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在重症医学科脑复苏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医学科脑复苏中的应用

黎贵才赖海春

(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玉林537000)

【关键词】亚低温;重症医学科;脑复苏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317-02

亚低温疗法又称冬眠疗法,是目前临床研究中被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治疗措施之一[1],现将这一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亚低温治疗的背景

医学类运用低温技术报道首次见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了80年代,其阶段性成果包括1987年Busto的动物实验。Busto将实验鼠的全脑缺血模型(20分钟)脑温降低到30~33℃,发现实验鼠的神经元几乎无病理性损伤,且并发症轻微,据此他提出亚低温的概念。目前国际医学界将治疗性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超深度低温(≤16℃),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为亚低温。至今已经有大量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验证了亚低温治疗对各种类型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2.亚低温脑保护机制

研究发现,亚低温疗法对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亚低温治疗首先使脑细胞的需氧量减少,降低脑氧代谢率。数据显示,体温每降低1℃(在诱导低温过程中),脑细胞代谢率下降5%~7%。李燕玲、顾国嵘等证实了在脑损伤的初期阶段,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脑细胞损害,其作用是通过阻断脑细胞凋亡、抑制线粒体损伤作用、减轻内源性细胞毒性等作用等达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目的[2-3]。张斌[4]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对比研究时发现,亚低温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中残率高于对照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并推测亚低温可能是通过抑制各种创伤后的增高的炎症反应,减轻二次脑损伤而达到脑保护作用。

3.亚低温在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3.1亚低温的应用范围

目前国际上亚低温治疗主要运用在心室纤颤、室性心动过速所致心跳骤停经复苏后仍昏迷的患者。2005年和201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均强调亚低温疗法对于心脏骤停的重要性,亚低温治疗成为临床上进行脑复苏的标准措施[5]。目前亚低温的治疗运用日益广泛,包括重型颅脑损伤、脑损伤后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各种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等。

3.2亚低温治疗的目标温度管理

有关治疗时程和复温的最佳时间目前未有明确的定论。当前选择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时机多认为是在心肺复苏成功后即可进行最好,如果亚低温治疗在脑损害进程结束后进行,则治疗将无意义;亦有研究认为亚低温治疗可同时作用于心搏骤停的各个环节,并建议诱导低温的时间提前至心脏停搏后至恢复自主循环功能之前。在我国,学者们大多数认可长时程亚低温技术,时间通常维持在3到14天范围内;复温方式多进行自然复温,在低温治疗结束后,每4小时复温1℃,12h后复温到37℃左右。邝业兴、谢志强等[6]比较常规治疗及分别在入院后2、4、6、8、12、24小时和3天进行局部亚低温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140例后发现,结果显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的伤亡率,尤其治疗时间越早保护效果更显著,预后恢复效果更明显。

3.3常用亚低温治疗技术途径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体表物理降温、静脉输注冰冷液体诱导降温等方法。体表物理降温是在体外运用冰袋、冰帽、冰垫、冰枕以及一些降温设备等进行物理降温,具有简单无创的优点。目前冰袋、冰帽等简易装置因降温效果不明显,皮肤易冻伤已较少使用。一些由电脑进行温控的的半导体设备已发明且临床推广,如内置有电脑温控的半导体仪器,能将设备内的循环水温控制在目标温度的范围内,将其覆盖于患者体表,减少皮肤损伤,达到温控且安全的诱导降温的目的[7]。静脉输注冰冷液体诱导降温是通过大静脉输注冰冷液体(多为生理盐水),并由血液循环达到全身各处,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8]。不同亚低温治疗方法各有利弊,临床上应取长补短,或多种途径相结合,以探求安全有效治疗方案。

3.4不良反应

目前已知的亚低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主要包括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复温休克、反跳性高颅压、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损害[9]。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均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是否伴随颅内血肿、是否有凝血机制异常等,并给予预防性治疗及加强护理,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展望

大量的研究肯定了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脑保护作用,但其治疗的机制及方法尚需要进行大量科学和严谨的探索,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对亚低温治疗的最佳实施时机、时程、复温时间分歧,亚低温实施途径的选择及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黄子通,于学忠,何庆.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61.

[2]李燕玲,李培杰.亚低温治疗对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0.(7):647-650.

[3]顾国嵘,樊帆,施东伟,等.亚低温对人鼠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及血清s100β蛋自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1):46-47.

[4]张斌.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4.40(18):2164-2166.

[5]李大亮,唐国生.治疗性低温疗法在心肺脑复苏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2045-2048.

[6]邝业兴,谢志强,李炳森.不同时间局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分析[J].中外医疗,2014,(22):87-89.

[7]吴继德,徐自强.心脏骤停后静脉输注4℃冰林格液配合亚低温仪诱导亚低温脑复苏[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3):463-466.

[8]张聚斓.脑局部亚低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8):1021.

[9]朱江,钟秀丹.亚低温在脑复苏中的治疗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32-4333.

标签:;  ;  ;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医学科脑复苏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