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质量工作新世纪

进入质量工作新世纪

一、迈入新世纪的质量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孟亮亮[1](2021)在《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文中研究指明

范婷婷[2](2020)在《新世纪革命战争小说英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各时期各类题材小说的各类叙事研究都广泛且流行,可学界对新世纪以来近现代革命战争小说中英雄叙事的研究却还有很大空白,有的将新世纪作品纳入到新时期研究范围、有的将革命战争小说纳入到军旅题材小说或历史小说范围,有的则只针对谍战小说进行研究,且军旅身份作家和地方作家的作品风格和写作目的结果差异之大,也没有被纳入研究范围内,大量描写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在新世纪时期不断涌现,作品数量虽然不是特别庞大,但也实属不少,如《亮剑》、《谍战上海滩》等经典作品甚至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影响力还进一步扩大。而这些革命战争小说都有一个基本共性,就是都离不开英雄书写。所以,本文将针对新世纪时期创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中的英雄叙事进行研究。研究其英雄叙事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价值意义等问题,突出战争反思、英雄表现、对于当代的影响等等。引言中主要对研究对象范围进行具体的描述和界定,对研究现状进行详细梳理,同时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再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创新之处,简明扼要说明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即在新世纪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中,英雄叙事是何如书写的?不论从主题还是形象塑造上作家在创作时是否观照当下?对于读者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比较“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产生了哪些变异?取得了怎样的突破?还存在哪些束缚和问题等等。第二部分从英雄叙事的主题来写。首先说明新世纪革命战争小说发育的历史环境,从纵向角度切入,宏观介绍作品里英雄叙事当中的大背景大环境和大主题,以此呈现新世纪革命战争题材小说英雄叙事的整体风貌。然后细致对比各个类型作品中英雄主题的倾向和划分,以此来展现英雄叙事的主题多元化。在这种延续伸展、解构重构中与文本形成对话关系,切实突出核心,加深对战争的认知,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强调普通民众意识的深层意蕴,及对于战争的贡献。第三部内容主要则是新世纪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主体人物形象分析,如正面战场中的战斗英雄、地下战争中的卧底、民间作战的小英雄小人物等,通过作家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来体现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情怀的回归,将日军的残忍杀戮和国民党的腐败内斗剥削压迫来着力表现我党和人民的团结、吃苦耐劳,敢于牺牲的品质,说明革命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再现英雄崇拜的大众视角.第四部分则是侧重新世纪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中英雄叙事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探讨叙事场景化、语言经典化等特点和优势,对于艺术创作的消费和影视化倾向等进行褒扬和批判,对于新世纪文学的通俗性和传奇性进行分析。同时细致阐述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后的影响性,挖掘作品的看点和卖点,并且由消费文化视域来窥探新世纪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看市场经济对小说的影响,分析在消费主义刺激下作品中的劣痕和局限,看它的传播视角与接受视角,是如何在”雅”与”俗”中切换。分析军旅作家和地方作家比较下,英雄叙事写作目的的异同及写结果的异同。第五部分则是回归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上,回归到革命战争和英雄主义的再思考。首先对比“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作品意义上的突破性。在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迫害,说明它的合理和正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叙述面对作品、面对有些甚至被搬上荧幕活灵活现的英雄,如何写出一个既真实又有血有肉的英雄叙事再思考的整体过程,挖掘它关于对历史的反思、对当下的观照、对未来的人文精神建设,及革命战争小说对文本构建过程与思考和变化,进而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将辩证的思维运用到研究中,在文本对话中,对人性进行解读,将家国情怀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提炼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启发和思考,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崇尚英雄的美德,确立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结语部分对于论文总体进行综述,进一步指出新世纪革命战争小说中面临的缺陷和空白,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呼吁更多学者关注新世界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与研究。

王建平[3](2018)在《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家谱文献研究及学科理论构建(1978-2017)》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近四十年来家谱研究及家谱学学科理论构建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论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作为本文的第一章,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家谱”这个概念作出诠释,搜罗相关论着关于“家谱”的定义和别称,辨析其异同,选用其中较为通用且适当的说法,梳理现代规范学术研究后家谱学研究的大致发展历程和前人的研究成就,探讨前人研究的不足,指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并说明议题研究的动机、目的、范围、方法。第二章讨论近四十年来家谱学研究界的学术分期,拟以四十年间家谱学研究引领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气的具体事件或成果为界限,按照各阶段的不同学术走向和研究特征划分为家谱研究的回温期(1978-1988)、发展期(1989-2000)和繁荣期(2001-2017)加以绍述,以达到了解家谱学研究状况及背景视野的大致脉络以及影响促成此种情况的相关背景和主要原因的目的。第三章将着墨于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主要的家谱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从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关于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热点问题以及家谱研究形成的区域特色包括:学术机构、研究方向及特色、家谱收藏机构、主要的家谱学研究刊物、学术会议、与之相关的国家社科成果。探讨时期内研究者在家谱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的异同,大致将近四十年了的家谱学研究热点问题分为:谱牒学概论类、中国家谱学史类、家谱的个案研究类等。力图绘制出近四十年来国内大陆地区家谱学研究的学术地图,勾勒出家谱学研究的学术系谱。第四章重点考察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在家谱学研究方面与港台及海外学者交流合作问题。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大陆地区家谱学研究遭冷,这在学术前史回顾部分已经涉及,在此部分不再赘诉。需要提及的是港台及海外的中国家谱研究未曾中断,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学人在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外交学术流频繁,互相取长补短,也促进了家谱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第五章作为结论章,基于本文前四章节的论述进行考察性的论述研究,围绕近四十年来家谱研究问题与以家谱文献和材料为中心独立的家谱学科体系构建的展望展开讨论。认为中国家谱文献进入研究的繁荣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家谱研究多沦为其他学科研究参考性的研究材料,家谱学研究陷入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从目前的研究思路来看,虽然家谱学始终都没有摆脱其他学科附庸的地位。虽然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学(古谱牒学)研究传统,家族谱文献数量巨大,涵盖内容及其丰富,但就其目前家谱学科构建本身来讲,大多研究者多作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材料来使用,本学科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被其他学科诸如历史学、图书馆学、遗传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所分割。“家谱学”名义上的研究范围巨大,而实际研究中仅限于家谱材料的搜集、整理、编目等文献整理工作。二,家谱学研究理论构建不足,阻碍家谱学而发展。目前的家谱学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除谱学概论、谱学史及家谱调查整理研究等传统研究之外,目前的家谱学研究者多集中于地域姓氏的家谱个案研究,流于文本表层解读,缺少横向或者纵向的学术研究,具有开阔学术视野和深度讨论的研究成果尚少,对家谱学学科构建与系统论述的专门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三,家谱的网络数据化得失参半。家谱文献的网络数字化是近年来家谱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除了有利于古旧文本保存外,家谱文献的数据化在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而且资源检索给予了研究者巨大的便利,提高了文献辑取效率,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家谱材料的数据化也缩短了研究周期,提高了学者科研工作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延长了学者的学术生命;另一方面,家谱文献的数据化,会不同程度的造成家谱材料的文献特征和文本的个性化特征弱化,这对研究者来讲也是一种研究信息的缺失。四,思考对于家谱学科的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于家谱学科的学术定位、学科归属、研究思路、学科人才培养等诸问题展开,对于家谱学科的系统构建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建议,以促进家谱学的不断发展完善。

濮筠[4](2018)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法律地位的确立和社会舆论的看法转变并不能掩盖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于政策层面上的不足和操作层面上的缺陷。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超高速发展之后,为了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增长,主动换挡降速,进入发展的转型期。转型期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保持稳定的增长和就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是否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在省域间投入是否平衡;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率是否得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学费能否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等方面。基于以上问题的提出,本研究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概况的分析着手引入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现状的解读,通过阐述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以及分配比例安排等会受到诸如经济发展情况、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起步阶段的2011年和2015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使用GEODA分析软件开展描述性统计、空间统计,探索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水平在省域间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测算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情况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描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特征;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2011至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以及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从学生和家长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基础理论着手,阐述了我国学生及家庭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意愿及负担能力,影响个人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因素,实证分析我国居民高等职业教育支付能力与最大经济承受能力;通过数据包络(DEA)的方法测算我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和非财政性经费投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以及毕业生人数等因素的影响,计算出了各省在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同时通过对“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规模的预测,对于“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及投入总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中间发展阶段曾经一度退步等因素制约,高职教育经费在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同时,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收入,社会投入比例偏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生均经费差距仍然较大。2)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尽管分级拨款机制已经确立,教育经费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缺位,地方性补贴经费拨款不到位,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事权和财权不一致等现象。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还不是很高。这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领先于区域经济发展;第二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协调的发展态势,无论是哪一种局面都是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性经费投入不存在比较显着的空间关联性,我国目前东中西部地区间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差异还很大,中西部地区生均高职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偏低,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薄弱的现状制约了本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5)我国的GDP与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关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我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借助于回归模型,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可以达到1.7231%。因此本研究建议: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中央政府应该关注各省份财政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支出状况,通过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或者建立专项扶持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高等职业教育中发展较弱的省份加大财政资金资助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2)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渠道来源,多角度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安排增加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譬如对于教育附加费的征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教育资金等等;另一方面,借助社会资金来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3)合理使用财政教育经费,提高对于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利用教育资金,拓宽教育办学资金的来源必须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对于国家财政拨款的教育资金,需要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进行成本核算,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预算体制,达到对于资金使用的效率最大化。4)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政府应该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对于各省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考虑,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并且应该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所需成本,考虑到我国家庭教育费用承担的能力,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5)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奖助学金制度,提高高职院校吸引力。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奖助学金制度可以支持和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同时,也需要鼓励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采取各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

李明超,钱冲[5](2018)在《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何以成功:浙江经验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浙江在全国首先提出特色小镇的发展战略,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色小镇迅速成为浙江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改革发展的"金名片"。全国各地掀起特色小镇发展热潮,但同时暴露出盲目发展、一哄而上、小镇不小、特色不特、千镇一面、房地产化、政绩考核、形象工程等严重"走样"的问题。为此有必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正本清源,梳理分析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成功之道,探寻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之路。迈入新世纪以来,浙江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并率先实践新型城市化,全省统一规划、统筹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根植特色产业引领特色小镇高端化发展,确立特色小镇市场化导向的运作机制,打造人本导向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平台,创新政府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在块状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培育形成了具有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样本大示范等特点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是政府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高旭东[6](2017)在《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其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导致医疗费用日益增涨,高昂的医疗费用不仅损害了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也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依靠传统的医疗模式已不能解决困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投向了健康管理。2013年湖北省卫计委启动了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对健康管理的模式及工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实践。目的:(1)对近十年来国内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进行归纳与分析,了解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的演进路径及前沿进展,发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空白及核心信息。(2)系统总结黄陂区所开展的政府驱动型健康管理的组织体系、运行模式以及相其关服务特色,分析网络媒体对于黄陂模式的舆情关注程度及相关社会反响。(3)针对政府驱动型健康管理服务,构建一套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可推广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4)调查武汉市黄陂区各项健康管理服务的完成情况,建立WRSR评价模型,对黄陂各地区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进行分档和排序。方法:(1)从国内四大数据库选取2007年至2016年间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相关文献,基于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对相关文献题录信息开展收集与整理工作,定量分析文献资料的各类外部特征,并使用Ucinet软件将共词知识矩阵生成关键词网络图谱。(2)通过专题小组讨论法、关键人物访谈法,系统总结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组织体系的组建过程,梳理黄陂区的运行模式。此外,基于百度指数信息平台,利用网络舆情分析法调查黄陂健康管理模式的网民关注度及新闻报道量,并对网络报道内容进行热词云分析。(3)通过文献复习法,初步提出健康管理服务效果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德尔菲法,以发送咨询表的方式获取专家的反馈信息,确立最终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工程原理应用AHP法,通过判别矩阵计算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4)在黄陂区完成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工作,通过开展黄陂区居民问卷调查及黄陂区卫生机构调查,以获取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所需的各项数据及信息。应用WRSR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的评价模型,将黄陂各地区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进行分档与排序。结果:(1)共筛选出与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相关文献1561篇。迈入新世纪以来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发文量保持稳步增长,尤其近两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研究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论文高产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及医院。热点文献主题主要集中于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以及国外健康管理模式介绍这两方面。健康管理、社区、慢性病、高血压这四个关键词处于共词社会网络中的中心节点,其中健康管理的中心度最大。(2)系统梳理了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组建过程,具体包括健康管理整体架构的搭建、健康管理队伍的培养、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设立、信息化健康系统的建立,并总结了各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责。全面总结了黄陂区“四方管理、五项服务”的运行模式及其服务特色。近三年来黄陂健康管理服务的百度整体指数、PC端百度指数及移动端百度指数均呈升高趋势。除开本省网民关注外,首都及沿海省份的网民对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关注度最高。各类媒体中以主流网络媒体对健康管理服务新闻报道次数最多,其次为湖北省媒体。不同时期健康及健康管理始终是各类新闻报道的核心。(3)本研究遴选23位专家,共开展了两轮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应答率分别为91.3%、90.5%,权威系数分别为0.7952、0.8053。最终确立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含6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38项三级指标。各类人群健康管理服务情况、健康管理服务社会覆盖情况、居民生活行为方式、居民健康素养、居民健康指数及健康管理服务居民满意度这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9、0.23、0.18、0.13、0.10、0.07。(4)将黄陂4个功能区38项三级指标列为数据矩阵,分别对每项指标进行编秩,汉口北商贸区、都市农业区、木兰旅游区、临空经济区的WRSR值分别为0.7026、0.6803、0.6185、0.4987,Probit值分别为6.53、5.67、5.00、4.33。将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进行排序,从优到劣依次为汉口北商贸区、都市农业区、木兰旅游区、临空经济区。结论:(1)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的兴趣在不断增长,目前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社区及慢性病方面。现有的健康管理模式主要受到专业人才匮乏、管理对象流动性高、信息系统无法互通等因素的制约。(2)黄陂区建立了政府机构驱动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四方管理、五项服务”的运行模式,既充分整合了不同机构和部门的资源,也让健康管理服务覆盖到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疾病人群等人群。黄陂模式的网络影响已不只局限于本地,而是辐射至了全国,为黄陂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进一步推广打下了坚实有利的基础。(3)已构建的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卫生服务评价的科学性、独立性及客观性。AHP法结合了主观专业知识判断及客观矩阵计算,在方法学上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有效结合,确保了权重系数的准确性与专业性。(4)应用WRSR模型基本可以用于评价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的优劣及变化趋势。在实际验证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常建华[7](2014)在《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文中认为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工作,在编目、提要、选编、汇编、影印、考释几个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还不太完善。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90年间,海内外的学者对中国族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利用,大致可以分成奠基、复兴与拓新几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研究。近十几年,学术研究更加多元化,受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的影响,族谱研究具有从地方文献与民间文献视角探讨的特色。族谱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初见成效。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的推进,有赖于专门性的研究。

刘玲利[8](2012)在《新世纪中俄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以普通初中学段为例》文中认为人类迈入新世纪,“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已成为各国推进本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于2004年3月正式公布《基础普通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这是其在“教育现代化”口号下正式公布的第一个标准。俄罗斯教育有着悠久的特色传统,地理科学背景雄厚,且其地理教育在苏联时期曾对我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研究新世纪俄罗斯地理标准,对我国地理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中俄地理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上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了一些对我国地理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有意义的启示。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探讨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介绍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中俄地理标准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以结构功能主义和世界体系分析理论为理论框架对中俄地理标准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中俄地理标准制订的背景介绍。俄罗斯有着悠久的教育特色传统,地理标准的产生是在本国雄厚的地理科学背景、对苏联时期地理教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等基础上制订的;我国地理课程发展经历曲折,为实施素质教育,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等,国家通过实验并对地理标准实验稿进行重新修订,推出了2011年版地理标准。第四部分对中俄地理课程的目标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两国地理课程目标的主要相同点是都重视地理课程的一般教育价值,关注学生地理核心技能的培养等;两国课程目标的差异在于俄罗斯地理课程目标文化特色明显,并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等,而我国地理课程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关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俄地理课程目标比较,得出我国应在课程目标中适当融入文化思想,并反映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要求等。第五部分是中俄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从内容结构上看,俄罗斯地理标准体系结构完整、逻辑性强,我国标准指导性、操作性强;从内容构成上看,俄罗斯地理标准内容丰富、重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知识等,我国标准综合性强;从陈述上看,我国标准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更具有指导性,俄罗斯地理标准以内容加学习方法为陈述特点。第六部分是中俄地理标准评价的比较,通过科学分析中俄地理标准各自的评价特点,得出我国地理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并且在评价方法、评价手段上与俄罗斯相比有较大优势,但是也要参考俄罗斯地理标准,设计多层次的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尝试构建统一的毕业生水平要求,以保证基础地理教育质量。最后是结束语,主要对以上比较内容进行总结,并从总体上对中俄地理标准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启示。

孙璐[9](2012)在《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十分重要,具有很大的深远意义。高校是培养祖国建设新一代的摇篮,承载着未来的希望,走出高校的学生党员们是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培养更多优秀党员、优秀人才,才能更好的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欣喜之余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新的措施与对策,为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动向提供理论支持。全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概述,阐明其内涵、发展历程以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与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包括对学生党建工作新时期的界定以及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已取得的成果;第三部分:分别列出了在高校学生党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五个大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金融危机对思想建设影响等等;第四部分:针对刚才第三部分提出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通过上文对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对策与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方向,从而为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例如加强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开展网络党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组织建设等等多个方面……全文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以及党建等各方面的文献、着作为出发点,分析归纳新时期的有关高校学生党建的相关精神与要求,紧密结合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并与之前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果与不足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以及对个别高校的调研实践,来了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总体现状、成果、问题,来提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对策。

黄建中,陈志端[10](2008)在《香港新市镇:新世纪的再审视》文中指出香港新市镇是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繁荣、人口增长的大背景下,为缓解中心区过度集聚的压力而将人口、就业和资本向区域外围有机扩散的产物,在规划实施的前期,它在缓解城区用地与人口压力、提供工商业发展空间、完善城镇体系及保护环境等方面对中心城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迈入新世纪,面对新的形势,香港政府对其适时进行了集约用地及新发展区域新市镇并肩发展的政策调整。本文通过阐述香港新市镇的建设背景、发展历程及规划原则,分析了其在规划建设初期香港城市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对新的政策调整进行剖析,以期反映出香港新市镇的建设经验及问题,为国内的新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二、迈入新世纪的质量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迈入新世纪的质量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世纪革命战争小说英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梳理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世纪革命战争小说英雄主题
    2.1 战争的真实性与历史性主题
        2.1.1 英雄人物的寻找和战争故事的还原
        2.1.2 国共身份的抉择和国共合作的力量
        2.1.3 底层人民的现状和社会人性的反思
    2.2 战斗的残酷性与艰难性主题
        2.2.1 正面战场的激烈悲壮
        2.2.2 地下谍战的汹涌智斗
        2.2.3 民间作战的英勇顽强
    2.3 人民的反抗性和牺牲性主题
        2.3.1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2.3.2 英雄人物的信仰与牺牲
        2.3.3 命运结局的戏剧与无常
        2.3.4 女性婚恋的遗憾与悲剧
第三章 新世纪革命战争小说英雄形象
    3.1 草莽式英雄
        3.1.1 粗犷直爽的行伍军人
        3.1.2 英勇顽强的普通百姓
        3.1.3 执拗倔强的敌后队员
        3.1.4 逐渐成长的革命志士
    3.2 精英式英雄
        3.2.1 学识广博的社会精英
        3.2.2 冷静细心的指挥者
        3.2.3 专业水平超群的战斗员
        3.2.4 机警敏锐的谍中谍
第四章 新世纪革命战争小说英雄叙事艺术策略
    4.1 叙事方式
        4.1.1 语言的多样化
        4.1.2 人物形象的真实立体
        4.1.3 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观照
        4.1.4 惊险悬疑的场景和新颖独特的意象
    4.2 大众视野下的审美表现
        4.2.1 审美特征的通俗化
        4.2.2 女性身份开始被重视
        4.2.3 消费主义的促进和循环
        4.2.4 影视化的趋向和转型
    4.3 作家的文体自觉到文本实验
第五章 新世纪革命战争小说英雄叙事的意义和价值
    5.1 相对“十七年”文学的延续和变化
        5.1.1 “去阶级”“去意识形态”化写作
        5.1.2 “去脸谱”“去公式”化写作
    5.2 比较“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和进步
        5.2.1 思想解放式对写作主题的突破
        5.2.2 包容理解式对反派情感的变化
    5.3 时代精神内涵的构建与国防主题教育的弘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家谱文献研究及学科理论构建(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家谱相关概念的理清
        (二) “家谱学”的范围界定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 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 学术意义
        (二) 社会意义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的家谱研究的分期
    一、回温期(1978-1988)
        (一) 改革开放与家谱研究工作的重启
        (二) 中国大陆地区家谱研究初具规模
    二、发展期(1989-2000)
        (一) 家谱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奠基阶段
        (二) 家谱研究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三、繁荣期( 2001-2017)
        (一) 家谱研究的开拓创新阶段
        (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家谱研究全面复兴
第三章 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的家谱研究的成就
    一、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
        (一) 文献整理成果丰富
        (二) 文本研究不断深入
        (三) 理论研究与建设进一步完善
    二、家谱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 家谱学概论
        (二) 中国家谱学史研究
        (三) 家谱个案研究
    三、家谱研究的区域特色
        (一) 华北地区
        (二) 华南地区
        (三) 其他地区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与港台及海外的学术交流
    一、大陆地区与港台地区的交流
        (一) 大陆地区与香港等地学者交流
        (二) 大陆地区与台湾学者交流
    二、大陆地区与海外地区的交流
        (一) 大陆地区与日本学者交流
        (二) 大陆地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学术交流
        (三) 大陆地区与欧美地区的交流
第五章 近四十年来的大陆地区家谱研究的理论构建
    一、家谱研究有待深化的问题与展望
        (一) 珍贵家谱进一步抢救
        (二) 家谱的网络数字化建设与创新
    二、家谱学的学科理论构建问题的探讨
        (一) 家谱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二) 家谱学科理论的系统构建问题
        (三) 家谱学科理论的系统构建的思考和建议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概况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现状
        1.1.3 转型期与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制约因素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投资
        2.1.1 教育投资的内涵与特点
        2.1.2 教育投资的性质
        2.1.3 教育投资基本规律
    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教育公平理论
        2.3.1 科尔曼报告对于教育公平的论述
        2.3.2 胡森教育公平理论
        2.3.3 帕森斯教育公平理论
        2.3.4 罗尔斯教育公平理论
    2.4 公平与效率协同理论
    2.5 区域协调、供求均衡以及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2.5.1 区域协调
        2.5.2 供求均衡
        2.5.3 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2.6 新综合平衡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征
    3.1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发展背景
    3.2 政府主导下的教育投资
        3.2.1 政府投资的教育
        3.2.2 政府投资教育的作用
    3.3 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3.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
    3.5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拨款方式特征与问题解析
        3.5.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拨款方式特征
        3.5.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存在主要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特征
    4.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4.1.1 德国的学制
        4.1.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简介
        4.1.3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模式分析
        4.1.4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投资保障
        4.1.5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资助的主要形式
        4.1.6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拨款方式的发展趋势
    4.2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4.2.1 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简介
        4.2.2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简介
        4.2.3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保障
        4.2.4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4.3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4.3.1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4.3.2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
        4.3.3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拨付方式
    4.4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4.4.1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简介
        4.4.2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4.4.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4.4.4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相关法案
        4.4.5 日本高职教育投资方面的挑战与应对
    4.5 我国台湾省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转型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规模、速度与结构
    5.1 经济转型与高职教育经费概念
    5.2 数据来源
    5.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数据分析
        5.3.1 我国高职教育投资的总体面貌
        5.3.2 我国高职教育投资的结构分析
        5.3.3 转型期我国髙职教育投资概况
        5.3.4 转型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情况分析
    5.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发展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
    6.1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
        6.1.1 经济发展层面的解读
        6.1.2 高等职业教育层面的解读
    6.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6.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发达省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6.2.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协调度
    7.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水平协调度的研究背景
    7.2 研究方法与数据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7.3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7.4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空间关联性与平衡性
    8.1 研究缘起
    8.2 空间关联性与平衡性相关理论
        8.2.1 区域一体化理论
        8.2.2 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8.2.3 空间计量理论
    8.3 变量的确定与数据描述
    8.4 高职教育投资的空间自相关性
    8.5 转型期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投资平衡发展的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测算
    8.6 政策建议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费和个人投资收益率
    9.1 学生和家长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基础理论
    9.2 学生及家庭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意愿及负担能力
    9.3 影响个人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因素
    9.4 我国居民高等职业教育支付能力与最大经济承受能力的测算
    9.5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学费现状
        9.5.1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学费现状
        9.5.2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学费
        9.5.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费
    9.6 高等职业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率及未来总需求预测
    10.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率
        10.1.1 数据包络方法简介
        10.1.2 方法、变量和数据
        10.1.3 结果分析
    1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投入总需求预测
        10.2.1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规模预测
        10.2.2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及投入总需求预测
    10.3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11.1 研究结论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改革建议
    11.3 基于投资分析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何以成功:浙江经验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回顾与分析
    (一) 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空间复合性
    (二) 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创新引领性
二、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成功之道
    (一) 高度重视城市工作, 以新型城市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
    (二) 全省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突出特色小镇战略地位
    (三) 根植特色产业、凝聚高端要素, 引导特色小镇定位
    (四) 确立市场化导向的运作机制, 保障特色小镇良性运行
    (五) 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平台, 体现特色小镇人本导向
    (六)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特色小镇大发展
三、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可持续之路
    (一) 注重顶层设计, 明确特色小镇的定位、目标、路径、要素、保障
    (二) 注重环境品质, 提升特色小镇的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三) 注重市场化运作, 提升特色小镇的市场竞争力
    (四) 注重社会化融资, 提升特色小镇的资金吸纳能力
    (五) 注重产业特色, 提升特色小镇的发展平台作用

(6)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背景
    1. 健康管理的兴起
    2. 健康管理的定义
    3. 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进展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基于SATI的健康管理模式文献计量学分析
    2.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系统总结
    3. 基于AHP法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 应用WRSR模型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综合评价研究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SATI的健康管理模式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1. 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的共词分析
四、讨论 第三章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总结与评价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对象
    1. 黄陂区概况
    2. 黄陂区自然地理情况
    3. 黄陂区社会经济状况
    4. 黄陂区卫生医疗状况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复习法
    2. 专题小组讨论法
    3. 关键人物访谈法
    4. 网络舆情分析法
四、研究结果
    1.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2. 黄陂区健康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3.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舆情分析结果 第四章 基于AHP法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复习法
    2. 德尔菲法
    3. AHP法
    4. 指标体系的功能定位及建设原则
    5.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 基于AHP法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赋值
四、讨论
    1.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3.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势及局限性 第五章 应用WRSR模型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综合评价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黄陂区居民问卷调查
    2. 黄陂区卫生机构调查
    3.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4.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黄陂区居民及卫生机构数据收集
    2. 利用加权秩和比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模型
四、讨论
    1. 应用加权秩和比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模型
    2.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分档结果讨论
    3. 应用加权秩和比法建立评价模型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第六章 研究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
    ( 一) 族谱编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族谱资料的整理工作来说,首先应当了解家底,编辑目录是首要工作。
    ( 二) 族谱提要。主要依照馆藏和地方撰写而成。
    ( 三) 族谱资料选编。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类。
    ( 四) 汇编影印。
    ( 五) 族谱考释。
二、中国族谱资料的研究
    ( 一) 族谱学的奠基( 1929—1979) 。
    ( 二) 族谱学的兴盛( 1980—2000) 。
    ( 三) 族谱学研究的拓新( 2001—2013) 。
三、中国族谱资料的数字化建设
四、结语

(8)新世纪中俄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以普通初中学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国内背景分析
        1.1.2 中俄标准可比性分析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加深对俄罗斯地理教育和文化特色的认识
        1.2.2 有助于认识课程标准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1.2.3 有助于从比较的角度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
        1.2.4 有助于为我国课标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中俄初中地理课标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结构功能主义
    2.2 世界体系理论
3. 中俄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
    3.1 俄罗斯地理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3.1.1 俄罗斯雄厚的地理科学背景
        3.1.2 苏联时期教育思想简评及地理教育
        3.1.3 俄罗斯现行地理课程及国家标准的研制
    3.2 我国地理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3.2.1 我国地理课程发展的曲折经历
        3.2.2 新世纪地理教育面临的挑战
        3.2.3 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的推出
4.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目标比较
    4.1 中俄两国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具体内容
    4.2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的主要共同点
        4.2.1 目标定位完善,突出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功能
        4.2.2 重视地理核心技能,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4.2.3 关注地理情感,强调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4.3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的主要差异
        4.3.1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我国地理课标的特色
        4.3.2 我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更丰富
        4.3.3 俄罗斯地理课程目标文化特色明显
        4.3.4 俄罗斯对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进行了说明
    4.4 启示
        4.4.1 适当融入文化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课程目标
        4.4.2 适当说明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4.5 小结
5.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比较
    5.1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比较
        5.1.1 俄罗斯地理课程体系结构完整、逻辑性强
        5.1.2 我国地理标准指导性、操作性强
        5.1.3 启示
    5.2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构成比较
        5.2.1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构成概述
        5.2.2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构成特点分析
        5.2.3 启示
    5.3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标准陈述比较
        5.3.1 我国标准以行为目标方式阐述内容,更具有指导性
        5.3.2 俄罗斯标准以内容加学习要求为陈述特点
        5.3.3 启示
    5.4 小结
6.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评价标准比较
    6.1 中俄地理课程标准评价特点分析
        6.1.1 俄罗斯地理课程标准评价特点
        6.1.2 我国地理课程标准评价特点
    6.2 启示
    6.3 小结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标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目标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结语
    1.3 主要研究方法
2.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概述与意义
    2.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概述
        2.1.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涵
        2.1.2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历程
        2.1.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
    2.2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2.2.1 为党组织注入高质量新鲜血液
        2.2.2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2.2.3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
3.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果
    3.1 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时期”的界定
        3.1.1 高校扩招及制度改革的新动向
        3.1.2 金融危机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影响
        3.1.3 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3.2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果
        3.2.1 学生党员增加,支部不断壮大
        3.2.2 高校学生党组织在学校政治核心作用日益加强
        3.2.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4.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在思想建设方面,党员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4.1.1 重理论教育、轻基本知识
        4.1.2 重入党前培养,轻入党后教育
        4.1.3 重阶段性要求,忽视长远作用的发挥
    4.2 在组织建设方面,发展的科学性不足
        4.2.1 学生党员入党标准把握不准
        4.2.2 学生党员队伍结构不够科学
        4.2.3 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突出
    4.3 在作风建设方面,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不突出
        4.3.1 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不明显
        4.3.2 未能严格坚持走群众路线
        4.3.3 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淡薄
    4.4 在制度建设方面,保障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4.5 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防腐工作职责不明确
5.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5.1 金融危机等社会因素对思想建设的影响
        5.1.1 就业压力使得入党动机更为复杂
        5.1.2 竞争环境使得学习动因更为盲目
        5.1.3 多元文化使得理想信念更为模糊
    5.2 高校学生党建运行机制等因素对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影响
        5.2.1 部分高校领导“重业务、轻党建”对学生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5.2.2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5.2.3 网络与信息发展使得传统学生党建模式受到冲击
    5.3 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与学生党员自身素质等因素对作风建设的影响
        5.3.1 学生党员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有待加强
        5.3.2 学生党员功利心过重,不能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
        5.3.3 学生党建工作干部素质不高,不能起到“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5.4 官僚作风与腐败现象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
6. 改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6.1 着重思想建设,将思想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
        6.1.1 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将思想建设贯穿各个环节
        6.1.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1.3 针对新时期新形势,加强“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
    6.2 创新组织建设,坚持质量第一
        6.2.1 在支部党员发展上坚持“宁缺毋滥,精英教育”
        6.2.2 加强党支部与其他学生社团共建,增强党支部战斗力与活力
        6.2.3 完善组织建设的考评措施
    6.3 强化教育与作风建设,调动学生党员主体意识
        6.3.1 在对党员教育上,“转变思路,下放权利”,调动主体意识
        6.3.2 加大物质投入,拓宽教育管理平台
        6.3.3 实行全程教育,强化党员作风
    6.4 完善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
        6.4.1 落实学生党员考察与责任机制
        6.4.2 健全学生党员日常管理机制
        6.4.3 完善对学生党员监督考评机制
    6.5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惩防体系
        6.5.1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6.5.2 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6.5.3 落实责任追究,健全惩防体系
    6.6 坚持创新精神,贯穿高校学生党建各个方面
        6.6.1 开展“网络党建”等,对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
        6.6.2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形式,开展“寓教于学”的各种活动
        6.6.3 培养学生党员创新能力,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53

四、迈入新世纪的质量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D]. 孟亮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新世纪革命战争小说英雄叙事研究[D]. 范婷婷. 延边大学, 2020(05)
  • [3]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家谱文献研究及学科理论构建(1978-2017)[D]. 王建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 [4]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濮筠. 苏州大学, 2018(01)
  • [5]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何以成功:浙江经验解读[J]. 李明超,钱冲.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01)
  • [6]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D]. 高旭东. 武汉大学, 2017(06)
  • [7]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J]. 常建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8]新世纪中俄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以普通初中学段为例[D]. 刘玲利.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9]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研究[D]. 孙璐. 重庆理工大学, 2012(06)
  • [10]香港新市镇:新世纪的再审视[A]. 黄建中,陈志端.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8

标签:;  ;  ;  ;  

进入质量工作新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