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协作平台在VMI中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19)在《面向MOOC的摄影课程虚拟实验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开放式大型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以其公开、免费、在线的特征,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青睐,同时对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对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MOOC在国内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深受学习者们的喜爱,但是目前国内外的MOOC平台向学习者提供的学习资源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资源,对于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课程来说缺少实验模块,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并重,课程的完整性缺失。摄影技术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艺术性、实践性的课程,摄影技术课程主要开设在高校中的新闻传播、艺术设计、教育技术学、旅游等专业中。因为摄影课程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操作的课程,因此在摄影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演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掌握摄影技能,拍摄出优秀的作品。但在传统的摄影课程教学中,存在摄影环境不能满足实验需求、数码照相机数量匮乏、实验时长较短等问题,严重影响摄影实验的开展。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摄影课程的建设中,建设面向MOOC的摄影虚拟实验系统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课题基于现代教育理念,重点研究如何构建摄影虚拟实验场景,如何将MOOC平台与虚拟实验系统有机结合,解决MOOC与摄影技术课程存在的难题。本文分七章来论述面向MOOC的摄影课程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第一章从MOOC、摄影技术课程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三个方面对研究背景进行陈述,提出了研究目标和意义,分析了虚拟实验、MOOC发展、MOOC平台中摄影课程开设国内外现状,确定了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与框架。第二章分析了设计与开发面向MOOC的摄影虚拟实验系统采用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活动理论,确定了摄影虚拟实验系统开发的虚拟建模技术与Unity交互技术。第三章对MOOC教学模式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已有的摄影虚拟实验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对MOOC环境下构建的虚拟实验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章在分析了摄影技术课程与学习者特征后,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框架与功能模块。第五章建立了摄影虚拟实验环境,实现了摄影虚拟实验系统的交互功能。第六章构建了MOOC环境下摄影虚拟实验系统的教学应用模式,并应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最后对摄影虚拟实验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第七章是总结、展望和不足。
李云琦,刘伦洋,陈文多,安立佳[2](2018)在《材料基因组学的发展现状、研究思路与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回顾了材料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材料基因组学在能源、气体分离、合金、催化和高分子等新材料开发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典型流程和理论基础等共性特征,整理出了材料基因组学研究思路的要点和主要方法,并对当前机遇下大力发展材料基因组学提出了建议.
贺珉[3](2016)在《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地理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在科技力量日益影响下,计算机、多媒体、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逐渐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大数据时代。ZB的数据量不仅仅是一个事实,这海量的数据里包含着整个世界巨大潜力的信息资源,这对于地理教学的研究是时代机遇。在我们日常的学校地理教学中,教师一直都在使用着数据资料。一般教师使用的数据都是基于自己在地理教学中观察的结果或是自己的个人评估等,这些包括教师们从日常地理测试以及家长那收集的关于学生学习地理的表现情况。大数据应该将这些放大很多很多倍。本文的大数据是包含数以千计的个体之间的互动,并考虑这些学生个体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每天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表现。因此分析利用大数据的真正目的应该让好的地理教师成为更好的地理教师,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改善着数百万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机会。本文侧重分析身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地理教学带来的可优化的部分,众所周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深切地影响着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笔者在阅读分析大量文献之后,认为大数据时代对地理教学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的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第一,地理教学中基于大数据交流平台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方面;第二,大数据时代对于地理教学手段应用方面;第三,大数据时代下的海量数据资源对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库结构方面提供实践参考。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六个部分对论文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对缘由、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创新与限制、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核心概念(大数据、大数据时代、地理教学)进行了界定说明,以及对大数据时代下地理教学的特征进行系统地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基于大数据的网上交流平台,通过分析十个班的网上假日群聊数据,对地理教学的学情进行探讨;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大数据时代可用于观测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情感变化以及疲劳程度的监测识别技术进行了构想介绍,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软件“地图慧”以及三维太阳系呈现软件“Solar Walk”进行了应用介绍,从而阐述地理教学手段的新途径的开发应用构想;第五部分主要是探讨大数据时代下地理课程资源库的结构;第六部分本文的结论部分,阐述研究结果,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笔者对未来地理教学的展望。
张红,李巍巍,王爱虎[4](2013)在《VMI支持平台的建构与运作——基于核心企业领导行为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以联想集团为案例,研究核心企业如何帮助供应商克服VMI实施中的困境,以实现VMI模式的高效运作。结果表明,核心企业通过建构VMI多元主体协作平台、信息共享技术平台和协同沟通制度平台,帮助供应商突破VMI实施中软制约因素和硬制约因素,提高VMI供应链运作效率。
沈靖[5](2013)在《企业信息处理中心在涉密环境中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军工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军工研究和研制单位已经建立起覆盖本单位业务的涉密信息系统,并通过涉密信息系统开展军工产品的科研、设计、生产和办公管理等关键业务的应用。涉密信息系统内产生、处理、传输和存储着大量的军工产品研制的涉密信息,故面对当今世界以信息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大环境,国家对涉密信息系统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信息传输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涉密人员每天必须登录到许多不同的涉密应用系统才能获得任务信息和相关消息,而每个涉密应用系统都必须满足涉密信息系统身份认证的要求,涉密人员使用的应用系统越多,登录时出错概率就越大,受到非法截获和破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1]而且还极大的增加了涉密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以航天飞行器企业信息处理中心为系统平台载体,设计符合国家关于涉密信息系统的身份认证、访问权限控制、“三员分立”等要求,也满足涉密人员对各类业务系统的快速登录,且无需逐一登录相关系统即可及时准确地收到与自己相关的任务、报表及消息等。本文研究以基于“国密”算法的PKI/CA为基础,完成各涉密信息系统用户的统一认证;设置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和安全审计管理员三类安全保密管理人员,[2]分别完成用户账户和角色名称注册、用户和角色赋权和账户生效、行为操作的审计,并结合各涉密信息系统本身的权限控制完成访问权限的控制;在完成统一认证和通过访问控制的前提下,将涉密应用系统的相关任务消息、项目进度等推送至用户终端。本文研究和设计的系统为涉密企业的用户提供了其最关心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流转的效率,为充分挖掘信息系统效能打下了重要基础,同时系统的用户统一认证、审计等功能符合涉密信息系统的相关要求。目前已在某涉密企业中正式运行近一年,集成的涉密应用系统已达12个,用户同时在线人数峰值已过千人。
奉光军[6](2012)在《基于SNS的主题协作学习模式建构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以及软件支持,优质的网络资源共享、深度的协作交流正成为当前教育技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随着互联网第三波革命的爆发,SNS,全称Social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本论文以笔者自身的上网行为习惯来反思当前SNS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在SNS网站上以娱乐为主,同时愿意在SNS上开展协作学习活动;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关于SNS在协作学习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以基于SNS进行协作学习的设计和SNS协作学习平台的搭建为主,而基于SNS的协作学习模式、基于SNS的协作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本研究分析了我们所处Web2.0时代的外部环境以及SNS协作学习平台搭建的可行性,综合以往主题协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和基于SNS的协作学习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于SNS的主题协作学习模式,并以具体的课程开展了准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访谈、平台活动记录、态度量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本研究是SNS教育应用的初步尝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NS协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有一定的效果,它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关莹璐[7](2012)在《偏光板反应式供应链体系研究与优化设计》文中指出以TFT-LCD为代表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已被列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偏光板作为上述TFT-LCD制造的关键原材料,占据TFT-LCD约20%的原材料成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偏光板制造业长期被日、韩、台企业技术垄断。为了维护其技术领先优势,偏光板生产分为前、后段的跨国生产方式,这就造成了生产节点多、加工耗时长、物流成本高、无法响应客户突发需求等特点。特别偏光板的关键原材料被日本F公司独家控制,更是使得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偏光板制造业的需求,使偏光板制造业,甚至是TFT-LCD整个供应链,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作者在韩国LGC公司偏光板事业部任职多年,在作者长期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结合LGC的供应链特征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偏光板制造业的行业特点,然后结合国内外反应式供应链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偏光板供应链管理系统信息化中的管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偏光板反应式供应链进行了优化设计,分别设计了偏光板反应式供应链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基本功能,并对偏光板供应链进行了流程再造,并提出了偏光板制造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及接口。最终,通过LGC公司与国内着名的TFT-LCD制造商CSOT公司的合作项目,将偏光板反应式供应链信息系统进行实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最后,对项目进行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偏光板制造产业提供了反应式供应链信息系统模型,并为TFT-LCD产业的整体供应链提供了参考实例。
伍峰[8](2011)在《基于价值创造的3PL企业VMI业务的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化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中,买方占据越来越多的优势,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买方纷纷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使得供应商管理库存(VMl)逐渐盛行。但是,供应商未必能从VMI中得到好处,导致其缺乏参与的热情,这也是VMl无法在整个供应链上被采用的重要原因。于是,供应商为了减轻负担,不断寻求将VMI运作中的物流业务外包给合适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VMI、第三方物流以及价值创造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表明3PL企业实施VMI业务模式将成为VMI策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3PL企业实施VMI业务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驱动、速度驱动、效率驱动、成本驱动和服务驱动;对3PL企业VMI业务的运作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建立了3PL企业VMI业务的定价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3PL企业VMI业务的库存管理策略,给出了模型求解的思路,并通过与供应商实施VMI的库存策略比较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参数敏感性,仿真结果表明3PL企业通过VMI的库存管理策略为供应链整体与各成员不同程度的实现了价值创造,主要是供应链总成本在减少,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不仅大大降低订货商库存成本及供应商的产品库存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应商原材料库存成本;另外,3PL企业在实施VMI业务的过程中通过实施信息共享策略,也能给供应链以及成员企业的实现多维的价值增值,最后通过联想引入伯灵顿VMI业务的案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相关策略的价值创造效应,为3PL企业实施VMI业务提供有益参考。
胡桃[9](2011)在《电信行业B2B电子商务模式及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信息产业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同样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信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加速融合。其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涉足电信行业,于此同时电信行业正不断加大提供互联网服务。电信运营商作为宽带网络和移动网络的拥有者和建设者,为了维护和建设宽带网络和移动网络,三大运营商每年都要进行大规模的设备采购,作为国有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采购难免会造成资源浪费、技术重复。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提高采购环节效率,因此提出战略采购联盟概念,以电子商务B2B模式统一采购,可使企业获取互补资源,增强动态核心竞争力。我国三大运营商都相继提出了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发展战略,这就促使了电信业余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同时为响应十二五号召,促进国家信息化,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运营商应该发挥龙头作用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提供的支撑。论文根据电信运营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和发展前景,结合价值链理论、价值生态系统理论、供应链理论等对基于电信B2B价值链的流程和电信企业B2B商业模式创新性的提出:1.电信基于战略联盟的动态采购平台体系结构与构建方法2.电信企业B2B中介型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及构建3.电信B2B平台多维信用体系的管理模型论文的内容和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第二章首先分析了企业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以及价值生态系统的概念,接下来先分析了电信产业B2B价值链,并对电信B2B价值链的上下游进行了细分,具体分析了价值链上游的电信采购价值链和价值链下游的企业信息服务提供价值链。最后基于价值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了电信企业B2B生态系统的上环和下环,并提出了如何构造电信企业特有的商业生态系统。第三章基于BPR理论、供应链理论、价值链理论,对电信企业供应链集成和电信企业采购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电信企业供应链集成和电信企业B2B采购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四章对电信企业采购再造的研究,从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企业内部采购流程再造和和基于行业价值链的供应商和企业之间采购平台的建设这两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由运营商组成采购联盟委托第三方建立B2B采购平台,对基于战略联盟的B2B动态采购平台的构建进行了研究。第五章研究运营商针对下游企业客户特别是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方法,分析了中小企业客户的市场现状和国内外电信运营商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电信企业B2B平台建设和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相应模型。本章还研究了合作角度构建合理的电信企业B2B价值链。第六章对现有国内B2B平台的信用评价体系作了详细分析,创新给出适合我国B2B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多维信用评级体系,通过静态指标、动态指标、第三方记录等指标进行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为电信B2B平台的信用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第七章总结论文中研究结果和研究结果的创新之处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
王静[10](2009)在《钢铁企业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及其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传统的交易方式,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保持宝钢的国内钢铁排头兵的竞争优势,也为了通过创新性采用新的商务模式,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宝钢集团急需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随着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企业的陆续建立和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及电子商务营销的赢利模式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日益引起重视。牛鞭效应是现代物流系统中,特别是电子商务中客户需求波动传递增强的现象。这种效应影响物流过程中库存和运输效率。具有单个分销中心和多个客户的单一产品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系统牛鞭效应分析具有普遍意义。基于H∞控制理论和方法的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控制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牛鞭效应H∞控制策略研究还少有人涉及,开展此研究对于完善网络营销牛鞭效应消除策略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或协作库存管理,或者CRP——连续补充计划)、采购承诺、数量柔性都是基于信息共享的消除牛鞭效应的有效策略。战略合作伙伴间建立跨企业的协同商务平台,综合运用上述多种策略是消除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牛鞭效应的有效措施。就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1)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内第一家钢铁企业电子商务网站——东方钢铁在宝钢集团企业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东方钢铁的解决方案在宝钢股份等多家企业的成功应用得到了整个钢铁供应链企业的关注,其交易市场平台东方钢铁在线被列为上海市电子商务示范平台,东方钢铁Bsteel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钢铁业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作者主持建设的宝钢营销营销电子商务系统,是宝钢供应链服务的重要载体。该系统通过建设统一的营销电子商务系统,给客户提供标准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功能,从而统一宝钢营销对外的营销服务,实现统一的服务品牌体系,形成宝钢营销服务的软实力和特有的竞争力。(2)电子商务营销绩效评价既要反映传统的的绩效评价指标——会计、财务,更要反映产品质量、消费者满意程度、市场份额和创新能力等能够反映企业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的指标组合。信息社会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竞争也使企业在关注内部的同时,更加关注外部,绩效测评指标体系也必须顺应这种变化。为此本文提出反映上述特征的电子商务营销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模型,并用此体系和模型评价了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系统的运营效果。(3)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系统的牛鞭效应控制问题,建立了具有分销中心和多个客户的动态系统模型。电子商务网络环境下客户层往往产生需求波动,这里考虑一般条件下,客户层最差需求波动,应用H∞控制理论方法,设计了以订货作为控制变量和抑制牛鞭效应的H∞控制策略。以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网站为对象,进行了抑制牛鞭效应的H∞控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系统的牛鞭效应得到了抑制。(4)研究并综述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系统的牛鞭效应研究和控制现状。协同商务和协作库存管理是基于信息共享方式的消除牛鞭效应的主要策略。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宝钢—上海通用协同商务系统,并分析了协作库存管理对牛鞭效应的消除效果。
二、电子协作平台在VMI中的研究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协作平台在VMI中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MOOC的摄影课程虚拟实验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MOOC大环境的浪潮 |
1.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 |
1.1.3 摄影技术课程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MOOC研究现状 |
1.3.2 虚拟实验研究现状 |
1.3.3 摄影课程MOOC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与开发技术 |
2.1 相关理论 |
2.1.1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活动理论 |
2.2 开发技术 |
2.2.1 虚拟建模技术 |
2.2.2 Unity交互技术 |
3 MOOC与虚拟实验系统分析 |
3.1 MOOC分析 |
3.1.1 MOOC优点 |
3.1.2 MOOC不足 |
3.1.3 MOOC规范 |
3.2 摄影虚拟实验系统对比分析 |
3.3 MOOC环境下虚拟系统对比分析 |
4 MOOC环境下摄影虚拟实验系统框架分析与设计 |
4.1 摄影课程分析 |
4.2 系统用户特征分析 |
4.3 系统需求分析 |
4.3.1 用户需求分析 |
4.3.2 系统开发需求 |
4.4 系统前期规划 |
4.5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5.1 系统架构设计 |
4.5.2 工作流程设计 |
4.6 系统模块设计 |
4.7 摄影虚拟实验系统开发流程 |
5 MOOC环境下摄影虚拟实验系统开发与实现 |
5.1 摄影虚拟实验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 |
5.2 摄影虚拟实验系统建模及场景搭建 |
5.3 摄影虚拟实验系统关键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1 系统主界面 |
5.3.2 MOOC学习资源模块 |
5.3.3 文本学习资源模块 |
5.3.4 优秀作品赏析模块 |
5.3.5 理论知识测试模块 |
5.3.6 实验要求模块 |
5.3.7 实验操作模块 |
5.3.8 巩固提高 |
5.4 摄影技术虚拟实验系统测试与发布 |
5.4.1 功能测试 |
5.4.2 性能测试 |
5.4.3 系统发布 |
6 MOOC环境下摄影虚拟实验系统应用及评价 |
6.1 教学应用模式构建 |
6.2 教学案例设计 |
6.3 教学应用 |
6.4 应用效果评价 |
6.4.1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6.4.2 课堂教学应用模式评估结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摄影技术课程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识相机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摄影技术虚拟实验系统接受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地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大数据时代下的地理教学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限制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限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的地理教学概述 |
第一节 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下的地理教学 |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的由来 |
二、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的涵义 |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地理教学 |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下地理教学的特征分析 |
一、海量数据传输高速广覆盖改善传统地理教学伦理 |
二、教学资源来源丰富呈现多样重审地理教学知识结构 |
三、整合海量数据碎片化内容明确指向地理教学 |
四、大数据平台中的地理课程教学过程可设计可控制 |
五、大数据平台下地理课程综合性评价互动可操作 |
第三章 大数据下地理教学的学情分析 |
第一节 学生交流平台中学情数据的收集 |
第二节 学生班级交流群数据统计 |
第三节 学生班级交流群数据分析 |
一、河津一中A班B班学生交流群数据分析 |
二、河津三中C班D班学生交流群数据分析 |
三、北大附属云南实验中学E班F班学生交流群数据分析 |
四、官渡区一中G班H班学生交流群数据分析 |
五、云师大附属世纪金源中学I班J班学生交流群数据分析 |
六、学生假日群聊中地理难点内容分析 |
第四章 大数据丰富地理教学媒体手段 |
第一节 大数据收集学生地理课堂反馈的媒体构想 |
一、计量生物探测技术记录学生地理课堂情感变化设想 |
二、疲劳驾驶监测技术记录学生地理课堂注意力变化设想 |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地理教学的呈现媒体应用 |
一、制图软件——以“地图慧”为例 |
二、展示软件——以“Solar Walk”(太阳系漫游)为例 |
第五章 大数据下的地理课程资源库结构 |
第一节 地理课程教学材料资源 |
第二节 地理课程教学设备与设施 |
第三节 人的资源 |
第四节 时间与经费 |
第六章 研究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4)VMI支持平台的建构与运作——基于核心企业领导行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联想集团引入VMI库存管理模式的背景 |
三、联想集团VMI支持平台的建构与运作 |
(一) VMI多元主体的协作平台 |
1.供应商与海关的协作平台。 |
2.供应商与3PL的协作平台。 |
(二) VMI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 |
(三) VMI协同沟通的制度平台 |
1.建立完善的VMI培训机制。 |
2.实施严格的补货机制。 |
3.建立健全的伙伴管理机制。 |
四、 结论与启示 |
(5)企业信息处理中心在涉密环境中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及其主要的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其章节编排 |
第二章 统一认证及消息平台技术 |
2.1 统一认证 |
2.1.1 目录服务 |
2.1.2 PKI/CA 体系 |
2.1.3 单点登录 |
2.2 访问控制技术 |
2.2.1 访问控制概念 |
2.2.2 访问控制模型及“三员管理” |
2.3 统一消息平台 |
2.4 WEB SERVICE 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涉密环境中企业信息处理中心方案设计 |
3.1 系统需求 |
3.1.1 应用需求分析 |
3.1.2 功能需求分析 |
3.1.3 安全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方案 |
3.2.1 系统构架 |
3.2.2 系统部署结构 |
3.2.3 系统内部结构 |
3.3 用户账户统一认证的设计 |
3.3.1 PKI/CA 账户的集成设计 |
3.3.2 各涉密应用系统账户的集成设计 |
3.4 信息提取方案的设计 |
3.4.1 主动方式的信息提取 |
3.4.2 被动方式的信息提取 |
3.5 安全审计模块的设计 |
3.6 数据库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涉密环境中企业信息处理中心的实现 |
4.1 开发平台选择 |
4.2 用户统一认证的实现 |
4.3 涉密应用系统消息获取的实现 |
4.3.1 安全邮件系统消息获取 |
4.3.2 OA/PDM/网上报销等系统消息获取 |
4.3.3 计划执行系统信息获取 |
4.3.4 网站信息提取 |
4.4 消息推送及展示的实现 |
4.4.1 消息推送及提醒 |
4.4.2 计划执行信息的展示 |
4.4.3 网站信息的展示 |
4.5 安全审计模块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概述 |
5.2 系统测试内容 |
5.3 功能模块测试 |
5.3.1 AVINFO 登录测试 |
5.3.2 单点登录测试 |
5.3.3 通知消息测试 |
5.3.4 涉密应用系统展示测试 |
5.3.5 安全审计日志测试 |
5.4 性能测试 |
5.5 测试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回顾 |
6.2 成果及意义 |
6.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6)基于SNS的主题协作学习模式建构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SNS:引发互联网新的革命 |
1.2.2 Web2.0 时代学生学习网络社交化 |
1.2.3 网络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 |
1.2.4 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理念 |
1.2.5 网络教学平台百花齐放,但社交支持度不够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SNS 与 SNS 网站 |
1.3.2 SNS 课程学习平台 |
1.3.3 协作学习 |
1.3.4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模式定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 SNS 环境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群体动力学理论 |
2.1.2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个人知识管理理论 |
2.2 建构 SNS 协作学习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
2.2.1 SNS 学习平台的应用可行性 |
2.2.2 SNS 平台搭建的技术可行性 |
2.3 SNS 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组成 |
2.3.1 知识共享环境 |
2.3.2 在线交互平台 |
2.3.3 小组协作学习空间 |
2.4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环境建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模式构建 |
3.1 网络主题协作学习模式的发展 |
3.1.1 主题式学习 |
3.1.2 网络主题探究式学习 |
3.1.3 主题式网络协作学习模式 |
3.2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
3.2.1 学习者 |
3.2.2 协作小组 |
3.2.3 教师 |
3.2.4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环境 |
3.2.5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3.3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模式建构 |
3.3.1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模式定义 |
3.3.2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模式分析 |
3.4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模式优势分析 |
3.4.1 信息交流权威分散化 |
3.4.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
3.4.3 交互方式多样化 |
3.4.4 小组协作网络社交化 |
3.4.5 动态更新推送至学习者个人界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准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标 |
4.2 实验设计 |
4.2.1 实验方法 |
4.2.2 实验假设 |
4.2.3 实验变量 |
4.3 实验对象的选取 |
4.4 基于 SNS 的主题协作学习应用方案 |
4.4.1 学生主体的协作学习过程 |
4.4.2 教师主导的协作学习活动 |
4.5 应用效果分析 |
4.5.1 学生访谈 |
4.5.2 平台活动情况记录 |
4.5.3 基于 SNS 主题协作学习前后测量表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5.3.1 研究局限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偏光板反应式供应链体系研究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献检索 |
1.2.2 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偏光板供应链体系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
2.1 LGC偏光板业务的运营组织模式 |
2.1.1 偏光板业务的发展概况 |
2.1.2 偏光板事业部运营组织 |
2.2 LGC偏光板业务供应链体系现状 |
2.2.1 供应链的结构与体系 |
2.2.2 偏光板成品销售流程 |
2.2.3 偏光板成品物流流程 |
2.2.4 偏光板后段生产流程 |
2.2.5 偏光板前段生产流程 |
2.2.6 偏光板原料采购流程 |
2.2.7 客户偏光板使用流程 |
2.3 LGC偏光板业务供应链需求分析 |
2.3.1 偏光板客户需求分析 |
2.3.2 偏光板销售需求分析 |
2.3.3 偏光板物流需求分析 |
2.3.4 偏光板生产需求分析 |
2.3.5 偏光板原料需求分析 |
第三章 偏光板反应式供应链模型及技术研究 |
3.1 反应式供应链的特征与要求 |
3.1.1 反应式供应链的特征 |
3.1.2 反应式供应链的要求 |
3.2 偏光板的反应式供应链模型 |
3.2.1 偏光板的需求管理模型 |
3.2.2 偏光板的生产管理模型 |
3.2.3 反应式供应链总体模型 |
3.3 反应式供应链关键技术研究 |
3.3.1 需求预测技术研究 |
3.3.2 生产制造技术研究 |
3.3.3 物流管理技术研究 |
第四章 偏光板反应式供应链的优化设计 |
4.1 供应链的信息系统设计 |
4.1.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4.1.2 系统的体系架构 |
4.1.3 系统的功能模块 |
4.2 供应链的流程优化再造 |
4.2.1 生产工艺流程再造 |
4.2.1.1 裁切工序再造 |
4.2.1.2 磨边工序再造 |
4.2.1.3 检查工序再造 |
4.2.2 成品物流流程再造 |
4.2.2.1 LBCL物流流程 |
4.2.2.2 LOCL物流流程 |
4.2.2.3 LBCL与LOCL的选择 |
4.2.3 需求变更流程再造 |
4.2.4 产出变更流程再造 |
4.2.5 协作生产流程再造 |
4.2.6 采购销售流程再造 |
4.3 供应链的数据与接口设计 |
4.3.1 系统的数据类型 |
4.3.2 系统的数据接口 |
第五章 偏光板反应式供应链体系的实施应用 |
5.1 项目背景与项目目标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目标 |
5.2 项目组织与项目实施 |
5.2.1 项目的组织架构 |
5.2.2 项目的实施方法 |
5.3 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 |
5.3.1 项目的时间管理 |
5.3.1.1 项目进度计划 |
5.3.1.2 项目进度控制 |
5.3.2 项目的成本管理 |
5.3.3 项目的风险管理 |
5.4 实施效果与经验总结 |
5.4.1 项目的实施效果 |
5.4.2 项目的经验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价值创造的3PL企业VMI业务的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讲究综述 |
1.2.1 价值创造理论 |
1.2.2 3PL与VMI集成研究综述 |
1.2.3 供应链实施策略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3PL企业实施VMI业务的相关理论与运作机理 |
2.1 3PL企业的业务分类 |
2.2 3PL企业开展VMI业务的驱动因素 |
2.3 3PL企业VMI业务实施合同契约 |
2.4 3PL企业实施VMI业务的运作流程分析 |
2.5 3PL企业实施VMI业务的定价机理 |
2.5.1 3PL企业开展VMI业务的前提条件 |
2.5.2 3PL企业VMI业务服务价格的定价机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价值创造的3PL企业VMI业务库存策略研究 |
3.1 3PL库存策略对价值创造影响的定性分析 |
3.2 3PL企业实施VMI业务库存策略的定量分析 |
3.2.1 3PL企业实施VMI的库存模型 |
3.2.2 供应商实施VMI的库存模型 |
3.2.3 模型求解 |
3.2.4 算例灵敏度以及价值创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价值创造的3PL企业VMI业务信息共享策略研究 |
4.1 3PL企业实施VMI业务信息共享策略研究 |
4.1.1 3PL企业实施VMI业务模式下的信息分类 |
4.1.2 共享信息的范围界定 |
4.1.3 共享信息价值量判别 |
4.1.4 3PL企业VMI业务信息共享策略的基础构建 |
4.1.5 3PL企业VMI业务信息共享策略的资源整合机制 |
4.1.6 3PL企业VMI业务信息共享的策略选择 |
4.2 3PL企业VMI业务信息共享策略的价值创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以联想引入伯灵顿VMI业务为例 |
5.1 公司背景介绍 |
5.1.1 伯灵顿公司介绍 |
5.1.2 联想集团介绍 |
5.2 伯灵顿VMI业务在联想中的运作过程 |
5.2.1 联想引入伯灵顿VMI业务后的VMI仓库布局 |
5.2.2 伯灵顿VMI业务在联想中的运作过程 |
5.3 联想公司中伯灵顿VMI业务的实施策略分析 |
5.3.1 库存策略分析 |
5.3.2 信息共享策略分析 |
5.4 伯灵顿VMI业务实施策略的价值创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电信行业B2B电子商务模式及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信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 |
1.1.2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未来潜力无限 |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3 论文中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电信价值链研究现状 |
1.3.3 国内B2B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
1.3.4 战略联盟采购的研究现状 |
1.3.5 信用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电信B2B价值生态系统和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
2.1 企业价值链的概念及分析 |
2.1.1 价值链的概念 |
2.1.2 企业价值链分析 |
2.2 虚拟价值链分析及应用 |
2.2.1 虚拟价值链定义 |
2.2.2 虚拟价值链特点 |
2.3 电信产业B2B价值链分析 |
2.4 电信产业价值生态系统概念分析 |
2.4.1 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析 |
2.4.2 价值网理论 |
2.4.3 从电信价值链到电信产业价值生态系统 |
2.4.4 电信产业价值生态系统架构 |
2.4.5 电信产业价值生态系统中各角色定位与关系 |
2.4.6 生态系统的演化意义 |
2.4.7 运营商应对的策略 |
2.5 电信B2B价值生态系统上环---电信采购分析 |
2.5.1 电子采购的背景 |
2.5.2 电信业电子采购价值环的构造 |
2.5.3 电信采购价值环分析 |
2.6 电信B2B价值生态系统下环—企业综合信息化服务提供分析 |
2.6.1 电信业发展过程概述 |
2.6.2 企业信息化服务分析 |
2.7 电信行业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及发展分析 |
2.7.1 B2B电子商务 |
2.7.2 B2B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
2.7.3 中国B2B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 |
2.7.4 电信B2B电子商务模式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电信企业供应链集成及战略联盟采购模式研究 |
3.1 企业集成的内涵 |
3.2 电信企业战略联盟与供应链集成 |
3.2.1 电信产业战略联盟 |
3.2.2 战略联盟的价值链分析 |
3.3 电信企业采购现状分析 |
3.3.1 国内电信运营商采购发展里程 |
3.3.2 国内电信运营商集中采购现状及现有问题 |
3.4 电信企业采购流程再造的目标和策略 |
3.4.1 采购流程再造的目标 |
3.4.2 采购流程再造的策略 |
3.5 电信企业战略联盟采购模式研究 |
3.5.1 采购再造模式的指导思想 |
3.5.2 采购再造需求分析 |
3.5.3 B2B电子采购系统分析 |
3.5.4 电信B2B电子采购模式选择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电信企业B2B战略联盟采购平台研究 |
4.1 战略联盟采购平台的框架 |
4.1.1 电信运营企业的协同发展 |
4.1.2 战略联盟的构建 |
4.1.3 采购平台的框架 |
4.2 战略联盟采购平台体系结构及运作模式 |
4.2.1 战略联盟采购平台的特点 |
4.2.2 体系结构 |
4.2.3 运作模式 |
4.3 战略联盟采购平台的关键技术 |
4.3.1 动态企业建模与诊断技术 |
4.3.2 网络协同控制机制 |
4.3.3 基于IPPR模型管理的集成技术 |
4.3.4 智能多代理技术 |
4.3.5 敏捷供应链 |
4.4 战略联盟采购平台建模 |
4.4.1 传统企业建模方法的局限性 |
4.4.2 基于战略联盟的动态采购平台建模 |
4.4.3 动态采购平台建模的支持技术 |
4.5 战略联盟采购平台环境下的采购流程再造 |
4.5.1 供应商管理再造 |
4.5.2 采购目录管理再造 |
4.5.3 采购计划管理再造 |
4.5.4 采购协议管理再造 |
4.5.5 采购发票处理流程再造 |
4.5.6 采购合同管理再造 |
4.5.7 采购申请管理再造 |
4.5.8 采购控制管理再造 |
4.5.9 采购其它业务管理 |
4.6 战略联盟采购平台的前景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面向下游的B2B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研究 |
5.1 电信企业转型问题研究 |
5.1.1 电信行业总体运行现状 |
5.1.2 电信企业转型的意义 |
5.1.3 国外电信企业转型情况 |
5.2 目标市场分析 |
5.2.1 市场总体分析 |
5.2.2 电信服务市场的市场细分 |
5.3 运营商建设中介型电子交易市场的探索 |
5.3.1 电子交易市场的产生 |
5.3.2 中介型电子交易市场是必然趋势 |
5.3.3 针对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平台——真正的蓝海 |
5.4 运营商如何建设中介型电子交易市场 |
5.4.1 电信运营商B2B电子商务平台总体定位 |
5.4.2 平台业务体系建模 |
5.4.3 电信B2B平台模型构建 |
5.5 运营商B2B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流程 |
5.6 合作策略——打造纵向合作战略联盟 |
5.6.1 纵向合作战略联盟构建 |
5.6.2 价值链合作模式 |
5.6.3 经营模式中的合作策略 |
5.6.4 政府合作策略 |
5.6.5 合作过程中的风险规避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电信B2B平台的信用管理体系研究 |
6.1 信用管理相关概念 |
6.1.1 信用管理及信用管理体系 |
6.1.2 常用信用评价模型 |
6.1.3 几种信用评价模型比较 |
6.2 建立电信B2B平台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
6.2.1 国内B2B信用评价体系现状 |
6.2.2 现有B2B信用评价体系分析 |
6.2.3 影响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的关键因素 |
6.2.4 B2B中介型网站信用服务模式的优势 |
6.2.5 建立电信B2B网站信用评价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
6.3 电信B2B平台多维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 |
6.3.1 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型 |
6.3.2 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分析 |
6.3.3 企业多维动态信用评价指数及信用等级分数的计算 |
6.3.4 B2B信用评价体系结构设计 |
6.4 完善电信B2B平台信用机制 |
6.4.1 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机制的必要性 |
6.4.2 B2B平台信用机制的内容 |
6.4.3 信用评价合作策略 |
6.4.4 B2B信用技术平台规范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果 |
7.2 研究意义 |
7.3 研究的局限性 |
7.4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10)钢铁企业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钢铁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
1.1.2 国内钢铁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
1.1.3 宝钢电子商务服务现状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
1.3 问题提出及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1.3.1 问题提出 |
1.3.2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B2B电子商务理论基础 |
2.1 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B2B电子商务 |
2.1.1 B2B电子商务的概念 |
2.1.2 B2B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 |
2.1.3 国内外B2B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2.1.4 B2B电子商务的优势 |
2.2 B2B电子商务模式 |
2.2.1 B2B电子商务模式概述 |
2.2.2 B2B电子商务模式的具体分类 |
2.3 国内外典型的B2B模式介绍及应用代表 |
2.3.1 国外典型的B2B模式 |
2.3.2 国内典型的B2B模式 |
2.4 电子商务与协同商务 |
2.4.1 协同商务的产生及定义 |
2.4.2 协同商务的模型与特点 |
2.4.3 协同商务的应用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铁企业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
3.1 电子商务系统结构 |
3.1.1 基于多智能体的电子商务系统结构 |
3.1.2 传统电子商务系统结构 |
3.1.3 电子商务系统支撑环境及技术 |
3.2 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 |
3.2.1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
3.2.2 企业和市场需求分析 |
3.2.3 企业自身和信息基础现状分析 |
3.3 宝钢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
3.3.1 宝钢营销供应链的业务介绍 |
3.3.2 系统设计目标 |
3.3.3 系统结构设计及功能设计 |
3.4 宝钢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的部署与运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营销电子商务绩效评价 |
4.1 营销电子商务绩效评价体系及方法 |
4.1.1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4.1.2 绩效评价体系组成 |
4.1.3 绩效评价方法 |
4.2 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绩效评价系统设计 |
4.2.1 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
4.2.2 绩效评价的指标内容 |
4.2.3 绩效评价的指标标准 |
4.2.4 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
4.3 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的绩效评价 |
4.3.1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4.3.2 绩效评价模型 |
4.3.3 评价分析 |
4.4 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绩效的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
4.4.1 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
4.4.2 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绩效评价BP网络的训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营销电子商务系统的牛鞭效应及其控制策略 |
5.1 牛鞭效应问题研究现状 |
5.1.1 牛鞭效应的存在和量化 |
5.1.2 牛鞭效应的减弱和控制 |
5.1.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2 营销电子商务系统牛鞭效应及H_∞控制应用分析 |
5.2.1 模型 |
5.2.2 H_∞控制应用分析 |
5.2.3 牛鞭效应分析 |
5.2.4 实证研究 |
5.3 牛鞭效应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库存管理控制 |
5.3.1 信息共享 |
5.3.2 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
5.3.3 采购承诺和数量柔性 |
5.3.4 宝钢和上海通用建立战略联盟消除牛鞭效应 |
5.4 宝钢—上海通用协同商务系统设计 |
5.4.1 系统设计目标 |
5.4.2 系统服务的供应链业务情况 |
5.4.3 系统涉及对象 |
5.4.4 系统架构与协同内容 |
5.4.5 系统中的管理创新 |
5.4.6 宝钢—上海通用协作库存管理效果分析 |
5.5 宝钢协同商务系统的应用情况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作者简介 |
四、电子协作平台在VMI中的研究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MOOC的摄影课程虚拟实验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 张旭.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2]材料基因组学的发展现状、研究思路与建议[J]. 李云琦,刘伦洋,陈文多,安立佳. 中国科学:化学, 2018(03)
- [3]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地理教学研究[D]. 贺珉.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VMI支持平台的建构与运作——基于核心企业领导行为的个案研究[J]. 张红,李巍巍,王爱虎. 软科学, 2013(03)
- [5]企业信息处理中心在涉密环境中的研究与设计[D]. 沈靖.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6]基于SNS的主题协作学习模式建构与应用研究[D]. 奉光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偏光板反应式供应链体系研究与优化设计[D]. 关莹璐. 复旦大学, 2012(03)
- [8]基于价值创造的3PL企业VMI业务的实施策略研究[D]. 伍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电信行业B2B电子商务模式及构建研究[D]. 胡桃.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2)
- [10]钢铁企业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及其评价研究[D]. 王静. 东北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