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为电子刊物喝彩

谁会为电子刊物喝彩

一、谁来为电子出版物喝彩(论文文献综述)

黄勇军[1](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李静[2](2017)在《霹雳布袋戏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逐步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面临着生存与传承压力。布袋戏属于傀儡戏,是我国民间戏剧艺术的一种,在海峡两岸均有流传。霹雳布袋戏是台湾布袋戏的优秀代表,也是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霹雳公司”)的经营主业,其名称的含义是霹雳的故事IP加上布袋戏的演绎方式。受整体环境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创产业的发展并不理想,但霹雳布袋戏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霹雳公司也在2014年成功上市,这一切均得益于霹雳布袋戏独特的商业模式。本文以霹雳布袋戏为研究对象,对其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从商业价值、客户价值、市场开发、盈利模式、剧集制作等方面,分析霹雳布袋戏是如何以既能传承布袋戏艺术,又能发掘传统艺术的商业价值的方式在商业上盈利。进而对布袋戏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进行总结,为我国传统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霹雳布袋戏以价值创新为内核,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多维度的创新。传统戏剧文创大多固守在戏剧的艺术价值范畴,霹雳布袋戏融合并发掘了霹雳IP与布袋戏艺术的商业价值,进行了全链条的产业化开发以创造利润。在目标客户上,时代是属于年轻人的,霹雳布袋戏在维持原有市场的同时,将目标客户向青少年转移。围绕青少年的特点,将布袋戏传统文化以现代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其更加贴近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来吸引青少年观众。在渠道建设上,霹雳布袋戏一边通过构建网络社群,开通网络平台视频售卖渠道等方式,来开拓互联网市场;同时,霹雳布袋戏与台湾连锁便利店合作,保持线下实体店等宣发渠道。霹雳布袋戏新老并重,以目标客户熟悉的方式来加强客户体验和粉丝互动,以吸引并留住客户。在盈利模式上,霹雳布袋戏以剧集销售为主,周边衍生品、IP授权收入为辅,盈利建立在优质内容对客户的吸引和霹雳公司对粉丝经济的建设之上。IP时代,内容为王。霹雳布袋戏的创作是公司的核心资源,也是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霹雳公司在掌握剧本创作、木偶设计与造型、剧集制作等核心资源的同时,将偶头雕刻、配乐创作等环节交由合作伙伴完成。这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也保障了霹雳公司对霹雳布袋戏戏偶的版权。文化不能固守,要在创新中实现传承和发展。互联网时代,面对“受众”联系方式的转变,传统文化的商业化经营也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文创需要关注并满足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精神需求,重视网络社群营销和品牌塑造,善用传统优秀文化营造IP价值,实现多样化的盈利模式,使传统文化在泛娱乐的生态下,以更亲民、更鲜活的形态,焕发新的生命力。

李华[3](2017)在《《美国银行》中状语从句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状语从句在英语中属于常见句式,在商务语篇中也经常出现,用来表达主句发生的状态。《美国银行》一书属于金融类文本,是一种商务语篇,作者在翻译该书过程中遇到大量的状语从句,构成了该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状语从句翻译在商务语篇翻译中的重要性。本文是基于《美国银行》一书第一章中状语从句的翻译所做的实践报告。常见的状语从句的翻译方法有两种:1.原序法翻译状语从句,即翻译时不改变原句的顺序,维持原句的主从关系。2.变序法翻译状语从句,即当原文逻辑顺序与对应的目的语不对应时,改变原句的语序,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呈现出译文。因此本文中也采用了这两种翻译方法。作者通过对该书籍中状语从句的归纳做出对其翻译方法的总结,并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汇总,以期为后来译者在翻译此类书籍时提供参考,从而使之译出更为准确、流畅的译文以方便广大读者。

贺馨瑶[4](2016)在《关于海南三亚琼州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是伴随着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兴起而萌芽的。20世纪50年代,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关注下,系统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逐渐确立,至今已成为音乐学,乃至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伴随着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把这些民族音乐文化带进课堂的实践也随之而来。但就目前国内的进展而言,学界对这种做法褒贬不一,各高校相关的实践也有好有坏。因此,本文立足于国内少数民族音乐进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以海南琼州学院为案例,浅析该院近年来相关实践的得失,希望能勾勒出一幅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的局部画面。

袁叶新[5](2016)在《河南省公路交通执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如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时代,人民群众对对物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乘坐的交通工具舒适度以及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以汽车为主要的现代公路交通工具。从而导致道路交通拥堵以及安全状况越来越严重,道路交通与行人的自身利益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国家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交通违法人员作出行政处罚。它主要包括交通行政处罚、交通行政强制、交通行政监督检查等多种行为方式。为了保证道路交通秩序的正常运行,避免交通拥堵以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合等基本利益不受侵害,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政府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在道路交通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执法人员进行规范,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监督缺失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交通行政执法存在许多不足与弊端。权力滥用、暴力执法、冷漠执法等社会丑态层出不穷,例如"河南永城妇女喝农药事件""天价过路费"等非正当执法行为以及暴力抗法现象的发生,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既损害了交通执法人员的合法权益,又损害了公正公平的法律要求,从而降低政府的良好形象,导致公信力的降低、败坏社会风气。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交通事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对于交通出行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交通行政执法的理论。在现实中,交通执法还存在很多弊端和缺陷。本文是由行政法学原理结合公共管理理论,以及根据河南省交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问。并借鉴国内外经验,对河南省的交通行政执法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完善河南省交通行政执法体制结构起到理论铺垫作用。本文明确了道路交通执法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建立高素质的执法人员队伍,不断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规章制度,进而充分发挥交通行政执法的作用。

卢雪娇[6](2013)在《奥林匹克精神文化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影响与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希腊是古代奥运会的发源地,是欧洲文明的地标。在希腊首都雅典,阿尔菲斯河的和克拉德河的急流分支就是着名的古代奥运圣地。据有效文字记载,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开始于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3年,在此期间,经过了1169年的时间,一共举办了293届的奥运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经过了人类社会的一百年的发展和更新,浮沉和沧桑后,仍能屹立不倒,被那些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不同国家的国际成员们拥护着,推崇着,成为了人类向往的梦想舞台,也是各个国家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的一个标志,这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仅蕴藏着深奥丰富的奥林匹克文化,还蕴含着伟大而神圣的奥林匹克精神。它有着不断超越的目标,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团结的一个象征,是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奥林匹克的精神就的是奥林的匹克文化的一个很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奇迹。我国校园体育,是我国青少年最初接触体育运动的地方,它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分支,不仅肩负着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传播体育文化的艰巨任务,也肩负着促进奥林匹克文化的综合发展的重担,是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奥林匹克精神文化更加适用于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之中,可以帮助我们校园体育文化继续发展不断提高,因为,奥林匹克精神鼓励着人们积极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并将诚信,公平,努力工作,和平主义等有益的观念传递给大多数人,形成了非常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人类的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以此来让人类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并且在这些文化教育下,提高各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各国之间的友谊,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奥林匹克的精神文化对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影响都起着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为我国校园体育做一盏指路灯,指引着它走向一条正确、光明的道路。因此,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我们校园体育文化的探索,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适用于我国校园体育发展的有益部分,萃取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精华,来补充我国校园体育的不足之处,还将在两者之间的对比中来找出彼此之间的文化冲突,加以改良,取长补短,使我国校园体育不断发展,使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精益求精。

王慧[7](2013)在《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上交通领域的犯罪问题一直为学界关注较少,而关于水上交通领域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在我国刑法学界更是付之阙如。随着我国水上运输能力的提升、经贸往来的频繁,水上交通领域人为事故频发率不断提高,行业风险日渐加大,高风险的水上作业与高效率的水上运输给人身、财产和海洋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但是司法实务部门对严重危害水上交通安全涉嫌犯罪的案件很难介入,大部分涉嫌犯罪案件只能在民事和行政诉讼环节定分止争、息事宁人,刑罚的预防功能得不到发挥,同类事故再次案发现象严重。重大交通事故逃逸造成人员死伤甚至失踪人数居高不下;船舶碰撞导致海洋溢油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甚至造成生态损害;以渔民为主体的水上群体恶性事件严重扰乱了国家机关的秩序,但是由于犯罪案件追诉困难,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刑事案件的不确定性,侦查部门取证困难等问题,使得水上交通领域的犯罪游离于刑事司法追诉环节之外。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已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使命。纵观当前海洋状况,为水上交通犯罪的刑事立法提供良策、为水上司法实务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标准和司法路径是学术界的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期待通过该文的研究,能直面当前水上交通领域的诸多疑难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构建我国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体系奠定基础,也为我国“海公法”体系的建立略尽绵力。本文主要围绕水上交通犯罪的刑事责任展开。开篇用引言的形式介绍了笔者研究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缘由、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脉络及创新之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共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为水上交通犯罪概述,结合中外学界对“交通犯罪”的定义和我国刑法理论对道路交通肇事罪的概念,从广义狭义层面对水上交通犯罪进行准确定义,并从传统刑法典和行政犯刑事犯两个角度对水上交通犯罪进行分类。第2章为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基本理论问题,在把握刑事责任概念、发展阶段及解决方式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刑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的关系,为下文具体分析水上交通犯罪常见罪名的刑事责任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第3章为内容,从刑事责任依据的角度重点分析水上交通犯罪的法律根据与事实根据,揭示犯罪构成在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水上交通犯罪的刑事立法状况重笔泼墨,分析并总结我国刑法典、附属刑法的特点及水上交通犯罪行政法律规范中刑事责仟条款的实然表现。第三部分包括第4章和第5章,着重论述了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问题。第4章以水上交通不典型行政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仟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这几个常见多发型罪名在刑事责仟认定中的疑难问题;第5章以水上交通典型行政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污染环境罪、妨害公务罪、非法采矿罪这几个罪名在刑事责任认定中的争议问题。第四部分为论文第6章,重点研究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仟的追诉,从水行交通违法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和审判两个方面来分析实务工作中面临的困惑和难题。从移送依据、移送程序等层面分析我国水上交通犯罪案件移送机制,发现涉嫌犯罪案件难以进入刑事司法程序的障碍藩篱;了解目前我国水上交通涉嫌犯罪案件的审判情况,并就当前航运业反对“船员入刑”运用社会学“破窗效应”理论进行学理分析。第五部分为论文第7章,针对当前我国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刑事立法、司法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层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完善建议。从法的社会效果来看,刑法的社会价值不是惩治已然的犯罪,而是对未然犯罪的有效控制和预防。对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仟的研究能够更加明确水上交通犯罪的入罪标准、法律依据、罪行的认定以及责任的承担,通过刑事责任的警示作用增强水上交通行业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人为因素。同时,也可以通过刑事法律的惩罚作用,平抚、控制受害人及其家属的报复心理,化解新的社会矛盾。

吴立斌[8](2011)在《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开始重新崛起为世界性强国。但是,当代中国的崛起更多是经济等硬实力的崛起,而不是文化等软实力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严重缺失,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还相当滞后,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还相当有限,中国的对外舆论力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还极不相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塑造权还掌握在西方媒体的手中。以CNN、BBC、《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它们所传播的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以及它们传播中国声音、形象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关于中国舆论的视听和认知,基本上掌握了当今国际涉华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它们将中国发生的事情按照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进行报道传播,形成了涉华舆论传播的强势,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内政外交形成冲击和干预。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向中国提出一个紧迫性课题:发展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地对外舆论力量,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任务。这一战略任务能否完成考验中国能否真正崛起。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时崛起的大国,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崛起的世界性强国。70年代所谓苏联的崛起(军事崛起),以及80年代所谓日本的崛起(经济崛起),都只是硬实力的崛起,都是不全面、不可持续的崛起,最终的结果是“一个解体、一个停滞”。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两个力——媒体国际传播力与媒体国际影响力。当代中国媒体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多介质、多层次、全方位的传媒体系。历史看,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有了相当程度地提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相比,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当欠缺。在国际传播力方面,中国媒体的传播基础实力、传媒产业发展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与世界传媒强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尽管传播基础实力近年来有了一定改善,但是传媒产业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两方面仍相当落后。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媒体的国际受众接触率、国际公信力、“走出去”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中国媒体目前面临的一种尴尬局面是:“传而不通”,中国媒体拥有与西方一流媒体相差不大的全球覆盖率,但却只拥有为数不多的国际受众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收听率、收读率;“通而不受”,在为数不多的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背后,更难见有实质性地中国媒体国际公信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的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所面临的这种“有覆盖率而没接触率,有接触率而没公信度”的情况,将长时期得到维持,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仍亟待提高。制约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国际影响力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众多交互性因素所产生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仔细梳理制约中国媒体影响力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原因,探究问题背后的问题,给出一个客观辩证的问题单。第一,以经济、科技为基础中国综合实力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还不能拿出更多的资源去发展国际传播力。第二,在当代国际传播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公信力地国际传播战略。第三,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媒体传播体制,明显落后于国际传播发展现实,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媒体的新闻生产力,制约了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活动空间。第四,当代中国媒体所走的发展路线主要还是一种内向型发展路线,而不是一种内向型与外向型并重的发展路线。第五,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缺乏敏锐的机遇意识,面对突发性地重大事件时,还不善于进行危机传播,变危机为契机。鉴于以上五方面原因,笔者认为,中国媒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必需通过两条途径:第一,大力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强化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推动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跨越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现实和全球视野,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紧密联系经济全球化、传媒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发展现实,适应当今世界传媒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趋势,适应当今世界信息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潮流,依托现阶段的中国媒体格局、媒体资源分布,以核心、骨干媒体为建设重点、为有效抓手,紧紧围绕骨干媒体,调动各种政治、经济力量进行传媒资源的重新配置与重新整合,坚持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建设并重,中央媒体与非中央媒体并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并重,坚持媒体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并重,大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基础设施水平、信息播发能力、产业经营实力、国际竞争力,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在未来5-10年,构建若干个语种多、技术先进、信息量大、受众广、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跨国传媒集团,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实现我国重点媒体集团国际传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第二,实施国际传播新战略,打造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观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体制和政策,提高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在涉华舆论和国际重要舆论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着力加强国际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首发报道、独家报道、全面报道和权威报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独家性、权威性和全面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实现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报道“首发有我,首发用我”,创新国际传播艺术和技巧,善用国际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时代风貌、价值观念融汇于国际传播内容之中,大力推进传播内容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加大对对象国和本土事务的报道力度,努力推出一大批具有“中国视角、亚洲元素、全球视野”传播力作,积极创新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建设,打破束缚国际传播能力发展、国际传播能量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塑造中国媒体的灵活性、应变性和机动性,完善媒体报道机制与信息发布体制,加强媒体危机传播体制机制的持久性和柔韧性建设,为中国媒体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李昌轩,邓菁[9](2011)在《对读者满意度与图书馆员工满意度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满意度是对一种服务的感觉状态。图书馆满意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文章对读者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对如何提高两者的满意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郭继文[10](2011)在《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许多国家在积极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同时,大力提高本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是主体通过相关载体非强制性地运用文化资源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力量。物质生产是文化软实力产生的物质基础。精神生产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为文化软实力主客体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精神指导。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的技术基础。意识形态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在文化软实力中居统摄地位。文化软实力是在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对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历史观层面的研究有助于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为我们探讨“历史合力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重新认识“历史合力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一些问题,从而赋予“历史合力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以崭新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丰富了历史合力的构成要素,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软实力也凸显了社会有机体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也说明,只有把文化软实力置于它与社会有机体各个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文化软实力及其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拒斥文化决定论、文化软实力决定论,反对把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绝对化。当今时代,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我们必须要借鉴世界历史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历史上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

二、谁来为电子出版物喝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来为电子出版物喝彩(论文提纲范文)

(1)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霹雳布袋戏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布袋戏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海峡两岸布袋戏发展现状
        一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发展
        二 台湾布袋戏的发展
        三 海峡两岸布袋戏发展情况分析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的文创产业
    第三节 布袋戏的商业价值
        一 木偶头雕刻技艺的多维度收藏价值
        二 木偶整体造型的商业价值
        三 布袋戏的内容价值
第三章 布袋戏客户价值与市场开发
    第一节 客户细分与价值主张
        一 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情况
        二 受访客户群位置、性别等特征分布分析
        三 受访客户群与霹雳布袋戏的接触程度分析
        四 霹雳布袋戏对受访客户群的吸引因素分析
        五 客户细分与价值主张
    第二节 渠道建设
        一 传统宣发渠道——音像制品租售与电视宣传
        二 沟通渠道——现场互动活动等
        三 特殊渠道——电影
        四 新兴渠道建设——互联网平台
        五 区域渠道建设——上海子公司、台日合拍片
    第三节 客户关系
        一 霹雳公司客户关系
        二 观众期待的客户关系
第四章 布袋戏盈利模式与剧集制作
    第一节 盈利模式——收入来源与成本结构
        一 整体收入来源与占比分析
        二 各业务线收入及市场潜力分析
        三 各区域市场收入来源及占比分析
        四 霹雳公司成本结构分析
    第二节 剧集制作与发行
        一 内容制作
        二 宣传发行
第五章 布袋戏商业模式创新及其启示
    第一节 布袋戏的商业模式创新
    第二节 布袋戏的启示
        一 “受众”联系方式的转变
        二 网络环境下的社群营销
        三 品牌塑造
        四 盈利模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附录《霹雳布袋戏》戏迷满意度调查问卷及答卷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美国银行》中状语从句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作品原文介绍
    1.2 翻译任务简介
第2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描述
    2.3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英语状语从句的结构特点与汉语偏正复句的结构特点
        3.1.1 英语中状语从句的结构特点
        3.1.2 汉语中偏正复句的结构特点
    3.2 商务类型文本中状语从句的常见翻译方法
        3.2.1 原序法翻译状语从句
        3.2.2 变序法翻译状语从句
    3.3 《美国银行》一书中状语从句的翻译方法
        3.3.1 时间状语从句的翻译
        3.3.2 目的状语从句的翻译
        3.3.3 条件状语从句的翻译
        3.3.4 让步状语从句的翻译
        3.3.5 原因状语从句的翻译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实践总结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原文与译文
附录Ⅱ 翻译术语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介

(4)关于海南三亚琼州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海南黎族苗族音乐与琼州学院
    (一) 黎族与黎族音乐
        1. 海南黎族苗族概况
        2. 黎族苗族音乐概况
    (二) 琼州学院
二、案例介绍与分析
    (一) 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
    (二) 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文艺特色活动
三、国内其他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进课堂案例比较
    (一) 海南地区
    (二) 新疆地区
    (三) 内蒙古地区
    (四) 东北地区
    (五) 西南地区
    (六) 小结
结论
    (一) 理论层面
    (二) 实践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琼州学院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仙鹿之歌》演出节目单

(5)河南省公路交通执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文献综述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公路交通行政执法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行政执法
        2.1.1 行政执法的含义
        2.1.2 行政执法的特征、功能及应用
        2.1.3 行政执法的分类
    2.2 公路交通行政执法
        2.2.1 公路交通行政执法的定义
        2.2.2 公路交通行政执法的依据
        2.2.3 公路交通行政执法的分类
        2.2.4 交通行政执法的主体
        2.2.5 交通执法对象的违法种类及危害
第3章 河南省公路交通执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河南省公路执法交通的现状
        3.1.1 河南省公路交通现状
        3.1.2 河南省交通执法现状
    3.2 河南省交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3.2.1 交通执法的法律、法规不规范
        3.2.2 执法部门众多、执法行为不规范
        3.2.3 执法队伍素质教育不系统
        3.2.4 现代化监督体系不健全
        3.2.5 交通执法环境改善不及时
        3.2.6 政府财政收支政策不完善
第4章 国内外交通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其他地区交通行政执法的状况及特点
        4.1.1 香港特区:行政部门配合紧密
        4.1.2 上海:加强执法管理力度
    4.2 国外发达交通行政执法的状况及特点
        4.2.1 美国:重罚酒后驾车
        4.2.2 奥地利:监管设施不断升级完善
        4.2.3 德国:着力培养安全意识
        4.2.4 保加利亚:齐抓共管力保交通安全
        4.2.5 新加坡:遵循管理教育执法三原则,提高国民素质
    4.3 国内外交通行政执法的经验启示
第5章 河南省交通行政执法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河南省公路交通行政执法改革存在的困难
        5.1.1 部门整合与原有制度相矛盾
        5.1.2 河南省财政基础薄弱
    5.2 河南省公路交通行政执法改革建议
        5.2.1 加快河南省交通法律法规建设
        5.2.2 整合执法部门规范执法程序
        5.2.3 建立现代化的网络监督系统
        5.2.4 加强交通执法队伍建设
        5.2.5 提高社会整体素质改善执法环境
        5.2.6 提高工资待遇进行财政改革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奥林匹克精神文化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影响与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奥林匹克精神方面的研究
        1.2.2 关于我国校园体育方面的研究
        1.2.3 关于奥林匹克精神对校园体育影响方面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1.1 奥林匹克精神的形成
        3.1.2 奥林匹克精神
        3.1.3 奥林匹克文化
        3.1.4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发展
        3.1.5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作用
    3.2 北京 2008 年奥运会对我国校园体育的影响
        3.2.1 带动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3.2.2 提高青少年的体育意识
        3.2.3 加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2.4 北京奥运会对我们学校体育场馆的影响
    3.3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对我国校园体育的作用
        3.3.1 促进校园体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3.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3.3 培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4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3.4.1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对校园体育表层文化建设的作用(物质文化)
        3.4.2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对校园体育中层文化建设的作用(制度文化)
        3.4.3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对校园体育深层文化建设的作用(精神文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水上交通犯罪概述
    1.1 水上交通犯罪的概念
        1.1.1 交通犯罪的定义
        1.1.2 水上交通犯罪的定义
    1.2 水上交通犯罪的分类
        1.2.1 水上交通犯罪的刑法典分类
        1.2.2 水上交通犯罪的行政犯、刑事犯分类
第2章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基本理论
    2.1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概述
        2.1.1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定义
        2.1.2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阶段
        2.1.3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
    2.2 刑事责仟与其他法律责任的界分
        2.2.1 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
        2.2.2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
第3章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根据
    3.1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
        3.1.1 危害水上公共交通安全类犯罪刑事责任的根据
        3.1.2 妨害水上交通管理秩序类犯罪刑事责任的根据
        3.1.3 水上交通领域渎职类犯罪刑事责任的根据
        3.1.4 水上交通领域侵权类犯罪刑事责任的根据
    3.2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
        3.2.2 我国刑法典立法模式分析
        3.2.3 附属刑法中的水上交通犯罪
第4章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不典型行政犯
    4.1. 交通肇事罪
        4.1.1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
        4.1.2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
        4.1.3 船员业务过失犯罪认定的特殊性
        4.1.4 引航员业务过失犯罪的认定
        4.1.5 水上交通事故“人员失踪”的认定
    4.2 重大责任事故罪
        4.2.1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构成
        4.2.2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认定
    4.3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4.3.1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的构成
        4.3.2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的认定
第5章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典型行政犯
    5.1 污染环境罪
        5.1.1 污染环境罪的构成
        5.1.2 船舶溢油造成海洋污染行为的认定
        5.1.3 海洋油气平台溢油污染行为的认定
    5.2 妨害公务罪
        5.2.1 妨害公务罪的构成
        5.2.2 水上交通领域妨害公务罪的认定
    5.3 非法采矿罪
        5.3.1 非法采矿罪的构成
        5.3.2 水上交通领域非法采矿行为的认定
第6章 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的追诉
    6.1 水上交通犯罪案件的移送
        6.1.1 当前我国水上交通犯罪案件的移送情况
        6.1.2 现行移送机制分析
    6.2 水上交通犯罪案件的审判
        6.2.1 当前我国水上交通犯罪案件的审判情况
        6.2.2 航运业反对“船员入刑”的学理分析
第7章 我国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
    7.1 完善水上交通犯罪刑事立法
        7.1.1 增设独立的水上交通肇事罪
        7.1.2 用附属刑法立法模式来规制犯罪
    7.2 完善水上交通犯罪的刑罚配置,增加罚金刑、资格刑的适用
        7.2.1 增加罚金刑在水上交通犯罪中的适用
        7.2.2 增设资格刑
    7.3 完善刑事司法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7.3.1 通过司法解释明确水上交通犯罪的基本罪状
        7.3.2 加强水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文献回顾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问题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国际政治
        一、时代转换:冷战结束与信息全球化
        二、信息时代的国际政治:空间的变化
        三、国际舆论战:当代国际政治博弈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
        一、什么是国际话语权
        二、国际话语权的作用
        三、当代国际话语权格局
    第三节 国际话语权的实现机制
        一、国际话语权与硬实力
        二、国际话语权与软实力
        三、国际话语权与外交力
        四、国际话语权与传播力
第二章 国际话语权与国际传播
    第一节 国际传播与国际话语权
        一、国际传播的内涵
        二、国际传播实现国际话语权的法则
    第二节 当代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传播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二、国际传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国际传播的商业化发展趋势
        四、国际传播的本土化发展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传媒格局
        一、当代跨国传媒集团的形成
        二、当代跨国传媒集团出现的原因
        三、当代国际传媒格局
第三章 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国际舆论环境发展态势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中心-外围”的国际舆论态势
        三、美国的全球舆论战略
    第二节 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处境
        一、中国成为国际舆论热点
        二、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媒体的塑造
        三、中国国内舆论环境的嬗变
    第三节 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舆情分析
        一、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主题及态度分析
        二、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主角及态度分析
        三、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特点
    第四节 国际舆论安全——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战略任务
        一、什么是国际舆论安全
        二、当代中国保障国际舆论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谋划国际舆论安全需要认识与处理的四大关系
        四、中国的国际舆论战略
第四章 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媒体
    第一节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简介
        一、印刷媒体
        二、国际广播媒体
        三、电视媒体
        四、通讯社
        五、互联网
    第二节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媒体与政府的机制联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媒体外交实践
        三、当代中国媒体的对外功能及其表现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三代中央领导人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一、邓小平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二、江泽民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三、胡锦涛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第五章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
    第一节 理论分析:什么是议程设置
        一、议程设置的内涵
        二、影响媒体议程设置的因素
        三、议程设置的传播效果
        四、议程设置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中国新闻的议程设置
        一、选择对象、时段说明与考察问题
        二、《人民日报》头版关于中国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三、《中国日报》头版关于中国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四、两报中国新闻议程设置的异同点
    第三节 国际新闻的议程设置
        一、选择对象、时段选择与考察问题
        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
        三、《中国日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四、两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的异同点
    第四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议程设置的一般规律和变化趋势
        一、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议程设置的一般规律
        二、影响中国媒体议程设置的因素
        三、中国媒体议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变化趋势
第六章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评估
    第一节 国际传播力的内涵及评估指标体系
        一、国际传播力的内涵
        二、国际传播力的评估模型
        三、国际传播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评估
        一、从传播基础角度评估媒体的国际传播力
        二、从信息生产力的角度评估国际传播力
        三、从传媒产业的角度评估国际传播力
    第三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态势
        二、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存在的问题
        三、制约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的原因
第七章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评估
    第一节 什么是媒体国际影响力
        一、媒体国际影响力的内涵
        二、媒体国际影响力的评估模型
        三、媒体国际影响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评估
        一、从受众接触角度评估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二、从国际公信力角度评估媒体国际影响力
        三、从媒体开放角度评估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节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
        二、中国媒体影响力发展的原因
        三、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存在问题
        四、制约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的原因
第八章 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目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传媒集团
    第一节 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战略目标和任务
        二、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第二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步骤
        一、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工作原则
        三、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步骤
    第三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布局
        一、中央级媒体通过国家的力量大力扩张,形成跨国超级媒体群
        二、非中央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形成庞大传媒集团群
    第四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手段
        一、传媒体制机制改革
        二、传媒转变增长方式
        三、传媒“引进来”
        四、传媒“走出去”——如何进行海外并购
    第五节 完善政府保障服务职能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能力
        二、加强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四、实施人才工程
        五、提供技术支撑
        六、开展战略研究
第九章 跨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如何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第一节 形成新的国际传播理念和思想
        一、牢固树立以国际公信力取胜的国际传播理念
        二、“以我为主”的传播原则与受众“针对性”相结合
        三、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与中国视角的特殊性相结合
        四、传播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趋势相结合
        五、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相结合
    第二节 国际传播对象、路径的选择
        一、国际传播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二、“先国内、后周边、再国际”的国际传播路径
    第三节 创新国际传播内容
        一、新闻报道题材的创新
        二、新闻报道视角的创新
        三、新闻报道基调的创新
        四、新闻报道形态的创新
        五、新闻报道风格的创新
    第四节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
        一、首发报道、现场报道、独家报道
        二、运动式传播与常态式传播
        三、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
    第五节 整合各种国际传播渠道
        一、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相配合
        二、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三、政府媒体与市场媒体相配合
        四、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相配合
    第六节 改革传播体制机制
        一、加强媒体传播自主权
        二、完善传媒报道机制
        三、危机时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软实力"范畴辨析
    一、文化
    二、软实力
    三、文化软实力
第二章 文化软实力的构成
    一、文化软实力的资源
    二、文化软实力的主体
    三、文化软实力的客体
    四、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第三章 文化软实力的生成
    一、文化软实力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二、文化软实力与精神生产的关系
    三、文化软实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四、文化软实力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五、文化软实力的生成
第四章 文化软实力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的丰富
    一、文化软实力研究对唯物史观"历史合力论"的丰富
    二、文化软实力研究对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丰富
第五章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
    一、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发展
    二、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三、当代中国建构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谁来为电子出版物喝彩(论文参考文献)

  • [1]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2]霹雳布袋戏商业模式研究[D]. 李静. 郑州大学, 2017(06)
  • [3]《美国银行》中状语从句的汉译实践报告[D]. 李华.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1)
  • [4]关于海南三亚琼州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D]. 贺馨瑶.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11)
  • [5]河南省公路交通执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袁叶新.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6]奥林匹克精神文化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影响与作用的研究[D]. 卢雪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7]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研究[D]. 王慧. 大连海事大学, 2013(10)
  • [8]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 吴立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9]对读者满意度与图书馆员工满意度的思考[J]. 李昌轩,邓菁.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1(03)
  • [10]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 郭继文.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谁会为电子刊物喝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