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论文题目: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材料工程

作者: 唐伟

导师: 张驰,金永树

关键词: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水胶比,流动性品质

文献来源: 重庆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多年以来,混凝土被认为是坚固耐久的。但实践证明,普通混凝土在大气和水中,在严酷环境中不一定耐久。实际上人类要求在更多的场合使用的主要不是混凝土的强度,而是希望它有更长的寿命,更坚固和耐久。尤其是现代人类对陆地的开发日趋饱和,21世纪开发重点将转向海洋、戈壁和沙漠,甚至是南极洲、太空和月球。而高强混凝土又有其自身缺陷,主要是:强度越高,脆性越大;掺入硅灰量大的高强混凝土,后期增长减小;由于高强混凝土自收缩大,因而变形性能也随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变得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终于总结出高性能混凝土的新概念。它必须具备除高强以外的优良性能,主要是优异的耐久性。我国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认为:高性能混凝土是以耐久性为基本要求,能够满足工业化预拌生产,机械化泵送施工的混凝土。近十年,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开发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密实(Self-Compacting Concrete)是指混凝土拌和物主要依靠自重,勿需振捣即可自行填充模型且包裹配筋的混凝土。其拌和物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要求填充性能优异,不离析、不泌水且硬化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属于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 Concrete)的一种。日本自1987年开始致力于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至今使用已有120万立方米以上。日本建筑学会在1997年1月出版了高流动性混凝土材料、配比、制造、施工指引及解说。日本土木学会及全国生产混凝土工作组联合会在1998年7月亦分别出版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指引及高流动性混凝土制造指引。可见自密实混凝土在日本早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其研究,1995年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应用自密实混凝土5万余立方米,主要应用于地下暗挖、配筋形状复杂等无法浇筑和振捣的部位。既解决了施工扰民问题又有效的缩短了浇筑工期。自从高性能混凝土概念问世以来,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就一直是世界各国混凝土材料与工程界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大量的科研和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工艺原理与配制技术、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方面,并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大量的文章和专著相继发,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对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性能的量化评判尚无明确规定。许多学者指出,尽管坍落度试验仍是目前世界各国应用的试验室和现场测试方法,但该方法难以正确反映高性能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其工作性是一种综合性能,至少应包括两个指标,即流动性和粘聚性,对于泵送混凝土还包括可泵性。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序论

1.1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及发展背景

1.2 国内外高性能混凝土发展概况

1.3 高性能混凝土与自密实混凝土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2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配制机理及原则

2.1 配制机理

2.2 矿物掺合料的作用机理

2.3 外加剂的作用机理

2.4 配制原则

3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试验

3.1 材料选择

3.1.1 水泥

3.1.2 细骨料

3.1.3 粗骨料

3.1.4 掺合料

3.1.5 外加剂

3.2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及流动性品质测试

3.2.1 试验方案

3.2.2 流动性品质测试方法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4 配合比优化确定

3.2.5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收缩性能测试

3.3 经济效益分析

3.4 试验结论

4 关于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收缩性能的探讨

4.1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自收缩增大的机理

4.2 改善高强自密实混凝土自收缩的技术途径

4.2.1 掺合料的选择和使用

4.2.2 水胶比控制

4.2.3 水泥粒度控制

4.2.4 水泥和掺合料的颗粒形态控制

4.3 结论

5 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材料选择及配合比确定

5.2.1 原材料选择

5.2.2 配合比的确定

5.3 施工方案简述

5.3.1 混凝土质量控制

5.3.2 施工设备配置

5.3.3 施工保证措施

5.4 现场施工

5.5 工程混凝土检测结果

5.6 施工结论

6 高性能混凝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6.1 水泥性能的优化与选择

6.1.1 球状化水泥

6.1.2 调粒(级配)水泥

6.1.3 超细水泥

6.2 现行规范的适应性

6.2.1 混凝土最大外掺料的限量

6.2.2 高性能混凝土的最低水泥用量

6.2.3 高性能混凝土的用水量

6.3 高性能砼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6.3.1 高性能砼配合比设计方法

6.3.2 高性能砼配合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6-12-05

参考文献

  • [1].早龄期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碱腐蚀性能研究[D]. 魏洁.大连交通大学2017
  • [2].荷载冻融耦合作用下自密实混凝土梁的受弯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徐欢.新疆大学2018
  • [3].方中空夹层钢管自密实混凝土长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潘坤.新疆大学2018
  • [4].圆中空夹层钢管自密实混凝土长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肖盼.新疆大学2018
  • [5].层布式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 张邵荣.辽宁工业大学2018
  • [6].橡胶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分析及质量控制[D]. 王德奎.福建工程学院2018
  • [7].净浆流变性能及与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关联性研究[D]. 杨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 [8].尼龙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抗裂性能试验研究[D]. 康熙日.延边大学2018
  • [9].煤矸石型自密实混凝土钢管短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D]. 张宏博.延边大学2018
  • [10].U型再生自密实混凝土叠合梁抗弯性能研究[D]. 徐嘉林.延边大学2018

相关论文

  • [1].自密实混凝土的骨料比表面法配合比设计及其基本性能研究[D]. 王海娜.浙江大学2007
  • [2].高掺量复合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研究[D]. 张旭.重庆大学2004
  • [3].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 赵文兰.郑州大学2005
  • [4].自密实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因素与控制[D]. 祝雯.武汉大学2005
  • [5].自密实混凝土早期性能的研究[D]. 赵桂祥.同济大学2006
  • [6].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 吴红娟.天津大学2005
  • [7].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优化[D]. 郝会娟.河北农业大学2006
  • [8].免振捣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D]. 张阿樱.吉林大学2006
  • [9].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及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 蔡怀森.郑州大学2006
  • [10].新拌混凝土工作性测试和配合比设计方法的研究及其在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中的应用[D]. 刘艳军.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0

标签:;  ;  ;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