的思想碰撞与选择困惑。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通过对《第一生活》的个案研究,揭示城市生活类周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相关举措与面临的困境。本文将重点对这些问题总结出应对策略,指出城市生活类周报应积极向全媒体转型,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官方网站或者是将内容平移至网络上,而是要切实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型发展理念,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该理念为中心,要善于根据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为自己寻找创新发展模式。因此,城市生活类周报要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乘着与互联网积极融合的东风,利用好新媒体对其功能的互补,以期更好地应对并迎接挑战。在新的时代下,城市生活类周报将加快转型步伐,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创新内容模式和运营模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今后城市生活类周报如何更有效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考,对积极发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对实现全媒体转型具有很强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夏天[2](2015)在《《中华英文周报》与民国时期城市外语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创刊于1919年的《中华英文周报》,经历了从"人文性"向"工具性"转变的历史演变。《周报》初期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思潮紧密联系,于其丰富的"人文性"中可窥见当时城市民众的外语生活状况,并对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1922年之后至30年间,英语课程进入学校课程设置,在校正规英语学习的学生人群大量增加,《周报》的时事性与实用性虽有部分保留,但主要是作为学校英语教育的一种补充,淡出之前涉及的民众英语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期刊的"工具性"由此显现。1944年至1949年《周报》改名为《中华英语半月刊》(后称《半月刊》),主要由钱歌川担纲主编。这段时期是"工具性"的延续和升级,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辅材料的同时,也成为适合民众自学英语的课本式杂志。(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夏天[3](2015)在《《中华英文周报》与民国时期城市外语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创刊于1919年的《中华英文周报》,经历了从"人文性"向"工具性"转变的历史演变。《周报》初期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思潮紧密联系,于其丰富的"人文性"中可窥见当时城市民众的外语生活状况,并对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1922年之后至30年间,英语课程进入学校课程设置,在校正规英语学习的学生人群大量增加,《周报》的时事性与实用性虽有部分保留,但主要是作为学校英语教育的一种补充,淡出之前涉及的民众英语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期刊的"工具性"由此显现。1944年至1949年《周报》改名为《中华英语半月刊》(后称《半月刊》),主要由钱歌川担纲主编。这段时期是"工具性"的延续和升级,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辅材料的同时,也成为适合民众自学英语的课本式杂志。(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研究(第12辑)——城市史与城市研究》期刊2015-08-01)
李昂[4](2015)在《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APP传播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选题要研究的是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APP的传播特征,选取《叁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和《精品购物指南》叁家覆盖我国中心城市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对应APP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收集、案例分析和文献分析等传播学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其他学科(产品设计、心理学等)从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过程等多方面多角度地总结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APP的传播特征。本文先介绍了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APP的产品特点、平台渠道和用户构成,接着归纳其适应网络时代的内容呈现方式,并将其定义为具有符号聚合功能的元媒介之一;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得出其在信息建构和二次呈现过程中体现的碎片中有统一、变被动阅读为主动获取、视觉化传播统领格局、个人意识跨平台裂变式传播和媒介偏向性的自我修正等传播特征。同时借助文本分析和量化研究,从用户角度出发,测量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APP的传播效果,提出其应在保证用户信息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适当放开权限,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在虚拟时空内的社会化需求。此外,本文对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APP的行业隐忧和未来发展也加以探讨,尝试总结其普适性经验并结合个人观察和体验提出建议,以期为报业整体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昕[5](2014)在《探究生活方式新变 寻求与市场的深度共鸣——城市周报整合营销方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份创刊8年的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时尚生活导报》在自身的经营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想把准市场脉搏,就要把握读者脉搏。必须充分掌握目标读者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变化,通过文化的对话和价值观的解读,达成与读者与品牌的深度沟通。继而,在广告营销中去运用这种文化解读能力,不断升级活动策划和选题营销,使推广最终达到市场认同。(本文来源于《摇篮》期刊2014年06期)
童清艳,钮鸣鸣[6](2012)在《“触媒”时代受众自治的“纸媒”社会化媒体特征——以城市生活类周报iPhone形态为中心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城市生活类周报的iPhone"触媒"形态为研究对象,从传者、受者不同侧重点出发,借助文本分析、控制实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发现"触媒"是一种基于受众自治的社会化媒体,其切合当下受众媒体使用的心理趋势,并从阅读体验、功能优化、广告运营方面勾勒出传统媒体向iPhone触媒内容转换和融合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汤广花[7](2012)在《基于消费语境下的武汉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90年代,白领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壮大。社会分层的结果是报刊市场的重新认识与自我开拓,早已步入消费社会的中国,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由此诞生。自1993年《精品购物指南》在北京创刊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逐渐走向成熟。如今,这种介乎于报纸与杂志之间,以城市读者为目标受众,以生活消费为主题,提供时尚、娱乐以及实用信息的新兴纸质媒体,在国内各大、中城市纷纷产生。随着武汉经济的发展,白领阶层的壮大,市民在消费能力提升的同时,迫切需要生活服务类周报对生活消费的帮助与引导。此外,武汉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刺激居民消费。虽然近年来,许多媒体从业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发展,并对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发展作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学界和业界对于武汉城市生活类周报的研究还没有严密的体系和成熟的代表,基于消费语境下的武汉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发展更是空白。因此,研究基于消费语境下的武汉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发展策略意义重大。本文在消费主义理论的关照下,对我国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发展历程、武汉市报业市场及武汉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发展现状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以武汉典型的本土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武汉壹周》为例,文章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将国内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周报与《武汉壹周》对比分析,总结《武汉壹周》的发展策略。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文章从细分化、本土化、品牌化、网络化四个方面对武汉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钮鸣鸣[8](2011)在《《城市生活类周报iPhone形态的传播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兴起,传统媒体尤其是城市生活类周报,在深陷同类媒体竞争困局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年轻读者群逐渐流向手机媒体的现状,无一不呈现出发行量下跌、影响力下滑的疲态。在报刊iPhone形态颠覆传统采编、发行、经营理念的同时,如何把握住iPhone形态的传播特征,优化或构建一种全新的且更加符合“应用化生存”的传播模式,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生活服务的理念上,城市生活类周报与iPhone相近;在审美价值方面,两者也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在受众群体方面,两者更是具有较高的重迭性。因此,城市生活类周报的iPhone形态处于目前苹果手机媒体应用中的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使用占有率。本研究选取城市生活类周报iPhone形态为研究对象,具一定探索价值。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控制实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首次发现并归纳城市生活类周报iPhone形态的传播特征:内容的精简性;图文的独立性;广告的隐蔽性;服务的贴合性;板式的相似性;分类的易检性;讯息的互动性。同时也发现,iPhone版长于信息获取数量,但短于信息获取深度,其信息选择的差异性、媒介功能的娱乐性和社交性,契合了当下受众媒介使用的心理趋势,并勾勒出城市生活类周报向iPhone内容转换和融合的有效路径,即报刊转型或融合应杜绝简单“搬砖”行为,而应因地制宜独立打造新的iPhone媒介形态。本文还在城市生活类周报移动应用的阅读体验、功能优化、广告运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11-21)
马婧[9](2010)在《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发展“五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是指出现在城市中,以城市读者为受众,以生活消费为主题,以娱乐时尚为特色的服务类周报,它为人们提供着时尚的生活方式、海量的市场信息、新颖的生存理念和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这是业内对城(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0年09期)
陈伟[10](2009)在《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经营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报纸的经营管理是报纸媒体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报纸“消亡论”盛行,尤其是新华网北京2007年10月10日专电曾报道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网站在预测未来10年中消失的10个行业里,报纸排在第五项。但是,中国大陆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在最近几年的经营说明了报纸存在和生命力的顽强,经营收入的增长说明了在中国大陆所谓报纸消亡论的不科学性。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是指近十年来在国内许多大城市出现的以城市读者为受众,以生活消费为主题,以娱乐时尚为特色的服务类周报。这些报纸不仅以可读可用的内容赢得读者青睐,而且在媒体经营上的业绩令人称道。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是新兴都市报中的亮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报纸有: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叁》、《上海一周》和《生活周刊》,天津的《假日100天》,广州的《周末画报》,重庆的《新女报》等多种。时至今日,我国报业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期间最根本的变革莫过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它激发了我国报业的无限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党报励精图治,行业报专业报奋力跟进,晚报宝刀不老,都市报异军突起,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则是报业市场上的一朵奇葩。然而,在国内汗牛充栋的有关报纸研究的文献中,对生活服务类报纸的论述还不多见。在欧美国家,由于生活服务信息广泛分布在各类报纸和杂志中,没有形成专门的生活服务类报纸,也就无法谈及对这类报纸的研究;在日本,对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查阅国内近年的研究文献,2002年之前关于生活服务类报纸的论述,一类是散见在各类文章中,另一类是《精品购物指南》等内部的经验介绍和研究。直到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编辑出版《传媒与生活》,才出现了一些专家学者对生活服务类报纸进行的提纲挈领的论述和多篇实质性文章,但是这些文章还没有对生活服务类报纸特别是生活服务类周报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经营作出突破性的研究,力争为现在中国的城市服务类周报和其他报纸的生存和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本论文从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性质和生存环境、品牌塑造、经营机制、创新和发展四章论述了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大城市或大都市的迅猛发展产生的,并且正在报业市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必然遵循报业发展规律,随着整个报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09-03-01)
城市生活类周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刊于1919年的《中华英文周报》,经历了从"人文性"向"工具性"转变的历史演变。《周报》初期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思潮紧密联系,于其丰富的"人文性"中可窥见当时城市民众的外语生活状况,并对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1922年之后至30年间,英语课程进入学校课程设置,在校正规英语学习的学生人群大量增加,《周报》的时事性与实用性虽有部分保留,但主要是作为学校英语教育的一种补充,淡出之前涉及的民众英语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期刊的"工具性"由此显现。1944年至1949年《周报》改名为《中华英语半月刊》(后称《半月刊》),主要由钱歌川担纲主编。这段时期是"工具性"的延续和升级,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辅材料的同时,也成为适合民众自学英语的课本式杂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生活类周报论文参考文献
[1].胡雪娇.城市生活类周报的全媒体转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2].夏天.《中华英文周报》与民国时期城市外语生活[J].都市文化研究.2015
[3].夏天.《中华英文周报》与民国时期城市外语生活[C].都市文化研究(第12辑)——城市史与城市研究.2015
[4].李昂.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APP传播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5
[5].王昕.探究生活方式新变寻求与市场的深度共鸣——城市周报整合营销方式探讨[J].摇篮.2014
[6].童清艳,钮鸣鸣.“触媒”时代受众自治的“纸媒”社会化媒体特征——以城市生活类周报iPhone形态为中心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
[7].汤广花.基于消费语境下的武汉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8].钮鸣鸣.《城市生活类周报iPhone形态的传播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9].马婧.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发展“五要”[J].新闻传播.2010
[10].陈伟.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经营和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