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的构建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韩祎,王天,贾生海,戚乐磊[1](2021)在《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后续众多专业课的先修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知识跨度大、教材与新标准新规范不配套、内容滞后等诸多问题,据此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具体实施途径,旨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设计中结构计算部分打下良好的基础,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兰中仁,熊峰,吴雨珊,董娜,张炜,阎慧群[2](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厚基础宽口径“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四川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遵循新工科建设理念,结合大工程观概念,为适应国家城镇化绿色发展战略对土木人才的需求,开展厚基础宽口径的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整合土木类四大专业,加强通识教育,重塑课程内涵,建立了全新的"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孙磊[3](2020)在《基于能力导向的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改革》文中认为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的特点以及承上启下的功能。从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在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实践,旨在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罗素蓉,吴恺云,李旭红[4](2019)在《新形势下“大土木”专业课程建设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文中提出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新形势和"双一流"建设对学科发展的要求,现有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土木工程国际竞争力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时代"大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基于现代土木工程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的"窄口径"等问题,提出在优化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共性"和"个性"上寻找平衡点,合理整合课程内容,科学构建课程模块,拓展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优化教学方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完善"通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曾宪桃,任振华[5](2019)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促进产教融合纵深,密切衔接人才培养、产业需求与人才创新,是当前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实需求。文章从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应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应用型课程改革方案,介绍了应用型课程实施改革的具体做法,总结了应用型课程评价体系。
杨忠平,夏洪流,王志军,卢黎,姚刚,董瑞琨,刘德华,郑丽娜,康明[6](2019)在《“大土木”背景下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文中指出立足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长远发展,结合重庆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调研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基础上,依据"工程教育认证"和《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以适应"大土木"背景下的土木专业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为平台,对本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适合我校办学实际的全新定位,基于此,全新构建了课程体系,以期促进学科专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张田,崔春义,杨刚,李晓飞[7](2018)在《工程标准及规范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文中研究表明指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对土木工程标准及规范体系进行梳理,提出将工程标准及规范体系贯穿于本科教学内容中,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专业素养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杨敬林,欧阳国元,万琳辉,周锡玲[8](2017)在《农业院校“大土木”专业结构类课程教学改革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三个"大土木"专业结构类课程教学为例,对三个"大土木"专业从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提出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农业院校"大土木"专业结构类课程教学提供建议和参考。
常鸿飞,夏军武,贾福萍,李富民,龙帮云,丁北斗[9](2016)在《大土木专业结构设计原理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结构设计概念,培养其结构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能力。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结合教学实践,对大土木专业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及教材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精品教材的编写建议,以期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提供参考。
杜文学,李长凤,周莉,徐晓红,韩雪,薛志成,姜云[10](2016)在《“3+1”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土木工程专业新时期工程化背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文章以黑龙江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为立足点,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素养出发,探索强化实践能力掌握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策略,进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同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二、大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的构建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的构建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 学时少、内容多、系统性差、知识跨度大 |
1.2 配套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差异性大 |
2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
2.1 构建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 |
2.1.1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力 |
2.1.2 线上线下共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
2.2 多引入工程案例,加强实践训练 |
3 结语 |
(2)新工科背景下厚基础宽口径“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四川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革命与教育改革 |
二、土木工程与大工程观 |
三、四川大学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大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改革 |
(一)四川大学土木工程教育背景 |
(二)厚基础宽口径“大土木”内涵 |
(三)“大土木”人才培养体系 |
1.厚基础实现途径 |
2.宽口径途径 |
3.知识体系构建 |
1)校级平台课 |
2)大类平台课 |
3)专业模块课 |
四、结语 |
(3)基于能力导向的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自编教材并结合最新规范,合理安排学时 |
三、去繁从简,重构教学内容 |
四、革新教学模式 |
五、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
六、结束语 |
(4)新形势下“大土木”专业课程建设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 |
二、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模式现状:忽略专业课程的共性和个性 |
三、不同专业方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改革 |
四、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推进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
(一)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性研究及全面整合 |
1.对不同专业的相似课程进行整合,加强专业间的联系 |
2.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相似知识点进行整合,构建课程模块 |
3.对比研究国内外行业规范和标准,拓展国际视野 |
(二)从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和教师队伍等方面,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
1.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
2.加强素质教育,增设具有新时代土木工程特色的课程 |
3.提升教师素质,打造跨专业交叉渗透的教师队伍 |
五、结语 |
(5)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存在的问题[1] |
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逻辑思考[1, 2] |
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
(一)课程目标改革 |
(二)课程设置改革 |
(三)课程实施的改革 |
1.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
2. 课程设置时间与周期的调整[6] |
3. 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 |
(四)课程评价改革 |
(五)“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特色 |
四、结束语 |
(6)“大土木”背景下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2 新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
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构建 |
3.1 公共基础课程 |
3.2 通识教育模块 |
3.3 大类基础课程 |
3.4 专业基础课程 |
3.5 专业课群组 |
3.6 实践教学环节模块 |
3.7 个性化模块 |
3.8 创新实践模块 |
4 总结 |
(7)工程标准及规范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 教学内容之间衔接不紧密 |
2. 专业知识的应用整合能力欠缺 |
3. 实践教学开展不深入 |
4. 教材建设不满足教学需要 |
二、土木工程标准及规范体系梳理 |
三、土木工程本科教学内容与标准及规范的交叉融合 |
四、结语 |
(8)农业院校“大土木”专业结构类课程教学改革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现状分析 |
2 教学改革实践 |
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2.2 应用多媒体技术或微课、慕课教学 |
2.3 课堂教学与课外答疑并举 |
2.4 课程知识要与设计规范相结合 |
3 结语 |
(9)大土木专业结构设计原理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分析 |
二、教材编写探讨 |
(一)原理共通与材料差异并存 |
(二)基本原理与工程应用并重 |
(三)课堂学习与课外拓展并举 |
三、结语 |
(10)“3+1”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3 + 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
二、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
( 一) 以培养方案为指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平台和模块,为课程体系搭好框架 |
( 二) 明确专业课程体系各模块的目标方向,构建一体化专业教育课程群 |
( 三) 面向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人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程体系构建“信息—知识—能力”一体化 |
三、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与策略 |
( 一) 完善课程建设,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为课程体系构建提供载体 |
( 二)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
( 三) 研究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保证体系 |
( 四)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为实践课程体系提供教学平台 |
( 五) 打造高素质创新教学团队,为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必要师资保证 |
四、结语 |
四、大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的构建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研究[J]. 韩祎,王天,贾生海,戚乐磊. 陇东学院学报, 2021(02)
- [2]新工科背景下厚基础宽口径“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四川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为例[J]. 兰中仁,熊峰,吴雨珊,董娜,张炜,阎慧群. 西部学刊, 2020(17)
- [3]基于能力导向的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改革[J]. 孙磊. 高教学刊, 2020(22)
- [4]新形势下“大土木”专业课程建设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 罗素蓉,吴恺云,李旭红. 高等建筑教育, 2019(06)
- [5]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J]. 曾宪桃,任振华. 高教学刊, 2019(16)
- [6]“大土木”背景下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 杨忠平,夏洪流,王志军,卢黎,姚刚,董瑞琨,刘德华,郑丽娜,康明.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9(03)
- [7]工程标准及规范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J]. 张田,崔春义,杨刚,李晓飞. 航海教育研究, 2018(02)
- [8]农业院校“大土木”专业结构类课程教学改革比较分析[J]. 杨敬林,欧阳国元,万琳辉,周锡玲. 黑龙江科学, 2017(18)
- [9]大土木专业结构设计原理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思考[J]. 常鸿飞,夏军武,贾福萍,李富民,龙帮云,丁北斗. 高等建筑教育, 2016(05)
- [10]“3+1”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杜文学,李长凤,周莉,徐晓红,韩雪,薛志成,姜云. 高等建筑教育,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