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

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

论文题目: 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 马晓红

导师: 李熙宗

关键词: 陈望道,语法研究,修辞研究,历史贡献,语言学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着重探讨陈望道先生的语法和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陈望道在研究中借助广博的学科基础和深厚的唯物辩证法、语言学理论基础,采用古今中外法和中国化的研究方法,其具有前沿性、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语法修辞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的语法修辞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对中国语法研究的历史贡献在于发动了“文法革新讨论”,提出了功能学说,并以功能学说建构了词类系统和句法体系。他在《文法的研究》这篇重要论文中纲领性地说明了功能理论,阐述了功能词类理念及其在汉语词类划分上的运用,明确提出了汉语词类划分当以功能为中心的观点。《文法简论》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语法体系。书中全面论述了“词类区分的准据是功能”的观点,认为功能就是词在语文组织中的活动能力。他的功能观点已被语法学界广泛接受。他的词类体系中的词类理念、划分词类的标准和方法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陈望道区分词类的方法,与目前语法学界根据西方认知理论中的原型理论和词类范畴家族相似性来建立词类体系的方法相契合。他的句子分类不分单复句、句法分析时结合语义的句法体系也很有特色。 他对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修辞学发凡》这本书及一些修辞学论文中。这本“千古不朽的巨著”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既兼顾文言文修辞,又兼顾白话文修辞,在中国确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体系,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这本书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确立了语言本位的思想;创立了“题旨情境”说;建立了“两大分野”的修辞系统;按语辞魅力的深浅建立了作为其整个修辞学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辞格系统,对汉语的修辞格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修辞的极值原则,对后世的修辞学研究影响很大。 研究陈望道对中国的语法修辞学研究的贡献可以推动学术的继承和创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遵循语言研究中国化的方向,同时有助于我们从新的历史高度认识和弘扬优秀的语法修辞学的学术传统。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形成

第二节 研究的范围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前人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陈望道语法和修辞的学术思想概说

第一节 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唯物辩证法

二、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第二节 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学科基础

第三节 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重实用的态度

一、对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

二、对词的用法的研究

第四节 古今中外法和学术中国化

一、古今中外法

二、学术中国化

第五节 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特点

一、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前沿性

二、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开创性

三、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奠基性

第二章 陈望道对中国语法研究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发动文法革新讨论

第二节 功能学说的提出

一、《文法的研究》

二、《文法简论》

第三节 功能学说的内容

一、功能释义

二、配置关系和会同关系

三、结合了功能的句法分析

四、单项功能和综合功能

五、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

六、经常功能和临时功能

第四节 以功能学说建构的词类系统

一、革新词类理论

二、划分词类标准

三、划分词类方法

四、有特色的词类系统

五、对词类划分的影响

第五节 以功能学说建构的句法体系

一、句法分析的三个基本法式

二、组织的定义

三、句子类型分类独特

四、有特色的句法体系

五、句法体系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陈望道对中国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在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转变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一、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转变的发动和起步时期

二、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转变的继续和完成时期

第二节 构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修辞学体系

一、关于修辞学体系构建的理论论述

二、《发凡》建立的现代修辞学的科学体系

第三节 修辞学理论的独特建树

一、明确了修辞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功用

二、提出了语言本位说

三、创立了题旨情境说

四、阐明了修辞的极值原则

第四节 陈望道的语体风格论与复旦大学的语体风格研究

一、陈望道有关语体风格的论述

二、复旦大学的语体风格研究

第五节 陈望道修辞思想启发了修辞学史研究

一、陈望道有关修辞学史的论述

二、复旦大学的修辞学史研究

第六节 实用修辞研究

结语

附录一 复旦大学语法和修辞研究大事记

附录二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不同版本

附录三 陈望道研究资料索引(1992-2004)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相关论文

  • [1].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 王文忠.黑龙江大学2003
  • [2].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D]. 张春泉.复旦大学2003
  • [3].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D]. 汪如东.复旦大学2003
  • [4].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 雷淑娟.复旦大学2003
  • [5].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 李显杰.华中师范大学2004
  • [6].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 王勤玲.复旦大学2005
  • [7].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 张尹琼.复旦大学2005
  • [8].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 朴珉秀.复旦大学2005
  • [9].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论纲[D]. 罗渊.福建师范大学2006
  • [10].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D]. 马惠玲.复旦大学2005

标签:;  ;  ;  ;  ;  

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