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指涉论文-黄哲敏

互文指涉论文-黄哲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互文指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春片,岩井俊二,在地视野,自我体认

互文指涉论文文献综述

黄哲敏[1](2019)在《《你好,之华》与《情书》:自我体认的互文指涉》一文中研究指出情节而言,影片《你好,之华》和《情书》着实同构异质。不论是以"信件"为线索串联的不同人的人生轨迹,还是青春片同样对校园时代懵懂情愫的追忆缅怀,甚至是肉眼可辨的相似的叙境塑造——葬礼、房屋、校园、转校生、窗帘等等。所有因素都在表明,岩井俊二有意借鉴《情书》的文本,向我们呈现出一幅在地视野的影像图景,讲述着又一个关于自我体认的青春物语。(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09期)

陈延楠[2](2019)在《从互文性探究译者对互文指涉的翻译——以《赴宴者》的翻译个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作品《赴宴者》特点是其用英文创作,后被译成中文,可以说创作和翻译是相互独立又交融的互文过程。尤其是对于译者来说,将其回译成中文,不仅是一种翻译,更是一种再创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赴宴者》及其中译本所构成的互文圈现象进行详尽的描述,将个案中的互文翻译分成两大类:原文中互文指涉的翻译和译者在翻译中创造的互文指涉,试图说明译者对译文的互文影响不可忽略,研究译文中的互文现象需关注这一互文因素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02期)

魏炜[3](2018)在《开放、指涉的文本世界——互文性视角中的《游戏》文本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文本理论,一经问世便凭借其包容性被众多学科领域争相挪用,成果颇丰。在国内,对此虽仅有二十余年的研究历史,但研究者甚众,相继出现了大批的相关文论与着述,主要体现于翻译、介绍发轫于西方的互文性理论、用互文性理论来研究各种文学文本和文化现象,但在音乐学领域以互文性为视角或文本研究策略的相关(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郑凌茜[4](2018)在《互文指涉框架下的语用偏移研究——以中国政府招待会口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Hatim&Mason的互文指涉框架下,对6场中国政府招待会口译的语用偏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口译活动的参与增强了政治话语互文指涉的政府机构性,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提问礼节性互文指涉的对话性。删除或重构了具有语用冲突特征的互文指涉,表现为带有商榷意义的互文关系。同时,译员的翻译偏移决策一方面表现出与政府的同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政府发言人话语意图的不准确传递。(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于洋欢[5](2017)在《《牡丹亭》互文指涉英译研究——以戏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对《牡丹亭》的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呈现出译者对戏拟这一互文指涉的翻译策略及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发现:白芝主要采取阐释性翻译策略,注重再现互文指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隐含之意;汪榕培和张光前主要采取非阐释性翻译,注重再现互文指涉的形式和风格。同时,本文不仅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提出了戏拟的翻译原则和具体译法,还从理论的维度对互文指涉翻译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岳艳[6](2017)在《C.S.路易斯《返璞归真》互文指涉汉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互文性视角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类文本的翻译研究中,但并没有应用于哲宗类文本的翻译研究。《返璞归真》是20世纪英国文学家C.S.路易斯基督教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是西方哲学着作代表作之一。自2001年以来,该书已被译成了 30多种语言。1995年,香港学者余也鲁首次将其译成中文。该作品最大的特征是与《圣经》高度的互文指涉关系,如何翻译这些互文指涉,是译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难点。因此,本文就此探讨译者是如何翻译这些互文指涉,怎样实现了原文作者的互文目,忠实于原文互文含义。在哈提姆和梅森的互文翻译理论指导下,本文以定性分析、描述性研究方法,首先对该书的互文指涉进行识别,将其中文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出原作互文含义与互文目的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实现。研究发现:《返璞归真》与《圣经》的互文指涉既有显性互文,也有隐性互文,这主要表现为:首字母大写、杂糅,典故、引用以及主题再现。译文大多数时候以脚注,在译文中插入译注的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作者的目的,保持原文互文含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作者互文目的,主要原因是译者的个人目的及其对基督教的知识体系,这在某种程度上触犯了哈提姆和梅森的互文目的优先原则,影响了原文本意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实现。据此,本文提出了忠于原作者的互文意图的翻译原则,语境重构和文化补偿的互文翻译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7-05-01)

徐文松[7](2014)在《互文性指涉:欧美公路影像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旅途为叙事重心的公路电影在欧美影史上各有经典,但欧洲的公路电影极少像美国公路电影一样获得热切的关注,这与欧美公路电影在文化地理空间的展示以及影像美学风格上的差异不无关系。不过,受文化亲缘关系的影响,欧美公路电影彼此间的相互渗透也极其深刻,它们之间的亲缘性与相似性是亚洲公路电影所无法比拟的。(本文来源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栗长江[8](2014)在《英语新闻报刊标题的互文指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标题是英语新闻报刊的眼睛,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效果。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不是一种自足的存在,而是相互指涉,把这种互文指涉策略用于英语新闻报刊标题的设计可以大大提升其意义表述和美学效果。对英语新闻报刊标题的互文指涉策略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姚敏娇[9](2013)在《话语张力与经典改编中的互文指涉——以《白蛇》中的女同性恋书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经典改编都必然面临着如何寻找变异性与延续性之间张力性平衡的问题。对话语张力的强调在追求故事不稳定性的传统改编策略基础上,为经典改编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和可能性。《白蛇》对于《白蛇传》的改编,正是将作为母本的经典传说提升为小说话语层面上的互文本,通过传说文本与小说文本间的互文指涉,引发了小说作者、阅读者、叙事者、受叙者之间伦理取位的断裂和冲突,继而制造出小说叙事中强大的话语张力。在这样一种改编策略下,《白蛇》将《白蛇传》转化为了一个女同性恋文本,并质疑了《白蛇传》背后潜藏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异性恋霸权及其对女性的戕害,进而唤醒了女性对于自身存在状态与生命经验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3年02期)

徐文培[10](2012)在《开放、指涉的文本世界:冯内古特小说的互文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小说创作中不断尝试新的形式和手法,以敏锐的洞察力客观地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危机,深刻揭露了人类社会及人的本质,以预言家的前瞻力警醒人类关注科技发展和文明化进程对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影响。冯内古特在14部长篇小说中主要涉及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创伤、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影响、国家机器对人的个性的扭曲和对人的命运的控制以及霸权主义的横行与资本主义的贪婪所导致的人性异化和扭曲等主题。国内外学者对冯内古特小说的战争、生态环境和人的身份等主题,元小说和黑色幽默等艺术形式,荒诞和反讽等艺术手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借助互文性理论,把互文性看作文本策略,从互文性阅读的角度,运用文本细读和跨学科等研究方法对冯内古特14部小说文本的开放性、文本间性和指涉性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分析和总结出冯内古特小说如何以开放的文本使14部小说文本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内在联系,如何以互文性手法使小说文本同外部的文化文本之间建构显着的指涉性关系。对小说文本进行互文性的解读,是在一种宽泛的语境下进行的跨文本研究,有助于跳出小说文本世界,对小说文本之间、小说和非小说等各种不同文类的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本论文围绕以下论点展开论证:冯内古特突破了传统小说在结构和手法上的限制,综合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优势,创造性地运用了科幻小说、元小说和自传体小说等多种小说的体裁和手法,小说体裁的超越、叙事手法的混合、非小说语言的使用以及去中心化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文本呈现出开放性特征;反英雄人物和作家代言人的重复塑造和相同主题的重复阐释使小说文本之间由于互相指涉和联系形成了文本间性,使冯内古特的小说文本呈现出有机的整体性;戏仿、引语和典故等互文性手法指涉了小说文本之外的政治、文学和宗教等外部文化文本,并从背景和主题两大方面指涉了乌托邦社会、未来社会、当今社会及外星世界。论文在引论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冯内古特研究的成果,介绍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阐释了互文性、开放性、文本间性和指涉性等互文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第一章围绕体裁、叙事、语言和情节等四个方面,研究小说文本在叙事结构、语言使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如何综合有效地吸收和运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等创作方法、科幻小说、元小说和自传体小说等多种小说体裁和写作手法,使小说文本呈现出显着的开放性特征;第二章从主题和人物两个方面入手研究冯内古特小说的文本间性,揭示小说如何在这两大方面使小说文本之间由于内在的联系和指涉使小说文本之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第叁章首先分析和归纳了冯内古特小说文本的指涉手法和对历史、文学等外部文化文本的指涉,然后从背景和主题两个方面分析了小说文本对多重社会的指涉。通过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的结论:冯内古特在小说的创作上吸收多种小说的创作方法,在继承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传统的同时,又对传统的叙事模式和人物刻画等手法进行了颠覆,同时使用并超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开放式的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封闭结构,以指涉手法逾越了小说和非小说的文类疆界;冯内古特创造性地利用小说文本开放式的结构、小说的文本间性以及小说文本对外部文本和多重世界的指涉性,建构了小说独特的互文本世界,赋予了小说文本与外部文化文本及多重世界显着的互文性特征,再现了现代社会、未来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无序和无中心的后现代的混沌状态;冯内古特跨越了时代,超越了小说体裁和形式,以独特的小说创作手法、开放和指涉的小说文本世界,成为后现代小说写作的创新者与引领者;冯内古特独特的文本世界更清楚地展现了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灾难和危机,使人类更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本性,为人类指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更有效地帮助人类走出危机和困境。从互文性阅读的角度入手对冯内古特的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将使读者在全面了解小说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指涉特征的基础上,培养互文性阅读的习惯,通过对各类前文本和周围文本的不断阅读和积累,逐渐加强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阐释能力;互文性理论注重跨文本和跨文类的研究,将文学研究转到文学文本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相互联系和指涉的批评语境和方法中,有助于文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互文指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作品《赴宴者》特点是其用英文创作,后被译成中文,可以说创作和翻译是相互独立又交融的互文过程。尤其是对于译者来说,将其回译成中文,不仅是一种翻译,更是一种再创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赴宴者》及其中译本所构成的互文圈现象进行详尽的描述,将个案中的互文翻译分成两大类:原文中互文指涉的翻译和译者在翻译中创造的互文指涉,试图说明译者对译文的互文影响不可忽略,研究译文中的互文现象需关注这一互文因素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文指涉论文参考文献

[1].黄哲敏.《你好,之华》与《情书》:自我体认的互文指涉[J].传媒论坛.2019

[2].陈延楠.从互文性探究译者对互文指涉的翻译——以《赴宴者》的翻译个案为例[J].海外英语.2019

[3].魏炜.开放、指涉的文本世界——互文性视角中的《游戏》文本解读[J].音乐研究.2018

[4].郑凌茜.互文指涉框架下的语用偏移研究——以中国政府招待会口译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8

[5].于洋欢.《牡丹亭》互文指涉英译研究——以戏拟为例[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7

[6].岳艳.C.S.路易斯《返璞归真》互文指涉汉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7].徐文松.互文性指涉:欧美公路影像之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

[8].栗长江.英语新闻报刊标题的互文指涉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姚敏娇.话语张力与经典改编中的互文指涉——以《白蛇》中的女同性恋书写为例[J].当代文坛.2013

[10].徐文培.开放、指涉的文本世界:冯内古特小说的互文性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标签:;  ;  ;  ;  

互文指涉论文-黄哲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