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莫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其对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官宝怡[1](2020)在《川芎嗪通过P2Y12受体信号通路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小板P2Y12拮抗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部分患者在服用P2Y12拮抗剂后,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等复发缺血性事件仍有发生,这与药物抵抗导致的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有关,其中以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最为普遍。如何改善药物抵抗,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复发风险,是目前心脑血管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传统活血化瘀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近年来,有关活血化瘀中药对P2Y12受体拮抗剂药物抵抗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改善作用,但其临床疗效、安全性目前尚无相关系统评价。川芎嗪是活血化瘀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既往研究表明,川芎嗪可通过调节血栓素A2-前列环素系统、降低血小板内的钙离子浓度、影响磷脂酰肌醇代谢等途径发挥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P2Y12受体及相关信号通路不仅是影响药物反应性的重要通路,同时也是干预药物抵抗的可能作用靶点。前期研究表明,P2Y12受体相关通路是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活化和预防血栓形成的可能靶点之一。作为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活血化瘀中药成分川芎嗪,是否通过调控P2Y12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改善药物抵抗而发挥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基于此,本课题组开展如下研究:(1)活血化瘀中药改善氯吡格雷抵抗的Meta分析;(2)川芎嗪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研究;(3)基于研究2的结果和P2Y12受体相关信号通路,探讨川芎嗪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活血化瘀中药改善氯吡格雷抵抗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改善氯吡格雷抵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数据库 CNKI、WFDP、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中活血化瘀中药改善氯吡格雷抵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1 月。英文检索词包括“clopidogrel resistance”“low response to clopidogrel,“clopidogrel”“high residual platelet reactivit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中文检索词包括“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低反应”“氯吡格雷”“高血小板反应性”“中药”“活血”。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提供的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3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系统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改善氯吡格雷抵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结果:共筛选文献977篇,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6篇中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602例氯吡格雷抵抗受试者。试验组干预措施为活血化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含氯吡格雷),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常规西药治疗(含氯吡格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在升高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MD=6.08,95%CI(3.63,8.53),P<0.00001];在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RR=0.48,95%CI(0.34,0.69),P<0.0001]。结论:活血化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在升高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研究二川芎嗪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研究目的:观察川芎嗪干预对P2Y12受体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制备血小板悬液,先用MRS2179抑制P2Y1受体,再给予诱导剂刺激以建立P2Y12受体介导的血小板活化模型。分别设立resting组、control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川芎嗪3个剂量组(1mmol/L、2mmol/L、3mmol/L)。采用光比浊法检测川芎嗪干预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检测川芎嗪对血小板膜完整性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受体CD62p、PAC-1的表达;通过凝块收缩实验观察川芎嗪对血小板凝块收缩面积的影响。结果:川芎嗪在(1-3mmol/L)不破坏血小板膜完整性,对血小板无毒性。与resting组比较,control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CD62p、PAC-1受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与control组比较,模型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01),CD62p、PAC-1受体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1-3mmol/L)可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P<0.001),降低血小板CD62p、PAC-1受体表达水平(P<0.05);川芎嗪(2-3mmol/L)可明显减少血小板凝块收缩面积(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川芎嗪(3mmol/L)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P<0.001)、降低血小板CD62p、PAC-1受体表达水平以及减少血小板凝块收缩面积(P<0.05)。结论:川芎嗪可通过抑制P2Y12受体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分泌及黏附功能,从而发挥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研究三川芎嗪抗血小板活化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讨川芎嗪抑制P2Y12受体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血小板悬液,先用MRS2179抑制P2Y1受体,再给予诱导剂刺激以建立P2Y12受体介导的血小板活化模型。分别设立resting组、control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替格瑞洛)、川芎嗪组、AC抑制剂组(SQ22536)、川芎嗪+AC抑制剂组、PI3K抑制剂组(LY294002)、川芎嗪+PI3K抑制剂组。采用 Western-blot 法检测 p-VASPser157、Akt、p-Aktser473、p-AktThr308 蛋白表达;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小板cAMP、血小板炎症因子IL-1β、sCD40L含量;采用光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2p、PAC-1受体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模型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01);血小板CD62p、PAC-1受体以及血小板炎症因子IL-1β、sCD40L表达升高(P<0.05);血小板 cAMP、p-VASPser157蛋白表达降低(P<0.05),血小板 p-Aktser473、p-AktThr308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血小板聚集率(P<0.001),血小板CD62p、PAC-1受体以及血小板炎症因子IL-1β、sCD40L的表达均降低(P<0.05);血小板 cAMP、p-VASPser157蛋白表达升高,血小板 p-Aktser473、p-AktThr308蛋白表达降低(P<0.05)。加入SQ22536阻断AC/cAMP通路后,与川芎嗪组比较,川芎嗪+SQ22536组血小板聚集率(P<0.001),血小板CD62p、PAC-1受体以及血小板炎症因子IL-1β、sCD40L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血小板 cAMP、p-VASPser157 蛋白表达降低(P<0.05)。加入 LY294002 阻断 PI3K/Akt通路后,与川芎嗪组比较,川芎嗪+LY294002组血小板聚集率(P<0.001)、血小板CD62p、PAC-1受体表达水平以及血小板炎症因子IL-1β、sCD40L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血小板p-Aktser473、p-AktThr308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川芎嗪可抑制P2Y12受体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AC/cAMP信号通路、抑制p-Akt蛋白表达有关。
刘峻呈[2](2020)在《安脑平冲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水肿及TRPV4、KCa3.1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安脑平冲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TRPV4、KCa3.1蛋白表达及血清TNF-α、ICAM-1浓度的影响,探讨其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治疗作用及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TRPV4抑制剂),采用大鼠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作脑出血模型,每组设立6h、24h、3d、7d四个亚组,造模后各组予以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各实验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将大鼠断头取出脑组织、抽取腹主动脉血液,进行脑含水量、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ICAM-1浓度,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第3d血肿周围脑组织TRPV4和KCa3.1蛋白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造模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在脑出血后第24h、3d、7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HC-067047组比较,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在脑出血第7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尼莫地平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在脑出血后第7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2.脑组织含水量: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造模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在脑出血后第24h、3d、7d的脑组织含水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在脑出血后第7d的脑水肿程度均明显降低(P<0.05)。3.HE染色:模型组、安脑平冲汤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在脑出血后6h的脑组织损伤情况基本一致。与模型组比较,安脑平冲汤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均能有效改善脑出血后24h、3d、7d的脑组织损伤。4.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TNF-α: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造模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在脑出血后第24h、3d、7d的TNF-α浓度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在脑出血第3d、7d的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2)ICAM-1: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造模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ICAM-1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在造模成功后第24h、3d、7d的ICAM-1浓度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在脑出血后第3d、7d的ICAM-1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5.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第3d血肿周围脑组织TRPV4、KCa3.1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模型各组的TRPV4、KCa3.1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的TRPV4、KCa3.1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TRPV4、KCa3.1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6.蛋白免疫印迹检测:(1)各实验组大鼠第3d血肿周围脑组织TRPV4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TRPV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TRPV4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的TRPV4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TRPV4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比较,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TRPV4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2)各实验组大鼠第3d血肿周围脑组织KCa3.1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的KCa3.1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KCa3.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的KCa3.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KCa3.1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比较,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KCa3.1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TRPV4、KCa3.1表达增加,血清TNF-α、ICAM-1浓度升高。2.安脑平冲汤能有效地改善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脑水肿,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且其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3.可能机制:下调TRPV4、KCa3.1的表达,减轻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抑制神经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血清TNF-α、ICAM-1的浓度,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水肿,发挥神经功能保护的作用。
高亚龙[3](2020)在《脑源性微粒致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一种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人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TBI后发生的CVS与缺血性脑梗死以及由其导致的长期神经功能缺损等致死致残结局关系密切,然而目前对于TBI后发生CVS的病生理机制研究还不够透彻。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TBI后小鼠循环血中脑源性微粒(brain derived microparticle,BDMP)显着升高,并具有动态变化趋势,鼠尾静脉注射BDMP能够引起CVS及脑血流明显下降。体外实验发现BDMP能够收缩小鼠离体颈动脉,且促进平滑肌细胞(SMC)和内皮细胞的钙离子内流,但是BDMP促进血管或者SMC收缩的离子通道机制我们仍不清楚。既往研究发现,脑血管张力的肌源性调节主要依赖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BKca channel)所发挥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阐释BKca通道在BDMP诱导的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机制,同时借助作用于细胞膜钙通道和胞内钙库的钙阻断剂探究BDMP引起血管SMC收缩的钙离子来源。从而为解释TBI引起CVS的病生理机制提供新视角,丰富临床诊疗中对于脑血管痉挛认识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了稳定BDMP的实验基础,本研究初步探索了保存时间和温度对BDMP的影响。方法:(1)体外提取BDMP,在不同的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NTA以及电镜鉴定微粒特性变化,探索MP稳定保存方法,为后续试验提供可靠有效MP来源;(2)离体颈动脉实验观察BDMP引起血管收缩的浓度-张力反应关系;(3)利用细胞膜表面T型和L型钙通道阻断剂,观察其对BDMP收缩小鼠离体颈动脉的影响;(4)离体颈动脉实验观察BKca通道选择性开放剂NS1619对BDMP引起的血管收缩的缓解作用,明确浓度舒张效应;(5)利用胞内钙库的Ca2+通道阻断剂,通过离体颈动脉实验观察BDMP引起的血管收缩与钙库释放的Ca2+间的关系;(6)流式检测BDMP及NS1619对平滑肌细胞浆游离Ca2+升高的影响以及SMC收缩的Ca2+来源;(7)探针跳跃式离子电导显微镜(HPICM)观察NS1619对BDMP引起的SMC形态改变的影响。结果:(1)电镜下可见MP完整膜结构,低温保存后膜结构破坏,流式检测的Annexin-V阳性MP浓度及NTA检测的MP浓度均显着改变;(2)BDMP浓度为0.1×10^4/ul、0.5×10^4/ul、1×10^4/ul、5×10^4/ul时,其对离体颈动脉张力(以60m MKCl产生张力为100%)分别为11.4%±1.9%、31.0%±4.2%、50.8%±6.3%、258.5%±21.7%;(3)200u M的NS1619对BDMP预收缩的离体颈动脉张力降低(-29.5%±10.12%)与对照(-0.50%±3.1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2),且其舒张作用有浓度依赖性,当NS1619浓度为800u M时,对离体血管舒张达到-89.75%±4.19%;(4)阻断T-VDCC,血管张力降低-2.25%±1.89%,与PBS对照(-3.25%±3.1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60);阻断L-VDCC,血管张力降低-41.75%±8.22%(P<0.01);(5)在无Ca2+溶液中BDMP也能引起离体血管张力明显增加(3.04±0.35m N),与PBS对照(0.23±0.08m N)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含Ca2+溶液中BDMP引起的离体血管张力增加(4.87±0.72m N)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4);(6)在无Ca2+体系中,加入Ry R阻断剂后,BDMP导致的离体颈动脉张力(3.76±0.38m N)与未加阻断剂(5.71±0.69m N)相比明显变小(P=0.003);在无Ca2+体系中,加入IP3受体阻断剂后,离体血管张力(3.49±0.33m N)与未加阻断剂(5.71±0.69m N)相比明显变小(P=0.001)。(7)流式检测发现,加入BDMP后胞浆内游离Ca2+阳性的SMC百分比(21.34%±1.97%)与PBS对照组(3.68%±1.10%)相比明显升高(P<0.01),用NS1619预孵后,游离Ca2+阳性的SMC百分比(8.50%±1.33%)与BDMP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在无Ca2+体系中,BDMP处理后游离Ca2+阳性的SMC占比(16.34%±1.48%)与PBS对照(5.02%±1.33%)相比明显升高(P<0.01),与含Ca2+体系中BDMP处理(23.68%±2.50%)相比同样明显升高(P<0.01);(8)离子电导显微镜发现,BDMP处理后,SMC高度(8.30±0.27um)与对照(6.69±0.59um)相比明显增高(P=0.013),再次加入NS1619处理后细胞高度(10.04±0.47um)与BDMP处理相比,明显增高(P=0.005)。结论:(1)低温保存影响可BDMP结构形态、浓度及粒径分布;(2)BDMP引起的离体颈动脉收缩与可能与其阻断BKca通道有关,BDMP能够升高胞浆内游离Ca2+浓度,升高的Ca2+既来源于胞外,一部分又来源于胞内,即BDMP能够使SMC钙库释放钙和胞外Ca2流入胞浆,进而促进血管痉挛。本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由脑外伤后BDMP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的离子通道机制,为TBI后CVS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李艺杰[4](2018)在《芍药苷对Bayk8644诱导大鼠抑郁焦虑样行为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利用L型钙通道激动剂Bayk8644诱导大鼠,采用芍药苷干预,通过旷场、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采用Western Blot和微透析技术检测大鼠海马脑区L型钙通道关键蛋白表达及神经递质释放情况,探讨芍药苷通过L型钙通道发挥其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糖水偏好、旷场实验将大鼠平行分为Bayk8644组、对照组、芍药苷高剂量组(200mg/kg/d)、芍药苷中剂量组(100mg/kg/d)、芍药苷低剂量组(50mg/kg/d)、尼莫地平组(1mg/kg/d),给药7天后,腹腔注射Bayk8644(0.2mg/kg/d),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采集大鼠行为学数据,断头,分离海马脑区,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aMKⅡ、BDNF和pho-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和活化情况。2通过糖水偏好、旷场实验将大鼠平行分为Bayk8644组、芍药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给药第6天,进行脑立体定位大鼠海马脑区(定位坐标:AP-5.8 mm,ML-4.6mm,DV-5.0 mm),给药第7天,微透析收集细胞外液,流速为1.5μL/min,每20min收集一次样品,共收集5h,利用HPLC-ECD法检测大鼠海马脑区细胞外液中DA、5-HT、GABA、Glu含量变化。研究结果:1宏观行为学结果显示:给药后,与对照组相比,Bayk8644组旷场总路程、中央区总路程、中央区停留时间以及直立次数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高价十字迷宫实验活动总路程、平均速度、进入开放臂的时间百分比(OT%)与次数百分比(OE%)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Bayk8644组相比,芍药苷高剂量组、芍药苷中剂量组旷场总路程、直立次数显着升高(P<0.05),芍药苷高剂量组中央区总路程显着升高(P<0.05),芍药苷高剂量组、芍药苷中剂量组和芍药苷低剂量组中央区停留时间显着升高(P<0.05)。芍药苷高剂量组的OE%、OT%、活动总路程、平均速度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芍药苷中剂量组的OT%显着升高(P<0.05)。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ayk8644组CaMKⅡ、pho-CaMK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BDNF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Bayk8644组相比,芍药苷高、中剂量组大鼠CaMKⅡ、pho-CaMK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P<0.01),BDNF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3微透析结果显示:尼莫地平组和芍药苷高剂量组GABA、5-HT的含量均高于Bayk8644组,Glu的含量均低与Bayk8644组,芍药苷高剂量组DA的含量均高于Bayk8644组、尼莫地平组,尼莫地平组DA的含量与Bayk8644组未呈现出差异。结果显示,与Bayk8644组相比,在注射Bayk8644 20 min、140 min、260 min后,芍药苷高剂量组Glu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或P<0.05),60 min、140 min时,尼莫地平组、芍药苷高剂量组5-HT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140 min后,尼莫地平组GAB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180 min和220 min后,尼莫地平组、芍药苷高剂量组GAB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100 min、140 min、180 min时,芍药苷高剂量组D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随后呈下降趋势。结论:芍药苷可能通过影响L型钙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神经递质的释放发挥其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理作用,L型钙通道介导的CaMKⅡ/BDNF通路是其药理作用靶点。
王计伟[5](2018)在《脑源性微粒在颅脑创伤后血管痉挛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TBI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引起TBI后脑缺血、脑梗死等继发性脑损伤和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但目前仍尚不清楚其具体发病机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小鼠TBI后可释放脑源性微粒通过破坏的血脑屏障释放入外周循环血中,且鼠尾静脉注射一定数量脑源性微粒可导致小鼠死亡,但病理尸检未发现死亡小鼠存在器质性致死原因,故推测其致死原因为血管痉挛等功能性改变。本研究将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研究脑源性微粒在小鼠TBI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检测其对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血管构成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及脑血流量的影响,同时检测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对脑源性微粒介导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将阐明TBI后脑血管痉挛的早期发生机制,丰富TBI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生理机制理论,为TBI后脑血管痉挛的诊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1)体外制备脑源性微粒并进行电镜及粒径鉴定,鼠尾静脉注射后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为后续体内外深入研究脑源性微粒的病生理机制提供可靠有效的基础数据。(2)体外血管环张力实验检测脑源性微粒的致血管痉挛作用及尼莫地平的解痉作用,体内激光散斑血流动态成像实验检测脑源性微粒对脑血流灌注量的作用。(3)体外细胞实验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测定脑源性微粒对脑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4)体外细胞实验通过膜片钳技术检测脑源性微粒对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的调控作用,以期探索脑源性微粒的致血管痉挛机制。(5)体外细胞实验采用离子电导显微镜技术观察脑源性微粒对脑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等血管构成细胞形态的影响。(6)体外细胞实验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脑源性微粒对脑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等血管构成细胞骨架的影响。(7)蛋白质免疫印迹手段测定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收缩的最终阶段肌球轻链蛋白的影响;(8)通过质谱分析方法测定脑源性微粒的磷脂构成,探讨体外制备的磷脂微粒和去除磷脂的脑源性微粒的上述作用,以明确脑源性微粒的致痉挛作用与其结构完整性的关系。结果:(1)体外制备的脑源性微粒透射电镜下可见有完整的膜结构,Nano sight检测其直径位于100-1000nm之间,鼠尾静脉注射后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鼠尾静脉注射量与死亡率呈正相关。(2)脑源性微粒可在体外动脉环张力实验中引起颈总动脉血管环收缩,体内实验证实脑源性微粒可造成脑血流灌注量下降,尼莫地平可部分阻断上述作用。(3)体外细胞实验证实脑源性微粒可引起血管构成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而尼莫地平可部分阻断此作用。(4)离子电导显微镜证实脑源性微粒可导致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高度升高,证实脑源性微粒可导致骨架蛋白的变化而引起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收缩。(5)脑源性微粒可促进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尼莫地平可部分阻断此作用。(6)根据脑源性微粒质谱分析结果鼠尾静脉注射体外制备磷脂微粒和SDS处理后的脑源性微粒,未发现致血管痉挛作用。结论:(1)TBI后释放入循环血中的脑源性微粒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痉挛,进而导致脑血流量下降,严重者可致死。(2)脑源性微粒可引起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升高继而导致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发生改变,其主要机制为脑源性微粒促进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的开放。(3)脑源性微粒的致血管痉挛作用有赖于其结构的完整性,尼莫地平可部分阻断其致痉挛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颅脑创伤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病生理机制,并初步探索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高芳,孙素芬,李志红,张海红,成霄汉[6](2018)在《药物三联法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对患者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硫酸镁、尼莫地平和拉贝洛尔三联法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对患者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表达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5月就诊的20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给予硫酸镁注射液、尼莫地平片及拉贝洛尔注射液三联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血压水平、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及围产儿结局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与正常妊娠组血压水平相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评分和新生儿体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围生儿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LIF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LIP水平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并与正常妊娠组LIF水平相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LIF水平与新生儿评分、新生儿体重正相关,与不良围产儿结局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尼莫地平及拉贝洛尔三联法能够有效调节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围产儿结局较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7](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认为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张伟[8](2016)在《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的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复发率。中药和天然药物中许多活性物质具有防治脑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的作用,因而从中药和天然药物中寻找具有抗脑缺血活性的有效物质,是发现和开发新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药灯盏细辛是菊科植物短亭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灯盏乙素(scutellarin)为灯盏花素的有效成分,自上世纪70年代在临床上使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脑梗塞及高血压、脑血栓、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虽然灯盏花素长期用于临床,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溶解性差、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灯盏乙素苷元又称野黄芩素(scutellarein),为灯盏乙素的降解产物。有研究发现,灯盏乙素在胃肠道内被水解成灯盏乙素苷元,其在胃肠道内具有溶解性好、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并且动物实验证明灯盏乙素苷元的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超过灯盏乙素,可能是具有开发潜力的脑卒中候选药物。然而野黄芩素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有学者发现给大鼠灌胃野黄芩素后,在尿液中发现大量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代谢物,这代谢物的发现为研究灯盏乙素和灯盏乙素苷元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保障,然而现在对这化合物的研究少之又少。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体外药效活性评价和体内整体动物实验,研究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保护作用,并与野黄芩素和野黄芩苷进行比较。研究内容:1、探索有效的化学合成方法合成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2、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及Fe3+还原能力测定法比较6-O-甲基乙素苷元、灯盏乙素苷元和灯盏乙素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对Fe3+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均呈剂量依赖关系。3、通过凝血四项指标(TT、APTT、PT、FIB)和血小板聚集性实验,比较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灯盏乙素苷元和灯盏乙素的体外抗血栓活性。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可能通过延长TT和PT而发挥抗凝血作用,且效果好于野黄芩素和野黄芩苷。4、采用线栓法致MCAO模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征象、脑梗死率和脑含水量的变化,比较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对MCAO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预处理能显着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征象,缩小脑梗死面积,降低脑含水量,且效果优于野黄芩苷。5、采用双侧结扎颈总动脉致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情况,测定脑指数、脑含水量、Na+、K+、Ca2+、MDA含量和SOD,Ca2+-ATPase和Na+、K+-ATPase活性变化情况。与模型组相比,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和灯盏乙素预处理能够能改善神经细胞损伤,显着降低脑指数和脑含水量,升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提高Ca2+-ATPase和Na+,K+-ATPase活性,调节体内Na+、K+和Ca2+转运。结果表明,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具有良好的保护神经细胞的疗效,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减轻脑水肿及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发挥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并且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的疗效要优于灯盏乙素。6、利用UFLC-Q-TOF/MS联用技术分析灯盏乙素苷元在大鼠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结果显示,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硫酸化、葡萄糖醛酸结合等。结论: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具有一定的脑缺血保护作用,且效果优于灯盏乙素,推测灯盏乙素在体内主要代谢成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发挥疗效,并且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可作为有开发前景的脑卒中治疗药物。
戴柳玲[9](2015)在《丹参红花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丹参红花(丹红)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配伍对原代培养的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原代培养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机制,进一步研究其配伍规律,阐述中药配伍规律的科学性。方法1.以原代培养的乳鼠海马神经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损伤模型。2.MTT法确定丹红有效成分、尼莫地平、阿司匹林对海马神经元细胞的非毒性剂量;选取合适浓度分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丹红四个有效成分组成的9个配伍组。3.化学比色法测定神经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TBA法测定神经细胞内丙二醛(MDA)水平以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的变化。4.ELISA法测定神经细胞内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和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变化5.激光共聚焦技术测定神经元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和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细胞的早期凋亡率。结果1.乳鼠海马神经元离体培养8d后,神经细胞清晰可见,多呈锥体状或多级形,胞体有明显的折光性,立体感强,细胞膜边界光滑、清楚,神经突起相互交错成网。用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海马神经元细胞,神经元细胞占比大于90%。2.药物毒性实验:通过MTT实验确定丹红各有效成分对海马神经元的最佳浓度梯度(丹参素 50、100、150μg/mL;原儿茶醛 60、120、180μg/mL,丹酚酸 B50、100、150μg/mL;羟基红花黄色素A40、80、120μg/mL),按高中低浓度正交配伍。尼莫地平浓度100μg/mL、阿司匹林200μg/mL作为阳性对照。3.抗氧化损伤:配伍1~3、5~9组组方能显着抑制上清液LDH含量;配伍1、2、3、4、8、9组组方能明显增强SOD活性;配伍1、2、3、7、8、9组组方能显着降低MDA水平。正交设计直观分析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抗氧化作用最强。4.抗血栓形成:配伍1、2、3、4、5、6组组方能显着升高6-keto-PGF1a的水平;配伍7、8组组方能显着降低TXB2的水平。正交设计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可知,可能丹参素的抗血栓作用最强。5.抗凋亡损伤:配伍1~3、5~9组组方能显着升高MMP水平;配伍1~3、5~9组组方能明显抑制胞内钙超载现象;1~4、6~9组组方能显着抑制细胞早期凋亡。正交设计直观分析可知,原儿茶醛的抗凋亡作用最强。结论1.本实验成功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体外建立缺氧损伤模型2.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3.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抗血栓形成、减轻胞内钙超载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文雪,段大航[10](2013)在《几种钙离子拮抗剂对妊娠期高血压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医生和患者都恐惧的疾病,也是妊娠妇女常见疾患,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治一直是各级妇幼保健人员和妇产科医生工作的重点。妇幼保健人员要积极和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讲解妊高征疾病的相关知识、预防治疗重要性及预后等知识,宣讲孕期产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孕期的保健和营养以及注意事项;使孕妇积极配合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顺利完成怀孕和分娩
二、尼莫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其对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莫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其对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川芎嗪通过P2Y12受体信号通路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P2Y_(12)受体介导的抗血小板活化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川芎嗪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信号通路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活血化瘀中药改善氯吡格雷抵抗的Meta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川芎嗪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川芎嗪抗血小板活化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安脑平冲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水肿及TRPV4、KCa3.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和试剂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建立、给药及取材 |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1.各组实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2.各组实验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比较 |
3.各组实验大鼠脑组织HE染色 |
4.各组实验大鼠血清中TNF-α、ICAM-1 的浓度 |
5.各组实验大鼠第3d血肿周围脑组织TRPV4、KCa3.1 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大鼠ICH模型建立的探讨 |
2.阳性对照药物选择 |
3.安脑平冲汤的立方思想及组方分析 |
3.1 立方思想 |
3.2 组方分析 |
4.安脑平冲汤现代药理研究 |
5.安脑平冲汤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的影响 |
6.安脑平冲汤对脑组织TRPV4、KCa3.1 的影响 |
7.安脑平冲汤对血清TNF-α、ICAM-1 的影响 |
8.问题和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表 |
综述二:综述 TRPV4、 KCa3.1 对脑水肿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
(3)脑源性微粒致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试剂及仪器 |
1.1.2 脑源性微粒的提取与保存方法 |
1.1.3 脑源性微粒对小鼠离体颈动脉的收缩作用机制 |
1.1.4 细胞水平研究脑源性微粒收缩小鼠离体颈动脉的机制 |
1.1.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不同保存条件对脑源性微粒的影响 |
1.2.2 脑源性微粒对离体颈动脉环的收缩作用机制 |
1.2.3 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形态及胞浆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
1.3 讨论 |
1.3.1 保存条件对脑源性微粒的影响 |
1.3.2 脑源性微粒致血管痉挛与BKca通道及钙离子来源的关系 |
1.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芍药苷对Bayk8644诱导大鼠抑郁焦虑样行为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实验一 芍药苷对Bayk8644诱导大鼠抑郁焦虑行为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设计及方法 |
2.1 大鼠饲养 |
2.2 大鼠分组及给药 |
2.3 给药剂量 |
2.4 行为学数据采集及样品采集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旷场实验 |
3.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4 讨论 |
实验二 芍药苷对海马脑区中CaMKⅡ、pho-CaMKⅡ、BDNF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相关试剂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组织样品全蛋白提取 |
2.2 蛋白浓度测定 |
2.3 SDS-PAGE电泳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动态检测Glu、DA、5-HT、GABA含量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相关药品及试剂配制 |
1.5 衍生化试剂的配制及衍生反应 |
2 实验设计及方法 |
2.1 大鼠饲养 |
2.2 大鼠分组 |
2.3 给药条件 |
2.4 大鼠海马立体定位 |
2.5 在体微透析采集大鼠海马细胞外液流程 |
2.6 HPLC-ECD检测大鼠海马细胞外液5-HT、DA、GABA、Glu含量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HPLC方法学考察结果 |
3.2 注射Bayk8644后,各组大鼠海马细胞外液各时间段GABA含量变化 |
3.3 注射Bayk8644后,各组大鼠海马细胞外液各时间段Glu含量变化 |
3.4 注射Bayk8644后,各组大鼠海马细胞外液各时间段5-HT含量变化 |
3.5 注射Bayk8644后,各组大鼠海马细胞外液各时间段DA含量变化 |
4 讨论 |
结语 |
研究特色与不足 |
1 本课题特色 |
2 课题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论文着作 |
(5)脑源性微粒在颅脑创伤后血管痉挛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后半数致死剂量的测定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1.3 脑源性微粒的制备、鉴定、计数方法、粒径鉴定和质谱分析 |
1.1.4 磷脂微粒的制备方法和电镜鉴定 |
1.1.5 SDS处理脑源性微粒的方法和电镜鉴定 |
1.1.6 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的预试验方法 |
1.1.7 鼠尾静脉注射BDMP、磷脂微粒和SDS处理后BDMP后的临床表和正式试验 |
1.1.8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BDMP、磷脂微粒和SDS处理后BDMP的电镜鉴定;BDMP的粒径鉴定及质谱分析 |
1.2.2 脑源性微粒的计数 |
1.2.3 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磷脂微粒和SDS处理后脑源性微粒的临床表现 |
1.2.4 不同时间点老鼠的死亡情况 |
1.2.5 半数致死量计算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脑源性微粒收缩颈总动脉导致脑血流量下降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脑源性微粒的制备方法和计数 |
2.1.4 小鼠颈总动脉的分离、固定和预处理 |
2.1.5 脑源性微粒对内皮完整的颈总动脉收缩功能的影响 |
2.1.6 脑源性微粒对小鼠脑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
2.1.7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脑源性微粒可导致内皮完整的颈总动脉收缩 |
2.2.2 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可导致脑血流灌注量降低,而鼠尾静脉注射磷脂微粒和SDS处理后的脑源性微粒未引起脑血流灌注量降低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 |
3.1.4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的提取、鉴定和计数 |
3.1.5 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和实验分组 |
3.1.6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和实验分组 |
3.1.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对平滑肌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 |
3.1.8 流式细胞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对平滑肌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值 |
3.1.9 膜片钳技术检测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
3.1.10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平滑肌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
3.2.2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的电镜鉴定和计数 |
3.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 |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值 |
3.2.5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检测可见脑源性微粒促进平滑肌细胞L型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开放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四、体外细胞实验证实脑源性微粒对细胞形态、骨架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脑源性微粒的制备及平滑肌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 |
4.1.4 离子电导显微镜观察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形态的影响 |
4.1.5 离子电导显微镜观察脑源性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
4.1.6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骨架影响 |
4.1.7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脑源性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骨架影响 |
4.1.8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平滑肌细胞吞噬微粒的能力 |
4.1.9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脑源性微粒处理平滑肌细胞后收缩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
4.1.10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 |
4.2.1 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的高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2.2 脑源性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高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2.3 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骨架结构的影响 |
4.2.4 随着时间的延长,平滑肌细胞吞噬脑源性微粒的数量增多 |
4.2.5 脑源性微粒可促进平滑肌细胞肌球蛋白磷酸化表达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颅脑创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药物三联法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对患者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采用低流量吸氧的同时给予硫酸镁治疗: |
1.3.2试验组采用硫酸镁注射液、尼莫地平片及拉贝洛尔注射液三联法治疗。 |
1.4 观察指标 |
1.4.1 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血压水平进行测定, 每日测量5次, 取平均值。 |
1.4.2 分别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中LIF的水平, 并以检测的正常妊娠组产妇血清LIF水平为参考。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比较 |
2.2 2组患者围生儿结局比较 |
2.3 2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LIF水平变化比较 |
2.4 LIF水平与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7)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1.2.1. 1 总体用药: |
1.2.1. 2 单一用药: |
1.2.1. 3 联合用药: |
1.2.1. 4 复方制剂: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2.2 药物分类 |
2.2.1 利尿剂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2.2.7. 1 硝酸酯类[34]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3.1 利尿剂 |
3.1.1 概述 |
3.1.2 分类 |
3.1.3 用药原则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3.2.1 概述 |
3.2.2 CCB的分类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3.2.3 用药原则 |
3.2.3. 1 适应证: |
3.2.3. 2 禁忌证: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3.3.1 概述 |
3.3.2 分类 |
3.3.3 用药原则 |
3.3.3. 1 适应证: |
3.3.3. 2 禁忌证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3.4.1 概述 |
3.4.2 分类 |
3.4.3 用药原则 |
3.4.3. 1 适应证: |
3.4.3. 2 禁忌证: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5 β受体阻滞剂 |
3.5.1 概述 |
3.5.2 分类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3.5.3 用药原则 |
3.5.3. 1 适应证: |
3.5.3. 2 禁忌证: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 α受体阻滞剂 |
3.6.1 概述 |
3.6.2 分类 |
3.6.3 用药原则 |
3.6.3. 1 适应证: |
3.6.3. 2 禁忌证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3.7.1. 1 概述: |
3.7.1. 2 分类: |
3.7.1. 3 用药原则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3.7.2. 1 分类: |
3.7.2. 2 应用证据: |
3.7.2. 3 应用原则: |
3.7.2. 4 方案推荐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3.8.1 概述 |
3.8.2 分类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3.8.3 用药原则 |
3.8.3. 1 适应证 |
3.8.3. 2 不良反应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3.8.4 方案推荐 |
4 国产创新药物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4.1.1 药理学 |
4.1.2 创新点 |
4.1.3 药物作用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4.1.5 规格和用法 |
4.2 尼群洛尔片 |
4.2.1 药理作用 |
4.2.2 降压特点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4.2.4 药物规格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4.3 阿利沙坦酯 |
4.3.1 临床药理学 |
4.3.2 创新点 |
4.3.3 临床效果 |
4.3.4 安全性 |
4.3.5 禁忌证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4.4.1药理学 |
4.4.2适应证 |
4.4.3 原创点 |
4.4.4 开发背景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4.4.6 循证证据 |
4.4.7 药物规格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4.5.1 药学部分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4.5.4 临床推荐 |
4.5.5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5.1.1 概述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1.2. 2 药物推荐: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5.2.1 概述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5.3.1 概述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3.2. 2 目标管理: |
5.3.2. 3 药物推荐: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5.4.1 概述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5.5.1 概述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5.2. 2 指南推荐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5.6.1 概述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6.2. 2 指南推荐: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5.7.1 概述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5.7.2. 2 指南推荐: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5.7.3. 5 监测血钾: |
5.8 高血压急症 |
5.8.1 概述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5.8.3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6.1.1 概述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6.1.2. 2 指南推荐: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1.3. 1 降压目标: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6.2.2 诊断和评估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6.2.3 综合干预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6.2.3. 2 药物治疗 |
6.2.3. 3 其他治疗: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6.3.1 概述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6.3.2. 5 联合用药: |
6.3.3 注意事项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6.4.1 概述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5 老年高血压 |
6.5.1 概述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6.5.5 药物选择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6.6.1 概述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6.6.3. 2 术前准备: |
6.6.3. 3 预后: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6.6.4. 2 药物治疗: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6.7.1 概述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6.8.1 概述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6.9.1 定义与病因 |
6.9.2 诊断 |
6.9.3 药物治疗 |
6.9.4 其他治疗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6.1 0. 1 概述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8 小结 |
(8)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的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研究 |
1.1 能量代谢的紊乱 |
1.2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细胞凋亡 |
1.3 钙离子超载 |
1.4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
1.5 自由基损伤 |
1.6 一氧化氮 |
2 治疗脑缺血天然药物的研究现状 |
2.1 黄酮类 |
2.2 皂苷类 |
2.3 酚酸类 |
2.4 生物碱类 |
3 灯盏乙素的药理活性研究 |
3.1 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
3.2 抗血栓作用 |
3.3 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
4 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合成路线设计及结果讨论 |
1 灯盏乙素前期研究基础 |
2 灯盏乙素苷元的制备设计 |
2.1 苷元制备的设计依据 |
2.2 酸水解法制备灯盏乙素苷元 |
3 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合成路线设计 |
3.1 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合成方案 |
3.2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体外活性评价 |
1 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溶解度的研究 |
1.1 紫外吸收波长的选定 |
1.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1.3 溶解度的测定 |
1.4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2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研究 |
2.3 体外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研究 |
2.4 Fe~(3+)还原能力测定(FRAP法) |
3 体外抗凝血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试剂配置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整体动物实验 |
1 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在大鼠线栓法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治疗作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参考文献 |
2 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在反复双侧结扎颈总动脉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中的治疗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3 大鼠灌胃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中主要代谢物的鉴定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合成实验部分 |
1 灯盏乙素苷元的制备 |
2 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合成路线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9)丹参红花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原代培养鉴定及缺氧损伤模型的建立 |
一、材料和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主要仪器及材料 |
2. 试剂和药品 |
3.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方法 |
1. 溶液配制 |
2. 实验前器具灭菌处理 |
3. 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原代培养 |
4. 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学观察 |
5. 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鉴定 |
6. 建立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细胞模型 |
二、结果 |
(一) 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二) 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鉴定 |
(三) 缺氧对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影响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优点及原代培养注意事项 |
(二) 海马神经元细胞的鉴定方法 |
(三) 脑中风与海马神经元细胞缺血模型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细胞毒性试验确定给药浓度及实验分组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和材料 |
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二) 实验方法 |
1. 溶液配制 |
2. MTT法细胞毒性实验 |
3. 给药浓度的确立及实验分组 |
二、结果 |
(一) 丹红各有效成分及阳性对照药毒性实验结果 |
(二) 确定分组给药浓度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细胞毒性实验 |
(二) MTT实验注意事项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丹红主要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药效学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主要仪器及材料 |
2. 试剂和药品 |
3.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方法 |
1. 缺氧后收集各组细胞及上清液 |
2. 细胞的裂解 |
3. 神经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的测定 |
4. 采用BCA法测定各组细胞总蛋白浓度 |
5. 海马神经元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测定 |
6. 海马神经元细胞内丙二醛(MDA)的测定 |
7. ELISA检测6酮前列腺素F1a |
8. ELISA检测TXB_2 |
9. 神经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测定 |
10. 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含量的测定 |
11. 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 |
12. 数据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一) BCA法测蛋白浓度标准曲线结果 |
(二) 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细胞LDH释放量的影响 |
(三) 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细胞SOD活性的影响 |
(四) 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
(五) 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细胞中6-keto-PGF1a的影响 |
(六) 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细胞中TXB2的影响 |
(七) 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细胞MMP的影响 |
(八) 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
(九) 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细胞早期凋亡率的影响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自由基与脑缺血 |
(二) 血栓损伤与脑缺血 |
(三) 细胞凋亡与脑缺血 |
四、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尼莫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其对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芎嗪通过P2Y12受体信号通路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官宝怡.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安脑平冲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水肿及TRPV4、KCa3.1表达的影响[D]. 刘峻呈.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脑源性微粒致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高亚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芍药苷对Bayk8644诱导大鼠抑郁焦虑样行为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艺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脑源性微粒在颅脑创伤后血管痉挛中的作用研究[D]. 王计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6]药物三联法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对患者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分析[J]. 高芳,孙素芬,李志红,张海红,成霄汉. 河北医药, 2018(03)
- [7]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8]6-O-甲基灯盏乙素苷元的合成及活性研究[D]. 张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 [9]丹参红花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 戴柳玲.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10]几种钙离子拮抗剂对妊娠期高血压治疗现状[J]. 文雪,段大航.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