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不同起搏方式对犬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心室不同起搏方式对犬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论文摘要

生理性起搏可以维持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证实,左右心室的同步性比房室同步更为重要,非传统部位和多部位起搏方式可实现心室的同步性,更接近生理性起搏。本实验为动物实验,在犬开胸暴露心外膜的条件下行心室不同部位的起搏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方式对QRS波时限(QRSd)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揭示心室不同起搏位点的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从而找出生理性或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目的:研究5种不同心室起搏方式对犬QRS波时限(QRSd)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3%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麻醉,在呼吸机通气的条件下开胸暴露心脏,分别将电极线缝置于右心室心尖部(RVA)、左心室侧后壁(LVPL)的心外膜,用特制的纤细可转向定位起搏电极穿过右心室前壁到达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心内膜并确定起搏位点。分离出股静脉并插入动脉鞘管,经鞘管插入7FSwan-Ganz四腔热稀释漂浮导管。使用双腔起搏器,选VDD起搏模式,测试各起搏点的起搏阈值参数,以完全夺获窦性节律的150次/min作为每种模式的起搏频率,随机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RV-Bi)、双心室(右室心尖部+左心室侧后壁、Bi-V)、左室侧后壁起搏,每种方式起搏稳定15 min后分别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用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CO)及心指数(CI),均连续测定3次,取其均值,以100mm/S、200mm/S的纸速记录心电图以测定QRSd。不同方式起搏时间隔大于30分钟,此时为窦性节律状态。结果:(1)RVOT起搏:同RVA起搏相比,QRSd减小,CO、CI增加(P<0.05),而mPAP、PCWP差异不显著;与RV-Bi、Bi-V起搏相比,QRSd、mPAP、PCWP增加,CO、CI减小(P<0.05)。(2)RV-Bi及Bi-V起搏:与右室单部位起搏(RVA和RVOT起搏)相比,QRSd、mPAP、PCWP减小,CO、CI增加(P<0.05);RV-Bi与Bi-V起搏相比,上述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VPL起搏:同RVA起搏相比,QRSd减小但差异不显著,同RVOT、RV-Bi、Bi-V起搏相比,QRSd增大(P<0.05);同RVA及RVOT起搏相比,mPAP、PCWP减小,CO、CI增加(P<0.05),而与RV-Bi、Bi-V起搏相比,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是影响起搏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因素,它受QRSd影响,QRSd是左右心室的除极时限,并不反映心室具体的除极过程,所以心室收缩的同步性与QRSd二者还存在着不相关性因素,心脏机械活动的改善不一定需要电同步。(2)心室双部位起搏(右室双部位及双心室起搏)时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可同步改善,产生较佳的心电及血流动力学效果。(3)心室单部位起搏(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及左室起搏):右室单部位起搏(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心电及血流动力学效果均不及心室双部位起搏;左室起搏心电活动的改善虽也不显著,但可产生近似于心室双部位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且明显优于右室单部位起搏。

论文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 2 右室间隔部起搏
  • 3 双心室(Bi-V)起搏
  • 4 右室双部位起搏
  • 5 左室起搏
  • 正文
  •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材料
  • 1.2 方法
  • 1.2.1 实验分组
  • 1.2.2 手术过程
  • 1.2.3 起搏方法及过程
  • 1.3 实验指标采集
  • 1.4 统计学处理
  • 1.5 结果
  • 1.5.1 不同起搏方式下QRSd值及其相互关系
  • 1.5.2 不同起搏方式下mPAP值及其相互关系
  • 1.5.3 不同起搏方式下PCWP值及其相互关系
  • 1.5.4 不同起搏方式下CO、CI值及其相互关系
  • 1.6 讨论
  • 1.6.1 心脏起搏的电生理与血流动力学
  • 1.6.2 心室不同起搏方式的心电、血流动力学效应比较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健康之路 2017(05)
    • [2].美托咪啶用于全身麻醉临床观察[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6(08)
    • [3].颈动脉支架术后血流动力学相关因素分析[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01)
    • [4].颅内动脉瘤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1(02)
    • [5].瑞芬太尼、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影响的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6)
    • [6].肺血栓栓塞症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研究[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05)
    • [7].血流动力学平衡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22)
    • [8].右美托咪定对下肢手术使用止血带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11)
    • [9].肝豆灵对肝豆状核变性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03)
    • [10].舒芬太尼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12)
    • [11].右旋美托嘧啶对止血带引起的高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3(34)
    • [12].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时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16)
    • [13].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全麻诱导中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29)
    • [14].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疗效及作用机理的探讨[J]. 中医药信息 2011(04)
    • [15].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07)
    • [16].支架置入前后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5)
    • [17].靶控输注舒芬太尼麻醉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19)
    • [18].不同侧氙光星状神经节近旁照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0(02)
    • [19].两种麻醉方法对高龄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对比观察[J]. 浙江创伤外科 2010(04)
    • [20].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16)
    • [21].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在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应用[J]. 西部中医药 2012(04)
    • [22].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临床医学 2012(10)
    • [23].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苏醒的影响[J]. 人人健康 2015(24)
    • [24].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21)
    • [25].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健康之路 2018(05)
    • [26].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精准护理[J]. 人人健康 2016(12)
    • [27].重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J]. 创伤外科杂志 2012(01)
    • [28].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医疗前沿 2012(03)
    • [29].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 放射学实践 2012(02)
    • [30].右美托咪定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全麻切痂植皮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1(05)

    标签:;  ;  ;  ;  

    心室不同起搏方式对犬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