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年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安石,同年关系,庆历二年,熙宁变法
同年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闫国防[1](2019)在《王安石同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年关系是科举时代形成的一种特有人际关系,普遍存在于科甲出身的官员士大夫之间。北宋时期作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阶段,士人的同年关系也由此出现新的变化,由宋初的同年之间相视如兄弟,逐渐转变为到北宋晚期的同年兄弟之名虽存,但多为泛泛之交。北宋中期作为宋初与宋末的过度阶段,这一时期的同年关系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典型代表当属以王安石为中心的庆历二年进士之间的关系。王安石作为庆历二年榜进士的典型代表,与其交往的同年可考者达二十九人。王安石的人生历程可以概括分为初入仕途、入京为官、居丧讲学、执政变法、隐居钟山等五个阶段,五个阶段的不同时期皆有其同年身影的出现。在其人生的前叁个阶段,王安石与同年之间通过相互举荐、书信往来、诗歌酬唱、造访交游等方式相互往来,彼此关系非常密切,营造出了祥和融洽的同年交游圈,在此基础上王安石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为后来熙宁年间的变法积攒了政治资源。熙宁变法初期,王安石通过援引同年进入变法领导机构与台谏言事机构的方式,保证变法能够顺利进行。随着变法的深入,变法初期的有利局面逐步被打破,王安石的同年关系也由此受到影响,有继续交好、共图变革者,有逐渐交恶、形同陌路者。退居金陵时期的王安石虽常寄情于山水,但依旧心忧国事。先前试图依靠同年关系进行变法的王安石心忧国事的同时,对自己与同年的情谊也有所深思,这主要反映在他对同年的回忆与期待方面,表明在王安石的心中依旧很珍视自己与同年的情谊,遗憾的是现实与期待并不成正比,最后只能感叹故旧怅然,这一感叹伴随着王安石的逝世而终结。(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杨高凡[2](2015)在《包拯及其与同年关系论略——兼论包拯稳立宋仁宗朝之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进士。这一榜科举考试,与包拯同年登第者(即"同年")共1418人,其中成名成功者较多,文彦博、韩琦2人官至宰相,包拯、吴奎等7人为执政,在北宋历史上较为罕见。年长仕晚的包拯与其同年关系融洽,尤与其同年中高官者交往甚密、联姻结党。在朝中同年的支持、帮助下,包拯为官26年升迁27次,在斗争激烈的北宋官场中屹立不倒。包拯配合宰相文彦博、韩琦等排除异己,掌控朝政,以至于出现了天圣五年(1027年)榜同年长期执政的局面。(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王琦宇[3](2014)在《略论唐代的同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年关系伴随着科举取士而出现,得到广大士子的普遍认同。唐代作为科举日益兴盛的时代,同年关系不仅象征着友情,同时也是仕途发展顺逆的重要因素,对唐代党争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同年之间彼此唱和,或因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促进了文学风气的转变,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作用显而易见。(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祁琛云[4](2012)在《宋人的同年观念及其对同年关系的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年是科举时代新出现的一种人际关系。当唐宋之世,同年概指同一年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的人们之间的同榜关系。在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的宋代,象征着友情的同年关系被视为是融友情、亲情于一体的重要的社会关系,同年如朋友、同年即兄弟的观念普遍存在。广大士人通过各种方式对同年关系加以追叙与认同,这种基于提高社会地位、增加仕进机会、扩大交游网络等目的的认同活动,对士流社会及国家政治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祁琛云[5](2011)在《唐宋变革视野下的进士同年关系与党争——立足于苏轼与章敦关系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北宋后期两大对立阵营的领袖人物,苏轼与章敦的关系比较复杂,二人同年考中进士,早年交往密切,一度结为至交,后来随着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苏轼与章敦也由交善走向交恶,昔日的同年挚友变为政坛仇雠。导致苏、章关系恶化的原因不在于个人品德操行的好坏,而主要系于他们政治立场的异同及"党同伐异"的政治环境。(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祁琛云[6](2010)在《同年关系与北宋“庆历同年党”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庆历同年党"事件是宋仁宗庆历初的宰相吕夷简为排击政敌宋庠等人而精心策划的一起"莫须有"的朋党事件。吕夷简利用了宋庠等人密切的同年关系及仁宗对朋党行为的忌讳心理,将宋庠与几位同年的私交关系指为朋比结党,从而以同年结党的名义将他们逐出朝廷。(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祁琛云[7](2009)在《苏轼与曾巩兄弟交往关系考述——立足于进士同年关系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与曾巩、曾布兄弟同年考中进士,有同榜之谊,在日后的仕宦生涯中,尽管政治立场不尽相同,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友好的交往关系。苏轼与曾巩在文学上相互推奖,号为文友,而他与"小人"曾布的交往则与北宋后期盛行的"君子"、"小人"不两立的政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对变法的苏轼与变法派领袖曾布及中立的曾巩能够摆脱政治立场的羁绊相交成友,他们的同年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祁琛云[8](2008)在《进士同年关系与北宋景佑朋党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景佑朋党事件即是宋仁宗景祜年间,由宰相吕夷简与知开封府范仲淹之间的个人恩怨演变而成的两个士大夫集团间的政治纷争。在朋党事件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于当事人之间的同年关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范仲淹的支持者利用他们之间的同年、同僚关系联合起来反对吕夷简,才导致这场个人恩怨变为朋党行为,从而开启了北宋朋党政治之先河。(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同年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进士。这一榜科举考试,与包拯同年登第者(即"同年")共1418人,其中成名成功者较多,文彦博、韩琦2人官至宰相,包拯、吴奎等7人为执政,在北宋历史上较为罕见。年长仕晚的包拯与其同年关系融洽,尤与其同年中高官者交往甚密、联姻结党。在朝中同年的支持、帮助下,包拯为官26年升迁27次,在斗争激烈的北宋官场中屹立不倒。包拯配合宰相文彦博、韩琦等排除异己,掌控朝政,以至于出现了天圣五年(1027年)榜同年长期执政的局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年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闫国防.王安石同年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杨高凡.包拯及其与同年关系论略——兼论包拯稳立宋仁宗朝之原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王琦宇.略论唐代的同年关系[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祁琛云.宋人的同年观念及其对同年关系的认同[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祁琛云.唐宋变革视野下的进士同年关系与党争——立足于苏轼与章敦关系考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
[6].祁琛云.同年关系与北宋“庆历同年党”事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祁琛云.苏轼与曾巩兄弟交往关系考述——立足于进士同年关系的考察[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
[8].祁琛云.进士同年关系与北宋景佑朋党事件[J].许昌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